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諏論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同一性的三重向度①

2020-03-02 10:44李建蕊
勞動哲學研究 2020年0期
關鍵詞:馬克思現(xiàn)實勞動

李建蕊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yōu)椤叭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站在時代浪潮前端做出的關于主要矛盾轉變的論斷,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迫切性,因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必然成為我們的奮斗目標。在馬克思的存在論視域中,勞動是人的本質,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身,成為真正的人,因此美好生活的核心是勞動幸福。一個是昭示著“自由生命的表現(xiàn)是生活的樂趣”的勞動幸福,一個是反映著當代人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兩者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具有內在同一性。勞動幸福為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指明了切入點,而美好生活是勞動幸福的最終旨趣。正如黑格爾所說:“每一哲學都是它的時代的哲學,它是精神發(fā)展的全部鎖鏈里面的一環(huán),因此它只能滿足那適合于它的時代的要求或興趣”(1)黑格爾著,賀麟、王太慶等譯:《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9頁。。對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關系的詮釋,正是對我們新時代新要求的反思和回應。那么,勞動幸福是什么,美好生活又如何理解,這是在具體分析二者關系之前首先應該闡釋的基本問題。

一、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的意蘊生成

1.勞動幸福的意蘊生成

被指認為唯物史觀理論支點的勞動概念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占據(jù)重要地位,馬克思的勞動概念表現(xiàn)為一個具有整體性和復合性的概念群。從詞源學看,希臘文(πσυοs)、法文(travail)、德文(Albeit)、拉丁文(laborem)和英文(labour)中的勞動均含有艱辛和勞累的意涵。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勞動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是最低級的人類活動。黑格爾在《精神現(xiàn)象學》中對勞動做出了最早的哲學范疇規(guī)定:“個別的人在它的個別的勞動里本就不自覺地或無意識地在完成著一種普通的勞動,那么同樣,他另外也還當作他自己的有意識的對象來完成一種普通的勞動;這樣,整體就變成了他為其獻身的事業(yè)的整體,并且恰恰由于他這樣出其自身,他才從這個整體中復得其自身?!?2)黑格爾著,賀麟、王玖興譯:《精神現(xiàn)象學》上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234頁。在勞動中主體不自覺、無意識地復歸其自身,勞動概念在黑格爾那里成為自我生成的基礎,通過主體與客體、自然與精神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黑格爾看到了勞動的肯定性和積極性,但是沒有看到勞動的受動性和消極性。在絕對理念的指引下,勞動是一種抽象的精神勞動,這種在精神層面的勞動是內化的、內生的、內省的。而作為自我生成基礎層面的勞動概念恰恰忽略了物質生產層面的勞動概念,其對人的社會歷史生成和發(fā)展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黑格爾看到了人的精神性的一度,而馬克思看到了人的現(xiàn)實性的一度,人的本質在于感性對象性的活動。在資本主義社會視域下,勞動喪失了其本質意義,成為資本家獲取剩余價值的手段。死勞動支配活勞動,物支配人,勞動活動最終淪為一種異化勞動。“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因此,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因此,這種勞動不是滿足一種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種手段”。(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頁。言外之意,在馬克思的視域中,勞動是人之為人的根據(jù)。勞動在給人提供基本生存資料的同時,更是自我實現(xiàn)的活動。在勞動這一真正實現(xiàn)自身的活動中,勞動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xiàn)。因此,勞動是內在的、肯定性的和自愿的。這樣的勞動才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勞動,勞動是幸福的、和諧的和自由的,反之則是痛苦的。這種給人幸福感和歸屬感的勞動就是幸福勞動。幸福往往涉及人們對生活的主觀體驗和感受,對于何為幸福因人而異,人們不能達成共識。而本文所探討的勞動幸福是有確定含義的,我們這里所說的勞動幸福其實是勞動幸福權(4)在馬克思的勞動理論和思想中,蘊含著關于幸福的深刻見解?!肮伯a主義道德的幸福范疇,不僅包含著享受,更重要的還在于勞動和斗爭,在于創(chuàng)造,是創(chuàng)造和享受的統(tǒng)一?!?羅國杰主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9頁)人是自身幸福的創(chuàng)造者,勞動創(chuàng)造是幸福的源泉。學界把馬克思關于勞動幸福的論述概括為勞動幸福觀和勞動幸福感,以表達人們對于勞動幸福的追求和向往,而我們將其概括為勞動幸福權,把勞動幸福理解為最高的、初始的哲學概念,并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最貼切地體現(xiàn)馬克思勞動幸福理論的內涵。?;谶@樣的思路,筆者以為,勞動幸福與否理所當然應該被看成是指涉人的類本質,決定著人之為人的根本的勞動問題。因此,勞動幸福已然成為人們持久奮斗的精神支撐,勞有所得已然成為人們持續(xù)奮斗的現(xiàn)實基石。

