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悅
摘要:近代中國,由于華夏文明衰落、西方殖民者入侵等因素,使傳統(tǒng)“華夷”觀念發(fā)生了深刻嬗變?!耙摹币呀洸辉僦阜Q華夏族以外的國內各少數(shù)民族,而是轉變成為—種對西方侵略者的界定概念。傳統(tǒng)的“華夷”觀逐漸走向淡化。魏秀仁歷經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全過程,其作品充分地展現(xiàn)了其華夷觀的變遷。魏秀仁對“外夷”的態(tài)度由—開始輕視、排斥逐步轉變?yōu)榭陀^、平等地列待。
摘要:魏秀仁 華夷觀 鴉片戰(zhàn)爭 轉變
一、引言
魏秀仁( 1818-1873),福建侯官縣東門外人,字子安,又字子敦,早號癡珠,后號眠鶴主人,又號咄咄道人、不悔道人。(1)除了著有大眾熟知的才子佳人小說《花月痕》之外,還著有《熹平石經遺文考》一卷、《正始石經遺文考》一卷、《開成石經校文》十二卷和《陔南山館詩話》等三十余種共八十余卷,多未刊行。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國事日非。不少文人政客都開始自覺地關注經世致用之學。謝章鋌在《殘書目錄序》中提到:“英夷滋事,沿海多邊患,中國苦兵單財匱余然,有建樹之志,乃讀通鑒列史與古今時務諸書,于是知有經濟之學?!保?)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了許多愛國主義詩人,如張維屏、林則徐、魏源、張際亮和朱琦等。他們抗敵御侮的豪情壯志溢于言表。魏秀仁同這些愛國詩人一樣,給予時政極大的關注。其在《陔南山館詩話》的后序中曾寫道:“目擊禍亂二十余年,仰首問天,幾欲排闔叫帝閽,一訴其胸中積憤?!雹塾纱丝梢?,魏秀,經歷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全過程,在這期間重大的歷史事件在其作品中均有體現(xiàn)。
二、魏氏華夷觀在鴉片戰(zhàn)爭前后的轉變
“華夷”觀念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趙震野和王斌在《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的文化戰(zhàn)略思維》中指出:“華夷的觀念由來已久,考古資料證明,至少在商代,華夏先民就有了華夷之辨的民族意識?!雹苋A夷觀發(fā)展至近代,這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曲折發(fā)展的。
明清之際,傳統(tǒng)華夷觀的內涵發(fā)生了深刻嬗變,尤以晚清為最。時代將這頂貼有“夷”字標簽的帽子從少數(shù)民族的頭上戴到了外國人的頭上。上至統(tǒng)治者,下至普通百姓都對“外夷”表現(xiàn)出更強的敵意。生活在這一時期的魏秀仁,其華夷觀也隨著晚晴時局變化而發(fā)生轉變。
(一)從《花月痕》看魏氏鴉片戰(zhàn)爭前的華夷觀
清光緒福州吳玉田刊本《花月痕》共有十六卷五十二回。對于《花月痕》的成書時間問題,目前學術界多數(shù)認為前四十四回成書于1858年,后八回成書于1866年。
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的魏秀仁所著的才子佳人小說《花月痕》充分暴露出其盲目自大的華夷觀?!痘ㄔ潞邸返谑呕靥岬剑骸鞍V珠換過衣服喝過茶,見采秋秋痕同坐床沿聽荷生說,那江南軍務講得令人喪氣,便吟道,華夷相混合,宇宙一膻腥。”⑤“華夷相混合,宇宙一膻腥”一句出自于杜甫的《秦州見敕目薛三璩授司議郎畢四曜除監(jiān)察與二子有故遠喜遷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韻》⑥一詩。其中“膻腥”一詞是舊時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或是其風氣的一種蔑稱。到了晚清,“膻腥”多用以描述“外夷”。魏秀仁借荷生之口用了“膻腥”一詞表達了其對“外夷”的排斥和抵觸的態(tài)度。
