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工業(yè)大學 學報編輯部,遼寧 錦州 121001)
高校學報是高等院校定期出版的學術理論刊物,是反映該校學術研究水平和對外學術交流的重要窗口。學報編輯人員是編輯工作的主體,他們的思想政治修養(yǎng)、工作態(tài)度和學術認知水平、知識儲備量,都與學報的質量密不可分。本文從具體的編輯工作實踐出發(fā),談談編輯的情感與責任。
高校學報的發(fā)展離不開高等學校作為背景依托,學校的專業(yè)設置、學術水平等決定著學報的發(fā)展方向和辦刊水平。工科院校的主打專業(yè)是工科,隨著遼寧工業(yè)大學發(fā)展方向逐步走向多門類、綜合化,開始逐步設立經濟管理、文化傳播、藝術設計、外語等更多非工科專業(yè),原來主要發(fā)表工科各專業(yè)教學改革文章的內部刊物《高教研究》,已經不再適應實際需要,于是1999 年2 月,在遼寧工學院內部期刊《高教研究》的基礎上,《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正式創(chuàng)刊;2007 年3 月,更名為《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創(chuàng)刊之初,很多工作都是從零做起,編輯們開啟了創(chuàng)業(yè)模式,用了22 年的時間把《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打造成為《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刊源。前進的每一步都歷盡艱辛,編輯們?yōu)橹畠A注了情感并擔負著責任。
以往,在很多人的眼里,編輯整天“為他人做嫁衣”,不停地修修補補,是文字處理的“小爐匠”。其實不然,現代編輯工作是一種專業(yè)性很強、知識面要求很廣的創(chuàng)造性的腦力勞動。編輯需要知識豐富(涉獵多領域知識)、閱歷廣泛(善于同專家、作者打交道)、多才多藝(熟練掌握編排校技術)、文筆流暢(擅長文字加工)?!哆|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創(chuàng)刊之前,兩名即將退休的老編輯一直在內部期刊《高教研究》這塊土地上默默耕耘?!吧缈瓢妗奔磳?chuàng)刊,因為刊發(fā)文章內容和范圍的?擴大,編輯人數和專業(yè)方向顯得很不適應,學校迅速派入兩名熱愛編輯工作、擅長文字處理的年輕教師到“社科版”增援。為了保證“創(chuàng)刊號”及后續(xù)各期學報有可用的優(yōu)秀稿件,編輯部一面通過各種方式向學校和社會廣泛征稿,一面派出兩名年輕編輯到東北幾所“985”和“211”高校去尋找審稿人。編輯帶著百余篇稿件,按照每所學校所突出的專業(yè)去尋找該專業(yè)優(yōu)秀老師,征詢是否愿意審稿。編輯們冒著東北的嚴寒,在沒膝深的、漫天飛舞的大雪中奔走,從一所學校走到另一所學校,從一座教學樓走到另一座教學樓,甚至走到一位位專家的家里,為百余份稿件找到了合適的審稿人,還約到了一些審稿專家的優(yōu)秀稿件,陸續(xù)在日后的各期學報上作為首篇發(fā)表。這樣,不僅優(yōu)化了學報的稿源,也為其他投稿人樹立學術標桿。首批審稿人后來返回的《審稿意見》,都寫得非常中肯,甚至是字斟句酌,讓作者都深感敬佩。他們幫助編輯部選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稿件,成功地發(fā)表在創(chuàng)刊號上,得到了學校師生和社會各界的大量好評。從此,《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被廣泛關注,并且源源不斷收到投稿,為后續(xù)各期學報積累了比較充足的稿源。
在可用稿件備足之后,距離“創(chuàng)刊號”的付印只有不到兩周時間,幾位編輯把各自負責的稿件反復修改、校對、連吃飯睡覺的時間都用來看稿,有的編輯工作忘記了晝夜,半夜凌晨找作者談稿件存在的問題,讓作者深為感嘆。在編輯們廢寢忘食的共同努力下,“創(chuàng)刊號”如期出版,編輯部所有人都欣慰地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那么,編輯們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奮斗,其中任勞任怨的辛苦付出是為了什么?也許這就正是因為他們滿腔懷著對編輯工作無比熱愛的情感。
