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洪斌,郭訓練,2,劉茜,邢亞閣*,許青蓮,方佳興,車振明
1(西華大學 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2(商丘學院 風景園林學院,河南 商丘,476000)3(西華大學 西華學院, 四川 成都,610039)
殼聚糖(chitosan,CS)是從昆蟲和蝦、蟹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中提取的甲殼素經(jīng)濃堿溶液處理后脫乙?;玫降漠a(chǎn)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及成膜性等優(yōu)點,同時其對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和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2],但其抗菌性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純殼聚糖膜用于果蔬保鮮時抗菌效果較差[3],且自身力學性能較差,使其應用具有局限性。而將殼聚糖制備成納米殼聚糖粒子后,利用納米材料獨特的尺寸效應在保留殼聚糖優(yōu)良性質(zhì)的同時,能明顯提升其力學性質(zhì)及抗菌性,在果蔬保鮮領域有巨大的應用潛力[4]。
現(xiàn)階段,國內(nèi)外采用離子交聯(lián)法制備納米殼聚糖的研究很多[12-13],作為重要指標的納米殼聚糖粒徑和Zeta電位常常受到殼聚糖溶液濃度、交聯(lián)劑溶液濃度、殼聚糖和交聯(lián)劑溶液比例、反應溶液pH、超聲處理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14],如何得到窄尺寸,分布均勻,結(jié)構(gòu)穩(wěn)定的納米殼聚糖粒子并研究其抗菌性成為研究人員關注的重點。FAN等[15]采用離子交聯(lián)法制備單分散性的殼聚糖納米粒子,通過優(yōu)化制備條件,最終得到粒徑為138 nm,Zeta電位為35 mV的殼聚糖納米粒子。DE PINHO NEVES等[16]采用23因子設計優(yōu)化離子交聯(lián)技術(shù)制備殼聚糖納米粒子的工藝,發(fā)現(xiàn)納米顆粒的形成主要取決于殼聚糖與三聚磷酸鈉的比例。而MANIKANDAN等[17]采用離子交聯(lián)法制備殼聚糖納米粒子,并發(fā)現(xiàn)其在離體葉片條件下,對稻瘟病毒具有顯著抑制作用。
本文為得到粒徑更小,分布均勻且結(jié)構(gòu)穩(wěn)定的納米殼聚糖粒子,采用離子交聯(lián)法制備納米殼聚糖粒子。通過單因素和Box-Behnken響應面,以納米殼聚糖平均粒徑 (Z-ave) 和Zeta電位 (ZP) 為響應值,利用納米粒度儀考察研究CS濃度,TPP濃度,CS與TPP的體積比,CS溶液pH值等因素對制備納米殼聚糖平均粒徑和Zeta電位的影響,優(yōu)化得到納米殼聚糖粒子的最佳制備工藝條件,為納米殼聚糖粒子的制備和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參考。
殼聚糖(脫乙酰度85.61%),濟南海得貝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三聚磷酸鈉、冰乙酸、NaOH(分析純), 成都市科龍化工試劑廠;營養(yǎng)瓊脂、營養(yǎng)肉湯(生物試劑), 北京奧博星生物技術(shù)有限責任公司。
菌種:大腸桿菌 (E.coli)、金黃色葡萄球菌 (S.aureus),西華大學果蔬保鮮與加工研究所。
Nano-ZS納米粒度儀,英國馬爾文儀器有限公司;PHS-320酸度計,成都世紀方舟科技有限公司;SD-1000噴霧干燥器,EYELA東京理化器械株式會社;BPG-9240A精密鼓風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RH digital數(shù)顯型加熱磁力攪拌器,廣州艾卡儀器設備有限公司;UV280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舜宇恒平科學儀器有限公司;GI54DWS立式自動壓力蒸汽滅菌器,廈門致微儀器有限公司。
1.3.1 殼聚糖納米粒子的制備
