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第二實驗幼兒園 林艷芳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科學領域目標“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中,要求4~5歲幼兒“能通過簡單的調(diào)查收集信息”,要求5~6歲幼兒“在成人的幫助下能制定簡單的調(diào)查計劃并執(zhí)行”??梢?,信息搜集能力是幼兒重要的科學探究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的培養(yǎng),對幼兒自主學習、獲取科學關鍵經(jīng)驗具有重要的意義。信息搜集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基本途徑和方法之一,在提出問題階段,通過搜集與交流信息,能拓展探究的范圍及內(nèi)容;在實驗操作階段,搜集和處理信息為探究過程提供數(shù)據(jù),能保障活動的深入發(fā)展;在交流分享階段,信息的整理、歸納是幼兒解釋探究成果的有力依據(jù)。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紛紛提出幼兒搜集信息效率低的問題。這究竟是為什么呢?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對一線教師及家長進行了調(diào)查與采訪。
筆者曾圍繞科學活動中幼兒搜集信息的能力,與一線教師進行交流:“為何幼兒搜集信息的效率低?”有的教師說:“家長包辦代替的問題十分突出,他們越俎代庖,幫助幼兒完成信息的搜集工作。有的家長很不重視,覺得這個任務不重要就不去做,所以完成率比較低?!绷硗庖恍┙處熣J為:“幼兒搜集信息的途徑比較單一,多是通過網(wǎng)絡這一渠道,導致信息大量重復,資料不全面?!?/p>
同時,筆者圍繞“你認為孩子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對部分家長進行了采訪。家長的回答主要有以下三種。有的家長說:“孩子不知道要搜集什么,看不懂調(diào)查表,因此不感興趣?!庇械募议L說:“最大的困難是孩子在搜集中半途而廢,或者是玩好了才想起老師交代的要求,匆匆忙忙進行搜集和記錄。”還有一些家長說:“搜集信息太花時間了,孩子累,我也累,所以我就好心代勞了?!?/p>
基于調(diào)查與訪談,筆者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問題。
受限于認知水平,幼兒在網(wǎng)絡設備的使用、文字閱讀以及信息記錄等方面還存在困難,需要依靠成人的幫助才能完成搜集信息的工作。但是,本應作為孩子搜集信息的指導者和支持者的家長,往往由于不重視或理解錯誤,不明白為什么要讓孩子搜集信息、搜集的信息有何用處,更有部分家長認為指導幼兒搜集信息太耗時,導致家長包辦代替的問題十分突出。
幼兒在搜集信息之前,對“我要搜集什么?怎么搜集?”等搜集目的、方法不明確,常??吹绞裁淳退鸭裁矗媱澬圆粡?,隨心所欲,導致搜集的信息五花八門。如在搜集各種各樣的魚的信息時,中班幼兒幾乎將河里、海里能看到的所有生物的信息都納入搜集范圍,不會甄別信息是否與搜集目的相關;甚至有的幼兒一到戶外就將搜集目的忘得一干二凈,自顧自地玩去了。
一說到信息搜集途徑,大家想到的幾乎都是網(wǎng)絡搜索。誠然,網(wǎng)絡的高效、快捷,是大眾日常搜集資料的主要途徑。但過于單一的途徑,導致幼兒搜集的信息重復率高,同時缺乏親身體驗與感知,存在照本宣科的傾向。同時,網(wǎng)絡信息也存在良莠不齊的問題,易造成幼兒的錯誤理解。
我們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常常看到,在展示幼兒帶來的資料時,教師將實物、圖片、調(diào)查表、文字符號等隨意分布在活動室中,盡管看起來琳瑯滿目,但實際上令人眼花繚亂,不利于幼兒養(yǎng)成信息條理化的習慣,也很難讓幼兒從這些信息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如在大班科學活動“魚類”中,如果一股腦兒地將魚的各類信息混雜在一起,就會使幼兒無法對魚類特征形成系統(tǒng)、有序的認知。
布魯納認為:“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的主動參與者?!币虼耍處煈浞肿鹬赜變旱闹鲃有?、激發(fā)幼兒的興趣,讓他們有機會去搜集自己想知道的信息資料,真正參與搜集過程,從非自發(fā)性搜集走向主動搜集。
