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上海 200062)
《西游記》是一部世代累積型小說,從故事生發(fā)、流傳到作品最終定型,經(jīng)歷了長達(dá)千年的演化,其間有各種不同文化流變的故事單元漸次摻雜進(jìn)來,并且構(gòu)成相對完整、獨立的情節(jié)板塊,如“孫悟空大鬧天宮”“唐太宗入冥”“玄奘取經(jīng)”等。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百回本《西游記》誕生的標(biāo)志——金陵世德堂《新刻官板大字西游記》(簡稱世本)問世以后,這種摻雜仍在進(jìn)行,最著名的是清初汪澹漪增插“陳光蕊—江流兒”(唐僧出世)的故事。第六十四回《荊棘林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談詩》也疑似后人偽筆。此問題由明人盛于斯提及,吳圣昔的《〈西游記〉周邸抄本探秘》、程毅中等人的《〈西游記〉版本探索》、曹炳建的《〈西游記〉佚本考》、溫慶新的《明盛于斯生平及其〈休庵影語·西游記誤〉考辨——兼論〈西游記〉的早期傳播》等論著都對這個問題做了探討。盛于斯提供的材料至今仍是一個孤證,未必能據(jù)此妄下定論,因此這一問題仍值得深入研究。
盛于斯《休庵影語·西游記誤》載:
余幼時讀《西游記》,至《清風(fēng)嶺唐僧遇怪 木棉庵三藏談詩》,心識其為后人之偽筆,遂抹殺之。后十余年,會周如山云:“此樣抄本,初出自周邸。及授梓時,訂書,以其數(shù)不滿百,遂增入一回。先生疑者,得毋是乎?”蓋《西游記》,作者極有深意。每立一題,必有所指,即中間斜(科)諢語,亦皆關(guān)合性命真宗,決非尋常影響。其末回云:“九九數(shù)完歸大道,三三行滿見真如?!本?,陽也;九九,陽之極也。陽,孩于一,茁于三,盛于五,老于七,終于九。則三,九數(shù)也。不用一而用九,猶“初九,潛龍勿用”之意云。[1]677
《清風(fēng)嶺唐僧遇怪 木棉庵三藏談詩》即今見世本第六十四回,唯回目上聯(lián)“清風(fēng)嶺唐僧遇怪”改為“荊棘林悟能努力”,下聯(lián)中的“木棉庵”改為“木仙庵”。這段話不僅明確指認(rèn)第六十四回文字為“其為后人之偽筆”,而且說明了增插的由來。盛于斯的懷疑源于對文本的感悟,他認(rèn)為《西游記》的主旨是“關(guān)合性命真宗”,即修身養(yǎng)性而歸于九九大道,而該回內(nèi)容和意義卻與主旨全然不合。盛于斯還借周如山之口印證、坐實這一懷疑。據(jù)周如山說,藩王府周邸藏有一種《西游記》,原為九十九回本,因為奇數(shù)難以裝訂,于是有好事者“增入一回”,《西游記》遂成百回本(今見世本《西游記》為二十卷,每五回一卷,以宋代邵雍的五絕詩《清夜吟》二十字為卷號編目)。
盛于斯的這段話,真實性如何呢?盛于斯,號此公,明代落拓文人。明代著名文人周亮工稱他“能文章,而不以文顯;好彎弓馳驅(qū),而不以將名;行誼不愧古人,而不以行征;工為詩,而不以詩辟。黃金既盡,日徒憤激,退而自悔,又以盲死”[2]694。周如山,大梁(今開封)人,生平不詳,為盛于斯作傳的周亮工就是他的兒子。由此可知,盛于斯與周如山是世交。盛于斯死后,其著作《休庵影語》亦由周亮工整理而成。筆者掌握的資料顯示,周如山可能是南京的一個書坊主。