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根秀
(閩侯縣教師進修學校,福建 閩侯 350100)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的一個創(chuàng)新點是構建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即從“教讀課文”“自讀課文”到“課外閱讀”的實踐體系。自讀課文,其意義在于讓學生自主閱讀,將在教讀課文中獲得的閱讀經(jīng)驗、閱讀方法,運用到自讀課文中,從而努力提高自主閱讀的能力與水平。[1]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存在一些欠缺,使得自讀課文的目標難以真正落實。文章以七上第一單元第三課《雨的四季》為例,來談談目前教師在自讀課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策略。
一是把“自讀課文”當成“教讀課文”來教,在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完全看不出它是一篇自讀課文,有的老師甚至滿堂灌。上課流程跟教讀課無異,教師導入后,學生讀課文,之后教師不斷發(fā)問,讓學生劃分層次,概括四季雨的特點,表達的情感,學生自由自主思考的空間少。二是把“自讀課文”當作以前的“略讀課文”,教師將作者劉湛秋和文章內容粗略地講解一遍,學生對文本既沒進行實踐性的閱讀和品味,對老師的講解也是模模糊糊的,沒留下什么印象,更沒深入地沉浸到文本中去體驗作者詩一般的語言,成效不彰。三是把“自讀課文”完全忽略,有的教師覺得教學任務多,教學時間少,為了趕進度,功利性地將自讀課文忽視了。這種狀況是訪談一些老教師得知,他們認為根據(jù)自身多年經(jīng)驗,多上這一課與少上這一課沒什么影響,既然如此,能少則少,多留點時間給學生背書。四是認識到“自讀課文”與“教讀課文”有別,但不懂得如何上出自讀課的特色。在實際教學中,容易走向兩種極端,一種是變成“教讀課文”的模式,一種是變成完全讓學生自讀,像自習課。
以上這些誤區(qū)體現(xiàn)了教師對統(tǒng)編教材中自讀課文的認識模糊,未能深刻把握自讀課文的意義。如何充分巧妙地利用自讀課文,激發(fā)學生有情有趣地自主閱讀,極大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閱讀熱情,讓學生體驗到自讀課文和教讀課文差異,沉浸到文本中,感受閱讀的美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課題。
前文提到的前三種誤區(qū),反映了教師對新課改以來課程意識的淡漠,對課程標準認識的偏頗,以及對統(tǒng)編本教材編者解讀的忽略。對此,筆者認為教師在處理自讀課文時,一定要樹立課程意識和課型意識,尊重統(tǒng)編教材設立的閱讀教學體系,充分發(fā)揮好自讀課文的功用,上出自讀課的特色與范式,讓自讀課文的教學目標真正落地生根。
就第四種情形而言,教師心中已有自讀課文的意識,但感覺操作起來困難,不知道如何把握好度。筆者認為,這“度”的依據(jù)就是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2]教師首先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同時要融入到學生的閱讀中,準確及時地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況,發(fā)現(xiàn)學生閱讀時面臨的困難,給予針對性的指導。筆者試以《雨的四季》作說明。
《雨的四季》在初中起始年級的第一單元,是初中生接觸到的第一篇自讀課文,因此教師在教這篇自讀課文時需定位準確。教師可以在學生自讀前列出本文清晰、明確、詳細的目標,吸引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向著這方向積極閱讀與思考。[3]在這篇自讀課文之前是兩篇經(jīng)典的寫景散文,教學時間大約6課時,單元教學目標在前兩課中基本得到落實,因此,《雨的四季》的教學目標既要鞏固前面所學并有所提升,又要結合該課特色,讓學生自主品讀。
教師可給每位學生分發(fā)一份閱讀目標清單,讓學生在上面做標記,順利完成的打鉤,有困難的打個問號,沒做標記的表示還在進行。這樣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在班級巡視時就可以及時了解到學生們的閱讀情況,發(fā)現(xiàn)個性問題和共性問題,及時給予恰當?shù)闹笇?。為檢驗學生是否恰當閱讀和正確理解,可以請學生匯報閱讀過程和體驗,談對課文的理解與欣賞,這樣有利于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隱性閱讀歷程,從而給予適當?shù)膸椭?/p>
教師還需把握好目標的難易度。學生在自讀初始階段,要求不要那么高,不貪多、不貪全,要求的難易度要與學生的能力水平相匹配,[3]一堂課聚焦一個核心內容,[4]讓學生真正做到一課一得。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每一單元前都有本單元主題內容簡介,本單元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介紹,每篇文章都附有課下注解。自讀課文除了單元目標、課下注解外,還新增旁批,閱讀提示。旁批隨文出現(xiàn),閱讀提示出現(xiàn)在文末。教師在組織學生自讀課文時,要引導學生用好助學系統(tǒng)。提醒學生閱讀時要關注這些助學系統(tǒng),使其知曉哪些助學系統(tǒng)是閱讀前看的,哪些是閱讀中看的,哪些是閱讀后看的,把握好時機,最有效地促進閱讀與思考。
