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黎 明 劉 玉 杰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湖南長沙 410081)
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然教育人學思想是西方自然主義教育人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自然主義教育人學思想的研究旨在探討西方自然主義教育人學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為我國當代尚在建設中的教育人學提供思想資源和理論儲備。教育人學問題已成為21世紀教育理論界的一個熱點問題?!敖逃藢W在當代中國的出現(xiàn),不是學者的臆想,而是反映了當代中國教育發(fā)展的要求。它標志著中國教育從‘無人’的教育到‘人的發(fā)現(xiàn)’,進而進入‘育人為本’的新時代。教育人學也因此成為‘育人為本’的新時代教育哲學。但在教育人學的建設方面較為滯后,難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因此,建設教育人學就尤為必要和緊迫?!盵1]18作為西方最具人本主義思想的流派——西方自然主義教育人學思想,能為我國教育人學的學科建設提供理論和思想資源的支撐。作為西方自然主義教育人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人學思想能喚醒人們的主體意識,解放人的思想,促進人性的充分發(fā)展,起著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值得我們去研究。本文擬從自然教育人學目的和自然教育人學路徑兩個維度,對這一問題做一些學理上的探析。
人文主義教育學家根據(jù)人文主義思想,闡述了教育人學的三重目的,即人的覺醒、人的解放和人的發(fā)展。
在中世紀,由于受信仰、幻想和傳統(tǒng)的偏見的影響,人沒有地位,只是神學的婢女,人性被壓抑,盲目地服從教會的權威,缺乏自我意識。也就是說,人的內心反省和外在觀察這兩個重要意識沒有被喚醒,處在睡眠和半醒狀態(tài)。教育人學的重要使命就是喚醒人的內在反省和外在觀察的意識,使自我得到認同,自我意識得到完善。這在文藝復興運動最早產(chǎn)生的意大利得到了實現(xiàn):內心反省和外界觀察被喚醒,“同時主觀方面也相應地強調表現(xiàn)自己,人成了精神的個體,并且也這樣認識自己”[2]125。喚醒人的精神,喚醒人的內心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已成為人文主義教育家自覺的理論意識。這在早期的意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家那里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但丁的《神曲》博大精深,幾乎涵蓋了中世紀的一切學問,無論是對政治、道德還是宗教、古典文學和民族語言,都提出了新的思想,是一部滌蕩人性、重塑新人的著作。在書中,詩人強調,人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關切人類的道德善惡,通過自我救贖和自我教育,使靈魂得救,獲得新生?!案鼮橹匾氖峭怀隽擞凶镎叩玫搅双@救的保證而心平氣和、安靜、從容地接受贖罪的教育。從維吉爾到貝雅特麗齊,經(jīng)由地獄向凈界呈現(xiàn)螺旋狀逐級上升進入美和溫柔的永恒天堂。宗教古典知識賦予人理性和智慧,能夠教誨引導人們邁向幸福之境,這就是但丁精神,‘其基本特征是深刻、高尚、鍥而不舍的自我批判、自我懺悔、自我完善的自我意識,以及對全民族全人類道德進步和文明發(fā)展的思慮和關切’??梢?,但丁精神基本體現(xiàn)了深邃的人文教育精神?!盵3]40
彼特拉克不僅傾畢生的精力收集、整理、翻譯古代的文稿和經(jīng)典著作,而且認真研究了古希臘、羅馬的經(jīng)典著作。這種研究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融入了人文主義元素,沖破了先輩思想的樊籬而賦予研究成果以新的內涵。他關注人贊美人的肉體和靈魂,尤其重視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精神境界的塑造。由此,他提出重要命題“除了靈魂以外沒有任何東西值得贊賞,對偉大的靈魂來說,沒有任何東西是偉大的”[4]18。彼特拉克被認為“是人文主義之父,他對人的呼喚激勵著一個時代。人們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的自然本性蘊藏著無比巨大的能量,渴望最大限度地釋放。知識和道德都在瘋長。可以毫不顧忌地去追求現(xiàn)世生活的幸福、感官與精神享受以及個人的聲譽和榮耀”[3]44。