魏秀仁認為中華是居于天下之中心的“天朝”,中國的皇帝是“天下”的主宰,蠻夷則必須依附于中國。在魏秀仁看來天朝物產豐富,從不需要與蠻夷互通。中國與外國通商,也不是商品的交換,而是天朝對外國的撫恤和憐憫。《花月痕》第四十七回提到:“我中原百產豐盈,并不藉資夷貨爾。”⑦同一時間,工業(yè)革命在外國進行得如火如荼,清統(tǒng)治者卻仍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不愿醒來,致使中國與外國之間的發(fā)展差距越拉越大。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英國派馬嘎爾尼使團抵達天津為乾隆祝壽,其目的是希望通過天體運行儀、臼炮、裝有減震彈簧的英國馬車這三件T業(yè)革命的禮物來說服乾隆改變閉關鎖國的政策,開設通商口岸與他們進行貿易往來??汕≌J為中國地大物博,根本不需要這些洋玩意兒,所以將他們開設通商口岸的請求回絕了。當時幅員遼闊的中國的確有一定實力,然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強烈的民族自信導致清政府盲目自大,以致無法趕上世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潮流。英國使團也看到了大清王朝繁榮背后的虛弱和無知,進而伺機侵略。
在衣著服飾方面,魏秀仁認為在各國都跟風洋裝的形勢下,應該堅持穿中目傳統(tǒng)服飾?!痘ㄔ潞邸返谒氖呋靥岬健盃柛鲊匮蠓Z,亦當自惜身家”⑧。此外,他認為國人應該虔誠地信仰本國宗教,并且對外國宗教顯示出排斥的態(tài)度。如《花月痕》第四十七回提到:“天主教雖勸人為善,而漢人白有圣教,不準引誘傳習,如其有之,經地方查出,授受均行正法?!雹嵛盒闳收J為異教會混亂華夏,夷狄之物尚不可用,夷狄之思則更不可信。身為華夏傳人,應當堅守華夏本位,捍衛(wèi)華夏精神的純潔性。
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之前,魏秀仁同清政府一樣,認為中國同外國的關系僅是理藩而已,無所謂外交。《花月痕》第四十七回詔書的內容明顯體現(xiàn)了其天朝上國的思想:“咨爾倭人,遠來海島,以貿遷為絕伎,以貨殖為資生,市舶雖人其征,理藩未登其贐,乃躪東南,遂窺西北,庇我劇盜,辱我疆臣,爾詐爾虞,如鬼如蜮。”⑩魏秀仁借皇帝之口用詔書的形式指責侵略國作為地位低賤的“外夷”,不但沒有對天朝行朝貢等一系列外交禮節(jié),還蹂躪天朝領土,侮辱天朝疆臣。在19世紀以前,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邦交甚少。雖有相隔甚遠、交通不便等因素,但主要是因為中國不承認其他國家的平等地位。強烈的尊華卑夷思想直接形成了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前清政府盲目白大的外交特點。
在鴉片戰(zhàn)爭前,清朝實行嚴格的通商制度。外國人的商業(yè)活動被限制在幾處?!痘ㄔ潞邸返谒氖呋兀骸耙?、準以江南上海,浙江舟山,福建閩安鎮(zhèn)、廈門,廣東濠鏡為倭船停舶埠頭。二、倭船進口,由封疆大吏派員驗明有無夾帶禁物。如有攜帶,一經察出,貨半沒官,半獎查驗之員,人即照例懲辦。三、倭船出口,由封疆大吏派員驗明有無夾帶紋銀。如有攜帶,一經察出,銀半沒官,半獎查驗之員,人即照例懲辦?!保?1)此外,外國人進出口自由也受到了限制,他們不能隨便帶“夷婦”入內?!痘ㄔ潞邸返谒氖呋兀骸耙?、倭船不準攜帶婦女入口,亦不準攜帶中國男女出口。有犯者照例懲辦。”@在鴉片戰(zhàn)爭前,海關關稅是由清政府制定的,外國人不準干預。《花月痕》第四十七回:“稅務統(tǒng)歸于各道監(jiān)督,倭目不準干預,有犯者以不應論。一茶葉大黃準以洋貨洋錢交易,唯不準偷漏,如有偷漏,貨半沒官,半獎查驗之員,原船著回本國,不準貿易。”(13)其實,早年嚴苛的通商制度是為了防止海上倭寇對沿海人民的騷擾,曾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最初外國人對清政府的通商制度雖有不滿,但由于其商業(yè)規(guī)模不是很大,故還可暫且容忍。但到了18世紀末,大量商品急需中國這個銷售市場。中國嚴格的通商制度極大地阻礙了其商業(yè)發(fā)展,這一點無疑成了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主要原因。