參考CALVO等[18]和FAN等[15]的方法,并稍作修改。稱取一定質(zhì)量的殼聚糖溶解于體積分數(shù)1%的冰乙酸溶液中,配制成0.75 mg/mL的殼聚糖溶液,磁力攪拌1 h,調(diào)節(jié)pH值至5.0,溶液用0.45 μm的濾膜過濾以除去溶液中的不溶性雜質(zhì),制得殼聚糖儲備液;配制濃度為0.75 mg/mL的TPP水溶液,經(jīng)0.45 μm濾膜過濾,制得TPP儲備液。移取6.0 mL殼聚糖儲備液于50 mL圓底離心管中,在轉(zhuǎn)速為600 r/min磁力攪拌器上,快速加入1.0 mL的TPP儲備液,持續(xù)攪拌10 min,即得殼聚糖納米粒子懸浮液。使用噴霧干燥器制備殼聚糖納米顆粒[19]。噴霧干燥條件為:流速120 mL/h,干燥氣流量為0.35 m3/min,噴霧加壓為130 kPa,入口溫度為121 ℃,出口溫度為65 ℃。將殼聚糖納米粒子置于玻璃管中保存。
1.3.2 納米殼聚糖的粒徑分布、Zeta電位和多分散指數(shù)(polydispersity, PDI)的測量
使用納米粒度分析儀分別測量納米粒子的平均粒徑(Z-ave)、多分散指數(shù) (PDI)以及Zeta電位 (ZP) 等數(shù)據(jù),測試溫度25 ℃,光檢測角度90°。
1.3.3 單因素實驗
設定CS溶液的濃度為0.75 mg/mL,TPP溶液的濃度為0.75 mg/mL,V(CS)∶V(TPP)=6∶1,CS溶液的pH值為5.0,使用磁力攪拌器600 r/min攪拌10 min為初始條件,分別考察的實驗變量包括CS溶液的濃度 (0.25、0.5、0.75、1.0、1.5、2.0 mg/mL)、TPP溶液的濃度 (0.25、0.5、0.75、1.0、1.5、2.0 mg/mL)、CS與TPP的體積比(3∶1、4∶1、5∶1、6∶1、7∶1)、CS溶液的pH值 (3.0、3.5、4.0、4.5、5.0、5.5、6.0、6.5)對納米殼聚糖粒子平均粒徑和Zeta電位的影響。
1.3.4 響應曲面實驗設計
根據(jù)單因素實驗結(jié)果,以Z-ave和Zeta電位為響應值,以CS濃度、TPP濃度、V(CS)∶V(TPP)、CS溶液的pH值為自變量,利用Design Expert 8.0.6實驗設計軟件進行四因素三水平共29組的響應曲面優(yōu)化實驗[20]。實驗因素水平如表1所示。
表1 響應面實驗設計因素和水平編碼值Table 1 Independent levels and code of responsesurface methodology
1.3.5 納米殼聚糖抗菌實驗
將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分別接種于固體培養(yǎng)基中,37 ℃培養(yǎng)24 h,用0.85%的生理鹽水洗脫,離心洗滌,將菌體重新懸浮,調(diào)整菌懸液濃度,于4 ℃冰箱保存?zhèn)溆谩?/p>
取不同體積的納米殼聚糖溶液,分別加入裝有50 mL營養(yǎng)肉湯的錐形瓶中,使其終濃度分別達到0.2、0.4、0.6 mg/mL。121 ℃滅菌20 min,冷卻后,加入1 mL菌懸液,37 ℃,120 r/min下?lián)u床培養(yǎng)24 h,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每隔一段時間測定OD610。以等體積的無菌去離子水代替納米殼聚糖作為對照,每個樣品重復3次。
采用Design-Expert 8.0.6軟件進行響應面實驗設計優(yōu)化,采用SPSS 22.0和Excel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顯著性水平P<0.05,結(jié)果表示為均值±標準偏差;Origin 9.0作圖。
2.1.1 CS溶液濃度對納米殼聚糖粒徑和Zeta電位的影響
殼聚糖鏈中的氨基陽離子在酸溶液中被質(zhì)子化,與TPP中的磷酸基團負離子發(fā)生正負電荷的吸引,發(fā)生交聯(lián)作用從而形成殼聚糖納米粒子[21]。設定TPP濃度為0.75 mg/mL,CS與TPP的體積比為6∶1,CS溶液的pH值為5.0,考察CS濃度對納米殼聚糖粒徑和Zeta電位的影響,如圖1所示。隨著殼聚糖溶液濃度從0.25增大至2.0 mg/mL,粒子的粒徑先保持83.6 nm不變,隨后逐漸增加到335.9 nm,Zeta電位從+15.57增加到+27.71 mV。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與質(zhì)子化的氨基基團的數(shù)量有關。當CS溶液處于低濃度狀態(tài)時,氨基基團含量低,不能與磷酸基團進行有效的接觸,離子交聯(lián)作用較弱,形成的納米粒子粒徑較小,隨著殼聚糖濃度的增加,質(zhì)子化的氨基基團增加,體系中的1個磷酸基團可與多個氨基基團產(chǎn)生交聯(lián),分子間氫鍵增加,形成的納米粒子粒徑較大;Zeta電位是對殼聚糖分子之間相互排斥或吸引力的強度的度量,其絕對值越大表示體系越加穩(wěn)定,隨著CS溶液濃度升高,氨基質(zhì)子化程度增加從而帶更多正電荷,Zeta電位逐漸增加。綜合考慮,CS濃度為0.75 mg/mL附近較為合適。
