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社會主要矛盾轉變與新時代發(fā)展主題的確立

2020-02-14 06:02王艷余金成
黨政研究 2020年1期
關鍵詞:社會主要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王艷 余金成

〔摘要〕社會主要矛盾向“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轉變,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發(fā)展主題將因此調整:新時代發(fā)展目標從“滿足生存需要”變?yōu)椤皾M足發(fā)展需要”;新時代發(fā)展機制從“初始市場形態(tài)”變?yōu)椤巴晟剖袌鲂螒B(tài)”;新時代發(fā)展動力從“多元主體模式”變?yōu)椤叭黧w模式”。

〔關鍵詞〕社會主要矛盾;新時代;發(fā)展主題;市場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20)01-0021-08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敝袊厣鐣髁x進入新時代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解讀這一論斷,關鍵在于抓住“新的歷史方位”的“劃時代”意義,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趨勢層面對其所引發(fā)的發(fā)展主題變化予以認識。中國共產黨以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為最終目標,這需要若干代人的接續(xù)奮斗,客觀上將經歷前后相繼的不同發(fā)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體現了系列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直接影響到發(fā)展主題的內涵變化,表現為發(fā)展目標、發(fā)展機制、發(fā)展動力的重要調整。

一、新時代發(fā)展目標從滿足生存需要向滿足發(fā)展需要轉變

在黨的十九大之前,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基本上都采用“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十九大對主要矛盾提法的調整,反映了時代條件演變和改革發(fā)展成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決定性作用。

(一)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標志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大轉折

首先,在“兩制關系”中取得了政治主動權。20世紀中葉以來,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建立起社會保障體系,實質上提供了面對全體社會成員的生存需要條件,使社會主義制度在比較意義上失去先機;隨著中國“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即將實現,社會主義趕上了資本主義國家,這是一個重要標志。在經濟文化落后基礎上進行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經過改革,取得了超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速度,在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中消除了貧困現象,表明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更快地解決人類貧困問題。

其次,在社會發(fā)展中取得了經濟主動權。在一定意義上,貧困群體的存在呈現為社會發(fā)展水平的短板。補上短板始終成為社會發(fā)展的第一要務,否則,不僅制約了整體經濟發(fā)展,而且影響社會穩(wěn)定。一旦消除了貧困群體存在現象,社會公共資源流向就會使后者從單純消費領域轉變?yōu)樯a領域,使其成為從事社會勞動的一支生力軍,在統(tǒng)籌整體社會發(fā)展布局時,就可以在滿足發(fā)展需要的統(tǒng)一平臺上,進行資源合理配置。

最后,在主體需要中體現了多元自主權。如果說生存需要針對了人們自然性和物質性規(guī)定的話,那么,發(fā)展需要則針對了人們的文化性和精神性規(guī)定。前者往往呈現某種一致和雷同的特點,后者往往呈現某種相異和差別的特點。一方面,這種需要個性化會給生產帶來無限發(fā)展空間,另一方面,這種需要自主化也會使生產活動具有持續(xù)生機與活力。毫無疑問,這是人類生產活動的全新現象:有史以來,人們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精神需要與物質生產高度融合的樣態(tài),也沒有產生過兩者有效互動、共同發(fā)展的局面。

(二)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發(fā)展主題實施重大調整

1.用“美好生活需要”代替“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一種質變,表明人民生存需要向發(fā)展需要轉變。

如果說,生存需要針對“兩不愁、三保障”(吃不愁、穿不愁;基本教育、基本醫(yī)療、基本住房得到保障),側重物質消費品層面的滿足,體現需要的一般性和統(tǒng)一性,屬于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話,那么,發(fā)展需要針對“個人全面發(fā)展”,側重精神消費品層面的滿足,體現了需要的個性化和特殊性,就屬于“美好生活需要”。

不難看出,生存需要向發(fā)展需要的轉變,使社會生產體系發(fā)生相應調整。從原來注重第一產業(yè)、第二產業(yè)的提質增速,轉變?yōu)榈谌a業(yè)的擴容增效。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既包括生產性服務業(yè),也包括生活性服務業(yè),其中教育兼具二者性質,在相當長歷史時期,都將成為滿足發(fā)展需要的基本領域。

