楊文瀅
編者按: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yè)以才興。在科技和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對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yōu)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時候都更為迫切。
在深入總結高校自主招生十六年試點經驗及改革成果的基礎上,近日,教育部出臺《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聚焦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從2020年起實施“強基計劃”。高校人才選拔培養(yǎng)迎來的重大變革,作為新時代的新突破,集中體現了新高考的改革方向。
傳統自招退出歷史舞臺,
“強基計劃”取而代之
2003年,高考只考了406分的劉雨芙在3名博士生導師的聯名推薦下,參加了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專家組的測試。經過多項考察,離黑龍江2003年本科錄取線還相差12分的劉雨芙因專業(yè)和實踐能力出色被破格錄取。
劉雨芙能被破格錄取有個大背景。2003年是我國實施自主招生的第一年,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獲得了全國首批自主招生的資格,祖上四代行醫(yī)的劉雨芙被開了“綠色通道”。
高校自招實施16年以來,在探索綜合評價、破解招生“唯分數論”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近年來,也面臨一些新挑戰(zhàn),包括招生學科過于寬泛、重點不集中、招生與培養(yǎng)銜接不夠、個別高??己嗽u價不夠科學規(guī)范、個別考生提供不真實的特長材料等問題。
教育部在深入調研和總結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發(fā)布教學[ 2020]1號文件—一《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探索多維度考核評價模式,著力實現學生成長、國家選才、社會公平的有機統一。自此,“自主招生”這個名詞走下了歷史舞臺,被“強基計劃”取代。
相比自主招生,
“強基計劃”有何優(yōu)勢?
教育部及高校相關負責人指出,兩者主要有這些區(qū)別:
選拔定位不同——
自主招生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chuàng)新潛質的學生”,而強基計劃主要選拔“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yōu)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招生專業(yè)不同——
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專業(yè)范圍;強基計劃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yè)安排招生。
入圍??嫉囊罁煌?/p>
自主招生的入圍依據主要是考生的申請材料(各類競賽證書、論文、專利等);強基計劃的入圍依據是考生高考成績,極少數在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芍贫ㄆ聘袢雵咝?己说臈l件和辦法,并提前向社會公布。
錄取方式不同——
自主招生采取降分錄取的方式,最低可降至一本線;強基計劃將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和綜合素質評價等折算成綜合成績,從高到低順序錄取。
培養(yǎng)模式不同——
相關高校對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在培養(yǎng)方式上未作特殊安排;強基計劃錄取學生將實行小班化、導師制,并探索“本一碩一博”銜接的培養(yǎng)模式,暢通學生成長發(fā)展通道,實現招生培養(yǎng)良性互動。
新方案對2020高考招生的巨大影響
招生范圍看似減少,實則人數增多
“強基計劃”僅限于36所一流高校A類,相較于原來90所自主招生高校,看起來范圍減少了,而實際上,人數卻是增多的。
傳統自招有嚴格的名額限制:不超過該校招生計劃數的5%,但實操中很多高校難以招滿符合要求的5%名額。而新模式下的名校招生實行一校一策,招生人數不設計劃上限。高校分省擬定招生計劃,以招生計劃人數的2~3倍組織面試,順序錄取。
目前一些創(chuàng)新型高校中,如南方科技大學等錄取模式,100%名額為綜合評價招生;北大、清華、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等名校的的綜評招生總人數,占比亦超過90%-可以預見,這36所試點高校,也許不會一下子把100%的錄取名額都投放在新模式招生中,但這也代表著非常大的擴容彈陛。
高考成績決定入場,
校考分數決定“命運”
新模式招生中,假設滿分是100分的話,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計算出強基計劃加權的分數構成:
滿分100分(強基計劃)=滿分85分(高考)+滿分15分(??迹?/p>
這種“二八定律”的分配機制,決定入場的因素在“八”,而真正決定命運(錄取與否)的,卻在“二”。表面上看,新模式招生中,高考占據了85%的權重,但折合成百分制后,它們的分數級差卻被進一步縮減,特別是對于名校而言。這是對過去“唯分數論”的一種倒逼,意味著頂尖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從而在校考環(huán)節(jié)來增加選才的區(qū)分度。
文科生入圍“強基計劃”機會多嗎?
強基計劃主要針對數、理、化、生等傳統專業(yè),以及與計算機相關、新工科等核心專業(yè),是未來國家大力倡導的教育方向。而歷史、哲學、古文等基礎專業(yè),是“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對外輸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國自信的重要體現。因此,文科學生完全可以憑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yè)巧妙應對“強基計劃”。
這也并不意味著教育部只鼓勵上述專業(yè)進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根據2017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雙一流”建設名單,仍然有許多其他專業(yè)入選“雙一流”。因此,一定會有其他“計劃”來承擔更多的人才選拔,具體何種方式,讓我們拭目以待。
對少數學科突出的特長生,
有何特殊考慮?
