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周豐 王曉今 徐以兵 施莉琴 李震宇 周桁 傅青春 陳成偉
肝惡性腫瘤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于其早期發(fā)現率較低,多數患者就診時已達中晚期,失去手術或放、化療的最佳時機,生物免疫治療是近幾年備受青睞的腫瘤治療新技術。NK細胞治療是其中的一種,NK細胞是具有直接殺傷功能的天然免疫效應細胞,在清除腫瘤細胞中起關鍵作用。有研究表明,NK細胞治療聯合傳統腫瘤治療手段能夠有效提高腫瘤治療效果[1]。謝云波等[2]指出,同種異體NK細胞治療原發(fā)性肝細胞癌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采用異體NK細胞治療肝惡性腫瘤患者10例,觀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10例患者為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在905醫(yī)院肝病中心接受NK細胞治療且定期隨訪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中位年齡為61.5歲。原發(fā)性肝癌6例,轉移性肝癌4例。既往治療:手術切除聯合介入治療5例,介入聯合射頻消融治療3例,化療聯合介入治療2例。本研究方案由905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總后批件號:衛(wèi)醫(yī)療[2014]67號)及指導。
①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年齡18~70歲;③經影像學或病理學確診為肝臟惡性腫瘤,符合下列任一條:a.腫瘤直徑≥5 cm或2個以上腫瘤且至少有一個直徑≥3 cm,行手術完全切除,1個月后常規(guī)TACE治療,無復發(fā)且無遠處轉移;b.未行手術切除或手術切除后復發(fā),單個腫瘤直徑≥3 cm或多個腫瘤,TACE/消融后1個月,影像學檢查顯示病灶無活動,無遠處轉移;c.轉移性肝癌符合條件a或b但原發(fā)灶無活動性且無其他處轉移;④Child評分為A級或B級者;⑤外周血白細胞數>3×109/L;⑥患者一般狀況可,生存預期在3個月以上。
①高度過敏體質或有嚴重過敏史,尤其對IL-2過敏者;②休克,全身衰竭,生命體征不正常,以及不能配合檢查者;③有精神或心理疾病不能配合治療及療效評估者;④T淋巴細胞癌/瘤;⑤全身感染或局部嚴重感染需抗感染治療患者;⑥合并心、肺、腦、腎、肝等重要臟器的功能障礙;⑦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如血友病);⑧傳染性疾病(如HIV、RPR、活動性結核等);⑨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或半年內有妊娠計劃的婦女;⑩正在使用免疫抑制藥物或器官移植后長期服用抗排異藥的患者;B嚴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采集供者(患者直系親屬年齡為18~50歲)外周血100 mL,予上海宇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進行NK細胞培養(yǎng)及質控檢查。
細胞培養(yǎng)2周后,開始進行NK細胞回輸治療,每天1次,每次NK細胞數量均為1×109個/100 mL,連續(xù)2次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1個月。受試者分別在第一療程首次細胞輸注后的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進行有效性的訪視觀察,整個臨床研究觀察持續(xù)3年。
1.安全性評價
(1)不良反應觀察:靜脈回輸過程中及回輸后24 h內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發(fā)熱、皮疹、乏力、肌肉酸痛、嘔吐等不良反應。
(2)生活質量評估:用KPS評分及睡眠、食欲等的改變來評估生活質量的改善。
(3)臨床相關指標的檢測:治療前后常規(guī)檢查患者血常規(guī)(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血小板),血生化(GLU/ALT/AST/A/TBil/DBil/Cr/BUN/)。
2.細胞治療前后循環(huán)腫瘤細胞(CTC)計數的變化:輸注后24 h CTC計數變化。
3.療效評價方法: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每3個月對病灶進行CT或MRI掃描,評估病情。臨床療效根據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病情穩(wěn)定(SD)和疾病進展(PD)。以CR+PR(%)計算有效緩解率(ERR)。
1.不良反應觀察:1例患者細胞輸注后半小時出現畏寒、寒戰(zhàn)、胸悶,給予對癥處理,15 min后癥狀緩解體溫升高,最高至39.9℃,伴惡心、嘔吐,予以胃復安及泰諾處理后,癥狀逐漸消失,次日有輕度肌肉酸痛;1例出現失眠;其余患者耐受性較好,均無其他嚴重不良反應。