魏秀仁在《花月痕》中詳細陳述了抗倭功績,盡顯我國將領在對抗“外夷”時的英勇。如《花月痕》第四十七回提到:“隨后卓然、果齋各率所部四千人,遵檄抵津。遂擇日祭旗,連營???,誘賊上岸,三戰(zhàn)三捷,沉了火輪船二十七座,擒了倭鬼萬有余人,荷生傳令各營,倭鬼悉數(shù)縱回,只留倭目數(shù)人,押送保定看守,以俟勘問……到了次年庚中秋,逆倭又自粵東駛船百余艘,游弋???,欲謀報復,卻不敢上岸,荷生復行申討。賊正轟炮,忽倒了炮手三人,執(zhí)旗大頭目一人。你道為何呢?原來卓然是百步射。果齋連珠箭,都展出神技來以此賊不敢戰(zhàn)而去。”(14)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前,國人將外國人視為蠻夷,從生理和智力上對其加以貶低和鄙視。這些對外部世界的錯誤認知直接導致了清政府在后期的鴉片戰(zhàn)爭中不可能樹立正確的對敵態(tài)度和制定合理的戰(zhàn)略。
魏秀仁在面對“外夷”求和的問題上態(tài)度十分堅決。即使倭寇拿著奇珍異寶來賄賂,也堅決不愿求和,只能接受他們投誠。這一點也是其天朝上國、盲目自大思想的表現(xiàn)。《花月痕》第四十七回:“于是逆倭遣人赍書津門,說是講和,荷生笑向卓然等,道這兩字卻要一爭,不該說是講和,便將原書擲還不閱……我們不是那先前薊門節(jié)度、粵東節(jié)度,你國若說‘講和這兩字,我們是不依呢。若說悔罪投誠、吁求招撫,我們便為轉奏,再看圣意如何。你不想中國三十年兵燹是那個開端,前前后后糟蹋幾許生靈?你還裝聾做啞么?倭目俯伏當面汗流浹體,說道以前曲直,我也不敢深辯,事到如今,就是遵元帥教訓悔,罪投誠吁求招撫罷。荷生正色道,這八字不是我教你說呢,要你國王有個求撫降表說了才算,我是論道理,不準你們說個‘講和兩字哩?!保?5)面對倭寇的求和,魏秀仁將其造成中國生靈涂炭的事實訴之筆端。故拒不接受求和,只能接受對方投誠。投誠意指軍隊或人員叛離所屬集團,歸屬對方,即投降??梢?,此時的魏秀仁對外夷仍然是持不平等對待的輕視態(tài)度。
長期以來同化在國人心中的“華夷”觀念,使他們形成了一種以自我為中心、愚昧驕傲、盲目白大的民族優(yōu)越感。此時的國人堅信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國力強盛。周邊的蠻夷是不可能超越中國的,也不可能給天朝上國造成任何威脅,這樣的華夷觀淡化了國人的危機意識。
(二)從詩文集中看魏氏華夷觀在鴉片戰(zhàn)爭后的轉變
從魏氏作品可見,他對于兩次鴉片戰(zhàn)爭十分關注。在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中魏秀仁完成了其華夷觀的深刻轉變。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被迫打開大門,與世界的交往越來越多。傳統(tǒng)“天朝上國”的觀念受到了沖擊,魏秀仁對“外夷”的態(tài)度也隨著時事發(fā)生了改變,由一開始的輕視、排斥逐漸轉變?yōu)榭陀^、平等地看待。
據(jù)《續(xù)魏氏譜》記載魏秀,所著的《陔南山館詩話》和《陔南山館詩抄》基本著于咸豐十年,同治七年曾進行過增改。因此《陔南山館詩話》和《陔南山館詩抄》集中反映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內容。
1839年,清政府委任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這一事件直接成為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導火索?!囤肽仙金^詩話》載:“道光十九年,公奉命辦理粵東??谑挛?。既至,召諸番夷,諭以利害,遂盡括其躉船鴉片二萬零八百八十三箱一舉焚之。諸夷皆俯首聽令,唯英吉利倔強難制,尋開府兩粵。公宣諭德威繕守備于虎門各海口,添建炮臺,設木桴、鐵索?!保?6)可見,在虎門銷煙之時,魏秀仁已對“英夷”的強大有所察覺。