“不平衡不充分”實質上是指人們獲取發(fā)展資源的不平等狀態(tài)。人們在滿足了生存需要之后,進一步的需要體現在自身發(fā)展方面。發(fā)展需要并不單純體現在勞動能力提升方面,也體現在人們生活方式的追求上。馬克思所描繪的“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理想社會,與此聯系在一起,并且是以此起步的。同時,超越了生存需要的發(fā)展需要,將越來越體現出個性化特點。正因為如此,它將伴隨著生產方式多元化發(fā)展,也將隨著需要對象多樣化增加,其普遍滿足將是一個漸進過程。

事實已經證明,實體經濟是人類永遠需要的經濟形式,雖然在社會分工體系中,實體經濟占比不斷縮小,但這并不意味著實體經濟本身萎縮,而是表明隨著實體經濟應用技術持續(xù)提升,人們會使用更少時間生產出更多物質產品。在一定意義上,實體經濟已經把自身生產體系拓展到一個越來越遠離實體存在方式的范圍,這是實體經濟順應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不斷高端化、精細化、智能化的過程。在生存需要占據主導地位年代,人們在資源配置上缺乏自由度,不得不把盡可能多資源使用在直接實體經濟之中,以保證獲得足夠物質消費品,滿足活下去的需要。當人們跨越了這一時期,就獲得了一定程度自主性,并因此進入良性循環(huán):第三產業(yè)越是發(fā)達,對第一、二產業(yè)促進就越是巨大;第一、二產業(yè)越是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發(fā)展基礎就越是雄厚。

2.社會主要矛盾針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問題,把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目標從質變轉變?yōu)榱孔儭?/p>

過去,社會主義心儀的計劃經濟所需要先決條件是公有制,公有制往往與社會革命聯系在一起,用馬克思的話來說,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而該專政就是為了轉變生產資料所有制,一旦做到了這一點,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就找到了堅實基礎。

走出所有制的傳統(tǒng)理解,就應該知道,凡是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所有制形式就是好形式,也是促進社會財富積累基本途徑,拘泥在公有制原則上,是沒有多少道理的。因為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需要解決的只能是“個人全面發(fā)展”,即通過勞動方式腦力化為共同富裕奠定基礎,在這個方面,抓住“市場經濟——勞動腦力化——共同富?!钡倪壿嬯P系,才算真正掌握了當代社會主義必然性的關鍵。解決個人全面發(fā)展問題,要依靠教育,后者取決于社會財富積累,只能走一條漸進發(fā)展之路。其間,戰(zhàn)略謀劃十分重要,目前推出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兩個十五年戰(zhàn)略規(guī)劃”都展示了這一布局。

滿足發(fā)展需要依靠社會財富極大豐富或生產能力極大提升。發(fā)展需要個性化,對資源條件提出了很高要求。與滿足生存需要的消費品相似性不同,為了滿足發(fā)展需要,社會生產體系將具有極大包容能力和極高靈活性,否則就很難適應人們五花八門需要及其隨機變化。在可想見范圍內,當代智能生產模式順應了這一要求,軟件內容調整會適應不同消費要求。問題當然在于,作為支撐智能生產的實體經濟必須足夠完整和強大,當今信息經濟已朝這一方向邁出了堅定步伐,其前景展示了無限可能性。

3.“不平衡不充分”指向獲得發(fā)展資源條件方面,重點是教育資源的相對短缺狀態(tài)。

滿足發(fā)展需要意味著勞動方式腦力化。勞動始終是生產的靈魂,強大生產體系依靠卓越勞動能力支撐。目前,勞動者客觀上區(qū)別為體力和腦力兩種勞動方式,人們無法真正實現社會平等。當年,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為:腦體分工是階級存在的基礎。無數事實表明,腦力勞動是真正體現人類生命活動特性的勞動方式,腦力對理性的運用,能夠展開諸多資源的“中介作用”,人們只須站在過程旁邊,就能實現自己目的。這是一種效率很高的勞動方式。比較起來,在漫長歷史時期,體力勞動雖然扮演了支持人類存在和發(fā)展的角色,但仍然屬于“史前時期”選擇,是人類終將取代的勞動方式。在此意義上,所謂“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就是一部分社會成員能夠獲得較多較好發(fā)展自身腦力的資源條件,另一部分人卻只能獲得較少較差的同類條件。

