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龍
(天津師范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387)
《為奴隸的母親》是左翼作家柔石創(chuàng)作的最為重要的一部小說,不僅曾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出版,而且也曾數次搬上銀幕進行演出,可以說已經成為現代文學史的一篇“經典文本”。回顧學術界對此篇作品的接受史,大致可以歸化為三類:第一類是階級視野下的解析,其中的代表性觀點是認為這部作品“描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一個農村婦女的悲慘遭遇,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階級對立的圖畫,深刻地揭示了造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原因”[1]。第二類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新啟蒙主義思潮下的解析,不少論者開始超越階級分析的局限,進而從人性的角度對該作品進行分析闡釋。比如,學者李樂平從分析春寶娘這一人物形象入手,最終認定小說的主題是“從母性的角度深刻控訴了那個罪惡的社會不僅無情摧殘勞動婦女的肉體,同樣也還蹂躪著她們作為母親的心靈”[2]。第三類是西方各種文藝理論的引入,大大擴展和深化了此篇作品的接受視野。學者藍棣之曾經借助西方解構主義理論,對小說存在的雙層結構進行分析,他認為“表現階級性的顯在結構與敘述人性的潛在結構,似乎并非相互補充的關系,而是相互顛覆和解構”[3]。另一位學者劉俐俐則采用西方結構主義詩學理論和語義分析方法,對《為奴隸的母親》藝術價值的形成機制進行了探索。[4]
除去以上三種各具視野的基本闡釋之外,以性別視角引入本文的分析也值得我們注意。有些學者敏銳地指出作家柔石的男性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文本的內在面貌,小說仍然無法避免男性中心意識的投射。[5]這種論點洞察了男性創(chuàng)作主體潛隱于內心深處的男權無意識,有一定的道理,但卻忽視了文本在“典要”這一顯性層面所著重表達的男權批判主題。其實,除去敘事細節(jié)層面所凸顯的男性中心意識以外(1)喬以鋼、宋聲泉在《〈為奴隸的母親〉小說敘事的性別分析——兼及與〈生人妻〉的比較》一文中從敘事者對女主人公的稱謂、敘事者對女主人公的出場安排以及敘事者的話語設置等敘事細節(jié)層面,詳細分析了其中隱含的男性創(chuàng)作者的男性中心意識。男性中心意識是一種具普遍意義的客觀存在,它的出現,正與中國幾千年來與父系社會制相伴隨的男權文化歷史觀念密切相關。,小說中的“母性”敘事也隱含作家以男性為本位的敘事立場。對于春寶娘“母性”的過度挖掘與表現,不僅透露出一種“母性就是女性”的標準男性主義思維,而且也于無形中重構傳統的母性神話。母性神話仍是男權文化影響下的產物,表達的是男性視域下對女性的期待性想象。由此可知,在女性主義視域的觀照下,《為奴隸的母親》這篇小說充滿了矛盾與緊張,呈現出一種既有意識批判男權又無意識認同男權的悖論式狀態(tài)。
從性別視角進入小說文本的語義系統,不難發(fā)現其中隱含的對封建男權文化的批判。僅就小說標題而言,《為奴隸的母親》已經顯示出女性人物(在文本中主要以母親的角色出現)“奴隸”的身份,它表明女性已經失卻自身生命意義與存在價值,完全淪為男性的囚徒。通過描寫普通農婦“春寶娘”在“典妻”陋習下的悲劇性命運,作者柔石相當深刻地向廣大讀者揭示了幾千年來中國女性的生存真相——女性作為物品、作為男性附屬物與所有物的生命真相。雖然小說僅僅關注“典妻”制下的女性悲劇,但其中所揭示的女性被“物化”命題,無疑具有相當的普適性,它適應于有著幾千年物化女性歷史的中國社會。
女性被“物化”的歷史由來已久。在這里,“物化”并不僅指文學作品中形容女性的修辭方式(2)中國文學中歷來存在著強大的物化女性的修辭傳統,這種傳統習慣于將女性的人體外觀轉喻為外在的客觀物品,這時候的女性往往被抽象為愛欲的承載體,變成純粹為男人所觀賞的“他者”。,它的意指顯然更加殘酷——“女性”作為消費品、商品,在男性社會進行流通交易的實際現實。以致有學者尖銳地提出:“‘夫婦’二字,正是父系社會完成對女性的歷史性壓抑的第一個高捷式的宣布”[6]??偠灾?,無論是作為“父之女”,還是“夫之妻”,女性的生存境遇都是“第二性”的,是作為男性的附屬物和所有物而存在,這就是幾千年來中國女性的“物化”真相。