2.美好生活的意蘊生成

作為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執(zhí)政黨治國根本理念的美好生活,日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主導性概念。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程是我們逐步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們獲得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的過程。“追求美好生活是人類歷史、人類發(fā)展的根本目的?!?5)王鑫,袁祖社:《綠色發(fā)展與美好生活——基于優(yōu)良制度的實踐—價值邏輯》,載《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歷史就是不斷追求美好生活理想,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過程。從古希臘時期開始,人們就已萌生對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與追求。蘇格拉底認為有價值的生活包含兩個維度:一是個體靈魂的完善,二是城邦社會秩序的完備。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好生活的最高境界是沉思生活,“在所有人類的實踐活動中,與神的沉思最為接近的那種活動,也就有最大的能力來獲得幸福”(6)亞里士多德著,王旭鳳、陳曉旭譯:《尼各馬可倫理學》第10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81頁。。亞里士多德認為沉思活動是人們獲得幸福和世俗生活的主要動力。到了中世紀,人們認識美好生活的原動力來自上帝,奧古斯丁曾認為:“幸福在于愛上帝”(7)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頁。。到17世紀,人們從上帝視角轉回到現(xiàn)實中來,開始關注現(xiàn)實的生活。不同經(jīng)濟和文化背景的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理解是不同的,人們最初對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只限于精神層面,美好生活成為一種具有普遍價值意蘊的理想。馬克思從歷史現(xiàn)實出發(fā),通過對勞動概念的深入分析,走進人們的社會生產實踐活動,最終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的共產主義社會,這一理想是與美好生活相通的。人是一種社會存在物,歸根結底其生命活動要在社會生活中實現(xiàn)和完成?,F(xiàn)實的生活樣態(tài)和生命形式都是由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和力量塑形的,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是由社會關系狀況決定的。區(qū)別于精神層面的理想,現(xiàn)實層面的美好生活,使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成為真實而可觸的目標,共產主義成為不斷趨近現(xiàn)實的過程性目標,美好生活也成為人民可望并且可及的愿景。美好生活是對人們生活狀態(tài)的一種描述,主體通過客觀生活世界而生成的美好感覺在過程中和結果中獲得,這種對生活的美好感覺具有確定性、持久性和指向性。確定性是說主體在生活中通過自己的誠實勞動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以及獲得人生意義。自我在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生活中不斷提升,不斷完善,獲得人之為人的感受,這種感受是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美好生活才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持久性說的是充滿幸福感的美好生活必定符合人的本性,必定與社會生產的發(fā)展相契合,它是一種合目的性和合規(guī)律性的理念,所以這種美好生活的感覺能夠持久。同時,美好生活具有對未來的指向性,是人們長期奮斗的理想和目標。美好生活的概念關涉現(xiàn)實生存境遇,美好生活需要人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努力奮斗才能獲得。如果勞動不能獲得幸福感,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也不可能。

