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天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壞樂崩”背景下成為政治學熱議的主題。作為政治空間概念、政治地理概念,各種學派均就此發(fā)表辯議。雖政治傾向不同,“天下”“定與一”成為政治追求的共同傾向。然而,儒家學派“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的理念在政治實現(xiàn)中未能真正付諸實施。按照秦人政治宣傳,秦通過“武德”的“奮揚”實現(xiàn)統(tǒng)一。秦漢時期“天下一統(tǒng)”“天下一致”“天下一家”政治意識得到非常廣泛的宣傳。在漢武帝支持下,承董仲舒倡導使得有所修正的儒學學說成為意識形態(tài)主導的條件下,“一天下”與“天下一”的政治理念得到普遍認同。戰(zhàn)國晚期得以正式發(fā)表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的認識,體現(xiàn)了新的以“天下”為視域,以“天下”為基點,以“天下”為對象新的政治理念。這一觀念在漢代形成了新的影響?!安话⒁蝗恕保安凰揭恍铡钡闹鲝?,可以看作涉及“天下”政治格局的值得肯定的思想覺醒。
先秦時期思想創(chuàng)造收獲中,已經(jīng)多見“天下”語匯的使用。《老子》說:“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圣人抱一,為天下式?!薄皥?zhí)大象,天下往?!庇盅浴疤煜轮寥帷保疤煜轮翀浴?。①《莊子》中,《胠篋》言“天下之德”“天下之利器”“天下之圣法”,《寓言》言“天下之定”,又專有《天下》篇,說到“天下之心”,“天下之好”,“天下之安寧”,“天下之大圣”。②《荀子》中,《非相》言“天下之杰”、“天下之君”、“天下法則”,“天下之大事”,《非十二子》言“天下之心”,《仲尼》言“天下之大節(jié)”、“天下之大知”、“天下之大決”,以及“天下之行術(shù)”、“天下之通義”,《儒效》言“天下之斷”、“天下之和”等等。③又《文子·道德》:“帝者天下之適也,王者天下之往也,天下不適不往,不可謂帝王”。④《易·系辭上》:“圣人”“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冒天下之道”,“定天下之業(yè)”,“斷天下之疑”。⑤這些論說均言及“天下”,都涉及政治生活。先秦思想家對于以“天下”為視野的政治思索、政治說明與政治設計,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相當熱烈的積極性。
“天下”的說法,可能最早見于《尚書·大禹謨》,即所謂“奄有四海,為天下君”。⑥又《詩·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雹呖梢姟疤煜隆钡挠^念,一開始就是和追求與認同統(tǒng)一的觀念相聯(lián)系的?!疤煜隆币庾R普及同時,許多思想家都提出了以“一”的理想對應“天下”概念,以實現(xiàn)“天下”“定”、“同”、“歸”于“一”的主張。如《莊子·天道》:“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薄暗弁跆熳又乱病?,“以此進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庇终f“一心定而王天下”?!肚f子·逍遙游》則說:“德合一君”,“治天下之民,平海內(nèi)之政?!雹唷赌印ど型小罚骸斑x擇天下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薄赌印し枪ハ隆罚骸肮胖嗜擞刑煜抡?,必反大國之說,一天下之和,總四海之內(nèi)焉。”⑨“天下”的行政控制與行政管理也成為議政者共同關注的對象?!盾髯印げ黄垺罚骸翱偺煜轮?,治海內(nèi)之眾,若使一人,故操彌約而事彌大。”⑩人們已經(jīng)在設計“一人”的“總天下”之“治”。“天下”為“一”,“天下”歸“一”的理念隨即鮮明地出現(xiàn)在政治語言中并成為政治宣傳的主題。
作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一書出現(xiàn)“天下”一語空前密集,凡267次。如《解老》“進兼天下”,《飾邪》“強匡天下”,《制分》“令行禁止于天下”等。成書于秦地的《呂氏春秋》可見“天下”凡281次。如《先己》“取天下”,《孝行》“定天下”,《勿躬》“一匡天下”等。以強權(quán)和暴力奪取“天下”并控制“天下”的主張,對秦政有直接的影響。其中“一匡天下”、“強匡天下”,表露了力圖以強力、強權(quán)、強勢謀求“天下”歸“一”的意志。明確出現(xiàn)“大一統(tǒng)”說法的先秦典籍,是《公羊傳·隱公元年》。其文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便憣戇@一內(nèi)容的漢代磚文的發(fā)現(xiàn),說明“大一統(tǒng)”觀念在漢代社會的普及。
據(jù)《史記》卷六九《蘇秦列傳》,楚威王說:“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焙峡v成,“于是六國從合而并力焉。蘇秦為從約長,并相六國?!薄扒曳蛑T侯之為從者,將以安社稷尊主強兵顯名也。今從者一天下,約為昆弟,刑白馬以盟洹水之上……”這種反秦聯(lián)盟是松散的集合,并不能長久。此所謂“一天下”,與通常意義上的統(tǒng)一是有所不同的。
