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華
【內容摘要】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男權思想和封建綱常倫理嚴重地束縛了女性的發(fā)展,她們從出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一生的悲劇。在男權社會中,女性沒有自己的所有權和自主權,她們的人身關系必須依附于男性,即使其中有些婦女曾對社會現(xiàn)實有著積極而又盲目的反抗,但均以失敗告終,表面上看,這些婦女缺乏弱者間的同情和團結,不自覺地互相傾軋。但從實質上講,她們的悲劇源于封建的倫常綱理。
魯迅先生筆下的這些女性無一不是封建倫常的犧牲品。從自然角度說,她們是自然的人,既然是人,有壓迫就會有反抗;從社會屬性來說,她們是男人的附庸,是封建綱常的犧牲品,既然連人身都依附于男性,在男權主義主導的封建社會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女性不可能不屈從于那個時代。
【關鍵詞】人生依附 ?盲目反抗 ?互相傾軋 ?封建綱常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從來都是魯迅小說對待當時社會及民眾的態(tài)度,而他行文的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救療的注意?!倍鴮τ诿癖姡斞赶壬P注更多的是中國女性這個群體,為她們傾注了太多的筆墨和感情,如《祝?!分朽┼┎恍莸南榱稚?、一臉詭笑的柳媽,《藥》中只身祭子的華大媽,《阿Q正傳》中假裝正經(jīng)的吳媽,《故鄉(xiāng)》中叉開兩腿像圓規(guī)的楊二嫂等。魯迅先生為什么這么關注中國女性呢?當時的民眾社會地位低下,生活極度困苦,但又極其守舊,極其麻木,身在亂世,卻往往有意無意地維系著這個亂世。何謂盛世,何謂亂世,何謂民生,何謂民權?這個問題對于普通民眾而言毫無意義,他們關注的,只不過是爭一奴隸的資格罷了。如欲療救社會,必先喚醒民眾。但社會是如此的頑固,民俗是如此的鄙陋,喚醒沉睡著的民眾何其艱難,就連而身負“四權”鎖鏈的中國女性,奴隸中的奴隸,飽受身體、精神各種欺凌和奴役,也只是默默承受,不作反抗,或以“做門檻”來“反抗”命運,何其悲哀!是什么造成她們如此深重的奴隸性呢?是歷史的因襲和禁錮?還是她們自身有著不可扭轉的“劣根性”呢?讓我們跟隨著魯迅,懷著深沉的同情,一起走近魯迅筆下的中國婦女,去揭出她們身上不為人知,甚至是不自知的病苦,引起大家療救或者自救的注意。
一、中國女性的人身依附關系的悖論
追求自由和平等是人的天性,但對人身依附關系的拼命維持卻是倍受其欺凌壓迫的封建農村婦女的執(zhí)著信念。
幾千年的封建思想的迫害,神權、政權、族權、夫權等鎖鏈的束縛,使中國婦女的社會地位很低,低到?jīng)]有生與死的權力,低到?jīng)]有姓名的權力,只有依附在男人身上才有價值,也只有這個時候才有稱謂:如柳媽、吳媽、華大媽、楊二嫂、單四嫂子等用了夫家的姓氏,祥林嫂、七斤嫂等用了丈夫的名,就連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莊三木的女兒愛姑,也只是一個小名,而非正式的名字。至如祥林嫂,再婚之后卻依然被人們稱為“祥林嫂”——她的第二次婚姻完全不被認可,因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哪有自己的主導權,哪怕再嫁是被迫的,但死了丈夫就是原罪,死了也得二夫爭妻,因為女人死了之后仍是男人的。