學報是一個學術陣地。隨著科研課題的申請和結題、職稱的評定、學生獎學金評定和畢業(yè)的要求,投稿量大大增加。各級職能部門在打分政策的制定上,往往是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分數高,發(fā)表在普通期刊上的分數低,使普通高校學報處于劣勢地位。這種政策導向促使優(yōu)秀的稿件紛紛流向核心期刊,那些被核心期刊淘汰下來的稿件再投向普通期刊,無疑對學報稿源形成了“釜底抽薪”的效應。編輯們只能“矮子里拔大個兒”,選取發(fā)表那些相對好些的論文。面對這種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造成的優(yōu)質稿源危機,以及有限的版面和無限的發(fā)稿需求,而本校師生又占大多數稿件的狀態(tài),給編輯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為了解決稿源質量問題,編輯們多方努力,面對現實,從提高手中稿件質量做起,嚴格執(zhí)行“三審三?!敝贫?。“三審”包括“初審、復審、終審”三個環(huán)節(jié):初審由責任編輯完成,審查新投稿件是否符合本刊的辦刊宗旨,內容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論與技術含量,文字復制比是否符合要求。此外,還要看文章題目是否切題、摘要是否合格、文字是否簡明流暢、圖表公式是否必要而且正確、計量單位是否符合國際標準、參考文獻是否規(guī)范等,不合格退回作者按照要求和規(guī)范修改;不符合要求者只能退稿,一審退稿率一般在70%以上。二審由相關專業(yè)領域的專家審稿,查看內容。專家審稿結果的選項有四個:“全文發(fā)表、修改后發(fā)表、修改后復審、退稿”,其中的“修改后復審”只能有一次,專家共審兩次,復審如果還存在大量問題即可退稿,杜絕劣質稿件占用專家資源。對于專家的篩選側重于其學術水平(比如選取博士、教授、學科帶頭人)、審稿態(tài)度、對于學報整體水平的了解和把握等。
第一,學術水平高的專家,了解本專業(yè)領域學術前沿,對該領域大量文獻有所了解和掌握,比如有的專家在《審稿意見》中能夠清晰地指出所審稿件的哪部分、哪句話和已經發(fā)表的哪部著作、哪本期刊的第幾頁第幾行雷同。有的《審稿意見》中標明,該篇論文已有此類文章進行過相同論述,論文缺乏新意和創(chuàng)新性。專家們不僅是所在專業(yè)領域教學和科研的領軍人,也是擅長撰寫專業(yè)論文的行家里手,他們對于論文觀點的立意是否正確、引經據典的充分性與恰當性把握精準,以至于對于圖表公式都要進行核對與計算。他們的意見中肯讓作者心悅誠服,還能指導作者潛心按照專家意見認真修改論文,提高論文學術水平。這樣的專家不僅是作者的良師,也是學報的優(yōu)秀“把關人”。
第二,專家的審稿態(tài)度很重要。負責任的專家能夠詳細地指出論文的優(yōu)缺點,作者在對論文修改時能“改有所依”,知道修改的方向和問題的癥結所在。論文的發(fā)表應該具有時效性,編輯一般要求專家在兩周之內將稿件審回,最多不超過一個月,超過一個月要發(fā)催審信。有的專家發(fā)完一次催審信也無動于衷,音信皆無,有的忘了審稿,有的甚至把要審的稿件弄丟了。所以,編輯要選擇認真、嚴謹的專家做審稿人,以避免作者辛辛苦苦創(chuàng)作出來的稿件被“草菅稿命”。
第三,專家要能夠對于本校學報學術水平有整體把握。選取的審稿人要以本校各領域專家為主。由于同在一所學校,編輯對他們更了解,近距離溝通更容易。專家也比較了解本校師生與學報水平,從而選擇適合本校學報水平的審稿尺度,既不會按照核心期刊的嚴苛標準,將能夠反映出本校教學科研水平的論文都“一槍斃命”,也能根據學報現有水平提出合理建議,引導作者修改論文以達到本校學報要求的標準。既然審稿專家以本校的為主,作者也以本校師生為大多數,彼此可能同專業(yè),互相認識。為避免專家在審稿過程中可能有的主觀情緒,編輯曾將審稿模式設置為“雙盲”,將個人信息隱去,專家、作者彼此不知道對方是誰。最大程度上讓專家避免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按照客觀標準審稿,擇優(yōu)汰劣,保證了稿件的質量。面對青年教師和學生群體的投稿,從初審(責編審稿)到復審(專家審稿),如果文中存在一些問題,盡量不是簡單地退稿。編輯和專家可以引導作者從稿件思想的正確性、論述的透徹與深刻性、學術思想的創(chuàng)新性,以及語言邏輯表達的恰當合理性等方面,對稿件反復修改,使稿件的可讀性增強,寫作能力大大提高,作者自稱“創(chuàng)造精品”。很多原來只會東抄西拼的“小白”作者,也能夠以一種創(chuàng)作的思維去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論文寫作,逐漸成為一支成熟的作者隊伍,實現了學報編輯工作的“培養(yǎng)教育功能”。