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皓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600)
膽石癥中包括膽管結石的一種,膽管結石根據結石位置不同,又劃分為肝內膽管結石和肝外膽管結石兩種,在膽總管下部位置發(fā)生的結石被稱之為肝外膽管結石,在肝臟葉內發(fā)生的結石稱之為肝內膽管結石,結石病癥發(fā)生后,可見患者上腹部嚴重疼痛、上腹部絞痛和脹痛癥狀[1],部分患者存在體溫上升癥狀,若是肝管發(fā)生梗阻,可引起黃疸病癥。手術治療時對膽管結石進行治療的主要方法,本研究就采用傳統(tǒng)手術及腹腔鏡手術對膽管結石患者進行干預的臨床效果展開論述分析。
隨機抽取78例膽管結石的患者納入實驗研究范圍,其均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入我院接受診治,采用等量數字隨機方式進行分組,實驗組中,男女比例為20:19,最大與最小年齡分別為81歲和28歲,均值為(56.71±4.79)歲,病程均在1~15個月;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1:18,最大與最小年齡分別為82歲和30歲,均值為(56.84±4.82)歲,病程均在1~18個月。一般資料數據差異不大,P>0.05。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手術治療方式進行病癥干預,主要為開腹手術,采用氣管全麻方式進行全身麻醉后,取患者的仰臥位,于患者腹部行手術切口,在手術前,需要對患者的手術部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逐層打開患者腹部后,對患者的病灶進行觀察,對患者病灶與周圍神經和組織的關系進行探查,并行周圍組織分離操作,對結石進行清除干預。手術完成后,采用生理鹽水對患者腹腔進行沖洗,對患者腹部逐層關閉,并采用抗生素藥物進行干預,以降低感染病癥的發(fā)生幾率。實驗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方式開展病癥干預,手術之前,需要對患者機體情況進行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心電圖及心肌酶的檢查,并采用腹部彩超對患者病灶部位進行觀察,對結石所處的具體位置進行明確,觀察結石體積和形狀,分析病灶與患者周圍組織間存在的聯系,在手術前,采用氣管插管方式進行全身麻醉,取患者仰臥位后,開展手術治療,于患者肚臍下緣部位行穿刺孔穿刺,穿刺完成后,與穿刺部位置入腹腔鏡,并建立氣腹,于患者腹部置入二氧化碳氣體,確保腹腔內的壓力保持在13 mmHg左右。在患者右上腹部及劍突部位行輔助手術操作孔干預,依據腹腔鏡影像顯示內容,對患者膽管結石及膽管周圍情況進行觀察,并進行膽囊分離,對肝臟、十二指腸韌帶表面漿膜進行解剖,對膽總管位置進行名學后,于膽總管表面采用電凝方式以凝結血管,于膽總管前壁位置,行手術小切口,采用取石鉗,對患者膽總管進行擠壓后,清除膽汁和膽管結石,此時,若是患者結石體積較大,則可以采用硬質膽道鏡進行碎石處理后,取出膽道鏡,待取出結石后,于患者膽總管內部留置T形管,并對膽總管切口行縫合干預。手術完成后,需要清洗腹腔,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釋放氣腹后,對穿刺孔進行關閉處理[2]。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長及手術切口長度[3]。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后發(fā)生膽汁滲漏、胰腺炎及膽管感染、切口感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
將兩組效果錄入SPSS22.0軟件,計量資料檢驗行t,表示用(±s),計數資料表示用百分比(%),檢驗行x2,P<0.05是統(tǒng)計學意義成立的依據。
實驗組的手術指標包括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長及手術切口長度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手術指標對比分析(±s)
表1 手術指標對比分析(±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排氣時長(d) 切口長度(cm)實驗組 39 75.15±4.78 35.19±4.25 1.29±0.47 3.14±0.16對照組 39 103.36±5.18 63.78±5.19 2.36±0.59 11.57±1.28 t 24.994 26.616 8.858 40.812 P 0.000 0.000 0.000 0.000
實驗組發(fā)生膽汁滲漏的患者數量為0例,發(fā)生胰腺炎患者數量為0例,發(fā)生膽管感染患者數量為1例,發(fā)生切口感染患者數量為0例,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為2.56%,對照組發(fā)生膽汁滲漏的患者數量為2例,發(fā)生胰腺炎患者數量為2例,發(fā)生膽管感染患者數量為3例,發(fā)生切口感染患者數量為3例,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為25.64%,差異顯著,P<0.05。
膽管結石會對患者身心健康產生嚴重不良影響,傳統(tǒng)開腹手術對該病癥進行治療過程中,雖然能夠清除結石,但是手術創(chuàng)口大,患者術后恢復效率低,且治療風險高,極易損傷膽管及周圍組織[4]。腹腔鏡技術是的應用,其創(chuàng)口微小,術后恢復效率高,膽管結石的清除率較高,且不會對患者膽管及腸道產生不良刺激,能夠緩解患者疼痛,降低脂肪液化概率,從而優(yōu)化臨床治療效果,借助腹腔鏡,能夠對患者膽管和結石情況進行清晰的觀察,手術安全性高。
研究表明,實驗組的手術指標包括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75.15±4.78)min、術中出血量(35.19±4.25)ml、術后排氣時長(1.29±0.47)d及手術切口長度(3.14±0.16)cm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實驗組手術后發(fā)生膽汁滲漏、胰腺炎及膽管感染、切口感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2.56%顯著低于對照組25.64%,差異顯著,P<0.05,可見,采用腹腔鏡手術對膽管結石患者病癥干預,有利于優(yōu)化手術指標,降低術后病癥感染概率。
綜上所述,對膽管結石患者采取傳統(tǒng)手術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