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之《新刻京臺公余勝覽國色天香》條題有“大梁文煒如山重梓”,封面題有“敬業(yè)堂”,并有按語云:“文煒亦無考。封面題‘敬業(yè)堂梓行’,當(dāng)為文煒書坊。又是書不是大梁刻本,殆文煒有書坊在江南;或文煒本江南人,其族源自大梁也?!盵3]401。明代通俗小說,多有與周氏相關(guān)者,如《東西晉演義》題“繡谷周氏大業(yè)堂校梓,秣陵陳氏尺蠖齋評釋”,《李卓吾先生批評西游記》(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一書有明金陵大業(yè)堂重刊本。這里的“周氏”就是周如山,“繡谷”就是指金陵,其書坊名為大業(yè)堂、敬業(yè)堂。清人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二十八“周文煒”條下說:“周文煒,有《詩學(xué)》,又《四留堂詩集》,又《旅塵集》,又《適倦集》。”周文煒即周如山,既然周如山所刊之書有據(jù)可證,那么其人真實存在可知亦然。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周邸是否藏有《西游記》。眾所周知,世本問世之際,《西游記》作者佚名。陳元之《刊西游記序》謂出于藩王府,然而從他所說的“《西游》一書,不知其何人所為?;蛟唬骸鼋裉熹旰魏钔踔畤换蛟唬骸霭斯健?;或曰:‘出王自制’”[4]555來看,準(zhǔn)確的表述應(yīng)該是“《西游記》的作者與明代藩王府有關(guān)”。
查《明史·諸王世表》,朱明王朝自太祖朱元璋始先后封王立藩達(dá)五十家之多,其中有二十八個王室與明朝相始終。這些藩王文化素質(zhì)高,經(jīng)濟條件優(yōu)厚,且不參與國家和地方的行政管理,故而習(xí)文昌藝之風(fēng)盛行。他們尤喜著書刻書,刻書數(shù)量可與中央各部門官刻并駕齊驅(qū),占據(jù)半壁江山[5]153?,F(xiàn)有揭示《西游記》與明代藩王府之間關(guān)系的文獻(xiàn)有兩份。其一,明人周弘祖(嘉靖間進(jìn)士,曾任御史、福建提學(xué)副使、南京光祿卿)的《古今書刻》載,山東魯王府刻書四種,即《群書鉤玄》《薩天錫詩》《西游記》《蓬萊圖》;山東登州府刻書二種,即《西游記》《海道經(jīng)》。但是,該書所載的《西游記》書目下皆無其他著錄和說明,故而有學(xué)者認(rèn)定這兩種《西游記》是與百回本小說《西游記》名同而實異的圖書。據(jù)考證,第一任魯荒王朱檀死于服丹,而歷代魯王均好丹術(shù),篤信道家,所刊圖書多有道家著作。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九世魯王刊刻《誠齋易傳》,又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刊刻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今藏北京圖書館。清初以降,邱處機著《西游記》說(“邱作”說)十分流行,而且《西游記》又包含較多的崇道內(nèi)容,極易引起魯府的關(guān)注,因此有學(xué)者認(rèn)為周弘祖所記很有可能與小說《西游記》相關(guān)。其二,前文所引明人盛于斯的《休庵影語·西游記誤》。