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夢婷/文
城市空間擴張是城市化過程的重要標志,不僅是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關注的熱點議題,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背景下我國城市化健康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對城市空間擴張有所研究,研究方向大致分為3個方面:城市空間擴張模式與特征研究、城市空間擴張模擬模型研究、城市空間擴張驅動因素研究。
城市空間擴張主要是建設用地不斷地替代農林草地和水體,從而使城區(qū)土地覆蓋狀況發(fā)生改變,城建區(qū)不斷擴張。
19世紀20年代,國外學者就已經開始研究城市擴張問題。其理論基礎以 Thunen(1826年)的“杜能圈”、Howard(1898年)的“花園城市”等為主。隨后,Park與Burges等(1923年)提出了“同心圓理論”,即城市由內向外依次為:中心商業(yè)區(qū)→過渡帶→低收入人群居住帶→高收入人群居住帶→通勤帶。在此基礎上,Hoyt(1939年)創(chuàng)立了“扇形理論”。接著,Harris和Ullman(1945年)提出了“多中心理論”,即城市擴張圍繞著不同功能的多個獨立中心。同時期的Cristaller和Losch也分別在1933年和1940年提出了“中心地理論”,成了城市地理學和商業(yè)地理學的理論基奠。隨著對城市問題研究的深入,“中心地理論”在美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Berry和Garrison(1958年)提出了“距離”和“界限”能夠制約城市中心點的分布。Gottmann(1961年)和Knox(1994年)認為單個城市的空間擴張可以分為集聚型(蔓延式和連片式)和擴散型(軸向式和飛地式)。Wilson等(2003年)也總結出了5種類型,分別為:擴展式、蔓延式、填充式、孤島式和分支式。
同時,學者也根據我國各城市的發(fā)展狀況開展了廣泛研究。有些學者同時分析了多個城市的空間擴張模式,有些學者則對某個城市不同時期的空間擴張模式做了分析。例如,Deng等(2005年)研究分析了我國13個城市的空間擴張模式,Xie(2007年)、樊淑云(2015年)、余琪(2016年)等則分別對北京、成都、廣州等單個城市空間擴張模式做了詳細分析。另外,張豫芳等(2006年)還分析了天山北坡的八個綠洲城市的空間擴張模式。總的來說,中國城市空間擴張模式大致可以歸為4種:填充式、外延式(蔓延式,有時也稱為“攤大餅”式)、廊道式(也稱軸向式或線性蔓延式)和蛙跳式(也稱飛地式、“衛(wèi)星城”式)。隨著城市化進程的迅速發(fā)展,許多城市都漸漸呈現(xiàn)出多種模式混合的擴張模式,依據城市不同區(qū)域的特點呈現(xiàn)出不同的擴張模式。
在早期,由于研究資料有限,學者們主要通過考古分析法、調研法和對比法等來模擬研究城市空間擴張形態(tài),但僅憑低精度的地圖等來研究該問題是遠遠不夠的。近些年,隨著大數據的發(fā)展,用來模擬和分析城市空間擴張過程的模型開始多元化,模擬精度也有了很大提升。
1.元胞自動機(CA)模擬模型應用和改進
元胞自動機(Cellular Automata,CA)模型是一種局部網格動力系統(tǒng)。20世紀50年代,現(xiàn)代計算機創(chuàng)始人馮·諾依曼提出了CA的雛形,但并未引起學者們的關注。直至1970年,英國數學家Conway設計了一款計算機游戲,吸引了許多學者的注意,推動了CA研究的發(fā)展。同年,Tobler首次將它用在了地理空間的模擬上。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對復雜系統(tǒng)的研究,利用CA模型對城市空間擴張和土地利用等過程的模擬成為一大研究熱點。Xie(1996年)用它模擬了紐約布法羅市土地利用的變化過程;Al-Ahmadi等(2009年)用模糊CA模型模擬了沙特利雅得市的城市空間擴張過程。傳統(tǒng)CA模型在模擬復雜的地理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必須將其改進或拓展。Claudia等(2003年)就用Bayes經驗概率方法規(guī)定了CA轉化規(guī)則,成功地模擬和預測了巴西包魯市空間擴張情況。
國內這方面的研究開始得較晚。羅平(2004年)利用GeoFeature-CA模型構建了深圳市土地利用演化仿真模型。對于CA模型的改進與拓展,國內學者們也做了較多研究。例如,楊青生等(2006年)提出的SVM-CA模型,劉小平等(2007年)提出的ACO-CA模型,甘喜慶(2008年)提出的約束logistic-CA模型等,都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模擬效果。