即便如此,這些女人也沒有對這些奴役和欺凌自己的不平等的依附關系進行挑戰(zhàn),反而處處維護,是她們天生就具有受虐的劣根性嗎?非也,因為這樣的人身依附關系,在她們看來是活著的憑借和意義?;橐鍪菫榱耸裁??不是情感使然,而是生存必然,通過婚姻,成為男人的附庸,被納入到了宗族關系之中(雖然依然是卑賤者),就有了一個“名分”,而這個“名分”就成了她們全部生活的立足點,使得她們有了心理上的安全感,覺得坐穩(wěn)了“奴隸”。一旦喪失了這種人身依附關系,對于她們來說是不可想象的。女人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除去這些憑借,女人便什么也不是了,而她們對此毫無辦法。沒有“名分”,就沒有了行為的憑借,旁人也不會將她再當作一個“人”看待,她們就成了荒地里的“蘿卜”,是人人都“動得的”。單四嫂子遵守著“從一而終”的觀念不敢改嫁,把生的希望全寄托在兒子小寶身上,小寶一死,她從子的希望破滅,精神空慮。紅鼻子老拱和藍皮阿五就對她不懷好意,無恥地調戲。無夫無子,使單四嫂子成了一個“蘿卜”,人人得而動之。
由此可知,中國女性如此看重婚姻關系,看重名分,實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在這里魯迅十分深刻而沉痛的指出了問題的癥結:婦女要取得解放,首先要爭取做人的權利,從宗族的人身依附關系中掙脫出來,成為“自主自由的人”;而一旦成為“自由”的人,又便意味著這個女人可以自由地買賣,隨便的調戲。一邊是做一個家族的奴隸,另一邊是面對整個社會的淫威,就這樣,這些女性屈從了家族,并攥著這根稻草死死不敢放手。
不是女人天生卑賤,而是社會逼迫她低頭;整個社會不進步,婦女解放也就無從談起。
二、反抗的無意識、不徹底,屈從就會必然
不是沒有女性想過反抗,即便反抗,也頗為心酸。
祥林嫂的反抗不可不謂之慘烈:面對婆婆的逼婚,她逃過罵過;面對別人的譏誚,她捐過門檻;面對社會的否定,她疑過魂靈,就連死也選在富人們祭天祈福的時節(jié)。愛姑的反抗不可不謂之大膽:面對丈夫的出軌,她毫不退讓;面對公婆的休回,她據(jù)理力爭;面對勸散的慰老爺,她大加斥責;為了不離婚,她一鬧就是三年,她鬧成了潑婦,家不和,人不寧,也不罷休。子君的反抗不可不謂之堅決:為了愛情,她敢于抵牾自己的父母和長輩;為了自由,她敢于遠走他鄉(xiāng),到陌生的環(huán)境中打拼;為了新生活,她敢于打破舊思想,孤注一擲投入新生活的懷抱,哪怕碰個頭破血流也再所不惜。還有些女性也有反抗,小尼姑痛斥阿Q斷子絕孫,華大媽質疑兒子無罪被殺,七斤嫂痛罵丈夫無能無用等等。但所有的反抗又能怎樣?祥林嫂一死了之,愛姑被迫離婚,小尼姑惹來笑談,華大媽愿望落空,而子君最終活成了自己厭憎的樣子。所有的反抗都只不過是一個笑話。
原因在哪?因為有些反抗本身只是出于一種受到壓迫之后的反彈,只是泥人還有泥性的反抗,是一種盲目、無意識的反抗。她們的反抗,沒有真正的對象,不知道反抗誰;沒有明確的目的,不知道為了什么而反抗;沒有正確的方法方式,用封建意識反抗封建思想。她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注定結局是悲劇性的。雖然因為時代的原因,我們不能有所苛責,但是她們的出身、所受的教育,確實局限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動能力,“一哭二鬧三上吊”,與其說這是反抗,不如說這只是憤怒的發(fā)泄,或者說這是“跪著的反抗”。而即使是這樣的反抗,依然承受著來自自身和社會的巨大壓力,得不到社會的同情和支持,反而在死后還要被罵為“謬種”。有的反抗雖然有明確的目的,取得了短暫的勝利,但在受到封建勢力的迫害和個人思想的局限,最終屈從地“回來”。因而,中國女性的反抗,真如馬丁·路德·金說的:“黑人只要撒撒氣就會滿足;如果國家處變不驚,毫無反應,這些人必會大失所望的?!被蛟S不能滿足,但那有怎么樣呢?處在封建社會中,深受封建階級勢力鉗制和思想觀念毒害的她們,青春被摧殘,人性被毀滅,精神永遠處于痛苦之中,除了屈從這個時代安排的命運之外,別無選擇。這是時代的悲劇,是當時的中國女性無法左右自己命運的社會悲劇。
三、互相傾軋,是弱者對更弱者的欺凌