周如山所說的“周邸”,即大梁周王府。明洪武十一年(1378 年),吳王朱橚改封周王,建都大梁,歿后謚“定”,是為周定王。此后周王歷代襲封,直至萬歷、崇禎時,朱恭枵猶襲王爵。周王是史傳二十八個與朱明王朝相始終的藩王封號之一。歷代周王刻書亦多,永樂年間周定王朱橚刻醫(yī)書《普濟方》,其子周王朱有燉撰雜劇數(shù)十種,以“誠齋樂府”為總名,刻《豹子和尚自還俗》等雜?。患尉改觊g周藩嵩岳主人刻《金丹正理大全》(道書全集之一)。鑒于明代藩王府(魯府和周?。┰诠糯虝飞系牡匚唬瑒t周?。ò敻┛逃行≌f《西游記》實在情理之中。周如山所謂“此樣抄本,初出自周邸”,以及周邸增插一回,將九十九回本改制成百回本云云,具有較大的可信度。
此外,柳存仁(澳大利亞)、李安綱等現(xiàn)代學(xué)者提出,《西游記》存在一個反映宋元全真道的九十九回本——全真教本。筆者認(rèn)為,這實際上是對盛于斯《休庵影語·西游記誤》這則記載的呼應(yīng)和旁證,九十九回本之說蓋出于此。如果沒有當(dāng)初周如山“及授梓時,訂書,以其數(shù)不滿百,遂增入一回”的傳說,今人怎么可能產(chǎn)生九十九回本的聯(lián)想。應(yīng)該指出的是,從邏輯上說,僅憑盛于斯的“九九數(shù)完歸大道,三三行滿見真如。九,陽也;九九,陽之極也。陽,孩于一,茁于三,盛于五,老于七,終于九。則三,九數(shù)也。不用一而用九,猶‘初九,潛龍勿用’之意云”等語,是無法直接推出《西游記》的金丹之旨和《西游記》為九十九回本的論斷的。因為周如山所見的九十九回本《西游記》,未必一定是迎合全真教所致,也有可能是《西游記》原本在刊刻時有某一回文字遭刊落,如孫楷第先生即推斷講述唐僧出世故事“陳光蕊—江流兒”情節(jié)的第九回被世本刊落[6]78。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講究“九九至尊”,佛教更是推崇“九九歸一”。《西游記》第九十九回中,觀音菩薩查驗難簿時言稱,“佛門中‘九九’歸真。圣僧受過八十難,還少一難,不得完成此數(shù)”[7]1182??梢姡熬啪拧辈⒎鞘堑澜痰膶S行g(shù)語,從“九九”推出道教主旨的誤會,主要原因是這些學(xué)者信奉“邱作”說,將全真道祖師邱處機視為《西游記》的作者,自然竭力提倡“證道”觀。
一般來說,大凡后人增插的文字,總會與原著整體有所游離。如清初汪澹漪增插的第九回唐僧出世的故事,存在與前后回文字重復(fù)、文中詩詞缺失、整回文字字?jǐn)?shù)短缺等現(xiàn)象,從而露出“偽筆”的馬腳[8]35。細(xì)讀《西游記》第六十四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與世本總體風(fēng)格枘鑿不合的表征信息。擇其要者評析如下。
《西游記》的情節(jié)主體是唐僧歷難(九九八十一難),而“歷難”的故事模式和敘事模式是除妖。