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平度市第二實驗小學 梁玉芹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在小學教學階段的全面落實,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同樣也借著改革的東風實現了創(chuàng)新和改進,除了強調學科教學創(chuàng)新外,還特別關注多元學科整合,延伸拓展學科教育功能,特別注重將德育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結合,在二者的滲透中找到最佳結合點,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內化德育,豐富德育情感,約束道德行為。為保證德育滲透與融合效果,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應調整思路,為德育的開展提供有利條件,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為學生內化知識和完善德育素質提供良好保證。本文將著重就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德育進行分析。
在傳統(tǒ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中,由于教師長時間受應試教育思想約束,往往會把教材當作教學資源,運用理論灌輸的方式為學生滲透德育,這會給課程教學中的德育融合帶來不良影響,更不能讓學生對其中的道德情感產生共鳴。改變這一局面的重要手段是加強教學和生活之間的關聯,讓學生不再覺得課上講解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非常遙遠,讓德育指導更加真實可感。所以在今后的課程安排中,教師要轉變思路,把理論教學和社會現實聯系起來,讓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德育素材,也在生活中增進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理解,讓學生意識到隨時可學、處處可學,在感受學習樂趣的過程中,體驗生活學習的獨特魅力。例如,在教學“學習伴我成長”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聯系題目,說一說自己對題目含義的了解,然后說出自己的理解。很多學生把學習的認識局限在校園中,把課堂學習當作知識積累的主要途徑,并未意識到生活中的學習同樣應該伴隨學生成長,而且只有不讓學習突破時空限制才能到達更高的層次與境界。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引導學生思考:從出生到現在,你都學到了哪些本領?是在什么地方學到的?請認真觀察自己的父母,他們是不是也在學習?從他們身上你可以學到什么?這樣就可以把生活和課堂教學聯系起來,讓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內涵,同時還能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熱愛生活和學習的道德教育。
在課程學習中,教師要想保證課程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效果,為多層次和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開展打下基礎,就要把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發(fā)展特征作為重要出發(fā)點。小學生的年齡小,能力發(fā)展不夠健全,所以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一些失誤是在所難免的,不能因為一些小的瑕疵就忽視了學生的亮點,甚至否定學生的學習和進步。正確的做法是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善待他們的失誤,并用這樣的善意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學生,培養(yǎng)學生寬以待人、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良好習慣,并在課堂教學中無形地進行德育思想的滲透。例如,部分學生會在犯錯后不敢承認,于是用說謊的方法隱瞞,在這樣的情形下,教師要正視學生說謊的行為,雖在德育指導中始終提倡誠實,但說謊并不能說明學生品質不佳。比如在教學“我很誠實”這一課時,教師常會列舉皮諾曹撒謊鼻子變長的故事,并對說謊行為進行嚴厲批評,而并未關注說謊的原因,造成了尤為緊張的氛圍,導致學生因為不想受批評而持續(xù)圓謊,錯上加錯。對此,教師應該善待學生的說謊行為,指導他們建立正確的觀念,使學生逐步建立勇于承認錯誤的勇氣。教師還要學會換位思考,讓學生意識到說謊是不良行為,但是應該正確處理說謊背后的動機,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寬容理解以及尊重保護中直面謊言,在持續(xù)糾錯中獲得更大的成長與進步,在課程學習當中無形地提升道德品質。這樣的做法,不僅能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德育得到順利融入,還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調整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給學生補充的德育內容往往是有限的,會讓學生的道德認知停留在淺層次,也會給后續(xù)的道德教育指導帶來一定的局限。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開闊學生眼界,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一系列實踐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加強積累,逐步內化成為良好的道德思想,在此基礎上自主約束自身的道德行為。為了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體驗感,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空間,提供實踐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互動中獲得更大的發(fā)展。教師所組織的實踐體驗活動要和教學內容相連,同時也可以進行課外拓展,促使德育無形融入和深度滲透。例如,在教學“有多少浪費本可避免”時,為了讓學生對浪費和節(jié)約行為有更深刻的認識,并在本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習慣,教師可以以此組織一次實踐調查活動,要求學生深入生活,積極調查身邊的浪費行為以及節(jié)約行為,然后制作出調查報告,對這些行為進行分析,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再如,在“家庭的記憶”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家庭活動任務,讓他們幫助父母做一件小事,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同時也體會父母的無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愛和被愛,并在發(fā)現生活之美的同時不斷充盈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教材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基礎材料,是學生在實際學習中不可或缺的資源,雖然在教學中需要對教材進行合理化應用,但只是關注對教材的表面應用而忽視其內在價值,會影響到教材功能的發(fā)揮。教師可以在教材內容挖掘和整合的過程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帶領學生在踐行價值觀的過程中深化理解。例如,“中國夢,少年夢”這一課主要展現的是愛國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這一價值觀的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帶領學生對中國夢和少年夢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和把握,讓他們認識到要最終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需要從實現一個又一個的少年夢開始,并在這一過程中激勵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互聯網時代的友情”這一課可以作為探討誠信這一核心價值觀的有力素材,讓學生積極討論當代人的誠信和人性,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品質。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內容,教師可以聯系教材中給出的案例,鼓勵學生列舉出生活中相關的案例或者場景,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意識,并在這一過程中促使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的內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課程內容,本身就和德育存在著深度關聯,這也是兩個學科可以在深度交融中共同發(fā)展的主要原因?,F如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已經成為德育的堅實陣地,但是這個陣地不能局限在教室以及校園,而是要和家庭進行密切聯系,關注家庭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價值,充分發(fā)揮出家庭在德育指導中的突出作用。將德育滲透到家庭教育中,可以讓學生用課上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解決相關的生活問題,讓家長和學生共同成長進步,促進課下的鞏固與吸收。教師要定期和家長進行互動交流,反饋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的系列表現,指出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和家長共同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做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兩把抓。為了密切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合作,促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延伸以及德育的拓展,教師可以通過布置課下作業(yè)的方式,引導學生和家長共同完成,增進家長和學生之間的理解,同時也讓他們共同為整體目標的實現做出積極努力,并體現出家長的榜樣和支持作用。例如,在清明節(jié)時,教師可以指導家長把學生帶到烈士陵園,讓他們?yōu)楦锩攘覓吣?,緬懷烈士的豐功偉績,讓他們感受革命精神。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可以為學生補充一些革命故事,也可以和學生共同探討這些革命英烈的行為,使學生自覺傳承民族氣節(ji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愛國愛黨和愛人民的精神。
在小學階段,德育的一個重要平臺就是道德與法治課堂。以課程教學為契機對學生進行道德指導,有助于降低德育的實施難度,同時還能從不同角度出發(fā),提升德育實效性。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該改變以往單一理論教學的枯燥模式,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并在實際行動中引導學生踐行道德行為,這樣不僅可以增進學生對課程知識與方法的理解,也能從多角度提高學生的德育品質,最終打造一個立體化課堂,在啟發(fā)智慧、陶冶情感的過程中順利實現立德樹人的綜合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