《荀子·儒效》寫道:“笞棰暴國,齊一天下,而莫能傾也。是大儒之征也。”。又《荀子·非十二子》:“一天下,財萬物,長養(yǎng)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楊倞注:“通達之屬,謂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者也?!贝怂^“一天下”的境界,與楚威王與蘇秦語形容合縱形勢之“一天下”大異。
《史記》卷二三《樂書》說:“治辨之極也,強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臣諸侯也;弗由之,所以捐社稷也。故堅革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所謂“治辨之極也,強固之本也”,司馬貞《索隱》:“自此已下,皆是儒分之功也?!睆埵毓?jié)《正義》:“固,堅固也。言國以禮義,四方欽仰,無有攻伐,故為強而且堅固之本也?!标P于“威行之道”與“功名之總”,張守節(jié)《正義》:“以禮義導天下,天下伏而歸之,故為威行之道也?!薄耙远Y義率天下,天下咸遵之,故為功名之總??偅弦?,聚也?!边@種“一天下”,大致可以理解為比較嚴格意義上的統(tǒng)一。類似表述,有《魏書·賈詡傳》:“帝問詡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
“一天下”的追求,在方向上似乎看起來是共同的。而關于“一天下”境界的理解有異,可知就“一天下”之“一”,其“一”的程度,“一”的力度,“一”的實在度,“一”的致密度,認識或有不同。對于實現(xiàn)“一天下”的路徑,不同學派的主張也有明顯分歧。
戰(zhàn)國時期,社會普遍期求統(tǒng)一的意愿已經(jīng)在不同學派發(fā)表的文化論說中有所表現(xiàn)。儒學學者最早提出了“大一統(tǒng)”的政治主張。其他不同學派的學者,也分別就“大一統(tǒng)”有論說發(fā)表?!按笠唤y(tǒng)”理想的提出,是以華夏文明的突出進步和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初步形成作為歷史基礎的。對于“大一統(tǒng)”實現(xiàn)的方式,《老子》認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彼^“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即以王道與仁政征服人心。另外,孟子還強調(diào)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薄叭锰煜乱惨匀?,其失天下以不仁?!薄胺驀萌?,天下無敵。”“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蓖醯赖暮诵?,就是以“德”統(tǒng)一天下。《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言“得道”則可以“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天下”人皆歸順,自然可以成功地“定于一”。與“一天下”對應的說法是“天下一”。有關“天下一”的表述,又可見所謂“天下一統(tǒng)”“天下一致”“天下一家”。
然而,成為歷史事實的“一”即統(tǒng)一,是通過殘酷的戰(zhàn)爭實現(xiàn)的。秦通過軍事方式,動用戰(zhàn)爭手段,施行武力征服,經(jīng)歷流血犧牲實現(xiàn)統(tǒng)一。秦人自稱“遂發(fā)討師,奮揚武德”,“威燀旁達,莫不賓服”,“烹滅強暴”,“武威旁暢,振動四極”,“闡并天下”?!段淖印さ赖隆穼τ谶@樣的問題“古有以道王者,有以兵王者,何其一也?”有明確的回答:“以道王者德也,以兵王者亦德也。用兵有五:有義兵,有應兵,有忿兵,有貪兵,有驕兵?!倍罢D暴救弱謂之義”。而秦人正是自稱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軍事強權(quán)為“義兵”。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議帝號時頌揚秦始皇:“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nèi)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p>
李斯曾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后為郎,于是說秦王,建議“急就”而“成大功”,政治目標就是“天下一統(tǒng)”:“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并六國者,何也?諸侯尚眾,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yè),為天下一統(tǒng),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并也。”這是《史記》中唯一出現(xiàn)“天下一統(tǒng)”的文例。所謂“萬世一時”,指出歷史機遇難得,如果“怠而不急就”,敵對“諸侯復強”,聯(lián)合抗秦,則難以實現(xiàn)以“并”為路徑的“天下一統(tǒng)”的“帝業(yè)”。