綜上可知,勞動幸福的意蘊與美好生活的意蘊體現(xiàn)在馬克思的哲學變革和社會批判之中,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新世界觀中出場,同時也是歷史唯物主義價值意蘊的內核。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的同一性同樣也生成于歷史唯物主義之中,在社會歷史條件中探尋依據(jù)。

二、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同一性的三重向度

人之為人的依據(jù)在勞動,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要靠勞動,美好生活的核心就是勞動幸福,勞動過程本身充滿幸福感和快樂感是美好生活實現(xiàn)的關鍵。這其實已經(jīng)說出了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的本質關聯(lián),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具有內在同一性。下面筆者將從現(xiàn)實的人、生產實踐和人的解放這三重向度來具體論述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的同一性關系。

1.現(xiàn)實的人: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共同的價值主體

馬克思曾說:“人是全部人類活動和全部人類關系的本質和基礎”,“創(chuàng)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人”。(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頁。人是社會歷史的基礎和前提,當然人也是勞動幸福和美好生活共同的價值主體,離開了人就無所謂生活,更不用說美好生活;離開了人也沒有勞動,更不用說勞動幸福,勞動創(chuàng)造都是在主體人的主導下才生成的。勞動的主體是人,而且是處于現(xiàn)實生產生活之中的人。生活首先是生產生活,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就沒有維持勞動主體持續(xù)不斷生產的動力來源,現(xiàn)實的人這一主體通過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了生活。當生活被創(chuàng)造出來之后,反過來,生活就成為主體自我確證的現(xiàn)實因素,主體需要在感受生活和體驗生活的過程中保存自己、確證自己、完善自己,實現(xiàn)和生活的良性互動。

現(xiàn)實的人成為確證美好生活并進行勞動實踐的主體。主體對現(xiàn)實生活本質的把握是其存在的意義,生活成為主體存在意義的基本實現(xiàn)單位?!吧鐣钤诒举|上是實踐的”(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頁。,歷史唯物主義語境下的生活是具體的生活,實在的生活,是勞動者通過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的生活,與黑格爾所言的抽象生活不同。具體而言,馬克思所說的生活是主體的對象性感性活動的結果,是主體本質力量和主觀自覺能動性的體現(xiàn),是自然性存在狀態(tài)到為我存在狀態(tài)轉變的現(xiàn)實基礎。在生活實踐中,人們生存所需的物質生活資料通過對象化過程被不斷生產出來,人與人之間豐富多樣的社會關系也在勞動實踐中建立起來,美好生活所需的各種組成要素也被不斷的生產出來。沒有現(xiàn)實的人就沒有對美好生活的生存狀態(tài)的感知,沒有現(xiàn)實的人的勞動實踐就沒有美好生活狀態(tài)的不斷實現(xiàn)。如果勞動過程充滿勞累和痛苦,主體不會感覺幸福,更不可能感覺生活的美好;如果勞動成果被人為剝奪,自己付出的勞動并不能收獲等同的勞動成果,那么主體也無法感受到生活的美好?,F(xiàn)實的人通過勞動實踐來進行美好生活的構建,美好生活構建所需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都是出自主體——現(xiàn)實的人。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需在勞動實踐中實現(xiàn),在美好生活的中體現(xiàn)?,F(xiàn)實生活為滿足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現(xiàn)實的基點,“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10)同上,第519頁。。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的生產中創(chuàng)造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物質資料,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提供前提。而美好生活的現(xiàn)實意蘊中就包含著有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要求。沒有人的全面發(fā)展,就沒有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全面的發(fā)展,也就沒有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與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具有內在的統(tǒng)一性。生活的不斷演進和生成必然要求人們在面對勞動實踐時要具備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人們在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的發(fā)揮過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人在此基礎上開辟自身的生活世界,做“劇中人”和“劇作者”的統(tǒng)一體。