圖1 CS溶液濃度對粒子粒徑和Zeta電位的影響Fig.1 Effect of CS solution concentration on particle sizeand Zeta potential
2.1.2 TPP溶液濃度對納米殼聚糖粒徑和Zeta電位的影響
固定CS濃度為0.75 mg/mL,CS與TPP的體積比6∶1,CS溶液的pH值為5.0,考察TPP濃度對納米殼聚糖粒徑和Zeta電位的影響,如圖2所示。隨著TPP溶液濃度的增加,納米殼聚糖的粒徑從93.1 nm增加到147.1 nm,而Zeta電位幾乎呈線性降低,從+22.62 mV降低到+14.53 mV。主要是隨著TPP濃度增加,更多的磷酸基團與質(zhì)子化氨基基團發(fā)生離子交聯(lián)作用,形成的納米粒子逐漸增加,分子間形成更多的氫鍵,從而粒徑增大,Zeta電位減小。綜上,選取TPP濃度0.75 mg/mL進行下一步優(yōu)化。
圖2 TPP溶液濃度對粒子粒徑和Zeta電位的影響Fig.2 Effect of TPP solution concentration on the size andZeta potential
2.1.3 CS與TPP的體積比對納米殼聚糖粒徑和Zeta電位的影響
固定CS濃度為0.75 mg/mL,TPP濃度為0.75 mg/mL,CS溶液的pH值為5.0,考察CS與TPP的體積比對納米殼聚糖粒徑和Zeta電位的影響,如圖3所示。
圖3 CS與TPP溶液體積比對粒子粒徑和Zeta電位的影響Fig.3 Effect of volume ratio of CS to TPP solution onparticle size and Zeta potential
隨著CS與TPP的體積比增大,粒徑先從135.2 nm減小到106.7 nm,當體積比達到7∶1時,粒徑突然增大到124.4 nm,主要是由少量的磷酸基基團與大量的質(zhì)子化氨基基團交聯(lián)造成的;隨著CS與TPP體積比增加,體系中納米粒子表面質(zhì)子化氨基的數(shù)量逐漸增多,導致Zeta電位持續(xù)增加,從+20.79 mV增大到+23.50 mV。綜上,選擇CS與TPP體積比為6∶1作為下一步優(yōu)化條件。
2.1.4 CS溶液pH值對納米殼聚糖粒徑和Zeta電位的影響
殼聚糖是高分子的弱電解質(zhì),其電離常數(shù)pKa約為6.5,溶液pH值的增大可使殼聚糖分子上氨基的質(zhì)子化程度降低[22]。溶液的pH值對TPP的電荷數(shù)也有一定的影響,溶液pH值的增大會導致TPP所含負電荷數(shù)量增加[23],所以pH值是納米殼聚糖粒子制備中的關鍵因素。固定CS濃度為0.75 mg/mL,TPP濃度為0.75 mg/mL,CS與TPP的體積比為6∶1,考察CS溶液的pH值對納米殼聚糖粒徑和Zeta電位的影響。結(jié)果如圖4所示,當pH值低于5.0時,隨著CS溶液pH值的增大,粒徑呈現(xiàn)減小的趨勢,在pH值為5.0時,粒徑取得最小值106.7 nm,隨后粒徑逐漸增大,在pH值為6.5時,粒徑達到216.1 nm。隨著pH值的增大,分子上氨基可結(jié)合氫離子減少,所帶正電荷減少,Zeta電位逐漸下降。綜合考慮選擇pH值為5進行優(yōu)化。
圖4 殼聚糖溶液pH值對粒子粒徑和Zeta電位的影響Fig.4 Effect of pH value of chitosan solution on particlesize and Zeta potential
采用Box-Behnken實驗設計,以CS濃度 (A)、TPP濃度 (B)、CS與TPP的體積比 (C) 和殼聚糖溶液的pH值 (D) 為自變量,以粒徑 (Y1) 和Zeta電位 (Y2) 為響應值,進行響應面優(yōu)化分析。實驗設計及結(jié)果見表2。
利用 Design-Expert 8.0.6 軟件,對表2中的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二次回歸分析,建立回歸模型,分別以Z-Ave (Y1)和ZP (Y2)為因變量,得到編碼值的多元二次回歸方程為:
Y1=122.36+0.20A-0.82B-2.31C-0.075D+2.47AB-0.35AC+1.98AD-0.15BC+1.23BD-0.33CD+3.69A2+5.12B2+15.38C2+5.33D2
