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可心
(渤海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遼寧 錦州 121000)
1125年遼朝滅亡后,有相當一部分遼朝文人志士的仕途和命運并未隨著遼朝的滅亡而終結(jié),其中一部分入仕于金,通過自己的才識與能力被金統(tǒng)治者所重視和任用,仕宦遷徙,獲取較高的政治地位,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宋德金先生在《金代女真人的漢化、封建化與漢族士人的歷史作用》一文中曾經(jīng)指出熙宗、海陵兩位皇帝在位時期的重大政治變革大多是受遼宋的影響,并且在漢族士人的參與下進行,韓昉即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位。目前學(xué)界對韓昉的關(guān)注多在群體研究中有所提及,如由遼入金的漢族官僚群體研究、金朝“異代”文士與皇權(quán)政治互動關(guān)系研究、金朝遣高麗使臣研究,等等。①關(guān)于學(xué)界提及韓昉的群體性研究著作,主要有陳晨的《由遼入金的漢族官僚群體研究》(吉林大學(xué)2015年碩士學(xué)位論文),將韓昉列入由遼入金的漢官群體,概述其入金過程與方式,考察其籍貫,總結(jié)其任職經(jīng)歷。通過對諸如韓昉此類漢官群體的研究,窺視出由遼入金的漢官群體為金廷政治、禮儀、外交方面所做出的貢獻。李秀蓮的《金朝“異代”文士與皇權(quán)政治互動關(guān)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學(xué)2006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考察韓昉入仕內(nèi)朝的經(jīng)歷與對金熙宗的影響,從而總結(jié)出此類燕云文士對金廷政治的適應(yīng)與推動;鞠賀的《金朝遣高麗使臣研究》(吉林大學(xué)2018年碩士學(xué)位論文),以韓昉為例,對金朝遣高麗使臣的分類、出身,與良好的個人素質(zhì)進行了詳細論述,最后對金廷派遣高麗使臣的政策與用人心態(tài)進行了分析,說明此類使者在金麗外交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加深了金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
齊心先生則發(fā)表過《略論韓昉》的專文,主要是對韓昉的生平事跡進行概括分析。韓昉在《金史》中列入《藝文志》,說明其是以文著稱于世,但綜觀韓昉一生,其對金初的制度建設(sh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作為外交使者其亦不負使命,憑借著自身出色的辯才和辭令展現(xiàn)了一個“外交家”的風(fēng)采,韓昉更是以“性仁厚,待物甚寬”的高尚人品,被時人稱為“長者”。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韓昉一生的突出歷史功績進行深入分析,以期對韓昉這一歷史人物有一個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韓昉字公美,燕京人。其生卒年史料并無明確記載。據(jù)齊心先生考證,他應(yīng)生于遼道宗大康年間(1075—1084年),并認為韓昉家族與遼代名臣韓延徽可能有密切關(guān)系[1]220-227。韓昉的先世均仕宦于遼,累世通顯,地位非常顯赫。韓昉五歲喪父,但勤于讀書,十分好學(xué)。
遼天慶二年(1112年),韓昉中進士第一。天慶三年(1113年),為其岳父丁文逳作墓志銘,墓志以“皇故遼太子左衛(wèi)率府率、銀青崇祿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潞縣商麴鐵都監(jiān)、云騎尉丁公墓志銘并序”[2]639為首,闡明岳父的官銜,其后敘述岳父的生平事跡的同時,對岳父的功績進行了肯定與褒獎。通過墓志可知,丁文逳妻韓氏是遼名臣韓延徽的后代,同時是遼樞密使韓紹雍的孫女。因為同姓韓,并且韓昉與岳母都是燕京人,所以,齊心先生推測“韓昉與韓氏可能是同族,即都是韓延徽一族,而非直系旁支而已”[1]221。韓昉為其岳父撰寫墓志銘時的官階為“承奉郎、守右拾遺、權(quán)史館修撰、應(yīng)奉門下文字、賜緋魚袋、驍騎尉”[2]639。