第一個把文藝人文主義精神融入教育思想的是“人文主義教育之父”——意大利的弗吉里奧。他在《論紳士風度和自由學科》中闡釋了他的博雅教育的理想。所謂博雅教育是指一種與自由人價值相契合的教育,能喚起、訓練和發(fā)展內蘊于人身心中最高才能的教育。最基本的內容包括智育、德育、體育、軍事教育和休閑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全面認識和尊重人的價值——從肉體到精神的贊美。塑造人本身即強調人的尊嚴,肯定人的欲望,張揚人的個性,訓練人的身體和靈魂于完美”[3]56。其精神實質就是通過古典人教育和博雅教育,喚醒人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彰顯人的尊嚴和價值,使其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參與社會競爭和人的自身的知識、美德、靈魂的建構。
在中世紀,經(jīng)院主義教育嚴重壓抑人性,束縛著人的個性。人性的諸多方面受到了基督教論價值觀的桎梏。文藝復興的“人的發(fā)現(xiàn)”和“人的覺醒”改變了中世紀人“渺小”和卑微的狀況,導致了人的個性解放:“不僅是統(tǒng)治者、貴族、上層人物,而且許許多多的普通人、學者、教師、藝術家、秘書、商人、銀行家、職員、工匠以及許多的婦女都具有鮮明的個性。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無可替代,因此,活在世間,一方面要盡情享受,追求現(xiàn)世的幸福;另一方面,努力讓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盵5]183
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個性的解放融入了人文主義者的教育目的視野中,這在拉伯雷的小說《巨人傳》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拉伯雷把個性解放作為他塑造的特來修道院的教育目的和靈魂。在修道院里,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得到了充分的彰顯。院內的生活起居取決于每個人的自愿與樂意,而不是法規(guī)、章程、條例。吃飯、喝酒、工作、睡覺都沒有固定的時間,也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完全由自己的樂意來決定,一切聽其自由。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能使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使“巨人”的個性風采得到張揚。其他人文主義學者如韋杰里烏斯、維吉歐等人也非常忠實于他們發(fā)展個性的目標,將很多精力放在鼓勵和表彰學生不同的性格上,都強調在教育教學中使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到觀察和鼓勵是最重要的事情。此外,音樂、唱歌、游戲和戶外活動也受到重視,確保學生“自尊地和有尊嚴地活著”。
在人文主義教育家的視野中,人的發(fā)展是指向人的身心的和諧發(fā)展或全面發(fā)展。盡管他們的教育目的有所側重,有的側重于培養(yǎng)完美的公民,有的側重于培養(yǎng)朝臣,有的側重于培養(yǎng)紳士等,但也有很多相通之處。他們都批判了中世紀的經(jīng)院教育,經(jīng)院教育采取的方式是禁欲主義、強迫教育、古典記誦,這種教育嚴重壓抑了兒童的個性,摧殘了兒童的身心。總之,人文主義教育家在批判經(jīng)院主義教育弊端的基礎上,建構了理想的教育人學目的觀。這一教育人學目的觀包含豐富的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之一:學識淵博,文化知識豐厚。這點要通過古典人文教育,特別是文學、詩歌、歷史、哲學等來實現(xiàn)。
價值取向之二:高尚的道德品質。這是一個人有教養(yǎng)的標志。在人文主義者看來,“美好地和愉快地生活”是一個人的道德本性所自然追求的目的,其意圖就是達到一種生活的內在和諧和心靈的完美。無論是阿爾伯蒂還是伊拉斯謨都強調美德的重要性。前者認為,心靈的完美與和諧的生活息息相關,認定宗教崇拜應是達到心靈完美和諧的重要手段。后者認為,必須把道德的種子播種在兒童精神的處女地,以便使它隨年齡的增長和經(jīng)驗的積累日益增加?!八鼈儠饾u生長和成熟,在整個生長的過程中植根。從來沒有什么東西像在早年學習的東西那樣根深蒂固。在那些年代里所吸收的東西是最重要的,對一個王子來說,尤其如此?!盵6]125
價值取向之三:增長人的才智和能力。拉伯雷認為,只有通過人文主義教育,“才能從經(jīng)驗主義和其他無用的邏輯中,才能從討論無聊的神學中,從禁欲主義中解脫出來。這是一種為了充分地享受人生,盡可能增長才智的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7]189。另一位法國人文主義教育家蒙田把教育目的的重心放在判斷力和理解力的培養(yǎng)上,反對“學究式”的教育,強調理解力、判斷力的培育勝于死記硬背,反對灌輸式教學,倡導啟發(fā)式教學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意在培養(yǎng)具有良好判斷力的紳士。
價值取向之四:身與心一并得到發(fā)展。這是人文主義教育家論述最多、最相通之處,因為他們都很重視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這既是文藝復興時代對人的素質的要求,也是人文主義思想在教育目的上的反映。蒙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身心兩方面和諧發(fā)展的新人,強調對兒童的教育要兼及心智和身體?!霸谒茉焖男撵`的同時,也培養(yǎng)他的舉止、待人處世與體魄。這不是鍛煉一個心靈、一個身體,而是在造就一個人:不該把這兩者分離。如柏拉圖說的,不應該訓練中顧此失彼有所側重,而是同樣訓練,就像一根轅木上同時駕馭兩匹馬?!盵8]25
