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玉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從文本的最基本的字、詞、句入手,讓學生通過對課文中的字、詞、句的學習,增進對整篇文本的認知與理解。尤其對關鍵的字、詞,過渡句,中心句,要引導學生品味、賞析、咀嚼,從而展開深度的探究。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閱讀的“新鮮感”。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訓練語言”。語言是文本的載體,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文本,首先就是要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品詞析句,能讓閱讀充滿“新鮮感”。在統編本教材中,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就是“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下面,筆者以該單元第一篇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的教學為例,試探討如何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促進學生的文本理解,從而為學生的高效閱讀奠定基礎。
一、自主瀏覽文本,暢談閱讀“新鮮感”
要讓閱讀充滿“新鮮感”,需要讓學生先自讀全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暢談從哪些字詞句中獲得了“新鮮感”。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說:“讀一篇文章,首先要把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運用的……”
有學生在通讀課文后認為樹很高大,而學校卻很小;有學生讀后提出,對傣族有所了解,而對于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沒有聽說過??磥韺W生對少數民族的了解偏少,教師請學生想一想,還有哪些自己熟悉的少數民族。有學生結合自己去云南旅游的體會,說曾去傣族聚居地游覽過,還去過浙江省的景寧畬族自治縣。趁著學生對少數民族的學習熱情,教師引入MV《愛我中華》,讓學生觀看視頻,從中認識不同的少數民族。然后,提出問題,請學生說一說關于少數民族的感想。有學生覺得少數民族的服裝很艷麗;有學生覺得新疆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緊接著,教師請學生再談一談對該文的閱讀體會。有學生指著第3自然段的“……樹枝不搖了,鳥而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說道:“作者為什么覺得小鳥、蝴蝶會聽話?”有學生對第3自然段的“下課了,大家在大青樹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戲……小鳥,連松鼠、山貍也趕來看熱鬧”不理解,說道:“孔雀、山貍,為什么不害怕孩子,還來看熱鬧?”有學生找到第4自然段,對“古老的銅鐘,掛在大青樹粗壯的枝干上”提出疑問:“這個學校歷史很悠久,條件很落后,不然怎么還會用敲銅鐘當上下課鈴聲?”在對課文進行初讀后,教師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從這些感受中去發(fā)現“新鮮感”的詞句。
發(fā)現文本中“新鮮感”的詞句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陌生化的眼光”來打量文本,從而能真實地摸到語言的溫度、色彩、節(jié)奏、風格。只有保持對文本的新鮮感,學生才能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文本產生一種陌生化的、敏銳的洞察力。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只要語言存在了,其他的一切都有了。
二、選擇閱讀范例,揣摩文本“新鮮感”
品詞析句,不僅僅是對課文中遣詞造句的揣摩,還包括對課文的篇章結構、行文線索的揣摩。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閱讀范例,喚醒學生的語言自覺,能讓學生產生語感、段感、篇感。語言是有生命的,因此我們不能運用機械的、生硬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品詞析句,而應當聚焦文本表達的細微之處,從而感受到作者內在的表達之美。
在對《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課文的解讀中,不少學生對課文中“新鮮感”的詞句有體會,為此,筆者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想法。圍繞該文閱讀,我們著重選擇幾個范例,指導學生去深入挖掘和品味。對于該文的題目《大青樹下的小學》,有學生覺得“新鮮感”很強。筆者請學生找一找,哪些地方是描寫“大青樹”的,有學生找到了“‘當,當當!當,當當!大青樹上的銅鐘敲響了”,描寫了大青樹上的銅鐘,還有學生畫出“古老的銅鐘,掛在大青樹粗壯的枝干上”。這兩句話,分別在第2、第4自然段中,請學生再次細讀這兩句話,談談自己的感受。有學生說道:“大青樹上的銅鐘,為學生上課、下課打鈴?!庇袑W生再次閱讀后說道:“該學校一定條件很差,沒有電鈴,只能用銅鐘代替?!蔽覀儗φ照n文內容知道該學校地處邊疆,學校設施相對落后,銅鐘就顯得非常重要。有學生說道:“‘粗壯的大青樹,說明樹齡很長。”剛才有學生說的“大青樹很大,但小學很小”,這個發(fā)現很有價值。筆者請學生想一想,如何理解“大青樹下的小學”。有學生認為:“大青樹一定很大,超過學校房頂;大青樹一定很茂盛,能夠遮蔽陽光,為學生課間游戲提供蔭涼?!庇袑W生認為:“大青樹一定外形很美觀,成為學校的亮麗風景。”有學生認為:“大青樹一定生機勃勃,校園充滿新鮮的空氣?!苯Y合對“新鮮感”的體會,學生談了很多自己的感受。我們順著對“大青樹”的描寫,引導學生深入整篇文本,從而體會作者對“大青樹”的深厚情感。
深度閱讀課文,原本不能被學生關注的詞語就能重新煥發(fā)出全新的力量。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重點詞句,關注文本的“文眼”,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將閱讀的初感表達出來。這種閱讀的初感彌足珍貴,是學生與文本初次見面的產物,能夠反映學生閱讀的真實感受。
三、類比體驗,讓學生品析“新鮮感”
“新鮮感”不僅是一種新奇的感覺,更是鮮活的感覺。品詞析句不能一味地追求對課文的理解。如果教師一位地追求理解課文,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文本的美感、情感等會在條分縷析中蕩然無存。觸摸語言表達的質感,觸摸語言的溫度,需要學生對文本進行最為本真的感受、體驗。
對“新鮮感”的暢談,關于“新鮮感”的理解,學生對課文的很多地方都提出了各自的想法。接著,筆者著重圍繞擁有“新鮮感”的詞句,帶領學生一起品讀,一起琢磨,讀懂這些詞句的深刻內涵。在第3自然段中,有學生對“大家一起朗讀課文,那聲音真好聽”感到很新鮮,因為在平時,一起朗讀課文是很常見的,作者為什么要說“那聲音真好聽”?筆者結合課文內容,提出該小學有好幾個民族的學生在一起,他們因民族不同,語言發(fā)音也會有所不同,在一起讀書時,會不會出現“彼此聽不懂”的情況?請學生對此談談自己的想法。有學生認為:“如果各自用自己的民族語言來朗讀課文,那就會聽不懂。但如果都用普通話來朗讀,就能聽懂對方的話?!睂τ谏贁得褡逍∨笥?,在使用普通話時,會不會出現發(fā)音不準確的情況呢?我們班上也有少數民族的學生,但大家的普通話說得都很好。對“連松鼠、山貍也趕來看熱鬧”,從中可以感受到什么?有學生說道:“人與小動物很親近。請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會很親近?”有學生從第1自然段找到“同學們與小鳥打招呼”“向老師問好”“向國旗敬禮”。由此,學生對小動物也一定很愛護,所以才會受到小動物的親近。課后“鳳尾竹的影子,在潔白的粉墻上搖晃……”怎么理解?有學生說道:“學校一定種了鳳尾竹,我們一起聆聽傣族音樂《月光下的鳳尾竹》,從中感受少數民族的風情?!边€有學生說道:“‘潔白的粉墻,說明校園墻壁很潔凈,學生講衛(wèi)生,守紀律。在整個校園里,條件雖簡陋,卻整潔、優(yōu)美,向我們展現了學校的美景?!?/p>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抓住“關鍵詞句”,巧妙地運用學生的閱讀經驗、生活經驗等,在品詞析句中不僅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而且與文本背后的作者對話。在閱讀與品析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去體會語言的情感與意義,聯系學生的閱讀感受、閱讀體驗,將文本的“新鮮感”品味出來。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宋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