強機計劃中,36所有自主選拔資格的高校的入圍資格只有高考成績這一項。在物理、化學、生物、數學、信息學五大學科奧賽“國一”取得金牌等成績可能會有入圍初選資格,但也不能直接簽約。
從往年經驗看,在清華“領軍計劃”或北大“博雅計劃”中獲得優(yōu)秀的學生,在學校自主選拔環(huán)節(jié)可免去筆試,直接面試。而新規(guī)中,雙一流高校對于這類考生是會給一些優(yōu)惠政策,但具體政策需要學校根據自己對人才的需求來定。
另外,從2019年開始,除五大競賽之外所有的競賽,包括英語競賽、語文競賽、科技類競賽、論文等都被取消了降分資格的依據。
新方案對縣級重高、
農村考生可能是利好
一個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是:五六年前甚至更早一些年份以前,很多縣中的教育質量是非常過硬的,每年考取清北的人數可能很少,但相對比較穩(wěn)定;漸漸的,這些縣中考清北變成了偶然……
很大的原因在于自招語境下,縣中考生基本沒有能力通過學科競賽等途徑參與頂尖游戲的角逐,也享受不到貧困地區(qū)的國家專項、高校專項計劃的惠顧,處在政策的夾縫中。拼裸分的話,縣中學生考到全省前1000名、500名已屬不易,考進全省前100名、50名,確實很難。而清北裸分名額越來越少,很多省份100名以后裸分報考清北幾乎沒什么希望。
新模式下,入選人數最高可達招生計劃的3倍甚至更多,這意味著這些中學第500名甚至第1000名的考生,都可能有機會觸摸到清北。毫無疑問,錄取方式的改變,讓縣中考生“上車”的機會多了。
關于新高考趨勢預測及建議
強基計劃政策發(fā)布,新高考改革進入加速時期。未來新高考趨勢如何?家長和考生如何應對和準備?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強基計劃”
是進入頂尖高校的重要途徑
自主招生的主要焦點在于高校招生環(huán)節(jié),招生與培養(yǎng)一定程度上脫節(jié)。而強基計劃強調從選拔到培養(yǎng)兩個階段,政策更優(yōu)化、更落地。
另外,強基計劃參與的“一流大學”,是每年高考關注度最高的一批院校。在現有高考區(qū)分度降低的趨勢下,強基計劃這類特殊招生必定是頂尖高校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所以,建議有條件的考生一定要參與。
競賽和綜合成績需平衡,缺一不可
在強基計劃錄取方案中,高考成績所占比例不低于85%。為此,很多家長和考生糾結,到底要不要只攻綜合,放棄競賽。
事實上,競賽和綜合成績需平衡,兩者缺一不可。高校考核中,為選拔出高校意向的基礎學科拔尖考生,選拔測試通常會加大難度,沒有良好的競賽基礎很難在考試中勝出,如:每年北大、清華、上海交通大學等名校,自招試題都以競賽試題為主,且大部分難度都達到了競賽復賽水平。
學科營,還有必要參加嗎?
傳統自招模式下,清北等高校會組織大量的學科營(夏令營、冬令營、金秋營等)。強基計劃文件明確提出:“不得以任何形式組織與強基計劃招生掛鉤的冬令營、夏令營及考核工作,或委托個人或中介組織開展報名、考核等有關工作?!钡咝Ee辦的各類夏令營、冬令營等,仍然是有必要參加的。
一方面,鑒于往年經驗,綜合評價或者自主招生的入圍學生,會與學科營優(yōu)秀營員有著很高的“重合度”。另一方面,通過學科營等可以提前接觸高校的學科氛圍,對于樹立考生未來專業(yè)方向、人生目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文科生應對“強基計劃”有何建議?
首先,培養(yǎng)學科興趣。對歷史、哲學、古文字學(語文)等學科有興趣,這一點非常關鍵。
其次,參加文科相關競賽、學科營、研學等活動并獲獎,有一定的研究成果。雖論文、創(chuàng)新成果不能作為入圍“強基計劃”的依據,卻能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再次,生涯規(guī)劃目標明確,選科中包括“歷史、哲學”等學科。最好也有理工科,提高應對“強基計劃”專業(yè)要求的適應性。比如,最佳組織可以是“物理+化學+歷史”“物理+政治+化學”“物理+歷史+政治”等。
最后,提前對“強基計劃”入圍學校的測試作準備。積極參加“科學研究、文學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設計、學習實踐、志愿服務”等有利于創(chuàng)新潛質培養(yǎng)的社會實踐活動。
給家長和考生的建議
對于2020屆考生而言,高考已近在咫尺,考生和家長的準備時間相對較短,面對制定精準的強基計劃,或許僅少數非常優(yōu)秀、有過人之處的考生敢于問鼎。對多數考生而言,還是應理性看待。建議在今后備考方面做好如下幾點:
①提前學習研究政策必不可少。近幾年,高校招生政策一直處在改革調整狀態(tài),提前不做關注和研究,很容易臨時抱佛腳,給報考帶來直接影響。
②競賽、綜合成績仍須雙管齊下。不管政策怎么調整,選拔的核心不會變。優(yōu)秀考生的路徑永遠是綜合、競賽兩條路徑,這一點永遠不會變。
③提前做好生涯和學業(yè)規(guī)劃。在新高考趨勢下,考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愛好及特長,提前關注意向高校專業(yè)及選拔路徑要求。因此,生涯規(guī)劃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已經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