史家一般以為秦漢時期實現(xiàn)了“天下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妒酚洝肪硭摹吨鼙炯o》:“秦莊襄王滅東周。東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薄爸燎厥蓟柿?,天下一統(tǒng),十五年,海內(nèi)咸歸于漢矣?!睗h王朝自以為“天下一統(tǒng)”的說法,見于《漢書》卷一三《異姓諸侯表》所謂“據(jù)漢受命,譜十八王,月而列之,天下一統(tǒng),乃以年數(shù)”。
就政治形式的統(tǒng)一而言,通常認為秦漢均實現(xiàn)了“天下一統(tǒng)”。然而,《漢書》有這樣的記述:“初,哀帝即位,成帝母稱太皇太后,成帝趙皇后稱皇太后,而上祖母傅太后與母丁后皆在國邸,自以定陶共王為稱。高昌侯董宏上書言:‘秦莊襄王母本夏氏,而為華陽夫人所子,及即位后,俱稱太后。宜立定陶共王后為皇太后?!孪掠兴荆瑫r丹以左將軍與大司馬王莽共劾奏宏:‘知皇太后至尊之號,天下一統(tǒng),而稱引亡秦以為比喻,詿誤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边@是關于政治名號的爭議。事態(tài)因復雜緣由又有曲折的變化。我們所關注的,是師丹和王莽上奏稱漢王朝“天下一統(tǒng)”,而并不認同“亡秦”曾經(jīng)取得這樣的政治成功。
《鹽鐵論·憂邊》:“今九州同域,天下一統(tǒng)”,也大致體現(xiàn)了同樣的高度贊頌漢王朝政治成就的態(tài)度。還應當注意到,在漢人政治語言習慣中,“天下一統(tǒng)”又稱“海內(nèi)一統(tǒng)”?!敖駶h興,海內(nèi)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先說“海內(nèi)一統(tǒng)”,又言“廢天下之史文”,“海內(nèi)”與“天下”的對應關系,依然是明朗的。前引李斯語“東并六國”及“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并也”,此“并”,即《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之所謂“并兼天下”,《新序·節(jié)士》之所謂“秦欲吞滅諸侯,并兼天下……”,漢瓦當文字“漢并天下”的“并”,語義亦略同。
對于不同思想流派的品評,《史記》中有一段自稱“論六家之要指”的文字,首先引《易大傳》語:“《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涂?!彪S即陳說“六家”基本學術(shù)基點與風格:“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嘗竊觀陰陽之術(shù),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徧循;然其強本節(jié)用,不可廢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shù)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羨,絀聰明,釋此而任術(shù)。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睂τ谌鍖W“人主天下之儀表”說到“天下”,我們在理解時應該注意與上文“天下一致”的對應。開頭所引《易大傳》,裴骃《集解》:“張晏曰:‘謂《易·系辭》?!睆埵毓?jié)《正義》:“張晏云‘謂《易·系辭》’。案:下二句是《系辭》文也?!?/p>
《漢書》也載錄這樣的文字:“《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涂?!边@里所說的“天下一致”,指思想文化的“同歸”。漢武帝時代以后,儒學成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正統(tǒng),“同歸”的情形,為強調(diào)“人主天下之儀表”的儒學所主導。
《漢紀》卷四《高祖皇帝紀》:“(十二年)上立沛侯濞為吳王。濞者,郃陽侯仲之子也。已拜,上相曰:‘汝面狀有反相。漢后五十年東南有亂。豈非汝也?然天下一家,慎勿反也!’濞頓首曰:‘不敢?!薄稘h紀》卷九《孝景皇帝紀》:“(三年)吳王濞、膠西王卬、楚王戌、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熊渠皆謀反。初,上為太子時,吳王太子入朝。與上博,爭道,無禮于上。上以博局擲之而死。送喪至吳,吳王怒曰:‘天下一家,何必來葬!’復遣還長安。后稱疾不朝,陰懷逆謀。”漢初上層人物言“天下一家”兩見,均與吳王劉濞相關。此“天下一家”,是劉姓宗族內(nèi)部的共同認識。
《后漢書》載漢桓帝詔文也說到“天下一家”:“(永興二年)九月丁卯朔,日有食之。詔曰:‘朝政失中,云漢作旱,川靈涌水,蝗螽孳蔓,殘我百谷,太陽虧光,饑饉薦臻。其不被害郡縣,當為饑餒者儲。天下一家,趣不糜爛,則為國寶。其禁郡國不得賣酒,祠祀裁足?!边@里鮮明地提出了“天下一家”的政治理念。此“天下一家”之指向,已經(jīng)是漢王朝管轄內(nèi)的百姓萬民。