2.生產實踐: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共同的現(xiàn)實基礎

“基于馬克思生命觀的美好生活,不能在純粹的精神世界實現(xiàn),而是建立在每個人體的生命基本需求滿足基礎上的整體性生命和諧。那種離開處于具體的社會歷史之維的類美好生活的純粹主觀精神領域的個人的美好感覺是不切實際的。”(11)劉力紅:《馬克思的生命觀探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00頁。生活的展開、深入、提升等各個過程的實現(xiàn)都必須在自然歷史過程中進行,通過主體人的勞動實踐活動而生成。以生產實踐為載體的現(xiàn)實生活推動著人的逐步發(fā)展,推動著人類解放的不斷深化。

生產實踐發(fā)展水平?jīng)Q定著勞動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程度。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頁。,現(xiàn)實的生產實踐決定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感知能力,生產實踐的發(fā)展水平?jīng)Q定著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程度。每個時代生產實踐發(fā)展水平的不同,體現(xiàn)出來的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也不同,對生活的感知也不同。當今,人們處于知識經(jīng)濟和數(shù)字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時期,在生產邏輯的主導之下,社會中出現(xiàn)了很多不和諧的因素,例如環(huán)境破壞、資源浪費、飲食安全等情況。這些困境使人們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上升,人們被迫卷入生產邏輯帶來的風險中,這也是我們當前面對的現(xiàn)實狀況,是我們實現(xiàn)美好生活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生產邏輯催生資本邏輯,在以資本為主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會中,人們的生活也淪為資本的附屬物,現(xiàn)實生活不斷功利化。在個人與集體同一的當下,現(xiàn)代社會生活已經(jīng)發(fā)展為以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態(tài)等要素組成的單一系統(tǒng)組織,而人們將無法實現(xiàn)對個性、情感、閑暇等生活品質的追求。當下的社會實踐活動決定著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能否實現(xiàn),同時也為我們通過勞動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提供了現(xiàn)實依據(jù)。

生產實踐是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的誕生地。美好生活需要靠奮斗來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所謂奮斗就是人們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出符合人性的生活,而勞動創(chuàng)造需要在現(xiàn)實生產實踐的基礎上來進行。“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13)同上,第531頁。所以,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當現(xiàn)實生活在符合主體人的現(xiàn)實存在的層面展開時,生產實踐活動就會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超越性,反之則不然。生活是馬克思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的邏輯起點,勞動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主題之一。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幸福感的獲得都是來自生產實踐、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愉悅感知和對勞動實踐的滿足。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好生活所需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是人獲得生活滿足感的來源和基礎。“個人怎樣表現(xiàn)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頁。因此,尊重勞動必然成為我們進行實踐活動的條件,社會主義社會與其他社會形態(tài)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對勞動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所起的根本性作用進行了理論論證,它證明了沒有人們的勞動創(chuàng)造就沒有勞動幸福,也就沒有美好生活,更不會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3.人的解放: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共同的主旨依歸

在馬克思的哲學理論中,人的解放是人的終極關懷,也是其理論的核心追求。而人的解放歸根結底就是要擺脫異化狀態(tài),使人的本質在勞動中生成和實現(xiàn)?!盀榱巳瞬⑶彝ㄟ^人對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命、對象性的人和人的產品的感性的占有,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占有、擁有。人以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5)同上,第189頁。勞動創(chuàng)造人,勞動展現(xiàn)人的本質,因此勞動的發(fā)展尺度就是人的發(fā)展尺度,人的解放就是勞動的解放。勞動幸福要走向勞動解放,進而走向人的解放,這也是美好生活的旨歸。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人的解放的內在要義,也是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的內在要求。馬克思在談到人的發(fā)展時,闡述了人的發(fā)展的三個歷史性階段,即“人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和“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16)同上,第52頁。在第一個階段,由于人的發(fā)展程度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不足,“人的依賴關系”占統(tǒng)治地位,人的需要及滿足需要的手段呈現(xiàn)“原始性豐富”的特點。在第二個階段,由于人獲得了空前的“獨立性”,但這種獨立性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生活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整個社會關系呈現(xiàn)出物化的特征,人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單向度的特征。在第三個階段,人是全面發(fā)展的人,其個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因而人的需要也是全面的,人的生活豐富多彩。人的發(fā)展達到第三階段時,勞動與享受就達到了統(tǒng)一。這時,創(chuàng)造性勞動不僅成為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需要,更是人最深刻的幸福的來源。勞動幸福的本質在于對自由勞動的追求。恩格斯宣稱,在未來理想社會之中,“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頁。。自由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內涵,“自由是美好生活的基質。美好生活就是既擁有自由的外在生活樣式,更富有自由的生活空間。外在生活樣式的獨立自由,表明生活是可欲的、可能的和自主的,有著廣闊的物質生活空間;精神生活的自由,表明生活是有目標的、有價值的和超越性的,是充實的和愉悅的,有著豐富的靈性空間”(18)寇東亮:《“美好生活”的自由邏輯》,載《倫理學研究》2018年第3期。。外在生活樣式和內在精神生活的自由正是人的解放的表現(xiàn)。