《祝福》里的柳媽是個“善女人”,不殺生的??墒遣粴⑸牧鴭屪屜榱稚┧餍宰惨粋€死,就好了。這是一個怎樣的邏輯呢?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失節(jié)”祥林嫂的性命是連畜生都不如的,活著丟人現(xiàn)眼,還不如死了干凈;可惜祥林嫂這一撞竟沒有死,這實在是讓柳媽感到有些失望了。不過不要緊,告訴祥林嫂,在陰司里閻羅大王還是要把她鋸開的。順便再告訴其他人,讓他們感謝柳嫂我提供了新的談資,同時也讓別人提醒祥林嫂別忘了這件事。于是人人見了她祥林嫂,第一句就是“祥林嫂,我問你,你那時怎么竟肯了?!?/p>
魯迅說過他“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墒俏覀冏x到此處是仍能感覺到那冷峻的語言里熾烈的悲憤與悲哀。在魯鎮(zhèn),將祥林嫂推向公眾恥辱柱的就是這個善女人柳媽,她為什么要這么做呢?我也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她:揭開別人的傷口展示于公眾之前以此得到快意和滿足。而婦人的行為方式使得其顯得更加的惡毒,表面上柳媽之流們和祥林嫂看起來親善,可是她骨子里是有優(yōu)越感的(她沒有一女嫁二夫),祥林嫂是比她下賤的人,在這樣的人面前她們便無限地“大”了起來,自覺不自覺就拿她比奴才,將自己當主子了,開口就是“祥林嫂,我問你”的官老爺口氣了。
身為封建社會里飽受摧殘的女性,她們的不幸雖然有大有小,反抗有強有弱,但最終都屈從了被損害、被踐踏、被蹂躪的命運。在封建糟粕文化熏染下,必將承襲其因子,遵循著其規(guī)則,也用規(guī)則約束他人。同時,“見不得窮人吃肉”這種落后思想與生俱來,比慘與比幸運相比,她們更愿意自己比別人更幸運,所以,誰有了不幸,可能嘲笑和排斥比同情來得更快,來得更多,因為,不幸的人需要他人的更不幸來襯托自己的幸運,似乎這樣一來,自己就高人一等,從而就心滿意足了。但殊不知大家是一樣的,都是社會的最低層,坐穩(wěn)了奴隸的去嘲弄沒有坐穩(wěn)奴隸的是斷然沒有出路的。弱者對更弱者的冷漠和傾軋,只會讓社會更加麻木無情,牢籠更加陰森堅固。
結語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男權思想和封建綱常倫理束縛了女人,她們從出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一生的悲劇。比如童養(yǎng)媳、娃娃親、三寸金蓮等,而三綱五常、女子無才便是德等封建倫理更給封建社會的女性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傳統(tǒng)“女德”思想漠視女性生存與發(fā)展的權利,要求女性必須遵從“女德”,要求她們逆來順受、沉默屈從。魯迅先生筆下的這些女性無一不是封建倫常的犧牲品。從自然角度說,她們是自然的人,既然是人,有壓迫就會有反抗;從社會屬性來說,她們是男人的附庸,是封建綱常的犧牲品,既然連人身都依附于男性,在男權主義主導的封建社會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女性不可能不屈從于那個時代。魯迅筆下的這些婦女,從反抗到屈從的歷程折射出文化的屈辱、社會的悲哀,其根源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的倫常綱理造成的。
時至今日,婦女解放已進行了一個世紀,魯迅先生行文的目的早已在我們社會和國家里實現(xiàn)。如今,婦女在家庭、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操持家務,生養(yǎng)孩子,照顧家人,經(jīng)營家庭;單位工作,社會活動,創(chuàng)造價值,家庭的穩(wěn)定幸福、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都與她們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婦女是美麗的,也是最偉大的。我們要將社會改革不斷進行到底,讓每一個女性都綻放生命光彩,書寫幸福篇章,實現(xiàn)人生價值。
(作者單位:湖北省南漳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