Y2=23.32+0.43A+0.17B+1.01C+0.037D-0.092AB-0.46AC-0.11AD+0.17BC+0.31BD+0.13CD-0.77A2-0.59B2-3.31C2-1.05D2
表2 響應曲面實驗設計及結(jié)果Table 2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results of responsesurface methodology
在平均粒徑 (Y1) 模型中,一次項CS與TPP的體積比 (C) 以及二次項A2、B2、C2和D2對納米殼聚糖的平均粒徑均有極顯著的影響 (P<0.01);交互項中CS濃度 (A) 和TPP濃度 (B)的交互作用對納米殼聚糖的平均粒徑影響顯著 (P<0.05),其他交互項影響不顯著。按結(jié)果對影響作用排序為C>B>A>D。
表3 殼聚糖納米粒子平均粒徑的二次回歸模型的方差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quadratic regressionmodel for Z-Ave of chitosan nanoparticles
注:“**”為差異極顯著 (P<0.01);“*”為差異顯著 (P<0.05);“-”為差異不顯著(下同)
在Zeta電位回歸方程中,一次項C,二次項中C2和D2對Zeta電位 (Y2) 的影響呈極顯著水平 (P<0.01);二次項A2對Zeta電位 (Y2)的影響顯著 (P<0.05),交互項對Zeta電位 (Y2) 的影響均不顯著。按結(jié)果對影響作用進行排序為C>A>B>D。
各因素交互作用對納米殼聚糖粒徑影響的響應曲面,如圖5所示。響應面開口向上,響應值存在極小值。固定其他變量,沿C變量方向響應面較陡,等高線變化密集,當C固定,沿其他變量方向響應曲面變化較緩,等高線較稀疏,說明C比A、B和D對納米殼聚糖平均粒徑的影響大,與方差分析結(jié)果相符。其他因素對納米殼聚糖粒徑的影響作用中,TPP濃度大于CS濃度,CS溶液pH大于CS濃度。
表4 殼聚糖納米粒子Zeta電位二次回歸模型的方差分析Table 4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quadratic regressionmodel for Zeta potential of chitosan nanoparticles
圖5 A、B、C、D交互作用對納米殼聚糖粒徑大小影響的響應曲面圖Fig.5 Response surface of mutual-influence for theinteractive effects of A,B,C and D on theparticle size of nano-chitosan
各因素交互作用對納米殼聚糖Zeta電位影響的響應曲面,如圖6所示。從圖6可以看出,響應面開口向下,響應值存在極大值。沿C方向響應曲面較其他因素更為陡峭,說明C對納米殼聚糖Zeta電位的影響更為顯著,與方差分析結(jié)果一致;同理,CS濃度影響作用大于TPP濃度,CS溶液pH影響作用比CS濃度更為顯著,CS溶液pH影響作用大于TPP濃度。
圖6 A、B、C、D交互作用對納米殼聚糖Zeta電位影響的響應曲面圖Fig.6 Response surface of mutual-influence for theinteractive effects of A、B、C and D on the Zetapotential of nano-chitosan
通過響應面優(yōu)化得到制備納米殼聚糖的最佳條件,即CS濃度為0.76 mg/mL,TPP濃度為0.77 mg/mL,CS與TPP的體積比為4.11∶1,殼聚糖溶液的pH值為5.0。納米殼聚糖的粒徑和Zeta電位的理論預測值分別為122.3 nm和+23.43 mV。利用納米粒度儀測定最優(yōu)條件制備的納米殼聚糖的粒徑、Zeta電位和分散度,實驗結(jié)果表明,納米殼聚糖的粒徑為119.2 nm,Zeta電位為+22.8 mV,與理論值偏差分別為2.53%、2.69%,說明響應面回歸模型可以很好地預測各因素與粒徑和Zeta電位之間的關系。最優(yōu)條件下制備的納米殼聚糖的粒徑分布如圖7所示,粒徑分布顯示的峰較窄,說明粒子分布較集中,大小較均一, PDI為0.176(<0.3),粒子的分散程度均勻[24],適合進一步的研究評估。
圖7 納米殼聚糖的粒徑分布Fig.7 Graphs of size distribution of nano-chitosan