首先,教師應引導幼兒主動思考,培養(yǎng)幼兒對信息搜集的認同感與參與感。筆者所調(diào)查的科學活動中,主要是教師發(fā)布指向性明確的搜集任務,幼兒主動搜集的熱情不高。其實,教師可以啟發(fā)幼兒圍繞搜集任務思考“我想知道什么?”等問題,這樣幼兒既了解了信息搜集的目的,又能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信息搜集,增加對搜集信息的認同感與參與感。如在大班科學活動“魚類”前,教師事先和幼兒談論“關于‘魚類’我想知道什么?”,幼兒紛紛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如“表1”)。通過思考、發(fā)問和猜想,幼兒將搜集任務內(nèi)化成自己的搜集需要,帶著猜想在搜集中主動進行調(diào)查取證。同時,在信息的查找過程中,幼兒可能又有新發(fā)現(xiàn)、新興趣,會產(chǎn)生新的搜集問題,進而推進二次搜集信息的進程。
表1 大班“魚類”信息搜集內(nèi)容
其次,教師應引導家長支持幼兒主動承擔搜集任務,指導幼兒自主搜集信息。幼兒由于心智發(fā)展尚不完善,且搜集任務多在幼兒園活動以外的時間完成,所以需要家長的參與、幫助和跟蹤。但是,這絕不代表家長就可以包辦代替。教師應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信息搜集觀,使其真正發(fā)揮“腳手架”的作用,與教師共同支持幼兒主動承擔搜集任務,養(yǎng)成幼兒自主搜集信息的習慣。
1.搜集什么資料?——明確搜集內(nèi)容、方法,有重點地獲取信息
如果說明確的搜集目的是幼兒搜集信息的“指明燈”,那么,具體的搜集內(nèi)容和可操作的搜集方法則是幼兒搜集路上近在咫尺的“引路人”。幼兒需要厘清具體的搜集內(nèi)容、資料類型以及獲取信息的方法,從而提高搜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如在關于“魚類”信息搜集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搜集什么信息?”“用什么方法收集?”“測量什么?”“如何測量?”“如何記錄?”等問題,引導幼兒思考。這樣幼兒在搜集時內(nèi)容明確、方法直接:他們通過觀察、查閱資料來了解魚的外形特征,通過投喂來記錄魚的食量,通過測量獲得魚的成長數(shù)據(jù)……幼兒能夠迅速搜集到有價值的資料。
2.去哪里找?——拓寬搜集途徑,保證信息質(zhì)量
搜集信息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受思維水平的制約,幼兒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多的是直接觀察、體驗。如果再輔以從不同途徑所獲得的信息,那么各種信息之間相互驗證,會使得幼兒搜集的信息更為完整、準確。我們應盡可能支持幼兒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走向更為廣博的空間,實地搜集事實證據(jù),交流、傾聽多方的聲音,拓展對事物的認識,并逐漸認識到信息的多樣性和共通性。
(1)實地考察。在科學活動中,實地考察是幼兒獲取科學經(jīng)驗最直接、最具體的途徑。如在調(diào)查各種各樣的魚的活動中,當幼兒專注地比較河里的魚身上的顏色時、當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所看到的水族館中魚的種類時,他們既在搜集信息,也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探究。
(2)網(wǎng)絡查閱。網(wǎng)絡是當下幼兒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家長要有意識地進行引導。如在搜集“魚類”資料時,幼兒可以通過網(wǎng)絡搜索相關知識、圖片等,并在家長的幫助下將這些信息進行整理與展示。
(3)書刊閱讀。書刊也是幼兒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晒┯變洪喿x的資料包括繪本、科普讀物、雜志、報紙等。這些載體的信息更加權(quán)威,幼兒經(jīng)常瀏覽、翻看,可有效拓寬知識面。