對“天下一家”的理解,亦見于對西漢史的認識?!拔浩?、武安俱好儒術(shù),推轂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迎魯申公,欲設明堂,令列侯就國,除關,以禮為服制,以興太平?!标P于“除關”,司馬貞《索隱》:“謂除關門之稅也?!蓖皇肥?,《漢書》卷四《文帝紀》:“除關無用傳。”《漢書》卷五二《田蚡傳》:“迎魯申公,欲設明堂,令列侯就國,除關?!睂τ凇俺P”,徐孚遠否定司馬貞《索隱》的意見:“《索隱》非也。漢立關以稽諸侯出入,至此罷之。示‘天下一家’之義也?!贝恕疤煜乱患摇敝^“一家”者,也已經(jīng)不限定于劉姓宗室。所謂“天下一家”,如果說西漢前期有言朝廷與諸侯關系者,那么《后漢書》卷七《桓帝紀》“天下一家”,大致可以說是具有真正意義的“天下一家”。
《晉書》卷四八《段灼傳》寫道:“昔漢文帝據(jù)已成之業(yè),六合同風,天下一家?!迸c此語式相近者,有《漢書》卷六四下《終軍傳》:“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漢書》卷七二《王吉傳》同。而《晉書》卷八七《涼武昭王李玄盛傳》:“六合同風,宇宙齊貫”,其實意思也是接近的。
《漢書》卷四三《叔孫通傳》記載,叔孫通以博士身份在秦二世前進言,說到“夫天下為一家”?!疤煜聻橐患摇碑斎痪褪乔罢f“天下一家”?!抖Y記·禮運》:“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義,明于其利,達于其患,然后能為之?!彼稳诵l(wèi)湜《禮記集說》引錄如下解說:“延平周氏曰:天下非一家,而能以為一家;中國非一人,而能以為一人者,非特在吾身者有以結(jié)之,必先知人情無喜其所怒,無欲其所惡,然后開于人義,使之知父子君臣之倫,明于人利,使之講信修睦,達于人患,使之無爭奪以相賊,如此,則天下所以為一家,中國所以為一人也?!薄敖ò才耸显唬禾煜乱患?,中國一人,圣時之盛也。論者毎以車書混同無異區(qū),為天下一家;億兆欣戴無異俗,為中國一人。是知圣治之成效,而不見圣人之能事也。圣人非有他術(shù),特洞照本原,知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夫涂殊于所由,不殊于所歸。同歸則宗一室,吾見天下本一家也。慮百于所思,不百于無思,無思則均一體,吾見中國本一人也。眾人狥私而自蔽,見有用則彼已不通,不見不用而會歸則一,每每自狥,則雖父子猶有為豺狼,兄弟猶有為參商,況他舍外人乎?圣人深探本源,灼見要歸,故均以一體待之,休戚一焉。是謂踐形。由是樂民之樂,而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而民亦憂其憂。不以一己外天下,而以一體視天下。此天下所以一家,中國所以一人也?!彼^“天下一家”,被看作“圣時之盛”,即理想的道德建設境界。而所謂“圣人之能事”,在于“樂民之樂,而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而民亦憂其憂”,“不以一己外天下,而以一體視天下”。這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只能說是一種夢想。
《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方今天下一統(tǒng),九州晏如,而顧西有違命之蜀,東有不臣之吳,使邊境未得脫甲,謀士未得高枕者,誠欲混同宇內(nèi)以致太和也。”這里所說的“天下一統(tǒng),九州晏如”,只是北方的局部統(tǒng)一,割據(jù)力量尚“西有違命之蜀,東有不臣之吳”,所謂“混同宇內(nèi)以致太和”方是更高等級的真正的“天下一統(tǒng)”。其中所謂“天下一統(tǒng)”與“宇內(nèi)”“太和”的關系,值得人們深思。
嚴遵《老子指歸》卷二《不出戶》言“道德為父,神明為母,清靜為師,太和為友,天下為家,萬物為體”,所謂“太和為友,天下為家”,似乎也有助于說明“天下”與“太和”的關系。
漢代正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又有關于“天下”“中和”的表述?!稘h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有一段著名的關于“風俗”的論說:“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cè)峋徏?,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鬃釉唬骸骑L易俗,莫善于樂?!允ネ踉谏希y(tǒng)理人倫,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虖中和,然后王教成也?!彼^“王教”的成就,經(jīng)歷“混同天下一之虖中和”的程序?!稘h書》卷六四下《王褒傳》說,王褒作《中和》《樂職》《宣布詩》,宣傳“盛德”。顏師古注:“中和者,言政治和平也?!边@一說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混同天下一之虖中和”之“中和”的合理涵義。