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話,那么,教育就是第一生產關系。市場經濟呈現的“自由競爭優(yōu)勝劣汰”機制,之所以帶來貧富分化結果,主要是勞動者能力方面的顯著差別,尤其是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F代社會中從事專門腦力勞動的分工崗位,已經提升到必須接受高等教育程度。如果說,個體之間存在勞動能力差別是一種永遠無法消除的現象的話,那么,消除勞動能力的質差即腦體差別,則是人類通過發(fā)展能夠做到的。發(fā)展需要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獲得受教育機會的需要,所謂“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就是人們在獲得受教育條件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狀態(tài):有的人能夠獲得完整教育條件,例如從幼兒園到大學直至博士;有的人只能獲得不完整教育條件,例如無緣高等教育,甚至更多的人只能接受九年義務制教育。這種狀況將直接影響到人們所能進入的分工崗位,后者也將決定著他們的分配地位。

問題在于,一個覆蓋全體社會成員的教育體系需要相應龐大的社會財富支撐。受教育者客觀上脫離了生產活動,他們僅僅作為消費者存在,而且往往消費水平較高。目前完整學歷教育已經超過了20年,社會要保證這一批年富力強的群體只消費不生產,沒有海量財富積累是無從談起的。國家之所以不能辦更多大學,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不得不在僅有的高等教育領域分出“重點”和“一流”,歸根結底還是囊中羞澀。質言之,教育規(guī)模和水平與社會生產力的規(guī)模和水平大體是一致的。

生命是一個過程,總體上受自然規(guī)律支配。人們所有努力都表現在使這個過程盡可能延長、盡可能快樂,即在必然中尋找自由,這只能通過生產力進步來實現。經濟的載體就是生產,經濟屬于受理性支配的、良好資源配置形態(tài)的生產。生產力發(fā)展包括兩方面:首先,使取得必需消費品的時間盡可能壓縮;其次,利用越來越長的自主時間裝點生活,滿足個人的興趣和需要。不難看出,雙方是可以無限接近的。這也是馬克思預料的一種現象:勞動成為樂生的需要。市場體制為此開拓了前景。

二、新時代發(fā)展機制從初始市場形態(tài)向完善市場形態(tài)轉變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都屬于資源配置方式。中國改革在實踐上最大的突破是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雖然早已有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卻是典型的新生事物,必然會經歷自身從初始形態(tài)到完善形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梢哉f從1992年到2013年是其初始階段,即選擇市場經濟到確立市場經濟的階段。直到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二元機制,即在資源配置方面,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發(fā)揮作用的統(tǒng)一,才算是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初始階段進入完善階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二元機制中,分別面對各自的重點和難點:市場起決定作用關鍵是深度解決對資本地位的認識問題,即能否讓資本大展身手;而在政府更好發(fā)揮作用環(huán)節(jié),社會主義事業(yè)就是要以人民為中心,即實現共同富裕。如何科學處理資本與人民二者關系,其間必然伴隨著“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過程。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始于“手段”選擇,終于“目標”實現

眾所周知,鄧小平當年明確指出:市場和計劃都是發(fā)展經濟的手段,計劃多一點和市場多一點不是區(qū)別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標志。應該說,較之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說“商品生產達到一定的發(fā)展程度,就轉變?yōu)橘Y本主義的生產”,強調了手段和目的一致性的結論〔1〕,鄧小平之論是一個重大突破,表明馬克思主義者在市場經濟問題上有了新的認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十九大明確表示,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下,到本世紀中葉將“基本實現共同富?!薄4苏撛卩囆∑剿悸坊A上,進一步深化了對市場經濟現象的認識。如果說,原來僅僅從發(fā)展經濟的“手段”意義上判斷社會主義對市場經濟的選擇的話,那么,今天已經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實現共同富裕目標聯系在一起,從根本修改了市場經濟自發(fā)趨向兩極分化的定論,不僅展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接共產主義社會的前景,而且預示了人類走出資本主義困局的新的選擇。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跨越