優(yōu)秀論文的刊發(fā),能提高學報的影響因子,擴大學報的影響范圍,提高學報的知名度,促使更多優(yōu)秀稿件投向學報,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推動學報做大做強,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為了提高學報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質量,學報實行“編排校一體化”,在排版之后實行“三校”制度:論文排版后由責任編輯進行的通篇校對是“一?!保话l(fā)給作者的校對是“二?!?,責任編輯給作者指出需要再次修改之處;編輯部的幾位責任編輯互相交叉校對是“三?!保饕菍ε虐婧蟾袷降臋z查與核對,同時再次檢查內容、語言、標點等方面是否存在問題,實行嚴密的把關制度。
以上工作繁雜而多,作為責任編輯則事無巨細,事必親躬。文章印出來一旦有錯誤,都是無法更改的,哪怕是細枝末節(jié),是“不能悔改的藝術”。為了避免出現這些無法更改的錯誤,編輯盡職盡責,用心良苦,力求將編排校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編輯的責任所在。
很多作者在論文寫作選題時,關注和追逐大家都關心的重大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來寫,結果往往是很多稿件都寫同一類問題,內容大同小異,甚至有的論文題目都雷同或相近,看起來仿佛是同一篇論文。這種一哄而上式的選題方法,既沒有創(chuàng)新性,又沒有現實價值,所以,編輯在作者選題時予以指導和規(guī)范。編輯建議作者們以本地區(qū)或周邊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狀況進行調研,因為身處其中,第一手資料比較容易搜集,然后通過經濟理論對當地經濟在改革開放和發(fā)展中存在的特殊情況和特殊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論證,最后提出改進意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類論文的寫作有理有據,數據充分,現實性強,避免了對于大理論的空談,還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理論發(fā)現現實中的問題,應用理論解決現實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將理論轉化為生產力,使書本中的理論體現出它在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價值所在。如此,一篇篇研究本地區(qū)域經濟的論文,從多視角、多專業(yè)、全方位發(fā)表在《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并成為學報一個亮點和特色。為此,當地領導指出,《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探究本地區(qū)經濟改革開放方方面面的文章,對于制定決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學報作為一座橋梁,使高校的理論知識,推動促進了當地經濟的改革開放和發(fā)展,實現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家鄉(xiāng)經濟的騰飛,為實現“中國夢”插上了一雙有力的翅膀,這不僅是每個人所期望的,也實現了編輯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經過22年的辛勤耕耘,《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03年、2011年兩次被評為“全國理工農醫(yī)院校社會科學學報優(yōu)秀期刊”,2006年被評為“全國質量進步社科學報”,2013年、2014年、2015年連續(xù)被評為“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優(yōu)秀期刊”。在編輯的心目中,“社科版”就像當初的一株小樹苗,如今長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這是每個編輯最初奮斗的目標,也是今天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