2.生活質量評價:治療前KPS評分為81.0±13.7,治療后KPS評分為87.0±11.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5例患者疲倦、乏力及精神、食欲不振等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
3.肝腎功能相關指標:治療前后患者血常規(guī)(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血小板),及肝腎功能(GLU/ALT/AST/A/TBil/DBil/Cr/BUN/)檢測均無明顯改變。
10例患者輸注后24 h測CTC數減少,回輸前為3~5個/mL,回輸后為1~3個/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0例均接受異體NK細胞治療,所有患者經治療后隨訪3~36個月,經CT及MRI檢查,臨床療效為:3個月總體生存率100%,有效緩解率80%(無死亡,2例SD,3例PR,5例CR),6個月總體生存率90%,有效緩解率80%(1例死亡,1例PD,3例PR,5例CR); 12個月總體生存率80%,有效緩解率60%(2例死亡,2例PD,3例PR,3例CR);36個月總體生存率50%,有效緩解率30%(5例死亡,2例PD,3例CR)。
據統計2015年我國肝癌新發(fā)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別占惡性腫瘤的第四位和第二位[3]。肝癌早期診斷困難,病情進展迅速,盡管目前肝癌的診斷治療不斷取得進展,但進一步提高療效,特別是改善中晚期患者的預后仍面臨很多挑戰(zhàn)[4]。NK細胞占肝臟淋巴細胞總數的25%~50%,在肝臟免疫中發(fā)揮重要作用,NK細胞的衰竭和細胞因子的產生受損可能是肝癌發(fā)生的預測因子,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NK細胞數量與患者存活率和預后密切相關[5]。研究表明,肝癌患者的NK細胞活性顯著降低,提高NK細胞活性有助于預測肝癌患者肝切除術后的復發(fā)和預后[6]。目前增加NK細胞數量、提高NK細胞活力成為靶向NK細胞免疫治療的主要策略,如通過NK細胞過繼轉輸、免疫抑制劑、基因修飾NK細胞及使用雙特異性或三特異性抗體等增加NK細胞數量、增強NK細胞靶向性及NK細胞活性。NK細胞不僅能直接殺傷惡性病變細胞,還能參與調節(jié)免疫細胞應答,在多種腫瘤免疫治療策略中發(fā)揮了作用。研究表明,NK細胞治療對不同腫瘤的療效存在差異,在血液腫瘤的治療中發(fā)現,NK細胞聯合干細胞治療使患者2年的生存率達到36%,較單獨使用干細胞治療2年生存率(約15%)明顯提高,可使白血病患者無病生存期延長平均1.5年,對于復發(fā)難治型白血病可獲得高達40%的完全緩解率[7-9]。單獨使用NK細胞治療實體瘤效果欠佳,在有關直腸癌、食管癌、腎癌、胃癌等臨床試驗中,NK細胞過繼治療臨床應答不佳[10]。實體瘤治療效率低的主要原因考慮與腫瘤微環(huán)境的免疫抑制作用有關[11]。因此,推測NK細胞聯合療法可能會增強療效。而傳統腫瘤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放化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腫瘤負荷,也可以提高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療效。
本研究對10例肝惡性腫瘤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異體NK細胞治療,有1例患者在輸注1 h內出現畏寒、寒戰(zhàn)、發(fā)熱、惡心、嘔吐等癥狀,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絕大多數無其他嚴重不良反應,有較好的耐受性;多數患者乏力、食欲不振及精神狀態(tài)差等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患者短期內一般情況得到改善;此外,NK細胞回輸24 h后,患者外周血中的CTC減少,由輸注前3~5個/mL下降至1~3個/mL。Zhou等[12]的研究發(fā)現,手術前CTC及調節(jié)性T細胞計數較高的肝癌患者發(fā)生術后復發(fā)的風險高于低計數水平患者,且EpCAM+CTC≥2.22/mL是 患者術后1年內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Hao等[13]的研究結果則顯示,EpCAM+CTC≥3.5個/mL的肝細胞癌患者手術切除后的復發(fā)率高于<3.5個/mL的患者。也有研究顯示,肝癌細胞在疾病早期即可從實體瘤中脫離并進入外周循環(huán)而成為CTC,即使在未發(fā)生遠處轉移的情況下,肝癌患者的CTC計數亦可長期處于較高水平,且CTC計數在肝細胞癌的臨床診斷及預后評估中也具有較高的價值[14-15]。本研究納入病例數較少,NK細胞治療對于肝癌復發(fā)及預后的遠期影響,還需要通過加大樣本量、隨機對照試驗、增加NK細胞療程等進一步加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