吸光度與細菌菌懸液濃度間存在線性正比關系,由圖8可看出不同濃度納米殼聚糖對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在24 h內(nèi)各實驗組對應的OD610均小于對照組,表明納米殼聚糖對細菌的生長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隨著處理時間達到3 h后,不同濃度納米殼聚糖抗菌性表現(xiàn)出較明顯差異。濃度0.2 mg/mL的納米殼聚糖,在6~15 h之間其OD610與對照組接近,抑菌作用不明顯。當濃度增大到0.4 mg/mL時,前6 h OD610處于極低的范圍,6 h后開始快速上升,大腸桿菌開始快速繁殖。當濃度達到0.6 mg/mL時,表現(xiàn)出極為明顯的抑制作用,其OD610在6 h后與水平軸趨于平行且保持穩(wěn)定,說明大腸桿菌的生長繁殖一直處于有效抑制的狀態(tài)。
圖8 不同濃度納米殼聚糖對大腸桿菌的時間抗菌曲線Fig.8 The growth curve and time-kill curve of E. coli at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chitosan nanoparticles
如圖9所示,隨著納米殼聚糖溶液濃度的增加,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也越強。與對照組相比,當納米殼聚糖濃度為0.2 mg/mL時,在3 h后OD610較對照組偏低,呈現(xiàn)與對照組相似的變化規(guī)律,說明此濃度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不強。濃度為0.4 mg/mL納米殼聚糖在前12 h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現(xiàn)出顯著的抗菌性,但12 h后OD610快速上升,金黃色葡萄球菌開始快速增多。濃度為0.6 mg/mL納米殼聚糖,其OD610始終保持極低且穩(wěn)定的趨勢,說明此濃度下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被完全抑制。
圖9 不同濃度納米殼聚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時間抗菌曲線Fig.9 The growth curve and time-kill curve of S. aureuat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chitosan nanoparticles
納米材料由于表面帶正電荷,依靠靜電相互作用吸附到細胞膜,通過細胞內(nèi)吞作用進入細胞內(nèi)部并與之發(fā)生物理或化學作用,影響細胞的生理活動最終達到殺死細胞的目的。王杰等[25]制備的雜多藍負載的殼聚糖納米粒子質(zhì)量濃度為7.5 mg/mL 時對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率達到99%。宋玉民等[26]制備了納米AgBr/殼聚糖雜化材料,顯著提升殼聚糖抗菌性,并確定其對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濃度均為0.625 mg/mL。而本實驗可以看出當納米殼聚糖粒子濃度達到0.6 mg/mL時,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被完全抑制,表現(xiàn)出良好的抗菌性。同時相較于大腸桿菌,3 h后金黃色葡萄球菌實驗組OD610下降趨勢更為明顯,說明納米殼聚糖粒子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更強,與馬新賢等[27]結(jié)論一致。
采用離子交聯(lián)法,以三聚磷酸鈉為交聯(lián)劑,制備殼聚糖納米粒子,通過單因素實驗和響應面實驗,以納米殼聚糖粒子的粒徑和Zeta電位為考察指標,進行工藝優(yōu)化,得到的最佳制備工藝條件為:CS濃度為0.76 mg/mL,TPP濃度為0.77 mg/mL,CS與TPP的體積比為4.11∶1,殼聚糖溶液的pH值為5.0。在該條件下,納米殼聚糖粒子的粒徑和Zeta電位分別為119.2 nm,+22.8 mV,與模型理論預測值接近,制備所得納米殼聚糖粒子分布較集中,分散程度均勻,因此,利用響應面法優(yōu)化殼聚糖納米粒的制備工藝是可行的,且納米殼聚糖粒子濃度0.6 mg/mL時具有良好的抗菌性,為納米殼聚糖粒子應用到果蔬保鮮中提供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