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婷婷,單立山,馬維偉
(甘肅農業(yè)大學林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教學方法的轉變一直以來是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1]。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將新媒體和新技術的信息化教學手段融入課堂教學,已成為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2]。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該教學方法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相融合,一方面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固有“圍墻”和打破課程教學的時空限制,另一方面構建了真正以學生為本的立體式、開放式教學環(huán)境,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了教學效果[3]。
“地質地貌學”是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的學科基礎課程,通過對地球基本知識、地殼物質組成、地質構造以及各種外營力所形成的地貌的學習,可為該專業(yè)主干課程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4]128。隨著國家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不斷變化,時代對未來人才培養(yǎng)提出更高要求。各高校以“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為原則,對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進行了全面修訂[5]。而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在教學計劃修訂中,呈現(xiàn)出課程門類增多,各門課程學時被大幅壓縮現(xiàn)象?!暗刭|地貌學”課程作為該專業(yè)的學科基礎課,其“學時少、內容多、實踐性強、難度大”的矛盾日益凸顯[6]。以往傳統(tǒng)“填鴨式”課堂教學難以解決目前課程所遇到的問題[4]128,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許多學者在“地質地貌學”課程體系建設、野外實習教學、教學方法、實驗網絡平臺及試題庫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嘗試。盡管如此,在現(xiàn)代信息網絡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如何將“地質地貌學”傳統(tǒng)課堂教學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相結合還需要不斷地探索。
隨著“互聯(lián)網+教育”的快速發(fā)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法應運而生[7]60。該教學法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與網絡化、數字化教學相結合的較佳模式[8]92,即教師課前以任務的形式,將授課內容、視頻及拓展性內容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要求學生提前預習,隨后教師在網上及時查看學生預習情況,并解答學生提出的難點和疑點問題。這既解決了因課時縮減導致的內容多、學時少的矛盾,同時也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課堂授課效率[7]61。目前,各高校均已建立網絡教學平臺,在“地質地貌學”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根據課程的特點和要求,從課程教學內容、實驗、實習、考核等四個方面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教學體系,構建“四位一體”混合式教學法,已成為新形勢下“地質地貌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地質地貌學”課程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逐漸形成了一套適合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課程教學體系。然而,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問題需要改進。
自我國推行素質教育以來,各高校就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進行了修訂。就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而言,“地質地貌學”課程學時被大量壓縮,理論教學由原來的48 學時調整為32 學時。然而,“地質地貌學”課程的內容相對較多,既包括地質學基本理論與原理,也囊括了八種地貌類型的形態(tài)、分布、成因及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等知識點。目前該課程包含十四章節(jié)內容,按正常的教學進度至少需要50 學時,調整后的32 學時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從課程的知識體系來分析,“地質地貌學”課程各章節(jié)教學內容銜接緊密,教學任務不能刪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隨著學科的發(fā)展不斷補充最新的教學內容[9]。因此,“地質地貌學”課程“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日益凸顯。
適合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地質地貌學”課程的教材為梁成華主編的《地質地貌學》。然而,該教材在內容設置上偏向于地質地貌在農業(yè)生產、區(qū)域規(guī)劃、環(huán)境保護中的應用,且部分內容與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其他課程有重復;另外,該教材因多年沒有進行重編,其地形地貌圖片多為黑白圖件,模糊不清,采用的一些資料也比較陳舊、單調、缺乏新意,對一些與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緊密相關的地貌論述過于簡單[10]65。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其他一些“地質地貌學”教材,如宋春青主編的《地質學基礎》、楊景春主編的《地貌學教程》和左建主編的《地質地貌學》,也存在是插圖不多、不典型,配套的教學軟件教學視頻光盤很少甚至沒有等問題,且教材中很多章節(jié)缺乏引人入勝的閱讀資料[11]。因此,更新教學內容成為“地質地貌學”課程改革首要解決的問題。
“地質地貌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通過實踐教學一方面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基本理論和技術方法進行地質地貌綜合分析和解決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采集、分析、處理各類地質地貌信息的能力。目前地質地貌學實踐教學多數采用野外路線教學法,即教師制定實習路線,沿著路線引導學生觀察地質現(xiàn)象以及地貌形態(tài)。然而在整個過程中依舊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并沒有親自參與實踐活動[12]。另外,因“地質地貌學”課程在教學安排上實踐教學課時只有8 學時,教師只能選擇離學校近的路線進行簡單的地質測量和地貌形態(tài)觀測教學,這往往導致部分實踐教學內容無法完成。此外,實習過程中因教學設備缺乏、實習路線屢遭破壞,使得很多實習內容往往流于形式。