埃里奧特要求讓受教育者的身體和心靈的所有方面都得到訓練,指出“讓身體的每個器官,讓心靈的所有力量都得到最好的鍛煉”[9]64,他把教育目的看成是幫助兒童本性達到最完美的發(fā)展。
西爾維烏斯要求通過體育、軍事訓練和合理的飲食等來增強人的體質,發(fā)展人的身體,通過歷史、文學、哲學、詩歌等學科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成為擁有知識、智慧、美德、信仰的身心俱佳的人。
拉伯雷建構的教育目的就是培養(yǎng)具有強健的體魄、廣博的知識與仁愛、勤勞勇敢等美德的個性自由解放的“巨人”。
伊拉斯謨的教育目的和任務有四重:虔誠的宗教信仰;自由學科的學習;為生活的義務做準備;很早就要有禮貌,習慣于基本的禮儀。但首要的任務和目的就是在兒童心中播撒虔誠的種子,使之成為一個具有虔誠的宗教信仰的真正基督徒。所謂真正的基督教徒,不是受過洗禮或涂過油神圣化的人,也不是上教堂做過禮拜的人,而是在內心感情上信奉耶穌,并以其虔敬的行為對耶穌進行模仿的人。
總之,人文主義教育家在教育人學目的上達成的共識和傳統(tǒng),就是在人文主義思想指導下,培養(yǎng)人具有廣博知識、良好的美德、強健的體魄和虔誠的宗教信仰,也就是使其身心得到和諧的發(fā)展。
如果說自然教育人學的目的是燈塔、明燈,引領著自然教育人學的發(fā)展方向,那么,自然教育人學的路徑是手段和措施,落實自然教育人學的發(fā)展。
天性是教育的基礎和前提,離開了兒童的天性,也就無所謂兒童教育;教育的作用是促進天性的發(fā)展,兒童離開了教育,天性難以有效發(fā)展。正如維吉里奧所說:“如果我們沒有怠忽天性的賜予,而是通過正確地學習自由人學科以精心地培養(yǎng)它們,對天性的感謝就會得到回報。”[10]20-21這是因為人的身體的強健與心靈的完美無缺,都與天性息息相關,后者決定前者。自然教育的意蘊由以下方面彰顯出來。
(1)以天性為師,順應兒童天性的發(fā)展
英國人文主義者馬爾卡斯特認為,天性是所有人都得聽從的最好導師,教師必須了解并尊重兒童的天性,自愿地而不是強迫地跟隨它。例如,兒童有好動的天性,教師就不應該將兒童禁錮于教室,而應該讓他們多參加游戲、戶外活動、競賽等,還要根據(jù)兒童的年齡特征、智力特征和性別特征,因材施教,實施不同的教育[11]437。伊拉斯謨與西爾維烏斯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伊拉斯謨指出:“如果農(nóng)夫不注意,則土壤的質地愈好,就愈會被荒蕪,長滿無用的野草和灌木。一個人的性格也是這樣:它愈豐富、愈高貴、愈正直,若不用優(yōu)良的教學加以改善,則它愈會被可恥的壞習慣所襲擊。”[6]129為此,他要求教師研究兒童的天性,遵循教育活動的內在規(guī)律,尊重兒童的個性特征,促進兒童身心發(fā)展。
西爾維烏斯對兒童的天性持樂觀的態(tài)度,他“引用昆體良的話:如果說飛翔是鳥的天性,奔跑是馬的天性,那么熱情向上則是孩子的天性。西爾維烏斯認為,兒童的內在精神需要通過有條理的有組織的教育去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而教育正是教師的職責”[11]133。在這里,西爾維烏斯在分析鳥和馬的天性后,指出了兒童的天性就是積極向上,并強調教育的使命就是通過有條理的教育,引導兒童的天性不斷“熱情向上”。
(2)以心理學為基礎,引領兒童的心理發(fā)展
維夫斯和伊拉斯謨的教育思想有教育心理學觀點的萌芽,維夫斯要求教師在實施教育教學活動之前,應從心理學的角度了解學生的性情,“讓教師每年分別在不同的地方舉行四次會議,共同討論他們學生的天性,商討他們的教育問題。安排每個孩子學習他似乎最適合學的東西”[6]258。
伊拉斯謨的觀點是,人的心理活動是由本性、理性和經(jīng)驗的協(xié)調決定的。他對本性、理性和經(jīng)驗給予了獨特的解讀:“本性是天生和固有的,是一種天賦,……具體來說,就像一個人的愛好,他幾乎總是能被好的教師辨別出來。理性是一種思維能力,使人類和較低級的動物相區(qū)別,其內在的傾向就是做出如實的判斷?!?jīng)驗是對所學的知識的應用和練習?!盵12]135他在此基礎上,特別強調本性的教育意蘊:“本性是天生的能力,不是后天習得的技能,它是一塊已經(jīng)耕犁過的和等待播種的土地,是為陶藝工所準備的柔軟的黏土。它渴望對外部的印象做出反應。由此就形成了伊拉斯謨關于教育的基本思想?!聵I(yè)的成功取決于是否按本性指引,但是也離不開有效的教育’;‘教育可以成就一切’;‘人是可以發(fā)展的,但是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與此同時,忽視教育或者不正當?shù)挠柧毶踔劣锌赡苎诱`一種有希望的能力和天性的發(fā)展?!盵12]136
(3)珍視童年平靜的幸福,把孩子當作孩子
