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香溢
(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陜西西安 710128)
《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是東漢許慎所著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六書理論研究字義、字形、字音的字書。共收錄“?”部字正文23 個,重文5 個,無新附字。自《說文》問世以來,相關研究成果頗豐,涉及《說文》的各個方面。整理文獻發(fā)現(xiàn),研究《說文》?部字的文章并不多,故寫此篇文章,以饗讀者。
歷史上相關文獻對“?”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觀點認為“?”是“旌旗之游,?蹇之皃”,該觀點出自饒炯《部首訂》[1]:“形容旌旗之游,其形飄揚翩翻無定貌也。左從屮,借其形為旌旗;右象其游,而曲之歧之,以明其事為?蹇”,“?蹇”意為飄舞之意。饒炯認為“?”形容的是旌旗的飄帶,(像)旌旗隨風飄揚,翩然翻飛沒有固定形狀的樣子,字的左邊由屮字會意,借屮的形狀表示旌旗,字的右邊像飄帶,曲折起伏來表明這個字的意思是飄舞之意。第二種觀點認為“?”相當于“垂”,出自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2]:“旁垂者象游,從入,飄揚如一出一入然”,意思是“?”兩旁垂下的東西是飄帶的形狀,由入字會意,就像飄帶飄揚時一出一入的樣子。第三種是鈕樹玉《校錄》[3]中的觀點:“宋本及初印本作,與正文(指字頭)不異……不應重出?!逼浯笠鉃椋核伪炯俺跤”径紝懽鳎@和《說文解字》正文的字頭沒有差別,故不應有這個重文。第四是徐灝的觀點: 認為“及”字是“?”右邊的飄帶。
《說文》認為:“?,旌旗之游,?蹇之皃。從屮,曲而下,垂?相出入也。讀若偃。古人名?,字子游。凡?人之屬皆從??!逼浯笠鉃椤?,旌旗的飄帶,隨風飄舞的樣子。從屮,彎曲而下,(表示旗桿);(右邊)下垂的飄帶,(像隨風)一出一入。音讀像“偃”字。古人名叫?,字(子)游。大凡?的部屬都從?。?,古文?字,象(旌旗飛揚之)形,及像旌旗的飄帶[4]。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對“?”字說明如下。
第一,將“旌旗之游,?蹇之皃”注釋為:旌旗者、旗之通偁。旌有羽者。其未有羽者,各舉其一該九旗也。王逸《九歌注》[5]云:“偃蹇,舞皃?!薄洞笕速x》[6]說旌旗曰:“掉拮撟以偃蹇?!睆堃驹唬骸百儒?、高皃”。段玉裁的大意為:旌旗,是旗幟的通稱。旌是有羽毛的旗。至于各類沒有羽毛的旗,(如果把它們)每種各舉一例的話應該有九種。王逸在《九歌》的注釋中說:“偃蹇,是飄舞的樣子?!洞笕速x》將旌旗解釋為:樹木搖動引起飄帶飛揚。”張揖說:“偃蹇,就是高高的樣子。”
第二,將“從屮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