(4)與成人交流討論。幼兒通過與富有經(jīng)驗的成人交流討論,聆聽對方的觀點,能實現(xiàn)對所關注問題的信息搜集。例如,幼兒經(jīng)常就所感興趣的魚的問題與成人進行交流:“這是什么魚?它有什么本領嗎?”……
3.如何分工?——靈活選擇個體、小組、親子形式
搜集信息活動的組織,可根據(jù)搜集內(nèi)容的范圍、難易程度以及是否能引起幼兒個性化的想法等,靈活選擇個體搜集、小組分工搜集、親子搜集等形式,引導幼兒通過與同伴、家長的密切合作,統(tǒng)籌各方資源,實現(xiàn)更佳的效果。
明確以上幾點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幼兒制訂搜集計劃(如“表2”),以明晰搜集流程,提高幼兒的計劃能力,保障信息搜集活動的有序開展。
表2 大班“魚類”信息搜集計劃
1.引導幼兒合理記錄,用記錄幫助幼兒表征、傳達信息
記錄是信息的有效載體,是搜集過程中的思維表現(xiàn),也是幼兒信息交流的重要依據(jù)。記錄方式主要有表格記錄、圖像記錄、語言記錄、照片記錄和自制圖書記錄。教師要依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幫助幼兒選擇適合自己的記錄方式。
中班幼兒在搜集信息過程中目標性不強、堅持性不夠,表格的記錄方式能使中班幼兒將分散的注意力聚焦在核心問題與內(nèi)容上,使信息搜集過程更高效。教師在設計記錄表時要盡量簡潔、易懂,使之符合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大班幼兒對信息的記錄更個性化、不拘一格,因此教師宜彈性設置記錄空間,支持大班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記錄方式、記錄符號,使他們的記錄變得豐富多樣。如在大班“魚類”資料的搜集過程中,有的幼兒用繪畫的方式記錄,并將記錄表制成小畫冊;有的幼兒將魚成長的各個階段進行拍攝,由家長制作成短視頻或課件;有的幼兒以符號、數(shù)字的形式在記錄表上記錄。
2.引導幼兒進一步加工信息,使信息條理化、結(jié)構(gòu)化
搜集完信息之后,幼兒會發(fā)現(xiàn)大量的信息置于眼前。如何梳理這些雜亂無章的信息呢?這就需要幼兒對信息進行進一步整理,在思考中逐步學會將信息進行比較、分類和概括,鍛煉自身的信息加工能力。
教師可以設置“信息分類墻”或“大圖表”,將一部分圖畫、圖片、文字等資料粘貼在相應的欄目里,分門別類地進行展示。如“魚類”資料,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資料按魚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特殊本領、繁殖等類別進行分類,然后逐一將資料貼到“大圖表”下方相應的格子里。另外,教師可以把一部分實物、材料投放在飼養(yǎng)角或活動區(qū),供幼兒欣賞或繼續(xù)喂養(yǎng)、探究。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使用了“信息導圖”,幫助幼兒對搜集的信息進行分類和概括,使幼兒形成一定的認知結(jié)構(gòu),獲取更為有序、完整的關于“魚類”的經(jīng)驗(如“圖1”“圖2”)。另外,筆者還組織幼兒召開“信息發(fā)布會”,通過個人或小組發(fā)布信息,對搜集過程和搜集結(jié)論進行分享。在交流的過程中,幼兒不僅能對搜集而來的信息進行解釋和論證,還可以從同伴那里得到啟發(fā),在信息共享中不斷豐富對事物和現(xiàn)象的認識。
圖1 “魚的特殊本領”信息導圖
圖2 “魚與非魚”信息導圖
實踐證明,信息搜集能力對幼兒科學素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具有深遠的意義。幼兒在搜集信息時經(jīng)歷著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制訂搜集計劃,按照計劃進行搜集,在信息的整理過程中得出結(jié)論或產(chǎn)生新的問題,而新的問題將啟動新一輪“計劃——搜集——應用”流程。幼兒在如此螺旋式上升過程中能獲取更全面的科學經(jīng)驗。久而久之,幼兒會養(yǎng)成良好的搜集信息的習慣,并隨著自身信息加工能力的提升,在各類信息之間逐步建立新的聯(lián)系,從而更全面地認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