作為勞動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旨歸的人的解放是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勞動的幸福程度和生活的美好程度本身不是先在的存在,不是一個一次性完成的行為,其在現(xiàn)有的前提條件下會呈現(xiàn)出應有的狀態(tài)。正如馬克思所說:“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xiàn)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xiàn)有的前提產生的?!?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頁。當今的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不發(fā)達”的階段,與馬克思倡導的“自由人聯(lián)合體”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勞動過程本身對人的身心所造成的摧殘和折磨,應該通過勞動工具的改進和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而減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必須徹底擺脫奴役勞動,超越謀生勞動,實現(xiàn)體面勞動,并最終走向自由勞動。這意味著,有勞動解放才有勞動幸福。在價值多元的現(xiàn)代社會,隨著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逐漸豐富,人們對自身生命意義的確證和探尋的迫切性逐漸加強,并且個人生命也逐漸迷失在碎片化的迷霧中,焦慮感和迷茫感充斥在人們心中。為了尋找和渴求人們心靈的歸宿和內在的生命意義,不斷促使人們對自身生活的反思和檢審,我們需要在勞動實踐中建構具有超越性和飛躍性的自由自覺的、本真的美好生活,不斷走向人的全面發(fā)展和自由。一方面,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仍然是理想,是目標,是終極之維;但另一方面,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也是一個過程,一個從低到高、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一個實踐的過程,并且具有現(xiàn)實性。因此,我們的現(xiàn)實任務是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而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必須從人的生活和需求出發(fā),不斷滿足人們的需要,提升人們的生活境界。

三、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同一性的現(xiàn)實延展

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內在同一性的三重向度,既是全面把握和理解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的關鍵,又是保障勞動幸福與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依據(jù),實現(xiàn)勞動幸福的過程也就是不斷走向美好生活的過程。

