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道德激勵的原理及其方式

2020-03-12 09:27:25糜海波
甘肅理論學刊 2020年1期
關鍵詞:尊嚴感行為主體道德行為

糜海波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 思政部,南京 210023)

作為一種實踐精神,道德是規(guī)范性與主體性的統(tǒng)一,既具有社會性的特質,也具有個體性的特點。它既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同時又超越現(xiàn)實而趨向于理想。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既要加強道德規(guī)范建設,引導社會成員樹立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價值觀和榮辱觀,也要積極構建道德激勵機制,注重發(fā)揮道德的激勵功能,為人們趨善避惡、弘揚美德提供持久動力支持。因此,實施道德激勵無論是對于社會的道德進步還是個體的道德發(fā)展,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一、道德:規(guī)范功能與激勵功能

就道德本身而言,它既具有規(guī)范的功能,也具有激勵的功能,道德建設必須將二者結合起來。道德的規(guī)范功能主要是通過社會輿論的力量抑制惡的行為的發(fā)生,道德的激勵功能主要是通過內心信念的力量激發(fā)善的行為的發(fā)生。按照倫理學學者尼布爾的觀點,人之本性中具有利己和利他的兩種沖動:一方面,人具有自我保存、維護和實現(xiàn)自我利益的生命欲望,這種利己的自然沖動主要表現(xiàn)為自愛、生存意志和權利意志;另一方面,人又是唯一理性的具有充分自我意識的存在物,其社會本質及其相互依存的合作需求,賦予了他一種超越自我、關愛他人的道德愿望和生命特質,促使他與其他生命共同達到某種和諧。因此,“人不僅同低等動物一樣具有群體生活的利己沖動,還有對他人的同情關懷,有時甚至可以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為他人犧牲自己”[1]201。這樣,對于人性中自私的一面,道德理所應當對其進行必要的規(guī)范,這時的道德就是一種規(guī)范道德,其對社會生活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規(guī)范功能的發(fā)揮。但是,對于人性中非自私的利他的一面,社會則只能更多地依賴道德的激勵手段,發(fā)揮道德的激勵功能。

從心理學角度說,人的行為都是由動機支配的,動機是由主體需要引起的,行為的方向是尋求目標、滿足需要。而人的需要大致可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道德需要是屬于人的精神需要的范疇,每個人在人性上都有向善的需要,都存在實施道德行為的本能,都渴望得到社會或他人的認可和褒揚。克魯泡特金指出:“倫理學的功能不是堅執(zhí)著人的缺點,而來責難他的罪過,倫理學應該做積極的工作,來訴于人的最優(yōu)美的本能?!盵2]568因此,道德激勵的出發(fā)點就是激發(fā)人的道德需要,把人們內心潛存的追尋美德的愿望由期望變?yōu)楝F(xiàn)實。它是在一定價值目標的引導下,通過一定形式和手段去引發(fā)、激活個體的道德需要和良好動機,激發(fā)個體合倫理行為的發(fā)生,并使之轉化為個體的道德品質和道德習慣。

道德激勵是主體進行行為調控的一種內在機制,它對于善行具有肯定和強化作用,對于惡行也具有否定與抑制作用。它有助于把握社會道德進步的風向標,調動社會成員投身道德實踐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因而是改善社會道德風氣的重要手段。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動力作用主要體現(xiàn)為:一方面,它有利于構建社會主流價值觀。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道德總是要反映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和政治法律制度,體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意志和利益需求,這種利益訴求又通過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得以彰顯。一個社會在道德激勵中所倡導的倫理觀念、道德原則及其所推崇的正義舉動,總是與一定的社會關系及其道德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都是社會所倡導的主流的核心價值觀的一種投射和映現(xiàn)。因此,對行為主體的某種善行和美德進行道德激勵,既可為社會成員的道德實踐樹立標桿和榜樣,為人們弘揚時代精神、提升道德水準指明前行方向。同時,它又是體現(xiàn)了社會對個體的價值期待和道德厚望,反映著社會的價值取向和道德理想。這對培育和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另一方面,它有利于促進個體道德發(fā)展。從駕馭和控制人的本能欲求的角度說,道德對人的行為是一種理智的指導和約束,而從成人的角度講,道德又不僅是為了約束人的行為,而且是為了促進人的人格完善和全面發(fā)展。一個人的道德成長和德性提升既是個體在實踐中積善成德、自覺修養(yǎng)的結果,也需要社會為之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營造清明的政風民俗,并通過道德激勵手段提供一種動力支持和價值引導。對于個體而言,道德激勵既是對善行的肯定,也是對惡行的否定。其肯定性表達旨在告訴人們“應當做什么”或“成為什么樣的人”,進而激發(fā)他們內在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增強道德自信,并在此感召下不斷否定舊我、發(fā)展新我,朝著更高的道德境界登攀。因此,它具有促進個體道德發(fā)展的動力作用。同時,肯定也是否定,其否定性表達旨在告訴人們“不應當做什么”或“不應當做什么人”,進而促使人們在生活中進行自我反思、改過自新,朝著社會所期待的倫理目標前行,促進個體道德人格的不斷完善。