盡管“珍視童年的幸福,把孩子當作孩子”的教育理念到盧梭那里才得以明確地提出和彰顯,但最早的萌芽產(chǎn)生于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伊拉斯謨和蒙田的教育思想就蘊含這個萌芽。首先,伊拉斯謨論述了童年的快樂與教育,他說:“誰不知道一個人的童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同時又是極為受人寵愛的時候?我們親吻、擁抱和撫愛兒童,甚至敵人也憐愛他,除了聰明的大自然有目的地賦予他,幫助他在這個世界上更為歡快地度過艱難的教育歷程,幫助他度過保姆對他喜愛地悉心照看的日子,以及他的混沌無知外,還有什么呢?”[6]79其次,伊拉斯謨把“青春”視為令人羨慕的東西,每個人都對它青睞有加,想延長它。因為我們對它一無所知?!罢且驗槿绱?,越無知越受益。如果青春已經(jīng)成熟,經(jīng)歷和清規(guī)戒律使他嘗到了人生的滋味,而美麗仍不凋謝,它仍然生機盎然,仍然那樣活潑可愛,那才算怪呢!……這時,我們可以再次稱他們?yōu)楹⒆??!盵6]80這表明,無論是童年還是青春期,都值得我們珍惜,應當讓孩子獲得快樂和幸福。如果讓小孩子擁有成年人的舉止,就是完全錯誤的?!耙晾怪兊倪@一思想和信念實際上預示著一個稍晚的時代,在16世紀和17世紀,他的這些思想形成了一股潛流;到了18世紀,他釋放的訊息開花結果了。在這個方面,他無疑是現(xiàn)代思想的先驅和鋪路人,他為盧梭、赫爾德、裴斯泰洛齊以及英國和美國思想家奠定了基礎。”[13]195
蒙田認為,兒童的性情是多變的,天性的征兆是不固定的,因此,他要求教師“最好先讓孩子在他面前走幾步,以便更好地判斷他的速度,從而推測他能堅持多久,然后才能適應他的能力。如果我們不顧分寸,就常會壞事。要懂得如何選擇,做到什么地步又善于掌握分寸,這是得知道的最困難的任務之一。要懂得如何支持兒童的行動,在多大程度上屈從他們的行動,又該如何引導他們的行動,這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標志,也是一種堅毅的精神結果”[6]405。這意味著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行為特征和實際情況,掌握分寸,因材施教。唯有這樣的教育,才可以稱之為“高尚的精神的標志”和“堅毅的精神的結果”。
(4)實施大自然教育
大自然教育是自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人文主義者的關注和研究。弗吉里奧認為自然科學是最令學生高興的有利于他們發(fā)展的學科,因為學生喜歡探究自然,通過對天地萬物的法則、性質及其起因變化和結果的領悟,培養(yǎng)自己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伊拉斯謨也很重視大自然教育,他把天上燦爛的光輝、地上的豐碩收成、河流奔騰入海的奇觀、浩瀚無邊的大海、數(shù)不盡的生物家族,都看作大自然教育的對象,要求學生認真鉆研,學會思考它們。
拉伯雷把飛禽、森林和果園中的灌木和樹木、地上的奇花異草、深藏在地下的寶藏、東方和南方的寶石,都作為大自然教育的對象。他要求學生不僅要對自然有所了解,而且要對大自然“熱愛和體驗”。他反對經(jīng)院教育的煩瑣細節(jié)和復雜技巧,強調把學生引導到真正值得關注的事物上來?!八ㄗh,他的學生去草地上、樹林里閱讀維吉爾的田園詩。在這一點上,他是盧梭等人的先驅,他認為,通過煥發(fā)想象力,消除精神疲勞,陶冶于美麗的大自然,這更有利于精神健康”[14]75,更有利于兒童天性的自然展開。
人文教育家之所以重視古典人文學科教育,是因為它能讓學生彰顯美好的人性,獲得智慧,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從而有助于身心健康成長。他們還就某門具體學科的功用和實施路徑做了重要闡釋。
(1)語言學
人文主義教育家比代認為,語文學是被古人稱為具有人文主義性質的學問,它可以解釋為對文學和自由學問的追求和熱愛。追求和學習它的人必須獨立而自由?!耙驗槿绻麑λ鼪]有興趣,沒有‘知識’,那世界就是獸性的和非人性的?!盵12]152而獲得文學只有通曉希臘語和拉丁語才能實現(xiàn)。比代聲稱,“學習希臘語優(yōu)先于學習其他知識,希臘文學甚至比拉丁文學還重要。作為一種語言,作為思想的體現(xiàn),作為哲學真理表達的基本工具,希臘語都是獨一無二的。希臘語是學習拉丁語的必要秘訣,對此羅馬人欣然承認。甚至學習羅馬史本身,我們也只要讀希臘作家的作品就行了,從他們那里足以獲得有關重大歷史時期的扎實知識”[12]152。
在修辭學的教學方面,格里諾把西塞羅和昆體良的著作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其意圖是把他們用于指導學習各種形式的散文寫作。學習雄辯術也需要重視西塞羅的作品,因為他的著作具有一些特征,如簡明、高尚的道德標準,注重應用等,可以用來訓練學生,使他們成為出色的演說家。當然,昆體良的著作也不應被忽視。
(2)四藝
西爾維烏斯對幾何和天文學給予了關注。就幾何學而言,它能同時激發(fā)起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為學生提供比辯證法更為精確的推理方法。不僅如此,它還能對事實嚴密論證,糾正許多只能是假設的東西?!袄纾€的最理想形式是圓,因為它圈起了最大的空間,等邊三角形容納得比不等邊三角形要多?!盵12]494就天文學而言,它展現(xiàn)了無盡的蒼穹,揭示了天空的秘密,王子應精通它,而不能對其一竅不通,否則,就不能理解古代詩歌中有關天堂的描述。據(jù)此,應把它列入王子所學的課程之中。