在《為奴隸的母親》這篇小說中,作者柔石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被物化的典型形象——春寶娘。正是借由對春寶娘“物化”境況的揭示,柔石向封建男權文化提出了批判。春寶娘的“物化”集中體現在她僅僅充當一個生育的工具,在兩個男性人物之間流通。女主人公春寶娘是皮販商黃胖的妻子,但由于生活日漸貧苦,便被自己的丈夫出典給秀才家。典妻的實質是將妻子作為物權客體,議價典(雇)給他人,典約期滿,以價贖回。[7]在一定程度上,“典妻制”正是封建男權文化的高度象征,它表明女性是屬于男性的物質性資產,可以由男性隨意買賣或交易。當作為一家之主的黃胖承擔不起家庭重擔的時候,作為妻子的春寶娘就變成了丈夫用來換取錢財的抵押品,抵押的條件則是為別的男人生一個孩子。小說中的丈夫黃胖完全是一副封建暴君的面孔,不僅對妻子沒有絲毫憐惜和疼愛,而且還殘忍毆打自己年僅五歲的兒子,這位兇殘之父還曾經親手將自己的女兒扔進沸水燙死。面對這位冷酷的丈夫,春寶娘更是經常陷入失語的境地。在得知自己被出典給秀才家時,春寶娘“簡直癡似的,一句話沒有”;被出典的當天早上,春寶娘想對自己的丈夫說幾句話,卻是“一句也說不出”;老婦人催促她快些出行,春寶娘也是訥訥的,“聲音是在她底喉下”。諸如此類的敘述細節(jié)構成極具深意的性別意味象征:在男權文化主宰的社會里,女性是沒有聲音的。
春寶娘被典當之后,其在三年的典當期內,就變成了典當主——地主秀才的擁有物。在這三年的時間里,春寶娘唯一的存在價值就是生下一個男孩。雖然秀才家的生活要比原先好一些,但是春寶娘的悲慘境況并沒有多大改變。她不僅要忍受秀才大妻無休止地侮辱謾罵,而且還要獨自承擔繁重的家務。唯一值得溫暖的是,秀才對她非常體貼,在她剛來時會主動向她求媚,當她遭受大妻謾罵的時候,這位臨時丈夫又會對其施以安慰。尤其在春寶娘懷孕之后,臨時丈夫秀才更是異常欣喜,對她加倍的好,甚至還瞞著大妻送她青玉戒指。小說曾經提到秀才想要將春寶娘永遠買下,或是延長春寶娘的典期,但在故事的最后,這位臨時丈夫因氣憤春寶娘將戒指典當,再加之懼怕大妻的威勢,還是如期將春寶娘歸還原家。如此一來,秀才前述頗具溫情的行為便帶有一種反諷性:所有這些“好男人”的表現,并非出于男女兩性之間平等真實的愛戀,秀才的“好”也只不過是為了利用春寶娘的生育價值,以達到延續(xù)香火的目的。在得知戒指被典當的那晚,秀才的一句“那只戒指是寶貝,我給你是要你傳給秋寶的,誰知你一下就拿去當了!”無疑會讓春寶娘痛徹心扉。
總而言之,春寶娘仍然是封建男權文化的犧牲品,她其實遠未得到兩個男人、兩任丈夫的真正尊重與愛護。作為一個被物化的女性,春寶娘沒有話語言說,沒有生命意識,只能像一個生育工具那樣,機械地在兩個男人之間流通。作家柔石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對封建男權文化的批判。
男作家創(chuàng)作中的女性形象,表達的首先是男性對女性世界的想象和男性對女性世界的價值判斷,同時也可能還以性別面具的方式曲折地傳達著男性對自我性別的確認、反思、期待。[8]在《為奴隸的母親》這篇小說中,男作家柔石塑造的“春寶娘”這一角色,不僅是一個飽受封建男權文化壓迫的悲慘女性形象,而且更是一個無私奉獻、含辛茹苦的受難母親形象。前一形象的塑造,使得作品具備批判男權文化的性別主題內涵,而后一形象的顯現,不僅隱含男性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性別立場、是作家受男權文化觀念影響后的產物,而且這一受難而偉大的母親形象塑造正于無形中重構傳統的母性神話。
小說的標題“為奴隸的母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女性人物的奴隸身份,但作家的著眼點似乎并不在于女性本身,而是女性所承擔的社會角色——母親。柔石在文本中所著力呈現的不僅是一個女性的悲劇,而且更加突出的是這個女性作為母親的悲劇。在小說的基本情節(jié)中,典當期中的“春寶娘”已經被迫與自己的第一個孩子春寶分離,而典當期過后,她又不得不遭受與自己第二個孩子秋寶殘忍分離的相似命運。在春寶娘的生命行旅中,她要么得到春寶而失去秋寶,要么得到秋寶而失去春寶,這是一位母親面臨的兩難困境。故事的最終,春寶娘返回原夫家,可她面臨的現狀卻是:不僅丈夫黃胖會對其進行言語上的嘲諷,而且孩子春寶也已經對自己這位母親變得陌生而隔閡。更加意味深長的在于,當春寶娘躺在原夫家冰冷的床上,身邊雖然已經有了春寶,可她的心里仍然在默默想念秋寶。