二、道德激勵: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

道德激勵既是對行為主體奉行道德義務的獎賞,也是行為主體道德權利的一種獲得。

首先,德也意味著得。作為一種實踐理性,道德的本質不是意識而是行動,雖然它或多或少意味著某種自我犧牲,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的德行是與幸福無關的事情。盡管德行不以獲得幸福為先決條件,但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只有具備德性的人,才配享幸福。實際上,中國傳統(tǒng)倫理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信念就是“德”與“得”相通?!暗隆薄暗谩毕嗤ㄊ菍ι鐣赖律町a生主導作用的一種內在機制,它普遍作用于社會各階層的不同主體。這里,“德”是主體主動認知和遵行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得”既是外得于人,即將善行施之于他人,讓眾人得其所益,也是內得于己,即將善念存之于心,讓身心各得其益,并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贊揚。在傳統(tǒng)德治社會,道德權威似乎憑借強大的政治力量而至高無上,然而真正的道德權威實屬“德”“得”相通機制在有效發(fā)揮作用。這就是對“得”的承諾與假設,德行無論是對他人還是對自己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選擇。

其次,德并不排斥福。不僅中國有“德”“得”相通之說,且西方亦有德福一致之論,這是道德激勵之必要的又一價值依據(jù)。黑格爾在評價康德時,曾談及當時人們從經驗中所感受到的一種現(xiàn)象:“有道德的人常常遭受不幸,而不道德的人則往往是幸運的。”[3]141此乃歷史上許多哲學家如黑格爾、康德所關注的“德福二律背反”現(xiàn)象。在一個不公正的社會中,善的分裂其實表現(xiàn)為存在的分裂,就是利益的分裂,就是社會結構的分裂。在這一社會結構中,一些人專司義務,另一些人專享權利;一些人專門犧牲奉獻,而另一些人專門享受犧牲奉獻,這就是德與福的背反。所謂“德福背反”實質是指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稱狀態(tài)。誠然,“德”與“得”、“德”與“?!辈⒉豢偸菍暮鸵恢碌?,但至少它們也不應是背反的。否則,樂意于道德奉獻就很難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因此,只有將道德的約束功能與激勵功能結合起來,才能使人們不把道德義務看作是一種裝飾品,而是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必需品。

再次,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是統(tǒng)一的。在倫理學史上,雖然道德總是意味著或多或少的自我犧牲,它以義務和責任為其核心,康德稱之為“為義務而義務”。但是,這只是在突出道德行為的主體不應以功利作為其首要動機時才具有合理性,它并不表明現(xiàn)實生活中就不存在與道德義務相對應的道德權利,更不能成為社會借以無視和否認個體權利的根據(jù)。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的關系,的確具有不同于其他領域權利、義務關系的獨特性質,即道德義務從它產生之時起就不以獲取某種權利和聲譽為目的和前提,行為主體對義務的履行更多地是出于道義上的責任感。但是,我們說履行道德義務不以獲取道德權利為目的和前提,這絕不意味著道德義務就是脫離道德權利的孤立的義務。道德義務的先在目的性、道德行為的非功利性動機,不應當在理論論證上成為無視甚至否認道德權利的理由。當行為主體在履行了一定的道德義務之后,客觀上理應得到相應的權利和回報。尊重他人的人,也應當受人尊重;奉獻社會的人,社會也應使他有所獲得。這既是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特殊關系的要求,也是貫徹社會公正原則在道德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作為權利和義務的統(tǒng)一體,當人們在履行了一定的道德義務之后,作為社會就應該賦予其相應的權利。因之,道德激勵就是通過一定的形式給予實施高尚行為的主體以相應的回報以及對善行的認可和支持。

