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浩 洪金良 張 婷 鄭江程*
(1衢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浙江衢州324000;2常山縣天樂食用菌研究所,浙江衢州324000)
羊肚菌是近年來受市場熱捧的一種食藥兼?zhèn)涞氖秤镁贩N。目前羊肚菌的栽培設施大體上可分為簡易遮陽網大棚和鋼架大棚兩種[1],棚高要求2 m以上,搭建成本較高。若要與水稻等作物輪作,搭棚拆棚費時費工。為此筆者比較不同小拱棚設施栽培羊肚菌效果,旨在選出成本低廉適宜栽培羊肚菌小拱棚。現(xiàn)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栽培種選擇六妹羊肚(Morchella sextelata),由四川金地田嶺澗生物科技公司提供,菌種瓶容量350 mL。
營養(yǎng)袋配方為小麥79%,龍糠20%,石膏1%,料含水量60%。其中小麥需要提前3 d用1%石灰水浸泡預濕。營養(yǎng)袋規(guī)格為14 cm×30 cm×0.004 cm聚丙烯袋。
試驗用地為多年栽培作物的田塊,土壤含水量足。按50 kg/667 m2撒生石灰,用翻耕機深耕,再用開溝機開溝做畦,畦面寬1 m,溝寬0.5 m,溝深0.16 m。澆水調整土壤水分。將羊肚菌栽培種盛于容器中攪拌預濕,按1瓶/m2用種量均勻撒播在畦面上,撒播后用鐵耙將菌種與土層混合均勻。
在畦面上搭建圓頂小拱棚,棚寬1 m,長15 m。選用長2 m,寬3.5 cm的毛竹片,竹片間隔1 m,棚頂距離畦面0.45 m。共搭建小拱棚12個,每個處理設置3個隨機重復。
處理1:小拱棚內覆2 m寬棚膜,外覆2 m寬的3針規(guī)格遮陽網;
處理2:小拱棚內覆1.5 m寬棚膜,兩側棚膜與畦面之間留出約10 cm空隙用于通氣,外覆2 m寬的3針規(guī)格遮陽網;
處理3:小拱棚覆2 m寬的3針遮陽網(無需棚膜),播種后在畦面上覆1 m寬的黑色地膜,出菇前15 d同外源營養(yǎng)袋一起撤掉;
處理4:拱棚內覆1.5 m不透光黑膜,外覆2 m寬的3針規(guī)格遮陽網;
對照組:鋼架栽培大棚,規(guī)格為長30 m,寬8 m,棚肩高度1.5 m,頂高3 m,外層覆3針規(guī)格遮陽網,內層覆棚膜。
當畦面出現(xiàn)菌霜后放置營養(yǎng)袋(圖1b),按4袋/m2密度擺放,放置2個月即可撤去。出菇階段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催菇和育菇管理措施,保持土壤含水量20%~28%、空氣相對濕度80%~95%,棚內溫度12~20 ℃[2]。
子囊果棱紋展開、蜂窩狀凹陷基本展開時采收,用小刀齊土割下菌柄基部??偖a量、子實體單重,子囊果菌蓋、菌柄的長度及直徑的測定參考文獻[3]。試驗于12月13日播種蓋膜,將溫度計放置于棚內畦面上(處理3放置于黑膜下),記錄大棚內每日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
數(shù)據(jù)用SPAS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圖1 小拱棚栽培羊肚菌不同時期
試驗采收期為2018年2月18日至3月18日,其中對照組原基產生最早,處理3原基形成最晚(圖1c),而處理4未能出菇。不同處理的單位產量和單菇重上有顯著差異(表1)(P<0.05)。對照組的平均產量最高,達到316 g/m2,顯著高于處理1和處理2,而與處理3沒有顯著差異。對照組平均單菇重最高為17.87 g,顯著高于處理2,與處理1和處理3平均單重(圖1d)沒有顯著差異。
表1 不同處理羊肚菌平均產量及單菇重比較(P<0.05)
由表2可見,除菌柄直徑外,子囊蓋長度、直徑和菌柄長度均差異顯著(圖2a、b)(P<0.05)。處理1、處理3和對照子囊蓋長度大于69 mm;處理3和對照組子囊蓋直徑大于41 mm,而處理3菌柄長度最長,大于36 mm,且與處理1差異顯著。
統(tǒng)計每月平均最高溫和平均最低溫,如表3所示,對照組的月平均最高溫高于其他處理;而處理3在1月和2月的平均最低溫為3.60℃和6.00℃,高于其他處理,說明地膜覆蓋在夜間能較好保持畦面溫度。對應處理3和對照組的出菇情況(表1),推測菌絲階段的環(huán)境溫度對羊肚菌原基形成時間、產量和品質都有影響。
表2 羊肚菌子囊果經濟性狀的比較分析(P<0.05)
表3 不同處理棚內月平均最高溫和平均最低溫
圖2 處理3和對照組采收前羊肚菌子實體
試驗設計4種小拱棚栽培羊肚菌。結果處理4(拱棚內覆1.5 m不透光黑膜,外覆2 m寬的3針規(guī)格遮陽網)未能正常出菇,原因為小拱棚覆蓋黑膜導致羊肚菌在原基形成階段缺乏散射光刺激。其余處理中,處理3(小拱棚覆2 m寬的3針遮陽網,無需棚膜,播種后在畦面上覆1 m寬的黑色地膜)雖出菇時間最晚,但羊肚菌產量、單菇重、品質等要優(yōu)于其他處理小拱棚,與鋼架大棚(對照)均無顯著差異,處理3小拱棚可應用在羊肚菌-瓜菜輪作模式以降低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