1.關照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的歷史發(fā)展進程

生產實踐是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共同的現(xiàn)實基礎,因此,對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的追求必須建立在相應的生產實踐和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之上。社會的整體勞動幸福程度和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程度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都是正相關的。在生產力不斷發(fā)展的情況下,每個人的生活都能得到基本的保障。以往生產等量的商品需要有較多勞動的投入,與之相對,隨著生產工業(yè)化和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較少的勞動就可以獲得比當前更多的等量商品。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已經(jīng)達到了這樣的程度:少數(shù)人可以把多數(shù)人養(yǎng)活,雖然絕對貧困沒有完全擺脫,但相對貧困指數(shù)卻大大降低。這時,提升勞動幸福感,提高勞動的享受性就成為關鍵問題。而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出現(xiàn)了很多馬克思所沒有預見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例如股本主義的出現(xiàn)。伴隨金融資本的不斷擴張,也出現(xiàn)了金融性勞動,這是一種新型的勞動。金融產品的創(chuàng)造跟實體經(jīng)濟的運行不同,人們通過復雜的腦力勞動,形成股票、證券和基金等產品,不斷使資本增殖,但是,總的剩余價值并沒有增長,我們把這種經(jīng)濟形式概括為股本主義。與以往的發(fā)展階段相比,股本主義不直接參與實業(yè)生產,遠離勞動產品的制造,卻對剩余價值進行毫無節(jié)制的掠奪。過去進行的生產勞動,都是實實在在的,與實業(yè)創(chuàng)造相關。而當前股本主義的資本總量雖然在增長,但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勞動價值卻為零。股本主義本質上只是一種資本游戲,是資本所有者掠奪剩余價值的新手段。股本主義主要危害在于:通過一種合理和合法的方式把每一個人的貪欲都調動和激發(fā)出來,實現(xiàn)資本增殖,增加可被作為剩余價值掠奪的資本。工人階級本身是代表正義的階級,股本主義利用狡詐和詭計,通過股份占有的方式使工人階級也成為貪婪的人。實際上,明智的工人階級不應該介入股票市場,而應該把多余的財富拿來消費,使財富本身的價值得到實現(xiàn)。工資其實是維持消費的基本條件,而消費的不斷增長,又會促進生產的發(fā)展?!拔覀兊贸龅慕Y論并不是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同一的東西,而是說,它們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一個統(tǒng)一體內部的差別”(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頁。,這樣就形成了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有效良性循環(huán)。時刻關注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就是為了及時應對新時代出現(xiàn)的新問題。使勞動創(chuàng)造的每一份價值都得到應有的使用,勞動的幸福感也會不斷增強,進而美好生活也將實現(xiàn)。

2.擴展實現(xiàn)勞動幸福和美好生活的理論空間

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是擴展勞動幸福和美好生活理論空間的重要路徑。在馬克思理論中,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勞動也生成產品。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勞動手段和形式不斷發(fā)展,勞動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顯著提高,大量的機器人代替了人,體力勞動在生產中占據(jù)的比例越來越少。勞動工具的改善使人的勞動能力大大提升,而勞動工具包括機器人也屬于勞動產品,這樣,勞動產品生產勞動產品,人的對象化勞動進一步物化,勞動總量也就是物化勞動的總和。因此,知識產權也應是物化的勞動。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視域內,直接勞動成為主要勞動形式,但是,直接的勞動已經(jīng)不能全然概括當代的生產活動,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直接勞動之外,我們還應該引入間接性勞動和中介性勞動。例如,購買知識產權與版權,這種可以轉移的勞動成果就是間接性的勞動;而產品的包裝和銷售環(huán)節(jié)也會加入一些新的勞動,會形成新的物化勞動并創(chuàng)造價值,這就是中介性勞動。這樣,直接性勞動、間接性勞動和中介性勞動共同創(chuàng)造價值,都凝結在商品中。但是,最終形成的剩余價值仍然被資本家侵占,即使有股權這種激勵方式來緩解矛盾,也是無濟于事的。勞動者的知識產權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被剝奪的程度越來越高,工人得到的報酬就越來越少。這種間接性勞動也被資本家剝奪,正如馬克思所說直接性勞動被資本家剝奪,而中介性勞動脫離直接生產者進行價值創(chuàng)造,因此,總的剩余價值都是被資本家占有的,剩余價值理論并沒有過時。

這樣,我們不妨以一種新的視角,新的方法來重新審視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論主要是一種方法論,我們運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只要是通過人的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就是我們的勞動成果,勞動力在成為商品進行交換之后,也會具有價值,所以我們應該尊重勞動,保護勞動。以一種方法論的視角來對待勞動價值論,不管科技如何發(fā)展,它永遠不會過時。而這種與時俱進的勞動價值論就是我們實現(xiàn)勞動幸福和美好生活的理論基石。