在中國改革初期,選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密切相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屬于“不夠格”的社會主義,鄧小平說:“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薄?〕作為“不夠格”的社會主義,當然不需要使用“夠格”標準來要求。如果說,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應該采取計劃經濟屬于“夠格”標準的話,那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選擇市場經濟這種“不夠格”方式,在邏輯上并不矛盾。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選擇與“不夠格”社會主義聯系起來,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改革之初的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文革”十年雖然錯誤地夸大了階級斗爭形勢,但始終又伴隨著“認真看書學習,弄懂馬克思主義”的號召,客觀上強化了對馬克思主義本本主義方式的遵奉。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強調:“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3〕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階段到底是什么關系?作為替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究竟處在什么階段,不能只看自身發(fā)展狀況,還要看資本主義發(fā)展狀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命題之所以提出,除了諸多其他原因之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資本主義先于社會主義實現了覆蓋全體社會成員的社會保障體系,在生存需要層面做到了按需分配。這使社會主義不得不重新考慮真正社會主義的門檻,應該是達到資本主義已經達到的這一標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屬于“不夠格的社會主義”,所謂“不夠格”就是在沒有達到資本主義發(fā)展水平之前是無從談起對其“超越”的。

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應該達到了資本主義提供社會保障體系這一水平。雖然雙方在具體標準上還有所差別,但是,鑒于生存需要之間某種相似性,這個方面爭議應該不大。真正的社會主義當然不僅僅是達到資本主義給民眾提供的發(fā)展水平,還必須有所超越。按照這一理解,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即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屬于這種超越。按理說,這已經是典型的社會主義,不再需要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命題了。但是,要完全實現“夠格”,部分超越不行,還必須全面超越。后者意味著,即便我們已經實現了與資本主義中等發(fā)達國家的并列甚至有所超越,但還沒有實現對最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超越,就不能輕言放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法。目前,最大挑戰(zhàn)是如何看待“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關系,如果已經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仍然說成初級階段,邏輯上無法自洽。鄧小平曾指出:“只有到了下世紀中葉,達到了中等發(fā)達國家的水平,才能說真的搞了社會主義,才能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優(yōu)于資本主義?!薄?〕

因此,當十九大規(guī)劃“兩個十五年”發(fā)展目標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候,再說社會主義“不夠格”就不合邏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終將走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種必然的事情。那么,屆時還要不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否從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綁定狀態(tài)解脫出來,繼續(xù)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發(fā)揮經濟體制作用?回答應該是肯定的。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對接共產主義理想社會

恩格斯明確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從勞動發(fā)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5〕。從宏觀上看,市場經濟因對勞動持續(xù)激勵而體現了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要求,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除了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之外,增加了政府更好發(fā)揮作用機制,展示了更為廣闊的解放勞動的視野,提供了市場經濟最新形態(tài),呈現為市場經濟最高度階段。勞動方式腦力化將經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前者將直通共產主義理想社會。

對于社會分工狀態(tài)下的勞動而言,資源配置是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如果說,一切勞動都是分工勞動的話,那么,所有分工勞動的最佳狀態(tài)都取決于能否形成一種最為合理的資源配置局面。這不僅意味著分工過程資源配置的優(yōu)化,而且意味著分工之間資源配置的優(yōu)化。國家之所以成為一種需要,與其說針對后者,不如說同時針對了前者:行業(yè)分工之間關系決定著企業(yè)分工關系,企業(yè)管理可以掌控企業(yè)分工關系并在一定程度影響到行業(yè)分工關系,但是,要從整體上解決資源配置優(yōu)化問題,非國家莫屬。

國家承擔了宏觀資源配置任務。在一定意義上,價值觀宣示、規(guī)則制定、政策推出,都是對資源配置的宏觀操作。宏觀層面資源配置針對的是配置理念、配置目標、配置原則,對整體資源配置發(fā)揮著主導性、引領性作用。說到底,這仍然屬于一種秩序設置和維護。國家就是為了形成并維護分工和分配秩序,國家之所以需要法治和德治并行,就是為了貫徹執(zhí)行規(guī)則秩序。