薩多萊托把算術列入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因為它是所有精確學科如音樂、幾何學和占星術的入門課,對后者的學習依賴算術。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種不受具體情況的約束而進行的抽象推理的形式,因而是一種有價值的心理訓練,在教育科目中應占有一席之地。
阿爾伯蒂主要關注了音樂,認為它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和諧發(fā)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他甚至建議建筑師在確立建筑物的比例結構時,從音樂的節(jié)律中獲得靈感。西爾維烏斯也很重視音樂,因為音樂對人的精神有撫慰、振奮之效。但他要求對音樂的追求應適度,反對靡靡之音,主張由性情嚴肅的老師來指導學生學習音樂[15]158。
(3)歷史
在人文主義者的視野中,歷史是一門頗具教育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學問,弗吉里奧把歷史看成是所有學科中最重要的學科,“因為歷史學科本身有吸引力,也因歷史學科有功利價值,無論是學者還是政要都對歷史感興趣”[15]154。
在維多里諾的視域中,歷史既包括古希臘故事也包括羅馬故事。歷史能夠為抽象的倫理準則提供具體的樣板和形象的說明。由于它的文學方面能夠引發(fā)人們追求名望的激情,因而每一個人文主義者都愛好名望,這是他們努力做事的最強烈的動機?!皼]有歷史學家,就沒有歷史;除非建立起一座永久的紀念碑,上面刻有不朽的文學,否則那些王子、士兵就將得不到贊揚。沒有名望,生活毫無意義。”[15]37
伊拉斯謨認為,學習歷史對一個人的教育而言是有必要的,他必須經(jīng)常學習普魯塔克、李維、希羅多德和色諾芬的著作,從中吸取經(jīng)驗和教訓。歷史學家把文體批評家的技巧表現(xiàn)得越多,他就越能得到人文主義者的稱贊[15]142。
比代要求君主必須閱讀和研究歷史,“歷史知識能使一個人對現(xiàn)在有更加可靠的判斷,對未來有更清晰的預測?!瓪v史通過事件和人物個性提供的例子,‘能使隱藏于各種可靠本質背后的、沉睡著的高貴基因激發(fā)起來,促成勇敢而有成就的活動’。因此,對于一個反應敏銳的靈魂來說,通往名譽和不朽的道路是開放和平坦的”[12]153-154。
(4)文學
在西爾維烏斯的視野中,通過文學教育能促進學生道德的發(fā)展,也能提升學問的境界。對格里諾而言,古典文學教育不僅是培養(yǎng)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手段,它本身已被看作是教育的目的。弗杰里烏斯認為,他之所以看重文學,是因為文學教育所產(chǎn)生的影響力能讓我們思想遠離沒有價值或令人煩惱的主題。此外,“它們的作用在那種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孤獨、沒有同伴,也沒有使人全神貫注做事的場合下更為突出……做什么能比把書聚集在我的周圍更好呢”[12]450。伊拉斯謨對文學知識的掌握是通過自學獲得的。他以身示范,以大量的著作、翻譯著作、文法著作、詞典以及原創(chuàng)著作不僅表達了他對古典文學的喜愛和熱忱,而且影響和鼓勵了他同時代人對古典著作的學習[14]67。
(5)哲學
人文主義者庇柯洛米尼在《論男孩的教育》中指出:“無論環(huán)境對我們是順利還是不順利的,我們都應當求助于哲學,這就是學習美德,它是國王應當特別愛好的?!盵10]122-123帕爾梅利認為“學習道德哲學的方式是讀名家著作,古羅馬作家可讀西塞羅和塞濕卡的著作”[15]155。在維多里諾創(chuàng)辦的“快樂之家”中,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的著作作為一個受教育的人訓練的必要部分受到重視和傳授,因為他們的哲學著作在培養(yǎng)人和公民方面是很有效的,也是最重要的。年齡小一點的學生主要是學習西塞羅的原則,“因為他吸收了希臘倫理學的精華因素,并且具有真正實用的羅馬人的性情,因此要放在所有現(xiàn)實生活中有用的哲學家之首”[12]409。
在中世紀,經(jīng)院主義教育實行的嚴酷紀律、棍棒教育和強制教育,導致教學枯燥乏味,學生苦不堪言。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為人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種快樂的環(huán)境,人文主義教育家力推愉快教育。
首先,盡可能地表揚兒童,實施賞識教育
西班牙人文主義者比貝反對對學生冷嘲熱諷,因為這樣做只能使學生初露頭角時就灰心喪氣,阻礙其爭取進步。他強調:“要允許給兒童小的獎賞,對兒童表揚?!盵9]60用表揚和贊同來敦促兒童,會使兒童信心滿滿,力爭進步。英國的約翰·布林斯利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反對用粗暴的語言奚落兒童,反對用嚴酷的教訓對待兒童,也反對使兒童在了解學校之前就憎恨學校,在嘗到學到學識的甜頭之前已討厭學習?!扒∏∠喾矗趯W校里,要盡一切努力,通過表揚好事鼓勵他們競賽,誠實地力爭上游?!盵9]66對格里格而言,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手段是表揚而不是懲罰,盡管懲罰應該得到保留,它作為最后的一個對策應該放在不起眼的位置。教師應著眼于鼓勵兒童之間健康競爭,因為這有利于兒童身心的發(fā)展。
其次,教學應富有趣味性,激發(fā)兒童的興趣