鄭振鐸將取經(jīng)劫難概括為四十一個除妖故事:(1)出城逢虎,折從落坑(第五難、第六難);(2)雙叉嶺上(第七難,含伯欽留僧);(3)兩界山收孫行者(第八難);(4)陡澗換馬(第九難);(5)夜被火燒,失卻袈裟(第十難、第十一難);(6)收降八戒(第十二難);(7)黃風(fēng)怪阻攔,求助靈吉菩薩(第十三難、第十四難);(8)流沙難渡,收得沙僧(第十五難、第十六難);(9)四圣顯化試禪心(第十七難);(10)五莊觀中復(fù)活人參果樹(第十八難、第十九難);(11)貶退心猿(第二十難);(12)黑松林失敗,寶象國捎書,金鑾殿變虎(第二十一難至第二十三難);(13)平頂山逢魔,蓮花洞高懸(第二十四難、第二十五難);(14)烏雞國救主(第二十六難);(15)被魔化身,號山逢怪,風(fēng)攝圣僧,心猿遭害,請圣降怪(第二十七難至第三十一難);(16)黑河沉沒(第三十二難);(17)搬運車遲,大賭輸贏,祛道興僧(第三十三難至第三十五難);(18)路逢大水,身落天河,魚籃顯身(第三十六難至第三十八難);(19)金兜山遇怪,普天神難伏,問佛根由(第三十九難至第四十一難);(20)吃水遭毒,西梁國留婚(第四十二難、第四十三難)(21)琵琶洞受苦(第四十四難);(22)再貶心猿,難辨獼猴(第四十五難、第四十六難);(23)路阻火焰山,求取芭蕉扇,收縛魔王(第四十七難至第四十九難);(24)賽城掃塔,取寶救僧(第五十難、第五十一難);(25)荊林吟詠(第五十二難);(26)小雷音遇難,諸天神遭困(第五十三難、第五十四難);(27)稀柿衕穢阻(第五十五難);(28)朱紫國行醫(yī),拯救疲癃,降妖取后(第五十六難至第五十八難);(29)七情迷沒(第五十九難);(30)多言遭傷,路阻獅駝,怪分三色,城里遇災(zāi),請佛收魔(第六十難至第六十四難);(31)比丘救子,辨認(rèn)真邪(第六十五難、第六十六難);(32)松林救怪,僧房臥病,無底洞遭困(第六十七難至第六十九難);(33)滅法國難行(第七十難);(34)隱霧山遇魔(第七十一難);(35)鳳仙郡求雨(第七十二難);(36)失落兵器,會慶釘耙,竹節(jié)山遭難(第七十三難至第七十五難);(37)玄英洞受苦,趕捉犀牛(第七十六難、第七十七難);(38)天竺招婚(第七十八難);(39)銅臺府監(jiān)禁(第七十九難);(40)凌云渡脫胎(第八十難);(41)通天河老黿作祟(第八十一難)[8]55-57。
所謂除妖故事,只是籠統(tǒng)的說法。上述四十一個故事中,大部分與除妖有關(guān),只有四圣顯化、五莊觀、女人國、銅臺府、凌云渡等少數(shù)故事沒有妖魔的出現(xiàn)。這些故事中雖然沒有妖魔作祟,但是存在各種阻礙唐僧取經(jīng)的因素,自然也可以稱為“歷難”。比如,四圣顯化和凌云渡經(jīng)歷是神佛對取經(jīng)人的考驗和身份驗證,是唐僧應(yīng)考的歷難故事。而沒有阻礙唐僧取經(jīng)的,只有第六十四回荊棘嶺這一個故事。該回講述的是荊棘嶺上檜柏松竹“四怪”修成人形,整日談禪論道、吟詩作對的故事。四怪超逸高雅,號稱“四皓”,他們敬佩唐僧為上國俊才,于是邀請他到林泉作客。一番聯(lián)詩酬唱之后,他們不僅視唐僧為知音,而且當(dāng)場皈依佛教,但是竟被孫悟空、朱八戒視為妖孽,慘死于九齒釘鈀之下。顯然,該回的敘事模式產(chǎn)生了裂變:四皓既沒有吃唐僧肉的想法,也未阻攔唐僧取經(jīng),只是艷羨圣僧并想檢驗自己的修行水平。他們邀唐僧談詩本是一段佳話,結(jié)果卻慘遭滅頂之災(zāi)。這樣的敘事引起了讀者的不平。汪澹漪評曰:“君以碧波潭之役,處老龍為已甚,然老龍猶有竊寶之罪也。若木仙庵之四操,風(fēng)雅唱酬,何等趣韻。況一宵游戲,便已送三藏出荊棘中,不惟無罪,而且有功。奈何因杏仙微瑕,遂概以斧斤從事?不彌覺已甚乎!”[9]532