《陔南山館詩話》載:“英人不得逞于粵,乃乘游弋福建廈門,首犯浙江定海,陷之,為要挾計,時庚子夏六月初八日也?!保?7)此段記錄的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初始階段——定海之戰(zhàn)。這場戰(zhàn)事最終以定海陷落英軍獲勝而告終,定??偙鴱埑l(fā)、知縣姚懷祥等先后殉職。定海也成了中國近代史上西方通過戰(zhàn)爭方式占領的第一塊領土。
1841年,英軍突襲廈門,顏伯燾率軍抗英?!囤肽仙皆娫挕返诎司碇修D錄了林昌彝《射鷹樓詩話》(18)關于這一歷史事件的描述:
庚子(1840)四月,夷船泊穿山洋及梅嶺、廈門。辛丑(1841)復犯廈門。膠州柯易堂大令培元陷于國者九日,作《九日陷夷記》,其口號詩,有“吾無官守責,何以死疆場?吾為名義重,焉得辱犬羊”之句,聞者壯之。蓋大令方罷官也。是時夷方乘間欲入福建,而顏魯輿開府駐節(jié)廈門,銳意圖之,征棉被,征牛皮,雷厲風行,期于必戰(zhàn)。(19)
《清史稿》中也記載了顏伯燾戰(zhàn)前之備戰(zhàn):“二十二年,奏請餉銀二百萬,造船募新兵及水勇八千,以備出洋御敵。”(20)
可見,魏秀仁的詩文集具有史詩性。顏伯燾雖做到了認真?zhèn)鋺?zhàn),但由于其驕傲自大,沒有依據(jù)實際情況考慮作戰(zhàn)方案,故而戰(zhàn)敗?!囤肽仙皆娫挕份d:
辛丑七月,英人犯泉州、鼓浪嶼,直攻廈門,金門總兵江繼蕓以護炮臺落水死,副將凌志、都司王世俊、把總紀國慶、楊肇基、季啟明等皆力戰(zhàn)死。廈門陷,總督率道府以下退保同安。(21)
廈門此戰(zhàn),清軍戰(zhàn)死總兵1員,副將以下軍官7員,士兵難計其數(shù)。英軍則僅戰(zhàn)死1人,傷16人。可虛驕心態(tài)下的顏伯燾卻謊稱他擊沉英輪1艘、兵船5艘。魏秀仁深刻地認識到在這種尊華卑夷的虛驕心態(tài)下,國人的危機意識是難以被啟發(fā)的。魏氏作品中不再盲目地贊頌我國將領英勇奮戰(zhàn)的功績,轉而真實地陳述和轉錄中國慘敗的事實,并且開始認真反思總結我方的思想和戰(zhàn)略錯誤。
1842年,中英雙方嘗試議和,英軍照會道光帝,提出必須派遣伊里布前去。(22)1842年8月29日,伊里布等人代表清朝政府同英軍統(tǒng)帥璞鼎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囤肽仙金^詩話》第五卷《斯未信齋雜錄》一文中記錄了一首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正是對此事件的陳述:“夷狄窮中國,誰人競主和!將軍伊里布,宰相穆彰阿。時勢已如此,蒼生可奈何!側聞開創(chuàng)始,百戰(zhàn)定干戈。”(23)西方侵略者入侵中國,致使中華大地滿目瘡痍。中國雖不愿意與英國簽訂和平條約,然由于當時統(tǒng)治者已生畏夷之心,為時勢所迫不得不妥協(xié)讓步。至此,魏秀仁的華夷觀已悄然發(fā)生了轉變。他開始摒棄“天朝上國”的想法,從客觀角度出發(fā)重新審視中國國情。
道光二十三年(1843 )癸卯,魏秀仁在《陔南山館詩鈔》中存有《臺江酒樓題壁》八首,其中多是對于鴉片戰(zhàn)爭的感懷之作。如:“籌海編成萬歷出,俞龍戚虎有遺書。只今勛衛(wèi)多儒雅,持較前人總不如?!保?4)這首詩反映了萬歷年初倭寇犯臺江的事件。魏秀仁在詩中指出:如今的將士早已不如“俞龍戚虎”那般勇猛善戰(zhàn),從側面也在暗示如今中國遠不及外國國力強盛。
《陔南山館詩話》曾多次轉述謝章鋌所涉及“外夷”內容的作品。如第八卷轉述了謝章鋌的《臺江修楔圖序》:
忽見卜門萬戶,抗云蔽日,塔如廚如。青白繚錯而上下者,夷居也。其修數(shù)百尺,首尾山立,帆若垂天之翼,深目高顴,歡笑于中者,夷船也。既而丁丁之聲甚喧,遙望十數(shù)百人,引繩操斧斤,則以海氛逼虎門,治戰(zhàn)艦也。(25)