英國的艾利奧特認為,如果在歷史的教學中增加趣味性,就是一種很明智的做法。地理教學也應如此,沒有比運用模型和工具的學習方式更能吸引學生。“讓人在一小時內見識到也許到老都不能游歷完的那些地域、城市、大海、河流與山川,這是多么快樂的事情!在見識過各種各樣的人、野獸、家禽、魚、樹木、水果和花草之后,收獲了難以置信的喜悅,即不必經(jīng)歷旅途的艱辛,只要通過勤奮的學習或談話,就能了解人的各種生活習慣、狀態(tài)和天性。”[12]297-298伊拉斯謨在《論童蒙的自由教育》一文中力倡教學的趣味性,建議在幼小兒童讀、寫、畫的教學中多采用游戲和講故事的方式來增加教學的趣味性,使兒童樂而向學,反對靠鞭打懲罰兒童逼迫兒童學習。維夫斯強調教師要指出學習中的樂趣,尤其是那些能給學生帶來深遠的、長久的快樂,因為沒有什么能與之相媲美。
再次,讓兒童體驗快樂,享受幸福
興趣教學固然重要,與之相比,更重要的是讓兒童擁有快樂和幸福,這是愉快教育的最高境界。法國的拉伯雷為了反對中世紀的陳規(guī)陋習,要求寓教于樂,讓學生邊玩邊學,甚至數(shù)學課也可以“通過游戲和娛樂進行”??▽紒喚褪峭ㄟ^玩紙牌學到“許多數(shù)學知識和規(guī)則的”。同樣的方法也適用于幾何、天文、才藝、擊劍等的教學。為了使卡岡都亞過于強烈的學習興趣得到轉移和調節(jié),他“建議每個月找?guī)讉€大好晴天帶卡岡都亞去郊外游玩,他們清晨出發(fā),可以去尚蒂里、布洛涅、蒙魯日、蓬夏朗頓、瓦納、圣克盧等地。他們一整天在嬉笑玩耍、唱歌跳舞、打麻雀、撿鵝卵石、釣青蛙、捉螃蟹中快樂地度過”[14]75。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活動,使教學與學習過程顯得輕松和愉快,“與其說是一個學生在學習,毋寧說是一個國王在消遣”[16]161。維夫斯的愉快教育也很有特色。當天氣不好、不宜戶外鍛煉身體時,他就用愉快的談話取代游戲,其內涵包括“講愉快的、生動的、理智的和美妙的故事或歷史等。同樣,也適合于引證長期流傳的優(yōu)美的格言或一些明智的和可笑的諺語”[6]284。
最引人注目的是意大利維多里諾創(chuàng)辦的“快樂之家”。它不僅環(huán)境優(yōu)美,而且教學本身富有樂趣,能讓兒童充滿愉悅。究其原因,“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連接維多里諾和他學生的紐帶,一方面是以尊敬和崇拜為特征的相互真摯的感情;另一方面是深切的個人關注。這實現(xiàn)了人文主義者的理想。因為教師只能負責照顧這么多他能夠了解并進行指導的學生。他的責任是替代父親培養(yǎng)孩子們的道德和智力品行;基于這種推斷,他將決定用他實施的訓練和以他樹立的榜樣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工作中去”[12]532-533。正是教師的仁愛、榜樣和充滿激情的教學,使“快樂之家”富有吸引力,成為一個快樂的場所,一個培養(yǎng)高尚行為和品格的場所。
意大利人文主義者皮科認為,與動物的活動要受到其本性的限制不同,“人沒有強制自己應該如何生活的本性,人沒有使其自身受到限制的本質,人只有從事活動時才成其為人,人是自己的主人,人的唯一限制就是要消除限制,就是要獲得自由,人奮斗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為自由人,自己選擇自己的命運,用自己的雙手編織光榮或者恥辱的鎖鏈。人就是一切,因為人可以成為一切,成為動物、植物、石頭,也可以成為羔羊和‘上帝之子’,人和上帝的形象有相似之處正是在于:人是動因,是自由,是行動,也是自身行為的結果”[15]53。這就是說,人不受其本性的限制的特性使人擁有了自由,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主宰自己的活動。正是在這種自由意義之上,人與上帝的形象相一致:擁有動因、自由和行動。
人的這種自由反映到教育活動中,就是要讓兒童不受強制教育的束縛,能夠擁有自主和自由,使教育充滿自由的色彩。維多里諾創(chuàng)辦的“快樂之家”是當時歐洲最好的宮廷學校,也是充滿自由的人文學校的典范。他十分贊賞柏拉圖的教育名言:“自由人不能用強迫的或苛酷的方法施教?!币蚨?,他倡導自由教育,讓兒童自由地生活、學習和活動。
比貝認為,人類的思想都傾向于美好的自由,能夠允許讓自己自主地工作,而不是被強迫,否則就會受到損害。因為當驅使一個人勉強去從事一件與自己的興趣不契合的活動時,結果就會很糟糕。因此,應讓孩子們有自由的時間和空間,不能負擔過重,也不被驅使去學習,而應有勞有逸。
法國人文主義教育家蒙田認為,如果兒童受五花八門思想的影響,受書本權威束縛,就會失去活力和自由。教師應該知道在多大程度上包容學生充滿稚氣的舉動,并知道指導兒童活動的方式,允許兒童自由活動;否則,剝奪兒童自己動手的自由,就會使他們成為奴隸和膽小鬼。
西班牙的維夫斯也表達了類似的見解。在他看來,人的頭腦傾向驚人的自由,它適合自由的工作、詢問、談話,但不適合強迫的教學,因為在自由狀態(tài)下,兒童容易獲得知識,而在強迫的、不自由的教學中,兒童獲取知識很困難。他十分倡導充滿自由、快樂和榮譽的游戲?!霸谟螒蛑?,兒童很容易講拉丁語,因為是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很自由,在游戲中所需要的用語,教師要在事前給學生把最好的、恰當?shù)睦≌Z講給他們聽,這樣,學生在游戲中就會自然、自由地運用了,而且不怕錯。”[6]284