3.建立實現(xiàn)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的體制機制

在理論推理中,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是正相關的,而現(xiàn)實生活中卻充斥著人為地或制度性地降低勞動幸福程度的事件,導致社會的不公正和不平等,降低了勞動的享受性和快樂性。任何勞動活動的組織者都負有不可推卸的倫理和道德責任去保護勞動價值,保護勞動價值創(chuàng)造力的可持續(xù)性,營造良好有序的社會氛圍,為實現(xiàn)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的目標建立制度性的保障。如果不能把人為的因素消除掉,幸福感一定會欠缺,勞動尊嚴也就不會得到保障。

在現(xiàn)實社會中,我們還要反對以叢林法則為準則組織人類活動的行為。因為弱肉強食的動物主義會把人的勞動奴役化,侵害勞動幸福。反對奴役勞動,已經(jīng)成為人類社會的普遍共識。奴役勞動是勞動異化的最極端形式,將勞動的享受性和快樂性降低到了極點。為了保障勞動幸福的相對最大化,必須實行勞動成果之私人占有和公共占有二分法。(21)何云峰:《論社團監(jiān)管之價值目標選擇與優(yōu)化——基于勞動幸福理論視角的分析》,載《湖湘論壇》2019年第4期。而私人占有又進一步區(qū)分為私人享有和自愿分有,從而為個人勞動幸福的最大化提供了資源。為了保障勞動幸福的相對最大化,必須用良善治理來確保勞動活動具有良好的組織形式,從而使個體的勞動幸福能力得到聚合和放大。而良善治理以追求弱者零輔助為最高目標,從而消除個體勞動幸福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弱勢群體的勞動幸福必須建立在制度保障上,而不能建立在人們的慈善愛心的基礎之上。良善治理還應當以尊重勞動為中心確立新型人類文化價值系統(tǒng)。因此,尊重勞動是良善社會的第一要義。

在良善的社會制度里,每個人都只會占有社會財富的應有部分,不會因為生產過剩而造成財富集中,也不會因為生產不充分而導致生存問題。財富過剩,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大大喪失,甚至這些財富也會成為進一步剝削和壓榨勞動者的工具和手段。一個有序和合理的社會,應該在保障勞動者基本生存的基礎之上,使每個人都能擁有應得的財富,這是人們獲得安全感和確定性的前提和基礎。這里的勞動不帶有壓榨性和謀生性,而具有享受性和幸福性,這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應具有的勞動形式。在生產力應有的水平上,在保障每個人生存的基礎之上,更重要的是確保每個人都有安全感和滿足感。社會財富要流動起來,私人占有的部分要保有,但不能終身占有,有勞動能力的人都要通過勞動來創(chuàng)造財富。比較良善的社會沒有永遠的富人,也沒有永遠的窮人,在這樣無限接近共產主義社會中,每個人都能通過自己的勞動各盡所能,各得其所。

綜上所述,美好生活的關鍵是勞動過程本身充滿幸福感和快樂感,社會整體上的勞動幸福程度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是正相關的。人為地或者制度性地降低勞動幸福程度,就會導致勞動異化,降低勞動的享受性和快樂性。這就需要通過良善的治理來維護勞動幸福,需要堅實的理論支撐架構起勞動幸福與美好生活的同一性維度,使勞動真正成為人們奮斗的精神支撐和現(xiàn)實支柱,使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美好感知的確定性和持久性不斷增強,最終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猜你喜歡
馬克思現(xiàn)實勞動
馬克思像
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我對詩與現(xiàn)實的見解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漫畫:現(xiàn)實背后(下)
在馬克思故鄉(xiāng)探討環(huán)保立法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xù))
青铜峡市| 甘南县| 集贤县| 白山市| 五大连池市| 手游| 无为县| 綦江县| 柏乡县| 凤凰县| 安多县| 读书| 巴林右旗| 汝城县| 平利县| 镇雄县| 大新县| 从化市| 自贡市| 湛江市| 嘉兴市| 阳原县| 丹寨县| 宜黄县| 临城县| 东安县| 永和县| 通海县| 卫辉市| 都安| 临朐县| 龙胜| 海伦市| 通许县| 田东县| 阿拉尔市| 德庆县| 通江县| 开江县| 夏邑县| 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