先看豬八戒。八戒武功較弱,秉性疲懶,大凡除妖,總是能躲則躲,任由悟空沖鋒陷陣,最多只是去巡邏偵察,做做幫手。第六十四回中豬八戒的表現(xiàn)出人意料,他從頭至尾興奮異常,時時挺身而出,殷勤努力,成了“關(guān)鍵先生”。唐僧一行來到八百里荊棘嶺上,只見遍地“荊棘丫叉,薜蘿牽饒”,無法行走,孫悟空的金箍棒對此無能為力。八戒自告奮勇,“要得度,還依我”,還說“等我使出鈀柴手來,把釘鈀分開荊棘,莫說乘馬,就抬轎也包你過去”[7]770。唐僧師徒看到荊棘嶺的石碣上刻有“荊棘蓬攀八百里,古來有路少人行”的詩句,一向與詩詞為敵的八戒詩興大發(fā),“自今八戒能開破,直透西方路盡平”[7]771。這一回結(jié)尾又是豬八戒抖擻精神,不論好歹,“一頓釘鈀,三五長嘴,連拱帶筑”,把檜、柏、松、竹四皓,連同梅、桂、杏、楓齊齊斫倒,“果然那根下俱鮮血淋漓”,場面甚是慘烈。
再看唐僧。作為得道高僧,唐僧以慈悲為懷,尤其憐惜生命,反對殺生。平日里悟空斗殺妖魔,他總是百般阻攔,念緊箍咒懲罰悟空,甚至把他逐出師門。這次八戒濫殺無辜,唐僧雖有阻攔,口說“悟能,不可傷了他!他雖成了氣候,卻不曾傷我”,但態(tài)度曖昧,阻攔并不堅決,任憑悲劇發(fā)生,顯得頗為冷漠。
第六十四回中人物心態(tài)與行為的反常,應(yīng)該說不是偶然的。筆者推測,本回內(nèi)容誠如周如山所說,該回非原作所有,而是后人偽筆。考慮到周如山的話只是孤證,未必能據(jù)此下定論。退一步來說,荊棘嶺故事的諸多特殊信息表征是客觀事實,屬于不同的故事來源,被作者整合進(jìn)《西游記》的可能性較大。
關(guān)于《西游記》第六十四回的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荊棘嶺故事隱含的思想文化意義。假設(shè)本回文字果為后人增插,而實際上又與原作高度融合,粘附流行達(dá)四百年之久,今后還將繼續(xù)流傳下去,可見它在思想與藝術(shù)上具有重要的價值,增插者具有非凡的創(chuàng)作才情。
該回有言曰:“為人誰不遭荊棘,那見西方荊棘長?!盵7]771《李卓吾先生批評西游記》批曰:“昔人在荊棘中談詩,今日談詩中有荊棘矣。可為發(fā)嘆?!盵10]868汪澹漪《西游證道書》寫道:“世之荊棘甚矣!西方之荊棘止八百里,而東土之荊棘且極天際地,不知其幾萬億由旬也。每讀至此,令人掩卷三嘆?!盵9]532陳士斌點評說:“人胸中在在荊棘,人人胸中有荊棘,而荊棘彌天漫地,寧獨一荊棘嶺哉!”[11]791可見,該回荊棘嶺故事的立意是以八百里荊棘嶺比喻唐僧取經(jīng)的曲折艱辛,推而廣之即喻指人生磨難。
如何才能破解人生的“荊棘陣”呢?荊棘嶺故事形象地告訴我們,關(guān)鍵在于態(tài)度。態(tài)度就是禪心,態(tài)度堅決即是禪心堅定。世本陳元之《刊西游記序》云:“八戒,其所戒八也?!盵4]556佛教“八戒”也稱“戒八”,指的是“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邪,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而食”,核心是戒妄心、守真心。在“四圣顯化試禪心”故事里,八戒禪心不定,催動妄念,結(jié)果摔了跟頭,出盡洋相。第六十四回中,八戒禪心堅定,破開人生荊棘,在新的考試中完成了“滿分作文”。對于八戒的“努力”、守戒,劉一明的《西游原旨》第六十四回回評說:
