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徐銘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全媒體時代,社會輿論生態(tài)、媒體傳播格局和受眾閱讀習慣發(fā)生深刻變化,群眾信息獲取能力及信息透明意識日漸增強。而由于公安機關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因其應對媒體的行為不當而造成輿論對公安事務的不理解乃至阻礙的事件時有發(fā)生。針對該問題,本文結合公安機關目前在媒體應對方面的案例,并結合理論研究,提出公安機關三級媒體應對措施,以期幫助公安機關更好地應對媒體,依法透明地公布信息,維持正面的輿論環(huán)境,從而更好地承擔執(zhí)法與服務的職責。
在對公安機關媒體應對相關案例的收集過程中,就目前收集的案例可以看出,現今公安機關在媒體應對方面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不愿意透露過多消息,選擇將消息全面封鎖
警察在辦案過程中,很多信息是無法公之于眾的,因此,有時從警方那里透露出的消息便有些語焉不詳或者干脆沒有。但是,隨著群眾對知情權的捍衛(wèi)意識越來越強,加上互聯網的普及,警方發(fā)布的不清不楚的消息便有可能被有心之人利用歪曲,造成對警方的誤解。例如,江西上饒小學生被刺死案,就是由于警方應對遲緩且不愿透露過多信息,使得網絡輿情持續(xù)發(fā)酵,致使輿情逐漸失控。
2.應對媒體時言語不當,造成新的輿論危機
在與媒體打交道的時候,需要注意言行舉止,尤其是對媒體提問的回答,一旦用詞不當或語意模糊,就容易被人斷章取義,引發(fā)輿論危機。就拿溫州動車追尾事故來說,正是由于王勇平在面對媒體時諸如“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之類的不當言辭,最后在網上造成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面對媒體,在言語方面,注意言辭,堅持平等真誠溝通,才能取得社會公眾的信任。
3.事件發(fā)生后消極應對,失去輿論先機
新聞的特點是時效性和真實性,因此,媒體自然養(yǎng)成事件發(fā)生后第一時間跟蹤報道的習慣,在這種情況下,警方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做出適當的媒體應對,就很容易會失去先機,導致輿論導向失控。像云南的“躲貓貓事件”,就是由于調查組在認定“李某是因同獄友玩“躲貓貓”時,爭執(zhí)不慎受傷死亡”的結論后,沒有第一時間給出確鑿證據和更進一步的消息,引發(fā)了公眾的熱議和質疑,造成了極大的輿論壓力??v使各相關部門在后來公布了鑒定結果,也僅僅是減弱了一些質疑聲。
可見,堅持第一時間權威發(fā)布,搶占輿論主導權的重要性。一味的消息封鎖只會讓猜疑越演越重,半遮半掩的消息只會讓公眾的想象更加天馬行空,而錯失開始的輿論先機,無疑會在輿論導向中處于波動。
1.政府官員涉嫌犯罪案件
政府官員作為人民的服務者享有一定的特權,如果特權被施加在人民身上,就會引起社會的普遍不滿。因此,政府官員的犯罪很容易引起普通民眾的關注。這對于掌握著大眾隱私以及秘密的公安機關,如何對公權力進行監(jiān)督,如何應對媒體的負面報道都是我們值得深究的點。
2.少女不明原因死亡的案件
少女不明原因死亡很容易引起社會熱議,尤其是當下這個流量為王的全媒體信息時代,這一類事件根本無法掩蓋。對此,公安機關如何在各種輿論媒體的監(jiān)督下處理案件就變成了一個難點。如果案件的真實情況得不到家屬認可,那么必定會引發(fā)一系列社會熱議。因此,公安機關如何召開媒體通氣會、如何回答媒體的問題關系到公安機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3.重大安全責任事故
重大安全事故往往會暴露社會管理體制和責任監(jiān)督的漏洞,另外,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往往傷亡嚴重,有重大影響力,容易引起社會關注。由于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往往牽扯到賠償、后期整改以及追責問題,所以媒體對這一類案件的關注度也較高。
4.涉及邪教的案件
近年來,發(fā)生的法輪功、全能神等,媒體對邪教的報道反而加速了邪教的傳播。因此,公安機關在媒體監(jiān)管方面需加大力度,對于涉及敏感問題的報道一定要審查之后再進行報道,要引導老百姓往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5.涉及社會名人的案件
社會名人在任何時候都是媒體、大眾矚目的焦點,其一言一行也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公安機關如何平衡案件報道和大眾隱私包括對社會名人隱私的保護,對于公安機關而言是一個問題。