以七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自讀課文是第3課《雨的四季》,安排在《春》和《濟南的冬天》之后。學生在自讀《雨的四季》時,已學習了兩篇經(jīng)典寫景散文,了解并掌握了寫景散文的特點和欣賞點。學生自讀第3課時,教師引導其先看單元提示,再次強化本單元學習內容和提升點,閱讀時,及時關注旁批并用旁批促進自我思考,課下注解可隨文查看,也可一氣呵成看完整篇文章后再回頭看,這樣有利于保持閱讀的完整性,有利于獨立閱讀理解力的培養(yǎng)。讀完整篇文章后,最后看閱讀提示,因為閱讀提示既是總結,也是提示性的反思,在提示學生我“讀出來了嗎?”“我想到了嗎?”“這些關注點的角度是什么?”以促進學生二次深入性閱讀。
為擴充閱讀視野,豐富閱讀實踐活動,教師可圍繞自讀課文的相關議題,提供多篇有關的文章,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群文閱讀,既是落實課標閱讀量不得少于260萬字的有效方法,又是擴充學生閱讀量,提高學生閱讀速度,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良好舉措,而且有利于學生理解力和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學生讀得多,理解力逐步提高,讀完一組文章后,在綜合、比較、分析、歸納中,發(fā)展思維力。
教師在為自讀課文備課時,可結合教學目標,圍繞自讀課文的作者、文體、內容、主題、情感、表達方式、語言特點等方面,尋找一組相關主題的文本,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如,劉湛秋散文和詩歌筆觸細膩,行云流水,被譽為“抒情詩之王”,其作品清新空靈,有一種田園美。在學生自讀完《雨的四季》后,可再向學生提供他的其他散文《雪》《傘》《賣鞭角的小女孩》等和詩歌《中國的土地》。讓學生進一步閱讀這類精美散文和詩歌,既是與《雨的四季》(同一作者)組成群文閱讀,也是與本單元(文體、主題)構成群文閱讀,將課內所學,在群文閱讀中深化實踐,加深感知與體驗。
師生共讀一本書已成為一種熱潮,對于認為其有難度且還沒嘗試與生共讀一本書的教師來說,與學生共讀一組文章是個很好的銜接。在自讀課上,與學生一起群文閱讀后,大家分享交流各自的評點,可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微信等信息交流平臺,或是課后寫成一張張卡片,在班級讀書園地進行交流。這種交流既可在課堂上進行,也可在課后進行;既可以是口頭表達,也可以是書面表達。
互動寫評點的形式,淡化了教師的說教味道,教師將需要講解的知識點,如一篇文章的關鍵處、突破口、學生閱讀的難點融合在自己寫的評點中,避免填鴨式的單方面灌輸,還給學生安靜的閱讀空間和獨立思考、獨立探究的自由空間。讓學生在寫完評點后滿懷期待、好奇地想看教師和其他同學的評點。此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看完教師和其他同學的評點后,反觀自己的評點,能及時發(fā)現(xiàn)自身閱讀與思考方面的獨特性和局限性,發(fā)展多元思維。
如,師生共讀完劉湛秋的《中國的土地》后,各自書面寫好評點,教師用手機拍照上傳至希沃白板上,全班一起閱讀。教師將需要引導的關鍵點,如本詩結構、人稱、修辭、內容、情感等融入到自己寫的評點中,學生從中得到啟發(fā),習得閱讀這類文本的角度和方法。
針對自讀課文,開展每月一期的閱讀經(jīng)驗分享會,每期分享會請一學生主持,請若干學生進行匯報,教師也可參與匯報。匯報內容可以是閱讀方法、閱讀心得、閱讀體驗等,重在引導學生善于學習、善于總結、善于反思,促使學生在閱讀天地中不斷探究、發(fā)現(xiàn)樂趣,逐步提高閱讀能力。教師的經(jīng)驗分享則重在傳授閱讀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基本閱讀技能與方法,由淺入深,重在科學性、系統(tǒng)性、規(guī)范性,每次涉及一兩點,不貪多,但求每次都能深入細化,讓學生印象深刻,易于吸收內化,為其閱讀所用。
在閱讀經(jīng)驗分享會上,匯報一個月的課外閱讀書目,要求全體師生都提供,在經(jīng)驗分享會上展示出來。以此營造一種人人愛閱讀、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教師要發(fā)揮向導作用,當好領頭羊,用切切實實的身教帶動學生走向熱愛閱讀的幸福之路。讓讀書多的學生在班級樹立起標桿,每月評選出若干讀書明星。月初,教師可推薦書目清單,也可讓學生自主選擇。教師可結合本單元文體風格,推薦學生閱讀白落梅的《林徽因傳》(文筆典雅優(yōu)美,寫人中融入景物描寫)、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另一種文筆風格,思想深邃);還可以閱讀一些經(jīng)典寫景散文,如朱自清《南京印象》、沈從文《春游頤和園》、周作人《北平的春天》等。
自讀課文重在讓學生自主實踐,教師要給學生留足自由空間,少插手,少干預,但又不是放任不管,在關鍵處、困難處適當指引。[4]因此,教師要注意把握好度。在自讀課上,允許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閱讀方式與交流方式,如可以讓學生自己設置問題,看誰出的題目好。允許學生互相提問,互相解答,盡量讓學生自主把握文本內容和結構,品味文本語言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深度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