三、道德激勵的基本方式

就其方式方法而言,道德激勵大致上包含了外在的社會激勵和內在的自我激勵兩個方面。二者相互補充、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動力系統(tǒng)。

1.社會激勵。社會的道德激勵指的是政府或組織作為激勵主體對道德行為者進行的、基于一定精神利益或物質利益的功利性獎賞與鼓勵。這種激勵一般可分為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兩種基本類型。精神激勵是指“激勵主體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借助于精神載體來激發(fā)、啟迪、塑造和誘導激勵對象,引起被激勵者在思想結構、精神狀態(tài)、心理體驗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變化,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激勵者預期目標的過程”。[4]86精神激勵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發(fā)揮人的潛能、提升人的精神狀態(tài)。對整個社會而言,它又是開發(fā)人的精神資源的手段之一,即將道德精神予以現(xiàn)實化和對象化。在這里,精神激勵包含了機會激勵、地位激勵、榮譽激勵等多種形式,它主要不是獲得物質利益,而是一種象征性的尊重和滿足。

重視道德的精神激勵并不是說就要忽視物質激勵,如果精神激勵缺乏物質激勵作為基礎,精神激勵就顯得比較單薄,因此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在以往的公民道德建設中,由于過于強調精神感召和道德說教,忽視了物質激勵的促進作用,并沒有在廣泛的范圍里收到預期的效果。鄧小平同志說過:“革命精神是非??少F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5]203在道德激勵機制的構建中,如果只講奉獻和犧牲而不講任何回報,那么,就不能形成與利益相聯(lián)系的長效性激勵機制。因此,應適當?shù)匕l(fā)揮物質在道德激勵中的獎賞作用,盡量滿足“道德人”對“經濟人”的合理需求。根據(jù)我國現(xiàn)階段的歷史條件、政治經濟特點、文化傳統(tǒng)以及道德發(fā)展水平,只有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道德建設收到最佳的效果。

一般而言,物質激勵包括實物和現(xiàn)金等具體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道德激勵中運用物質激勵形式不能過度,因為它容易使該手段流于功利和世俗,甚至會使受獎者缺失高尚的光榮感,進而喪失激勵作用,甚至會誤導受獎人或他人純粹追求物質利益,使道德行為成為獲取個人私利的工具,導致拜金主義傾向。這樣就失去了實施物質激勵的本來意義,也背離了用物質激勵人的道德的初衷。因此,在道德激勵的形式上,應將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且以精神激勵為主。

2.自我激勵。道德的自我激勵指的是個體基于道德良知、精神追求、自我肯定,而進行的主體的自我升華,即行為主體自己為自己設定向善乃至至善的動力機制。在公民道德建設過程中,僅僅依靠外在的社會激勵來激發(fā)人們合倫理行為的產生是不夠的,道德的主體性本質決定了人們能否從內心接受且認同一定的社會道德理想、價值目標和行為準則,是主體能否將其轉化為個人行為的內在動因。因此,行為主體向善的動力還來自其自身的精神享受、道德追求,即主體能夠進行自我褒揚和自我激勵。這種道德激勵更多地是來自主體精神上的愉悅、滿足和欣慰,它包括主體對自身行為道德奉獻的認同感、尊嚴感和幸福感等這些隱蔽于人們內心的道德行為激發(fā)機制。一是源于個體認同感的道德激勵。這是精神激勵內在心理機制的基本因素,也是個體獲得道德尊嚴感與幸福感的前提。任何一種良好道德行為的發(fā)生都需要主體對自身行為的道德價值產生理性的、情感的認同,這樣他才會把社會的道德要求內化為自我的行為準則,并且在高尚情感的驅動下作出契理性、合目的的行為選擇。而人們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的形成,以及積極行為態(tài)度的出現(xiàn),都是緣于主體對一定的道德理想、倫理目標、行為規(guī)范的價值認同,進而才能迸發(fā)出追求道德理想、實現(xiàn)價值目標的內驅動力。倘若人們缺乏對社會所倡導的道德理想、價值目標的認同感,也就不可能產生堅定的道德信念,不可能被激發(fā)出堅定的道德行為,自覺自愿地去追求道德理想、實現(xiàn)價值目標。在人際交往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都是建立在這種道德認同感基礎上的。