檢驗教學效果最主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課程考核,通過考核既能考查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也能檢驗教師的教學效果,以便教師查找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學方法[10]66。然而,以往“地質地貌學”課程的考核形式單一,均以期末書面考試為主,缺少教學中的過程考核,比如課堂討論、調研報告、團隊作業(yè)、階段測試、課程設計等環(huán)節(jié)考核。這使得部分學生的才能沒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因此,如何豐富考核形式,減少單一的書面考試的弊端,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地質地貌學”課程教學改革急需解決的問題。
基于“地質地貌學”課程教學特點及目前便利的網絡教學資源,從理論教學、實驗、實習、考核等四個方面入手,構建了“四位一體”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法。
“地質地貌學”課程涉及復雜的地質學原理,理論教學過程中僅通過課堂講授難以生動表達各種地質現(xiàn)象,而將理論教學內容做成課件,并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通過教學網絡平臺上傳,形成線上課程資源,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另外,教師按任務要求通過線上課程資源建設,創(chuàng)建課前問題庫和課后作業(yè)庫。課前學生根據線上問題,有目的地進行課程內容預習;課后根據作業(yè)庫進行鞏固,教師在后臺通過線上批閱,也實現(xiàn)了無紙化辦公。在“地質地貌學”課程教學中可通過線上上傳各種巖石、礦物、各種地形地貌圖片和各種地質作用視頻(如地震、泥石流),既能消除理論教學的枯燥感,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線下采用互動式教學法讓學生進入預先設計場景中,在互動環(huán)節(jié)中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課堂專注度,也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13]155。如在進行不同地貌形態(tài)特征、形成原因的課程內容教學過程中,可采用“旅游式案例”教學法,以某個有名的旅游景點為切入點,解釋景點的地貌特征及形成的原因,能馬上提高學生的關注度。這使整個教學處在一個愉悅的氣氛中,同時通過景點案例的介紹,建立實體景點地貌與理論知識點的聯(lián)系,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4]128。
實驗教學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模式。線上,在進行地質地貌實驗教學時,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在線以PPT 形式發(fā)布實驗指導書、實驗儀器設備的操作過程,部分實驗操作過程采用視頻的形式上傳到在線服務平臺,課前學生通過線上查看PPT 和視頻,了解關鍵知識點;遇到難點或疑點問題,可以通過線上后臺留言,教師在規(guī)定時間內回復解決;實驗結束后,老師在線進行點評,指出存在的問題,以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線下,老師可以講解實驗指導書的部分知識點,當場指出學生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現(xiàn)場解答學生線上提出的問題,也可以對學生的實驗內容進行點評等[13]155。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的“地質地貌學”課程實習主要涉及到礦物與巖石的識別、各種地質現(xiàn)象的判斷以及各種地貌特征的認識。由于實習內容廣、實習跨越不同地貌類型景觀,再加上“地質地貌學”課程不屬于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的主干課程,其實習經費緊、時間短,通過1 天的野外實習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14]。因此,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能產生很好的效果。線上,實習前在網絡教學平臺在線發(fā)布實習指導書,并將實習點的全景圖以及往屆學生地質地貌學課程實習錄音或視頻在線上傳,以任務的形式讓學生提前預習和閱讀這些資料及視頻,這使得學生對現(xiàn)場老師講解各種地貌特征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對個別地貌特征因路途的限制,無法現(xiàn)場觀看的,通過線上視頻學習的方式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線下,通過學生野外實地考察、親自量測,更能加深學生對不同地形地貌形態(tài)特征的認識和理解,使本身抽象的理論變得更加形象化、具體化。
“地質地貌學”課程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是期末閉卷考試,考前大部分同學都是死記硬背,教學效果不佳。為提高教學效果,培養(yǎng)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在“地質地貌學”課程考核中,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考核方式,靈活采用多元化考核形式,注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8]93?!暗刭|地貌學”課程最終考核成績由三部分構成,分別為期末成績占40%、實驗實習成績占30%、平時成績占30%,且部分考核成績采取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形式。其中,平時成績中以平時考勤、平時線上與線下作業(yè)完成情況、平時課堂線上及線下討論、平時線上學習的頻次及時長等指標進行考核打分[13]180。期末考試還是采用試卷的考核形式,但隨著期末考試成績比例降低,過程考核和實驗成績比例的提高,學生平時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提升[8]93。實驗實習成績采用線上和線下結合完成,根據學生線上觀看實習資料、完成實習報告等情況進行線上評分;同時,線下結合學生實習的表現(xiàn)以及對老師提出問題的討論的準確性及積極性給出現(xiàn)場實習分,最后對線上線下成績進行綜合,得出實驗實習成績。
將“四位一體”混合教學法應用于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yè)“地質地貌學”課程教學中,豐富了教學資源,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與效率,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生也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達到了教改的目的??梢?,采用混合式教學融合了線上和線下教學的優(yōu)勢,彌補了“地質地貌學”課“學時少、內容多、實踐性強、難度大”等缺陷,提高了學習效果;尤其是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網絡資源優(yōu)勢,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縮短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距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15]。然而,混合式教學法在“地質地貌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也存在以下兩個問題:(1)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既要全面設計線下課程,也要不斷更新線上資源,需要老師有豐富的知識技能儲備并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2)由于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使得學生課下學業(yè)繁重,部分學生對線上教師發(fā)布的任務不認真,一些視頻資源學生雖然播放但卻沒有真正觀看,學生敷衍了事,這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提升[16]。因此,在以后的教學改革中我們仍需不斷探索、不斷完善,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不斷提高“地質地貌學”課程教學質量,培養(yǎng)高素質和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