既能看得清白,須當(dāng)戒此荊棘。戒得此,方能度得此;能度不能度,在我能戒不能戒耳。
夫荊棘嶺少人行者,皆因不知戒慎恐懼,自生荊棘纏繞,道路不平。若一旦悔悟,直下狠力,開破枝蔓,攸往攸利,王道蕩蕩,何不平之有?“三藏要住過今宵,明早再走?!贝吮闶悄_力不常,自生荊棘,而荊棘難度也。故八戒道:“師父莫住,趁此天色晴明,我等連夜摟開,走他娘?!毙扌兄?,務(wù)必朝斯夕斯,乾乾不息,方可成功。非可自生懈怠,有阻前程,中道而廢。提綱所謂“荊棘嶺悟能努力”者,即悟能所以努力,戒其荊棘耳。[12]737
從破解人生“荊棘陣”的方法看,八戒替代悟空成為故事的主人公理所當(dāng)然。八百里荊棘嶺“荊棘丫叉,薜蘿牽饒”,這些荊棘是至軟至柔之物,悟空金箍棒雖然剛猛,但鐵錘砸棉絮,對此顯然無用武之地?!段饔斡洝吩榻B八戒九齒釘耙的非凡來歷:
此是鍛煉神冰鐵,磨琢成工光皎潔。
老君自己動鈐錘,熒惑親身添炭屑。
五方五帝用心機,六丁六甲費周折。
造成九齒玉垂牙,鑄就雙環(huán)金墜葉。
身妝六曜排五星,體按四時依八節(jié)。
短長上下定乾坤,左右陰陽分日月。
六爻神將按天條,八卦星辰依斗列。
名為上寶沁金鈀,進(jìn)與玉皇鎮(zhèn)丹闕。[7]230
由此可見,九齒釘耙自然無堅不摧。更重要的是,釘耙是農(nóng)具,犁地、斫柴、割藤正是它的本分功能。豬八戒用九齒釘鈀開破荊棘嶺,方法得當(dāng)。即使跳出佛教樊籬,這種“努力”“戒妄心”的精神對人生修煉也是極有意義的。《說文》云:“戒,警也。從廾持戈,以戒不虞。”[13]377人生道路上難免遭遇荊棘,關(guān)鍵是我們要有所警戒,自覺抵御荊棘的侵?jǐn)_。
眾所周知,程朱理學(xué)自宋元趨于鼎盛,至明清已失其真髓和活力,呈僵化腐敗之勢,并且日益成為社會發(fā)展和人性解放的羈絆。特別是不出朱子《四書集注》藩籬的科舉考試,更使程朱理學(xué)淪為士人追求功名利祿的“假道學(xué)”“偽學(xué)術(shù)”。李贄、金圣嘆等人的小說批評、戲曲批評已開啟了對“假道學(xué)”“偽學(xué)術(shù)”的批判之風(fēng)。李贄怒斥庸儒俗士“陽為道學(xué),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必講道學(xué)以為取富貴之資也”[14]584。金圣嘆則斥之為“三家村中冬烘先生”[15]132,認(rèn)為“天下之鄙穢殆莫過先生”[15]132?!段饔握嬖彙返墓{評者陳士斌說得更加義憤填膺:“后世俗儒偽學(xué),莫不剽竊其論,掇取功名,其立意起念,止為榮肥之計,竟忘其本來面目,甚至盜名托義,敗壞綱常,行奸作亂,無所不至,是救世之書而更為禍?zhǔn)乐I,罪可勝誅哉!”[9]794
《西游記》第六十四回“木仙庵談詩”的故事,正有批評華而不實的空疏學(xué)風(fēng)的傾向,歷代學(xué)者紛紛指出其深層寓意即在隱指泛濫成災(zāi)的假道學(xué)、偽學(xué)術(shù),尤其是揭露了文人學(xué)士夸夸其談、游說無根的空疏學(xué)風(fēng)。陳士斌說:
凡古往今來鴻章麗詞,藻繪繽紛,淹博興核,敏妙絕倫。或故為澀晦,以夸淵奧;或放言觸忌,以逞才情;或宏辨百折,滾滾不竭,以資議論。按其實義,通無關(guān)身心性命之學(xué)者,皆荊棘也!不特此也,凡著書立言,談玄闡幽,而不能身體力行,徒搦管掉舌,道聽途說,雖發(fā)盡道妙,可法可傳,亦是鸚鵡巧簧,慢污圣言,皆如木仙庵談詩,而為荊棘之尤甚者矣。[9]792