二是來自個體尊嚴感的道德激勵。這是道德個體作為社會人所產生的一種精神需要,是個體對其行為的社會價值、道德價值的一種自我意識,是追求、肯定自己道德成就的一種心理趨向。從行為之目的的角度說,任何人的行為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某種需要,包括物質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個體獲得尊嚴感就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種滿足。這種尊嚴感來自社會的承認、贊譽和尊重。人的社會性本質決定了任何人都存在希望獲得他人尊重的內在需要,這是人的一種的高層次需要。而人的尊嚴感的獲得主要不是看他擁有什么或擁有多少,而是源于他對社會和他人的價值和意義的實現(xiàn)。換言之,一個人的行為及其道德價值決定他在何種程度上獲得尊嚴感。尊嚴是社會賦予行為主體的一種自我價值。人們一旦意識到了自身的尊嚴,就會激發(fā)起克服一切困難的決心和信心,使自己做出與自身尊嚴相適應的行為。對一個具有尊嚴感的人而言,“道德褒獎、道德榜樣能形成強烈的心靈震撼,激發(fā)出維護尊嚴的高尚的道德行為?!盵6]因此,它是隱蔽在人們內心的道德行為激發(fā)器。

三是基于個體幸福感的道德激勵。這與行為主體對幸福的理解密切相關。幸福既可以理解為對物的占有,也可以理解為愛的付出。人人都渴望得到幸福,都希望成為幸福的人。但人們對幸福的認識不同,結果獲得的幸福感就不同。把善行和美德看成是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以及生命本質的對象化的人,就會在積極的道德奉獻中收獲幸福,產生幸福感;反之,把道德看成是一種他律,把善行看成是勉為其難的負擔和不得已而為之的人,就難以從自身的德行中獲得幸福感,也不會積極地追求高尚的舉動。亞里士多德說:“幸福有兩種:追求財富的幸福和追求美德的幸福?!盵7]28真正的幸福作為人的目的和人的可實踐的最高善,不是來自于肉體欲望的滿足,而是心靈的一種合乎完滿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是主體具有那些值得人們稱贊的品質。它是激勵人們在道德上追求崇高、實現(xiàn)道德理想、價值目標的內驅動力。如果人們有了道德追求的幸福感,那么這將會激勵他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總之,在公民道德建設中,只有把社會激勵與自我激勵結合起來,把社會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個體的道德信仰,才能使道德激勵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同時,道德激勵也需要與教育、評價等手段相協(xié)同,從而使個體真正把社會主導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內化于心、轉化為知、外化于行。

猜你喜歡
尊嚴感行為主體道德行為
會計政策選擇行為的心理學分析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解釋架構
財會月刊(2018年9期)2018-03-28 18:34:01
財政違法行為及監(jiān)督的演化博弈分析
讓學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評
魅力中國(2017年14期)2017-07-28 21:04:23
給學生一份信任,回報你一片精彩
給學生一份信任,回報你一片精彩
網(wǎng)絡政治參與相關問題辨析
人民論壇(2016年14期)2016-06-21 10:28:34
尊嚴感: 群眾利益的核心構成
黨政研究(2015年3期)2015-07-30 15:41:19
言語主體與庭審轉述行為主體的多元同現(xiàn)
中國修辭(2015年0期)2015-02-01 07:07:17
遠和近
論《三字經》與兒童道德行為的培養(yǎng)
彭州市| 洪洞县| 南召县| 获嘉县| 霍林郭勒市| 宽城| 青铜峡市| 紫金县| 商都县| 临洮县| 东港市| 曲阜市| 关岭| 安新县| 忻州市| 盘山县| 方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海林市| 曲阳县| 长宁县| 会理县| 台山市| 盐城市| 育儿| 邵阳市| 东辽县| 隆回县| 洛川县| 桐柏县| 台中县| 洛宁县| 普陀区| 原阳县| 松滋市| 高州市| 从江县| 安康市| 青河县| 且末县|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