按照這一情節(jié)線索來看,女性的母性問題成為小說敘述的一大重心。母親權利的被剝奪以及母愛的無法兩全讓春寶娘這一女性人物的苦難更見沉凝。然而母性畢竟不是春寶娘的生命第一性,作家柔石在挖掘放大其母性的同時,卻也壓抑了春寶娘作為女性生命個體的其他豐富性。換句話說,春寶娘首先是一個女人,其次才是一個母親,然而在一定程度上,柔石在小說中卻是將母性視為春寶娘的生命第一性、視作其生命經驗的全部來表現的。這樣的敘事立場實際上映射出作家本人的男性性別姿態(tài),是柔石受男權文化觀念影響的一大表征。因為在傳統的男權文化觀念中,女人與母親就是自然而且必然聯系在一起的,“母性是女人的天性與本能”構成女性內在的生命邏輯,也只有與自己的孩子緊緊相連,女性本體的生命價值才得以凸顯。遵循這樣的男性主義思路,柔石在小說里并未將春寶娘視作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加以表現,而是將其緊緊綁定在母性之柱上。事實上,對于這種“天然母性”的男權集體無意識,早有女性主義學者提出了異議。波伏娃就曾在《第二性》中指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母性的‘本能’,……母親的態(tài)度,取決于她的整體處境以及她對此的反應。”[9]另外一些更為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則直接將“母親與孩子的連帶關系”視為父權制意識形態(tài)的表現,它實際上服務于男人對女人的壓迫。[10]這些女性主義學者的觀點,對于我們考察母性敘事中所隱藏的男性作家心理,提供了很好的啟發(fā)。
雖然小說的母性敘事總體上立足于春寶娘作為“母親”的悲劇,但是文本中還是多次表露出這位母親的母性愛特質。比如,當皮貨商丈夫告訴春寶娘要出典她時,這位母親既不關心自己以后的生活將如何度過,也不在意自己與丈夫的感情是否受到褻瀆,這位母親心心念念的只有自己的孩子春寶。“擔心春寶以后沒有母親照顧,將無法生存”是這位母親得知自己被典當后的首要想法。甚至在她臨行之前,這位母親都不曾對自己有過些許考慮,只是痛苦地回憶起曾經被丈夫活活燙死的小女兒。被典當之后,雖然春寶娘在秀才家生下了秋寶,但她還是無時無刻不在掛念春寶。在得到秀才感情上的安撫,并且生活也日漸穩(wěn)定之后,這位母親甚至幻想有一天等到丈夫黃胖病死以后,自己能夠請求秀才把自己第一個孩子春寶也接來,這樣兩個孩子便可以一起撫養(yǎng)?!澳赣H”的角色身份,讓春寶娘這位女性人物顯得高尚而偉大,作者柔石顯然也是對其保有的“母性愛”持贊揚態(tài)度,因此孜孜不倦地在小說中加以表現。殊不知,對于“母性愛”的過度強調與表現,正于無形中重構傳統的母性神話。
母性神話無疑是父權制社會的得意產物。自父權社會形成以來,男性便大聲謳歌女性作為賢妻良母的意義,不停高唱其作為賢妻良母的崇高喜悅;與此同時,女性則被貼上繁衍養(yǎng)育后代、貞節(jié)溫順、慈愛包容、無私奉獻、甘于犧牲等標簽,這些標簽最后被抽象和定性為女性的“天性”——母性,這便是父權制所設置的“母性神話”。[11]在一定程度上,柔石塑造的“春寶娘”這一偉大的受難母親形象,恰自顯示出父權制下母性神話的復歸。父系社會所貼在女性身上的各類美德標簽,無一例外地都在春寶娘的身上有所體現。換句話說,作家柔石在強調春寶娘母性愛的同時,恰恰忽略了母性之愛對于春寶娘生命主體性的束縛。由此造成的結果是,“母性愛”雖然讓春寶娘的形象得以高大,使其堪稱博大寬厚、慷慨無私的“大地之母”,但也正因為“母性愛”,春寶娘喪失了作為女性生命個體的主體性和豐富性,從此完全淪為孩子的附庸與奴隸。
本文從女性主義的視角,對左翼文學的經典文本《為奴隸的母親》進行重新解讀,最終發(fā)現文本內部潛隱的悖論性質,這種性質來源于男權文化這一強勢文化的鬼魅式影響。一方面,男性作家柔石想要對此進行驅魅,因此寫下一個“典妻”的故事,真誠地為女性立言,并借此表達對封建男權文化的批判。但另一方面,作者的立足點又并非在于女性本體,而是母性本體。對于春寶娘“母性”的過度挖掘與表現,不僅隱含“母性就是女性”的男權主義邏輯,而且更于無形中重構傳統的母性神話。如此一來,小說文本就具有一種分裂性:顯文本的“典妻”敘事明顯地表現為對男權文化的有意識批判,而隱文本的“母性”敘事又隱約流露作家對男權文化觀念的無意識認同。顯文本與隱文本之間存在相互解構的緊張關系。本文適時指出這一悖論式關系,并非對柔石及其本人創(chuàng)作的苛責,只是為經典文本的闡釋提供一獨特角度。另外,有關中國現代文學的性別意識研究一直十分匱乏,本文對于“男性中心意識影響左翼男作家的女性形象書寫”這一文學現象的指出,也恰恰證明了對中國現代文學傳統進行性別意識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