漢代政治哲學論著中,“天下”“中和”是討論的重要主題?!洞呵锓甭丁ぱ熘怼穼懙溃骸把熘溃责B(yǎng)其身,謂之道也。天有兩和以成二中,歲立其中,用之無窮。是北方之中用合陰,而物始動于下;南方之中用合陽,而養(yǎng)始美于上。其動于下者,不得東方之和不能生,中春是也;其養(yǎng)于上者,不得西方之和不能成,中秋是也。然則天地之美惡,在兩和之處,二中之所來歸而遂其為也。是故東方生而西方成,東方和生北方之所起,西方和成南方之所養(yǎng)長。起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生,養(yǎng)長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成?!币运^“天之道”宣講的政治哲學和生命哲學,加入了天下四方意識的因素??臻g與時間的合理結(jié)合,被規(guī)范于“和”與“中”的原則:“成于和,生必和也;始于中,止必中也。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对姟吩疲骸粍偛蝗?,布政優(yōu)優(yōu)?!朔侵泻椭^與?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養(yǎng)其身者,其壽極命?!倍偈胬斫狻疤熘馈币约啊疤斓刂肋_理”,都在于“中”“和”,并以天地自然之“養(yǎng)”“生”“長”“成”,與人文社會及行政生活結(jié)合,認為“以中和理天下者”,“以中和養(yǎng)其身”,均可以成就其“大”,實現(xiàn)其“極”。所謂“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是達到完美極致境界的政治成功。
董仲舒學說源自儒學傳統(tǒng),在漢代也是得到政界與知識界較普遍認同的?!妒酚洝肪矶摹稑窌罚骸皹氛咛斓刂R,中和之紀?!薄稘h書》卷二一上《律歷志上》:“九者,所以究極中和,為萬物元也?!薄稘h書》卷五八《兒寬傳》:“唯天子建中和之極,兼總條貫?!薄稘h書》卷八一《匡衡傳》:“齊之以義,然后中和之化應,而巧偽之徒不敢比周而望進?!彼^“究極中和”與“建中和之極”似乎存在某種邏輯關系?!爸泻椭o”、“中和之極”以及“中和之化”,大致都形容了政治文化的理想境界。
《漢書》卷八七下《揚雄傳下》著《法言》其目,第九即:“立政鼓眾,動化天下,莫上于中和,中和之發(fā),在于哲民情。”說到“動化天下”之最高等級即“中和”。此說又見于《法言序》,作:“立政鼓眾,動化天下,莫尚于中和,中和之發(fā),在于哲民情。”《漢書》“莫上于中和”,《法言》作“莫尚于中和”。以“中和”“動化天下”,可以與前引“齊之以義,然后中和之化應”對照理解。
關于“天下”“中和”的說法亦見于《太平經(jīng)》,可知這一理念在社會有所普及,已經(jīng)滲透到民間宗教意識之中。
前引揚雄《法言序》說,政治成功之最高境界,在于“中和”,而“中和之發(fā),在于哲民情”。侯芭注:“哲,知。”司馬光說:“‘哲’當作‘晳’。晳,明也。言將發(fā)中和之政,在先明民情也?!蓖魳s寶則提示“哲有知聞之訓”。字義釋讀有所不同,但是注家都理解了揚雄強調(diào)的政治理念對“民情”的看重。
《荀子·王霸》:“國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埶也?!彼^“天下之利埶”王先謙注:“埶之最利者也”,指出最高執(zhí)政者管理“天下”的權(quán)利和威勢?!豆茏印しǚā吩f:“黃帝、唐、虞,帝之隆也,資有天下,制在一人?!狈啃g注:“資,用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故曰制在一人”,強調(diào)“一人”可以“有天下”,可以“制”“天下”。這其實就是?!爸啤??!渡髯印ね隆氛f:“國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也是這樣的意思。又前引“天下一家,中國一人”之說,很容易被理解為極端的、絕對的以宗法為基礎的政治控制。而《文子·道德》寫道:“以道蒞天下,天下之德也。無道蒞天下,天下之賊也。以一人與天下為仇,雖欲長久,不可得也?!眻?zhí)政者“一人”和“天下”的關系,得以揭示明朗。以“道”面對“天下”,則成就“天下之德”,而“無道”則淪為“天下之賊”。以“一人”與“天下”敵對,是必然失敗的?!盾髯印ね醢浴返恼f法也非常明確:“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無之,及其綦也,索為匹夫不可得也,齊湣、宋獻是也?!?/p>
《竹書紀年》關于舜的權(quán)力交接,可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說法。這一理念,體現(xiàn)出早期政治意識中“天下”觀的進步因素?!短接[》卷八四引《周書》曰:“太公曰:‘夫天下,非常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國,非常一人之國也?!薄渡髯印ね隆穼懙溃骸肮耪?,立天子而貴之,非以利一人也。”“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六韜》卷一《文韜·文師》:“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薄读w》卷二《武韜·發(fā)啟》:“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濟,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然則皆有以啟之,無有以閉之也。”《六韜》卷二《武韜·順啟》:“文王問太公曰:‘何如而可以為天下?’太公曰:‘大蓋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蓋天下,然后能約天下。