馬克思認為國家是“階級斗爭工具”,這是因為,國家設置并維護的秩序,客觀上有利于強勢階級利益。所謂秩序,應該是針對一切人,所有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從,無論對方是強勢階級還是弱勢階級,概莫能外。然而,在人們勞動能力有強有弱情況下,為了促進社會生產力發(fā)展,需要實行按勞分配原則以促進人們各盡所能,國家設置并維護的經濟秩序只能以按勞分配為核心。按勞分配所體現的秩序恰恰是站在強勢階級一方的,這一事實足以使馬克思把國家視為階級斗爭工具。

這里涉及到如何看待按勞分配?!?〕按勞分配理論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被折騰得云霧繚繞、面目不清。有人認為,按勞分配是舊制度的基礎,理想社會應該用“按需分配”取而代之;有人認為,按勞分配可以用,但必須予以限制,例如運用到滿足人們生存需要層面即可;有人認為,按勞分配不合理,一開始就應該取消,應該采取大體平均的分配方式。有一點是所有論者都不持異議的:人們對消費品的取得只能通過勞動途徑,因此勞動是獲得消費品的唯一正確來源;人們要獲得更多消費品,只能付出更多勞動。問題出在如何看待勞動,尤其是如何看待個人勞動之間的差別?

人類只要仍然采取市場經濟方式發(fā)展,就意味著需要通過按勞分配去激勵勞動。市場經濟優(yōu)勝劣汰的必要性以勞動者能力存在優(yōu)劣之分為基礎,即便中國改革已經意識到下一步是針對發(fā)展需要,到本世紀中葉,“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也只能大體予以解決,即所謂“基本實現共同富?!?。以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本身就具有無限性。從社會主義總進程看,初級階段是滿足生存需要;中級階段是滿足發(fā)展需要;高級階段是全面共同富裕。

三、新時代發(fā)展動力從多元主體模式向全元主體模式轉變

人類是依靠勞動來滿足自身需要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歸根結底是一種更全面更完整地動員勞動的經濟體制。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保@充分強調了動員人民并把共同富裕與個人全面發(fā)展統(tǒng)一起來的發(fā)展觀。

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理念提供了發(fā)展動力的多元模式,不管是哪一種所有制,哪一類勞動者,方方面面都被動員到經濟建設之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著“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fā)人民創(chuàng)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原則,致力于探索“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新型體制機制,勢必從發(fā)展動力多元模式升華至全元模式,即從勞動時態(tài)上看,不僅注重活勞動和死勞動的運用,而且注重擬勞動的運用。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啟了多元主體動員模式,使勞動資源得到更為充分的開發(fā)利用

馬克思提出“物質生產力”即勞動資料這一概念并使之成為社會生產力主導因素,決定了他最為看重的是生產資料技術水平,后者才能決定生產力水平,勞動者能力僅僅扮演了配角。馬克思認為消費條件分配不過是生產條件分配的結果,因此,在按勞分配問題上首先關注的是所有制問題,這是馬克思一貫主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證明,計劃經濟致力于充分發(fā)揮大機器生產資料作用,針對當時資本主義生產無政府狀態(tài),在邏輯上具有合理性。但是,在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當代,生產資料回歸勞動成果地位,對勞動者激勵才是形成先進生產力主要原因。

應該看到,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以體力支出為主的勞動方式,很難展示勞動能力顯著不同,些許差別完全在人們可以容許范圍內。那種看起來顯著不同的勞動能力,是社會布局結果,后者夸大了人們勞動能力差別。斯密認為,人們天賦才能差別與其說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說是分工的結果。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認同這一觀點。

真實的歷史過程是:從生物進化水平意義上,人們勞動能力的差別并不大,建立在先天稟賦和后天際遇差別基礎上的個體不同,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但是,從社會競爭角度看,這種并不顯著差別卻恰恰是拉開勞動能力差距的起點,勞動者之間比較往往從這種微小差別開始,民間所謂“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講的就是這一意思。在優(yōu)質資源匱乏條件下,較小差別或許就是決定分工歸屬的唯一原因,但是,由于分工本身所掌控資源條件不同,較小能力差別所獲得發(fā)展條件就會顯著不同,致使不同分工崗位勞動者所擁有能力水平逐漸拉開,以至于最后導致所謂“夏蟲不可以語冰”,形成天差地別。