天慶三年(1113年)后,累遷少府少監(jiān)、乾文閣待制。加衛(wèi)尉卿,知制誥。遼末社會動蕩,內(nèi)外危機加劇,遼欲與宋議和,蕭后“遣蕭容、韓昉詣宋,奉表稱藩”[3]。韓昉見到童貫、蔡攸說道:“女直蠶食諸國,若大遼不存,必為南朝憂。唇亡齒寒,不可不慮”[4]2451。韓昉認為如果遼被金攻下,那么宋也可能面臨同樣的危險。但童貫、蔡攸等人不僅充耳不聞,而且態(tài)度強硬。韓昉非常氣憤厲聲道:“遼、宋結(jié)好百年,誓書具在,汝能欺國,獨能欺天邪!”[4]2451可見,韓昉具有遠見卓識,對當時的政治局勢有著清楚的認識。
1125年遼亡,韓昉入仕于金,以文著稱于世。金太宗即位之初,便“復(fù)進士舉”,韓昉等文學(xué)之士得以有用武之地。天會五年(1127年),“加昭文館直學(xué)士,兼堂后官。再加諫議大夫,遷翰林侍講學(xué)士。改禮部尚書,遷翰林學(xué)士,兼太常卿、修國史,尚書如故”[5]2714。此后,韓昉以其超拔的學(xué)識,為金朝的文化建設(shè)做出了重要貢獻。天會六年(1128年),朝廷方議禮制度,韓昉與宇文虛中等“俱掌詞命”[6]。韓昉善于寫作,“最長于詔冊,作太祖睿德神功碑,當世稱之”[5]2715。
天會八年(1130年),金立劉豫為傀儡政權(quán),韓昉雖被任命為冊立劉豫的副使,但在這次冊封事件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有學(xué)者指出冊立劉豫的冊文很可能就是韓昉所撰[7]。韓昉自天會十二年(1134年)入禮部,任職禮部達七年之久,其對于變革與完善金初禮制有重要作用。皇統(tǒng)三年(1143年),“除濟南尹,拜參知政事”[5]2715。在皇統(tǒng)四年(1144年)、六年(1146年)兩次請求退休未果,“乃除汴京留守,封鄆國公”[5]2715。
此后以儀同三司致仕。海陵王天德初年,又加開府儀同三司,“薨。年六十八”[5]2715。可見,韓昉歷經(jīng)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朝,憑借文學(xué)素養(yǎng)與政治才華贏得金初統(tǒng)治者的信任,在朝廷獲得一席之地。
金熙宗時統(tǒng)轄漢人居多,為適應(yīng)統(tǒng)治需要,逐步廢除太祖時實行的“勃極烈制”。于天眷二年(1139年)頒行新官制,詔書由韓昉所撰,《三朝北盟會編》載:“皇祖有訓(xùn),非繼體者所敢忘”(標點為筆者所加),他首先對舊制進行名義上的肯定。隨后對新制的施行原因作了一番陳述:“所由師事,蓋變則通,而通則久,以用裕民……皆今急務(wù)”(標點為筆者所加)[12]。強調(diào)制度革新則是歷史的必然,唯有變通才能長久。從詔書內(nèi)容來看,韓昉對于變革舊制,條理清楚,分析透徹,頒行新制則正符合熙宗統(tǒng)治需要,于是熙宗下定決心實行新制??梢姡n昉對時局有著清楚的把握,頗得皇帝器重,所以,憑借自己的智慧不斷升遷。
韓昉不僅是熙宗的老師,更是其政治上的得力助手。熙宗即位后的政治舉措多與韓昉對其的影響有密切關(guān)系。天眷二年(1139年),熙宗與侍臣就《貞觀政要》討論唐太宗時期的君臣關(guān)系,熙宗從容謂侍臣曰:“朕每閱《貞觀政要》,見其君臣議論,大可規(guī)法”[10]74。明確表示了自己的統(tǒng)治思想,即君臣之間要遵循古禮,大臣要為君主諫言獻策。時任翰林學(xué)士的韓昉對曰:“皆由太宗溫顏訪問,房、杜輩竭忠盡誠。其書雖簡,足以為法?!蔽踝谟謫柕溃骸疤诠桃淮t君,明皇何如?”[10]74韓昉則答道“唐自太宗以來,惟明皇、憲宗可數(shù)?!钡n昉認為,“明皇所謂有始而無終者”,由此并進一步闡明其原因。明皇當初在艱危中得到皇位,任用姚崇、宋璟等重臣,所以才能成就開元之治。但是后期由于對國事懈怠,任用小人,這才釀成天寶之亂。假如從始至終任用賢臣,“則貞觀之風(fēng)不難追矣”[10]74。熙宗對韓昉的論斷欣然接受。熙宗又進一步問“周成王何如?”,韓昉給予肯定的回答“古之賢君”,熙宗則說:“成王雖賢,亦周公輔佐之力。后世疑周公殺其兄,以朕觀之,為社稷大計,亦不當非也”[10]74。對于韓昉與熙宗這場君臣討論,楊果先生認為,韓昉有關(guān)君主昏明、黜奸用賢的道理,使熙宗警醒,此后不久,熙宗便下決心誅殺宗雋、宗磐等宗室勢力[11]。由韓昉擬《誅宗磐詔書》,以誅宗磐等人以昭中外。作詔:“周行管叔之誅,漢致燕王之辟,惟茲無赦,古不為非。不圖骨肉之間,有懷蠭蠆之毒,欲申三宥公議,豈容不頓一兵!群兇悉殄?!盵8]151韓昉在所撰的詔書中歷數(shù)其惡行,表明熙宗誅殺宗磐等人的合法性,從而樹立熙宗在政治上的權(quán)威,進而加強皇權(quán)。