媒體輿論往往引導著群眾的意識趨向,影響社會輿論和社情穩(wěn)定。要正確認識媒體對于公安維護社會穩(wěn)定所產生的影響,公安機關在全媒體時代不可拒絕與媒體往來,反而與媒體主動聯系,為公安機關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1.提高處理公安工作中輿情危機的能力
公安機關首先應有能力發(fā)現對公安工作和隊伍形象造成輿情的危機,各級公安機關應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應對處置。
針對輿情問題的溝通處置方式可以分為三步進行,在平時需要做到“預置溝通”,將溝通工作做在前面,不要等影響警譽的事件發(fā)生了再去處理。由于在前期做好了媒體溝通的鋪墊工作,在輿情事件處置時進行“緊急溝通”。針對媒體與民眾的關注點,提供相關不妨礙案件偵破進程、可為大眾所知的信息。需要進行“善后溝通”,對媒體與公眾感興趣的具體信息點坦誠地答疑解惑,避免謠言滋生,借助媒體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應遵循“三條原則”:一是即時發(fā)聲原則。一旦發(fā)現涉警謠言或輿情傳播,要協調各主流媒體第一時間權威發(fā)聲,掌握輿論主動權。二是正面溝通回應原則。當涉警輿情危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時,尋找矛盾的源頭,以開誠布公的姿態(tài)消弭和化解矛盾。三是分步澄清事實原則。當涉警輿情危機引起廣泛影響時,公安機關短時間內難以搞清楚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調查處理有一個過程,因此可以分階段、分批次發(fā)布信息,使民眾及時了解相關信息。在危機處置過程中,還可以主動設置議題,轉移輿論焦點,將負面影響減至最低。
2.與媒體攜手合作
與媒體攜手合作就是為了引導輿論的方向,確定媒體報道的深度和方向,掌握信息的主導權。在充分尊重新聞媒體的獨立性、特殊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基礎上,與媒體合理互通信息,使真相第一時間發(fā)布,切斷謠言后路,隔離輿情危機。
同時公安機關與媒體多溝通,多合作,優(yōu)勢互補,加強交流,贏得其理解與支持。通過在媒體中創(chuàng)建警察特色的品牌欄目,如與電視臺合作開辦欄目(如東南衛(wèi)視的《您好,110》、陜西七套的《警界》等),與報紙合作開辦欄目(如湖州晚報的“警務周刊”等),與網絡媒體合作開展熱點問題在線問答等警民互動欄目等,在與媒體的合作、交往中增進雙方了解,融洽關系。這為媒體工作者了解和理解公安工作,摒棄主觀偏見、葆有其客觀真實性奠定基礎。當輿論興起,媒體已經預先掌握部分材料,但并不全面,所以片面地報道很容易具有一定偏頗和傾向性,這時,公安機關可以通過溝通合作糾正這種偏向,通過媒體的正面報道扭轉輿論。公安機關在不違反保密法規(guī)、不影響社會穩(wěn)定、不侵犯個人隱私的原則下,主動、誠懇地向媒體提供有關警情預報、公安法規(guī)、社會治安、治安災害事故等信息。主動報送材料、線索和資料甚至高質量的新聞通稿,做好輿論主導,正反結合地使“有料可報”,拓寬警務宣傳面,與媒體保持友好合作關系。有效避免其因缺乏新聞信息而刻意尋找甚至捏造負面涉警輿情,將一切不良輿論盡最大可能控制在未發(fā)生狀態(tài),為公安工作贏得主動權。
加強與媒體進行協調,通過各種途徑將群眾關心的問題在第一時間及時發(fā)布,避免負面輿論的同時,也將群眾應該知道的真相公之于眾,盡可能地讓輿論按照有利于公安機關工作的方向進行,讓民眾在及時了解真相的前提下避免因謠言的傳播被混淆視聽。
3.充分運用“自媒體”,把住輿論主導權
在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方面公安機關更要雙管齊下,充分運用“兩微一端”+“一抖”等媒體平臺,發(fā)好公安聲音、講好警察故事、樹好隊伍形象、密切警民關系,打造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公安新媒體賬號,積極推動全媒體時代公安媒體融合發(fā)展。例如北京警方開通的微博“平安北京”,公安報和法制報等,讓準確的信息、正面的言論搶占輿論制高點,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盡可能多地占領宣傳陣地。充分利用公安優(yōu)勢資源信息,加強與權威媒體、主流媒體的良性合作,通過開專欄、專版、專題等形式,努力拓展公安正面宣傳陣地。
信息化時代,合作才能共贏。社會穩(wěn)定尤其需要這樣的合作,公安與媒體的合作,充分與群眾的合作。公安機關作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主力軍,尤其需要懂得合理處置輿論危機,推動公安機關媒體融合寫作,更好地服務公安中心工作和公安隊伍建設,為新時代公安工作發(fā)展進步營造良好輿論氛圍,使人民公安不負人民信任和社會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