社會主義牽手市場經濟,繼承了資本主義所創(chuàng)造的人類文明優(yōu)秀成果,找到了激勵勞動最佳機制,體現了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根本要求。即便社會主義擺脫了貧困,從追求“基本生活需要”轉向“美好生活需要”,也不意味著重返計劃經濟,而是要繼續(xù)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堅定走下去。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加了擬勞動培育環(huán)節(jié),使發(fā)展動力轉變?yōu)槿黧w模式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中所謂“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針對了生產條件或發(fā)展條件的不平衡不充分現象。這意味著,要獲得優(yōu)質發(fā)展條件仍然需要通過競爭,社會競爭前移已經成為普遍趨勢,“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變成最具蠱惑人心的口號。這一現象的正面效應是國人把消費開支大量轉移到教育投入上,使擬勞動環(huán)節(jié)成為競爭前沿,從長遠看,將是中華民族幸事。但是,代價巨大,有幾代人被拖入這種教育資源競爭中,使無數人為之疲于奔命,這是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為實現復興之夢所需要付出的犧牲。作為家庭行為,是人們對市場競爭的反映,它顯著地裹挾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主義理念,把個體生命綁定在子女身上。人們還不能準確地預料此舉的真正后果,但是,像一切社會現象一樣,它既然發(fā)生,肯定具有某種合理性,它既然存在,肯定有某種負面作用。

市場“看不見的手”引導的民間這種資源配置努力,對教育資源配置產生重大影響。幼兒園短缺已經構成一種社會壓力,是民生謀劃需要面對的難題。隨之的中小學教育,人們正在設法采取搖號方式體現擇校方面的公平。這種急劇膨脹的需要,正在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種獨有現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繼承了一般市場經濟的特征,在資源配置上使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又推出政府更好發(fā)揮作用機制,深化了人類對勞動激勵的做法,展示了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超越的前景?,F在看來,兩種市場經濟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政治權力作用不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家扮演“守夜人”角色,并不進入市場本身,僅僅在出現經濟危機的時候,才介入市場,改扮“消防員”角色,一旦事了,隨即離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既像資本主義國家那樣,政府發(fā)揮一般作用,作為“維護者”穩(wěn)定市場競爭秩序,同時又體現社會主義的初心使命,政府更好發(fā)揮作用,作為“解放者”幫助窮人提高勞動能力,在市場競爭機制中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勞動的持續(xù)激勵,將促進個人全面發(fā)展,最終實現勞動方式腦力化,使共產主義理想社會水到渠成。在經濟全球化和交往信息化時代,不僅在實體經濟層面,生產實現了互聯互通,而且在信息交往方面,也做到了互動共享。直至今日,人類才能察覺到:自然界賦予人類理性是一筆最大資源,其精神成果的可無限復制性,將因勞動方式腦力化而淡化乃至消除彼此對抗。一旦所有勞動者都把勞動成果交付社會,并共享社會所擁有一切勞動成果的時候,共產主義就將成為最為經濟的發(fā)展模式,也將同時成為最為平等的社會形態(tài)。馬克思、恩格斯以及所有為人類平等努力奮斗的社會主義者夢寐以求的偉大理想將得以實現。

開發(fā)擬勞動資源體現在幫助落后地區(qū)和落后群體的脫貧致富,途徑是把輸血機制和造血機制統(tǒng)一起來,并且逐步向后者轉變。十九大指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顯然,“扶志扶智”是治本之策。一旦弱勢勞動力轉變?yōu)閺妱輨趧恿?,就會使社會合作從原來的強弱聯合轉變?yōu)閺姀娐摵?,所以,幫助弱勢群體意味著開發(fā)未來勞動資源。

猜你喜歡
社會主要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商務部:美方認定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嚴重歪曲事實
我國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體現在何處
正確認識中國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
“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三重價值
認識新時代 創(chuàng)造新輝煌
關于對市場經濟的認識
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工作發(fā)展方向
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途徑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運用
論市場經濟行為的善惡原則及對傳統(tǒng)道德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