2.其他常用模擬模型
除了CA模型外,凝聚模型(DLA)、多主體模型(MAM)、神經網絡、分形理論、遺傳免疫系統(tǒng)等也被廣泛地應用在城市空間擴張的研究中。張鴻輝等(2008年)將多智能體系統(tǒng)(MAS)應用于城市土地擴張研究;姜鳳霞(2008年)應用BP神經網絡對泰安市擴張動態(tài)進行了模擬;鄭凱迪等(2011年)運用Sleuth模型模擬并預測了上海市空間擴張;翟瑞雪(2015年)利用多主體模型對贛州市章貢區(qū)的空間擴張做了模擬研究。
對于城市空間擴張驅動因素的研究國內外都開展得較早,研究者也較多,不同學派給出了不同解釋。學者們大都從社會經濟、政策和自然因素出發(fā),探討引起城市空間擴張的主成分,建立城市空間擴張模型。
起初,Colby(1933年)提出城市空間擴張由向心力和離心力一起造成。Form(1954年)從政治學角度將城市擴張的驅動力分為市場驅動力和權力行為力。Meyer等(1994年)則將城市空間擴張驅動因素歸納為政治、經濟、人口和環(huán)境四個方面。
國內學者對城市空間擴張的驅動因素的研究更強調政策的主導作用,也有較多學者關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外資的注入、收入差距、經濟密度和傳統(tǒng)文化等。魯奇等(2001年)還強調了政治及社會意識形態(tài)改變、科技進步等因素的驅動作用。呂昌河等(2004年)對我國145個城市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城市空間擴張的最好解釋是城區(qū)職工的工資收入增長。王婷婷等(2015年)認為福建省莆田市空間擴張最主要的驅動因素是GDP增長;王麗萍等(2005年)則認為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是一個主要的驅動因素。黃慶旭等(2009年)將城市空間擴張的驅動因素分為宏觀層(城市規(guī)劃、政策等政府行為,歷史舊城區(qū)格局)、中觀層(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以及微觀層(自然地理位置、交通設施)。
縱觀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對于城市空間擴張的研究,很多學者還是很有想法,眾多學者的研究推動著該領域研究從定性到定量、從模糊到精確、從粗糙到精細,無論是城市空間擴張的模式與特征,還是其模擬模型,抑或是其驅動因素的研究,都取得了較為積極的成果。
在城市空間擴張的模式與特征的研究方面,學者們對擴張模式的稱謂有許多種,但大致都歸為填充式、外延式、廊道式和蛙跳式。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迅速發(fā)展,許多城市都漸漸呈現(xiàn)出多種模式混合的擴張模式,依據城市不同區(qū)的特點呈現(xiàn)出不同的擴張模式。
在城市空間擴張模擬模型的研究方面,該領域的模擬模型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對CA模型的應用也從傳統(tǒng)的有局限性的元胞自動機,經由各國學者的智慧做了許多的改進與拓展。對CA模型的改進基本集中于其轉換規(guī)則上,隨著研究的深入,從線性轉換規(guī)則到非線性轉換規(guī)則,改進的CA模型模擬精度愈來愈高,對城市空間擴張的動態(tài)模擬愈來愈真實。
在城市空間擴張驅動因素的研究方面,總體來說,自然地理條件是城市空間擴張的基本條件及主要限制因素,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口因素是城市空間擴張的動力源頭,交通設施、城市政策與規(guī)劃等則是引導城市空間擴張模式和方向的重要因素,此外,農地市場化和居民的生活需求也有一定的驅動作用。但這些驅動因素還不夠全面,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總體而言,城市空間擴張領域的研究已經有較大的進步,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研究數據較為單一,基本都是利用遙感影像和經濟統(tǒng)計數據,在數據來源方面缺乏創(chuàng)新;大多數學者的研究區(qū)都是比較有典型性的城市,雖然研究成果能很好地反映這些城市的空間擴張情況,但缺乏普適性;對于城市空間擴張驅動因素缺乏有規(guī)律的總結歸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