金熙宗是金代的第三位帝王,具有較高漢文化修養(yǎng)。熙宗“自為童時聰悟,適諸父南征中原,得燕人韓昉及中國儒士教之,后能賦詩染翰,雅歌儒服,分茶焚香,弈棋象戲,盡失女真故態(tài)矣。視開國舊臣,則曰:無知夷狄。及舊臣視之,則曰:‘宛然一漢戶少年子也?!盵8]179熙宗在少年時期時刻受漢文化熏陶,其“宛如漢家少年”的形象形成,韓昉功不可沒。熙宗從小就“嘗受讀于韓昉”[9],韓昉的思想對熙宗的影響十分巨大。韓昉飽讀詩書,精通儒家經(jīng)典,在與熙宗的交流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向熙宗陳說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
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過程中,使者的作用不容忽視。使者往往是一個國家形象的化身。金朝立國,周邊多民族政權(quán)并立,其中朝鮮半島的高麗即是其外交對象之一。高麗此前與遼宋友好互通,但在天會四年(1126年)金滅遼后,雖對金奉表稱藩但卻不肯進誓表,金曾多次遣使均無果。同時高麗“征國中讀書知古今者,商榷辭旨,使酬答專對”[5]2714。高麗顯然在文化上有輕視金朝的意思,要求金朝派遣博古通今、有文化素養(yǎng)的人前來商榷。在這種情況下,韓昉作為具有較高漢文化素養(yǎng)的大臣,即是此次協(xié)商的不二人選。
韓昉在遼末出使宋朝時,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使者的風(fēng)范,言辭有力,對時局把握準確。此次出使高麗,韓昉的外交能力再次展現(xiàn)。高麗向韓昉闡明不進表的原因:“小國事遼、宋二百年無誓表,未嘗失藩臣禮。今事上國,當與事遼、宋同禮”[5]2714,因此,拒奉誓表。針對高麗的言辭,韓昉以古論今,說明如果非要用古禮,那么就不應(yīng)該效法宋遼之禮而應(yīng)效法古禮:“貴國必欲用古禮,舜五載一巡狩,群后四朝。周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時巡,諸侯各朝于方岳。今天子方事西狩,則貴國當從朝會矣”[5]2714。在一番言語交鋒中,韓昉這段精彩的回答終于使高麗無言以對,曰“徐議之”,韓昉則義正言辭地說:“誓表朝會,一言決耳”[5]2714。于是,高麗乃進誓表如約。對于此事,宗干非常高興地稱贊韓昉“非卿誰能辦此”,切實認識到了使者在對外關(guān)系中的作用與重要性,并且對執(zhí)事的人說“自今出疆之使,皆宜擇人”[5]2714。韓昉作為金朝使者不僅在金朝與高麗的外交關(guān)系中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確立了金朝在兩國關(guān)系中的主導(dǎo)地位,而且其學(xué)識和外交能力也深深折服了高麗,此后使金的高麗使者都要問候韓昉。
《金史》贊曰:“韓昉、吳激,楚材而晉用之,亦足為一代之文矣?!盵13]韓昉居首,足見其文學(xué)造詣深厚,對當時及后世均產(chǎn)生深遠影響。金朝立國后,之所以能夠據(jù)擁半壁江山,與其重用遼宋人才的政策密切相關(guān)。劉祁《歸潛志》亦有評論:“余曰:觀金之始取天下,雖出于邊方,過于后魏、后唐、石晉、遼……取蔡京、童貫、王黼諸奸黨,皆以順百姓望,又能用遼宋人材,如韓企先、劉彥宗、韓昉輩也?!盵14]韓昉的一生雖主要以文著稱,但其在金朝的制度建設(shè)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尤其是其作為改革女真舊制的金熙宗的老師,對熙宗的思想和統(tǒng)治政策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熙宗時期的天眷新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韓昉推動之力。總之,韓昉作為由遼入金的漢族士人的典型代表,入金后,對金朝的政權(quán)穩(wěn)固發(fā)展和制度的建設(shè)完善,均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