劉一明在《西游原旨》第六十回評語中說:
詩曰:“修行急早戒荊棘,不戒荊棘道路迷。饒爾談天還論地,棄真入假總庸愚。”提綱所謂“木仙庵三藏談詩”,是言迷徒無知,而以三藏真經(jīng)之道,于語言文字中求成,此其所以為木仙也。吁!此等之輩,于行有虧,于言無功;聞其聲而不見其人,如黑夜中走路;圖其名而不惜其命,是鬼窟中生涯;安得有戒行長老,“爭出門來”,不著于隱居之空,不著于著作之色;悟得真空不空,不空之空;識得山中木怪,急須發(fā)個呆性,一頓鈀筑倒;離過荊棘嶺,奔往西天大路而行乎?[16]490
對這些假道學(xué)和偽學(xué)術(shù),嚴(yán)肅正直的學(xué)者當(dāng)然持批判態(tài)度。張書紳等人是儒家學(xué)者,批判假道學(xué)和偽學(xué)術(shù)在情理之中,但釋道兩家與儒家在許多方面勢若水火,對荊棘嶺批判假道學(xué)、偽學(xué)術(shù)寓意的認(rèn)同竟然與儒家學(xué)者一致,只能說明第六十四回的主旨非常明顯。無論儒家學(xué)者還是釋道傳人都不約而同地借該回故事諄諄教誨人們盡力避免空疏學(xué)風(fēng),并紛紛開出各自的“藥方”。陳士斌說:
以見世間修道者絕俗避囂,寄跡深山,矯托隱逸曠致,高談性命而全無實學(xué)者,皆道學(xué)之曹瞞也。凡虛偽欺世之流,必欲結(jié)納誠實君子,以卜其名。故計攝三藏而與之談禪論道耳!……既達(dá)真詮,須知偽學(xué)。四操為月明游,原不為講論修持。聯(lián)章琢句,徒工文翰,以夸奇寄傲棲遲,悠游林壑而自棄,無體無用,矜命非凡,言清行濁,不知老死,已可哀哉!……學(xué)者慎毋舍性命之實功,而空談道德,作無益之詩文,而甘為荊棘嶺木仙庵之四操。陸象山有云:“寄語同游二三子,莫將言語壞天常?!编u南皋亦云:“寄語云窗年少者,莫將章句送青春?!蓖涣x也。[10]794-796
張書紳是以弘揚孔孟原儒、反對俗儒的假道學(xué)為己任的,所以他的《新說西游記》批評極為深刻,告誡大家切不可“將有用之身心,反置之無用之地”。他說:
夫世有吟風(fēng)弄月,以博詩詞文雅之名者??计湫姓x,身心性命之學(xué),毫不相涉,不過是盜虛名,而以欺庸愚。抑又有清閑無事,笑傲于山川林木之間者,究其實落,仁、義、禮、智之道漫不經(jīng)心,不過是荒廢正業(yè),而虛度浮生。若是者,未嘗不自以為脫塵離俗,出類超群;殊不知卻在荊棘道上、古木叢林,是將有用之身心,反置之無用之地,深可為人心世道之役大患。[17]917
當(dāng)然,最有意思的還數(shù)汪澹漪的《西游證道書》,他以對話的形式直接判了假道學(xué)、偽學(xué)術(shù)的死刑:
或問道人:“君以碧波潭之役,處老龍為已甚,然老龍猶有竊寶之罪也。若木仙庵之四操,風(fēng)雅唱酬,何等趣韻。況一宵游戲,便已送三藏出荊棘中,不惟無罪,而且有功。奈何因杏仙微瑕,遂概以斧斤從事?不彌覺已甚乎?”道人笑曰:“此無足怪,乃作歪詩之報耳。”或曰:“歪詩罪豈至死?”曰:“君不見世之唾歪詩者,動輒云‘該死該死’乎?”[9]532
誠然,從今日之學(xué)術(shù)理念和治學(xué)精神出發(fā),摒棄一切假道學(xué)、偽學(xué)術(shù),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