仁蓋天下,然后能懷天下。恩蓋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權(quán)蓋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則天運不能移,時變不能遷。此六者備,然后可以為天下政。故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殺天下者,天下賊之;徹天下者,天下通之;窮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災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處之?!惫芾怼疤煜隆保y(tǒng)治“天下”,必須重視管理,統(tǒng)治的對象最終有主動的積極的決定性的作用。“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的認識的提出,在政治思想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
《呂氏春秋·貴公》明確提出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這一理念:“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嘗試觀于上志,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边@是為即將形成的秦帝國所設計政治規(guī)劃的原則,只是并沒有得以真正實踐。西漢時期,“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的說法,形成了政治影響。作為政論公開發(fā)表,體現(xiàn)了新的以“天下”為視域,以“天下”為基點,以“天下”為對象的政治理念。其中,“不私一姓”的主張在帝制政治形態(tài)初步生成并得以逐漸鞏固的時代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的關涉總體社會之格局值得肯定。
《漢書》卷八五《谷永傳》載錄如下政論:“臣聞天生蒸民,不能相治,為立王者,以統(tǒng)理之,方制海內(nèi)。非為天子列土封疆,非為諸侯,皆以為民也。垂三統(tǒng),列三正,去無道,開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庇帧度龂尽肪矶濉段簳じ咛寐鳌房梢娭苯用鎸Φ弁醯念愃频难哉摚骸胺蚧侍鞜o親,惟德是輔。民詠德政,則延期過歷,下有怨嘆,掇錄授能。由此觀之,天下之天下,非獨陛下之天下也?!边@種具有政治新識與文化智慧的理念,是中國知識界的重要發(fā)明,也可以對世界文化的進步與完善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秦漢之世,“一天下”與“天下一”的理念得以普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而涉及“天下”的意識中最可貴的,體現(xiàn)出具有開明品質(zhì)的政治思想精華的內(nèi)容,應當是所謂“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注 釋:
①(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12月版,第29頁,第56頁,第87頁,第120頁。
② 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7月版,第353頁,第953頁,第1075頁,第1080頁,第1082頁,第1088頁。
③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9月版,第75頁,第81頁,第86頁,第99頁,第106頁,第124頁,第126頁。
④ 王利器撰:《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9月版,第219頁。
⑤ (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中華書局據(jù)原世界書局縮印本1980年10月影印版,第81頁。
⑥ (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第134頁。
⑦ (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第463頁。《左傳·昭公五年》:“《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第2047頁?!睹献印とf章上》:“《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10月版,第637頁。
⑧ 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7月版,第457頁至第458頁,第462頁,第16頁,第30頁。
⑨ (清)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1986年2月版,第71頁,第130頁。
⑩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