在人文主義者的視野中,和諧教育主要指向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其目的是促進人的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薄伽丘在《十日談》中強調人的和諧發(fā)展,他說:“人是自然用血肉造出來的,而且刻造得既美麗又勻稱,所以,人應該是聰明的,靈活的,強壯的,人應該得到和諧的教育和發(fā)展。”[17]88弗吉里奧把心智訓練和身體訓練看作是教育的兩根支柱,前者是指通過“七藝”和歷史、道德哲學、雄辯術等自然學科對學生施以的博雅教育,后者是通過軍事教育、體育來增強學生的體質,從而使學生具有強健的體能。他“強調教育應該包括德育、智育、體育、軍事教育、休閑教育等方面,其主旨是發(fā)掘出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特性,并使人得到全面均衡的發(fā)展。”[17]91布魯尼認為,完整的人的造就,離不開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教育。知識的傳授固然很重要,因為非凡的才華只能從淵博的知識中產(chǎn)生,但人的文明道德和人的精神的培養(yǎng)也不可忽視。
人文主義者不僅要求教育者應從整體人觀念上把握人,促進人的身心全面和諧地發(fā)展,而且具體闡釋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價值與實施。
(1)德育
德育是人文主義者關注的重要領域。弗吉里奧認為,道德教育比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前者高于后者。通過道德教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樂于服從、機智、勤奮、徹底性等品格。他要求教師“應以身作則,發(fā)揮榜樣的作用,這比兒童自我反省的效果更佳。因為榜樣離兒童更近,兒童能聞其聲,聽其言,觀其行,易于模仿學習”[11]69。韋杰里烏斯把增加人的學識和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作為教育的共同目標,但就其重要性而言,德行比學問更重要,知識從屬于道德。他說:“下等人以‘獲得’和‘享樂’當作生命的唯一目的;上等人則不然,更重視道德價值和名譽。”[18]176盡管人文主義教育者的道德教育偏重世俗道德品質,如堅強、勇敢、克制、愛國心、樂觀、積極向上、熱愛自由、追求平等等方面的培養(yǎng),但也不忽視學生宗教品質的培養(yǎng),把它列為道德教育的內容?!耙驗橘Y產(chǎn)階級并不完全擯棄宗教,而是企圖改良宗教,擺脫天主教壓抑人性發(fā)展的一面。這一特征在宗教改革時期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盵18]161
(2)智育
人文主義教育家把古典人文學科,特別是希臘、羅馬的古典作品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和智育的主要領域。由于在古希臘、羅馬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了人性、人的本質、理解力等,它們成為智育的主要內容。中世紀的“七藝”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它并不是神學的婢女,而是能夠彰顯人性能力的人文之學的學科,并增添了歷史和道德哲學?!捌咚嚒钡玫搅烁脑旌头只?,演變成十一門學科。此外,自然科學也進入了課程的視野,但它并不占主要地位。“究其原因,從客觀上考慮,當時的自然科學尚不夠發(fā)達,而古希臘、羅馬著作中,自然科學的遺產(chǎn)比較缺少;從文藝復興運動本身來看,其主要興趣在于治人之學而非治物之學。他們主攻方向,不在于直接促進生產(chǎn),而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謀求與封建地主階級抗衡。因此,反映在智育內容上,即偏重能直接為資產(chǎn)階級上層服務的人文學科?!盵18]160-161
(3)體育
體育也是人文主義教育家關注的領域。維多里諾是在對人性、人的理想發(fā)展的基礎上論述體育的,突出了體育的人性化。在他的視野中,人的發(fā)展不僅僅包括心智的發(fā)展,也包括身體的發(fā)展。因此,要對學生引進體育訓練和軍事訓練,其基本精神是不僅僅增強學生的體質,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大方和文雅的舉止、動作的柔韌性及形態(tài)的端莊。因為個性不僅包括志向、性格,也包括身體以及所有與它相關的東西?!皩嶋H上,身體的一種細微的舉止必是表達出精神的本性,因此,從一個人的禮儀、說話的文雅、所避開的東西以及他無意識的偏愛,我們都能了解這個人?!盵12]43正因為體育很重要,所以,他很重視戶外活動,時常組織學生去登山,到伽特湖游覽,參觀城堡,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人文學之美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除戶外活動外,他非常重視騎馬、劍術、角力、跳舞、游泳、踢球、賽跑、跳局、游戲等,力求使學生的體魄和精神一并得到發(fā)展。