1843年到1861年間,西方人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租界內高樓林立,種類繁多的新式交通工具,如輪船、汽車等,相繼出現(xiàn)在通商口岸地區(qū)。這些現(xiàn)象反映了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文化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猛烈沖擊。隨著西方文化的傳播以及中國各項社會事業(yè)的漸次進步發(fā)展,國人眼中的“外夷”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衣、食、住、行。
三、結語
魏氏作品關于“外夷”的存錄面極廣,不僅表現(xiàn)在其才子佳人小說《花月痕》中,其詩文集也多處可見,南此可知魏秀仁對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關注程度極高。其華夷觀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開始發(fā)生轉變。由起初“天朝上國”的思想,到從客觀角度出發(fā)重新審視國情,再到對“外夷”客觀平等的對待的過程中完成了其華夷觀的轉變。
①“不悔道人”這個名號始見于《碧花凝唾集》的署名,在《花月痕》這部小說中也可散見。
②⑥《清代詩文集匯編》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80冊第654頁,第654頁。
③(19)(23)[清]陳慶冗:《魏秀仁(陔南山館詩話)簡介》,《古 典文學知識》1997年第3期,第268頁,第111頁,第 111頁。
④趙震野、王俊斌:《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的文化戰(zhàn)略思維》, 《江漢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第62頁。
⑤(7,15)[清]魏子安:《花月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5頁,第399頁,第399頁,第398頁,第397頁,第398頁,第398 399頁,第398頁,第395頁,第396頁。
⑥《全唐詩》第7冊,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427頁。
(16)(17)(21)(24)林家溱:《福州坊巷志·林家溱文史叢稿》,福建美術出版社2013年版,第279頁,第280頁,第281頁,第283頁。
(18)《射鷹樓詩話》云:“道光辛丑,英窺廈門。膠州柯易堂大令培元陷于圍者九日,作《九日陷夷記》。其口號詩三日無官守責,何以死疆場、孟罷局名義重,焉得辱犬羊之句,讀者壯之?!?/p>
(20)[清]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8冊,第11509頁。
(22)新覺羅·伊里布(1772-1843),清朝宗室、大臣,字蘋農,滿洲鑲黃旗人,簽署《南京條約》的中方代表之一。
參考文獻:
[1]《清代詩文集匯編》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陳慶元.魏秀仁《陔南山館詩話》簡介[J]古典文學知識,1997(3).
[3]趙震野,王俊斌.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的文化戰(zhàn)略思維[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2).
[4]魏子安花月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5]王全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6]林家溱福州坊巷志·林家溱文史叢稿[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13.
[7]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