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诖耍咝斪⒅貙Ξ敶髮W生的德育培養(yǎng)。由于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有關報恩文化的思想教育就成為德育培養(yǎng)的重點。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傳統(tǒng)報恩文化;思想教育
一、傳統(tǒng)報恩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內(nèi)涵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報恩思想貫穿其中,《詩經(jīng)》有云:“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以及《戰(zhàn)國策·魏策四》有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稘h書·蓋寬饒傳》:“奉法宣化,憂勞天下,雖日有益,月有功,猶未足以稱職而報恩也?!彼蚊穲虺肌峨p羊山會慶堂記》:“堂之前許其置佛,俾報恩奉佛兩得焉?!狈街稐顙D道》:“求你們哪位借點糧食給我,我今生還不了債,來生做牛馬報恩!”儒家文化倡導的“忠為報君恩,孝為報親恩,節(jié)為報夫恩,義為報友恩”的忠孝節(jié)義人論綱常就是古代社會重視培養(yǎng)人的報恩意識實證。
二、傳統(tǒng)報恩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作用
這里我們將報恩文化的含義給延伸化,不僅是指對父母的要孝,同時也指出對社會、家庭、國家、他人要懷有感恩之心,進而行報恩之事。只有從思想上對大學生進行報恩文化的教育才能起到溯本清源的作用。
(一)家庭: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孝心意識,促進家庭和諧
報恩的核心就是孝,對大學生進行報恩文化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要教育大學生孝順父母。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報恩意識教育,有助于使大學生對自己的父母懷有感恩之心,使老年人“老有所養(yǎng)”、“情有所寄”、“老有所居”,這不僅有利于肅清社會不孝現(xiàn)象的風氣、維系家庭的和諧,弘揚中國傳統(tǒng)報恩文化,積極倡導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美德,同時也為國家的穩(wěn)定、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二)社會:有利于加強和諧社會的建立
目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到處充滿了冷漠、防備、仇視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給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消極作用?;诖耍覈岢隽艘獦嫿ㄉ鐣髁x和諧社會的目標,堅持公平正義、誠信友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加強對大學生有關報恩文化的教育,讓幫助別人的人得到應有的贊譽與禮待,讓受到幫助的人常懷感恩之心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讓整個社會洋溢著和諧的笑聲。
(三)學校:有利于促進文化校園的建設
報恩文化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關于師生間經(jīng)常發(fā)生矛盾沖突的事件我們常有耳聞。通過對大學校園人文環(huán)境的設計、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感恩文化的宣傳與實踐等,能對大學生報恩行為的產(chǎn)生起到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個人: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報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種,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報恩思想教育,使其做到知行合一,將思想教育內(nèi)化為大學生外在的道德行為。從而使大學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做到知恩圖報,對幫助自己的人懷有感恩之心,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
三、當代大學生報恩教育缺失表現(xiàn)及其原因
(一)當代大學生報恩教育缺失的表現(xiàn)
1、對父母。當代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421”的家庭模式造就了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將父母辛勤培育看作是理所應當,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表現(xiàn)出異常的冷漠,缺乏對父母應有的體恤和尊重。
2、對老師。當代大學生對于老師的教誨缺乏感恩之心,認為老師是在批評自己,反而對老師惡語辱罵,甚至懷恨在心,蓄意報復。讓傳統(tǒng)尊師重道的教育被拋到了九霄云外,這不僅表現(xiàn)出大學生對教師缺乏感恩之心,同時也表現(xiàn)出某些老師缺乏應有的道德素養(yǎng),使高校師生關系、報恩教育、道德教育同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
3、對他人。人是社會人,每個人都生活在這個社會就免不了要與人打交道。由于個人的能力有限,在生活當中難免要互相幫助,當今的大學生在與同學交往的過程中一旦出現(xiàn)矛盾,從不會換位思考,表現(xiàn)出自私自利的一面,只是一味的指責和抱怨他人,將別人對自己的忍讓當作理所應當,嚴重缺乏感恩意識,就更無從談起報恩行為了,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個性發(fā)展。
4、對大自然。大自然博大無私,它賜予了人類生存繁衍所必須的物質(zhì)條件,我們在校園中卻能發(fā)現(xiàn)隨意踐踏草坪、采摘花卉的行為,倘若不糾正這種行為,久而久之人們將會從傷害花草樹木變成傷害他人的行為,將中華民族的報恩文化拋到九霄云外。
(二)當代大學生報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1、社會影響。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分配不均衡,西方文化的入侵,這就導致一些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fā)生了變化,炫富攀比、貪圖享樂的思想不斷毒害著當代大學生,這就對傳統(tǒng)報恩文化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2、學校方面。學校教育往往以“一考定終身”,忽視了學生的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同時,思想教育的課本內(nèi)容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這就使大學生對思想教育理論課程產(chǎn)生厭煩心理,不利于傳統(tǒng)報恩文化的傳播。
3、個人方面。一部分大學生由于自身心理、生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限制,對于社會上一些負面影響不能夠很好的避免,就造成了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變化,這就會使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占據(jù)重要地位,使大學生在遇到別人幫助的時候不能夠心存感恩之心、行報恩之事。
四、以傳統(tǒng)報恩文化加強大學生報恩教育的途徑
1、宣傳報恩文化。社會是個大染缸,只有創(chuàng)造和諧的社會報恩文化環(huán)境,營造一個相互幫助的社會氛圍,將報恩教育遍布社會每個角落,社會這個大染缸就能夠?qū)Υ髮W生的報恩文化教育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通過樹立報恩道德模范,發(fā)揮道德模范效應,引導大學生向道德模范學習,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
2、發(fā)揮高校主陣地作用。將報恩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課程當中,是提高大學生報恩教育的有效手段。老師通過收集一些有關報恩的新聞故事與同學分享,使大學生對報恩文化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教師自身加強傳統(tǒng)道德文化知識和修養(yǎng),才能給同學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自我教育。無論是社會、家庭還是學校的教育都只能從外在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真正的教育還是要考大學生自我教育。通過深化報恩教育的自省意識,來調(diào)整自己的言行,及時糾正自身修養(yǎng)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將報恩意識作用于實踐當中。
參考文獻
[1]羅竹風.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8.
[2]劉三寶,郭剛奇. 基于傳統(tǒng)孝道文化視角下的大學生感恩教育[J].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3.
[3] 花城. 淺析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作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
[4] 涂平榮,龔海艷. 高校感恩文化建設的實效路徑[J].教育評論,2013.
作者簡介:張路(1990.01-),女,漢,河南安陽,助教,研究生,安陽市委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