蒙田也很重視體育對學生的精神價值:不僅要磨礪學生的心靈,還要錘煉他的筋骨,心靈若沒有筋骨的輔助,會壓力過重。所以他很重視跑步、角斗、音樂、舞蹈、狩獵、騎馬、刀槍等項目的訓練,游戲和運動占據(jù)學生的大部分時間。
(4)美育
人文主義教育對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認為音樂能帶給人精神愉悅,有助于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維多里諾對音樂的見解與柏拉圖的觀念很相似,他完全贊同柏拉圖關于音樂曲調的判斷。即當情緒不佳、心靈感到壓抑之時應禁止播放輕浮和卑微的音樂,以免影響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他給予學生健康的音樂,因為它們能使學生得到精神的陶冶,使他們在歌聲中和諧成長。
弗吉里奧認為,“沉醉于音樂之中,有助于使人的靈魂達于內在的和諧,而不是耽于感官享受。音樂有助于人的道德和精神的發(fā)展,音樂是一門真正的自由學科,應在教育上占有一席之地”[11]75。
莫爾也很重視音樂,認為烏托邦島上的音樂聲調優(yōu)美,能準確地表達人們的感情,激發(fā)人們的熱情,“它觸動我們的官能,使它感到一種秘密的非常動人的力量,吸引住它”,音樂使人“不時感到一種快樂”[18]236。
綜上所述,在文藝復興時期,無論是自然教育人學目的,還是自然教育人學路徑,都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情懷,都充滿了人文主義色彩。
首先,在教育人學目的上,“人的覺醒”著眼于通過人文教育和博雅教育,喚醒人的內在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彰顯人的價值和尊嚴,豐富人的知識、美德和靈魂?!叭说慕夥拧敝塾诮獬?jīng)院主義教育對人性的束縛,使人解放個性,活得有尊嚴和有個性?!叭说陌l(fā)展”的旨趣是實現(xiàn)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它的價值取向是多方面的,涉及豐厚文化知識,增長人的才智和能力,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質,身與心一并得到發(fā)展。這一教育人學目的與以往的自然教育人學目的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觀,真正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特色。在西方自然教育人學思想史上,亞里士多德最早探討了自然教育人學的目的,強調教育人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的發(fā)展。盡管亞里士多德的教育人學目的觀有“人”的維度,但指向的是“抽象的人”,而非“具體的人”,充滿了思辨色彩。古羅馬時期西塞羅、昆體良的教育人學目的主要指向培養(yǎng)雄辯家,強調的是雄辯才能和技巧的培養(yǎng),而非人的身心的和諧發(fā)展。因而,它們都有局限性。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家的教育人學目的較前兩者的教育目的要具體、明晰得多,無論是“人的覺醒”還是“人的解放”,抑或是“人的發(fā)展”,都強調了以人為本,促進人的覺醒、解放和身心的和諧發(fā)展,真正確立了人本主義意義上教育人學目的觀。它的意義在于,顛覆了經(jīng)院主義教育的神學目的,把人從經(jīng)院主義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讓人活得有尊嚴,也使人的各種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得以喚醒,有助于實現(xiàn)人的自我價值,從而也為“人的覺醒”“人的解放”“人的發(fā)展”,尤其是人的教育,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其次,人文主義教育家的教育人學路徑也充滿了人的意蘊。自然教育突出的是以天性為師,順應兒童天性的發(fā)展,引領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把孩子看作孩子。這一路徑的意義在于,尊重兒童的天性和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根據(jù)兒童個性特征,因“人”施教。古典人文學科教育強調通過語言學、四藝、歷史、文學、哲學等古典人文學科,喚醒兒童的韌性,獲得美好的智慧,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愉快教育能把兒童從嚴酷紀律、棍棒教育和強制教育中解放出來,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愉快。自由教育突出的是通過無拘無束的自由的教學活動,讓兒童獲得個性解放,能自由地生活和學習。和諧教育旨在通過德育、智育、美育等途徑,促進兒童身心全面發(fā)展。由此可見,無論是自然教育、古典人文學科教育,還是愉快教育、自由教育、和諧教育,都是以兒童為中心,充滿人文關懷,無不彰顯“人”的旨趣,它們從不同方面確保了人文主義教育家教育人學思想的真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