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倫
摘 要: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意見,“核心素養(yǎng)”這個全新的概念第一次出現在國家文件里,由此也跟新課改緊密聯系在一起。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知識、能力和方法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等。
關鍵詞: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模式轉變
初中歷史教學擔負著承前啟后、鞏固提高的重任,可謂時間緊、任務重,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關鍵時期。如何通過初中歷史的學習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是我們每個歷史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體會,談談幾點膚淺的看法。
一、知識整合,把握歷史階段特征
考查學生的時空觀念是中考的重要考點,歷史教材在編排上采用“專題加模塊”的新形式。這種古今中外跳躍式的編排方式,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線索、脈絡,但同時也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帶來了不少困擾。如把同一歷史時期的現象分別放在政治史、經濟史和文化史三本教材中闡述的做法,又在客觀上造成了歷史知識之間的相對割裂,對于原本通史基礎知識掌握不太牢固的學生來說,這種形式的復習并不能取得預期的成效。[1]教學時教師要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上,突出對主干知識原有模塊的整合。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搭建縱橫交錯的知識網,引導學生構建系統(tǒng)全面的知識體系,掃除盲點、提升應試能力。
那么,要如何整合知識,把握歷史階段特征呢?如;在復習中國近代史部分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三個階段逐一講解。
如何引導學生整合史實,把握歷史階段特征呢?如:中國近代史部分,我們可以根據其不同特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鴉片戰(zhàn)爭至甲午戰(zhàn)爭前夕(1840——1894)、第二階段甲午戰(zhàn)爭至五四運動前夕(1894——1919)、第三階段是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前夕(1919——1949)。第一階段可以以“鴉片戰(zhàn)爭”為中心事件引導同學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來概括其特征。因此,只有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對他們已掌握的知識進行不斷的歸納、演繹、整合,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在輕松愉快的探索過程中牢固掌握歷史知識。理解了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再碰到混淆概念、模棱兩可的選項時,就能夠去偽存真,答案就呼之欲出了。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不懈,通過不斷的引導,教會學生整合知識,把握歷史階段特征。一段時間后你會發(fā)現,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理解等核心素養(yǎng)在不知不覺中已然提升了。
二、精選精練,突破思維定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當前,中考試題越來越關注開放性設計,注重學生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的考查?;仡櫧鼛啄甑臍v史中考試題,可以明顯的看出,開始不斷引進史學研究的新發(fā)現、新成果和新觀點。打破思維定勢,以此來考查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學生的一輪復習以教材為本,掌握的基本都是教材的觀點。因此,二輪復習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沖破原有的思維定勢,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說明理由[2]。對于新穎但有待考證的觀點首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再指出其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全面搜集史料、辨史料真?zhèn)蔚氖纷C思維。
三、分類練習,提升歷史學科素養(yǎng)
中考以《考試大綱》為依據,主要從閱讀理解材料入手,以有效信息的提取、理解、整合及運用為基礎來考查學生的能力,進而延伸出對其他能力的考查。一輪復習“按模塊”,教師都會選擇相應模塊的小專題進行練習,通過同步練習,達到鞏固基礎知識的目的。二輪復習教師就要對近年中考試題進行分類整理,最佳材料是蘊含重要文字信息的歷史材料[3]。如可以把選擇題分為概念理解、知識遷移、邏輯推理、觀點辨析、史料實證等題型進行專項訓練??煞譃楦爬▋热?、分析原因、歸納特點、對比并評析歷史事件、提出觀點并論證等幾種模式對主觀題進行專門化訓練。由此,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等學科素養(yǎng)自然會得到提升。
例題:如圖所示是民國九年的一則報紙廣告作為直接證據,它可用于研究( )
A.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B.實業(yè)救國的思潮
C.工人階級的誕生
D.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本題是以張騫的“實業(yè)救國”來考查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并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通過不斷反復訓練學生對高考考查的方向會更加明確。
在進行初中歷史學習和復習的過程中,首先要打破相互分離的“模塊”化的知識,形成縱橫交錯的知識網絡。其次要對主干知識進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彌補“模塊”化教材的“漏洞”,以此來沖破學生的思維定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最后,通過精選題型進行分類練習,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和應試能力的提升便是水到渠成的。
參考文獻:
[1]陳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2]項維成,李蓉.培養(yǎng)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路徑探索[J].基礎教育研究,2018(11):64-65.
[3]葛建敏.培養(yǎng)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和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