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華
現(xiàn)代的閱讀教學要求破除以教師講解、分析、說明為主的知識灌輸,把閱讀教學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使學生能說會道,能讀書看報,能熟練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因此,閱讀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上。而語言文字素質(zhì)的綜合體現(xiàn)就是語感。因為語感能力是長期語言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心理能力,一種心理直覺。學生的語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審美情趣、文學修養(yǎng)以及生活交際技能等諸因素都是通過語感能力表現(xiàn)出來的。而這些因素也正是語文素質(zhì)的綜合體現(xiàn)。
那么,怎樣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呢?
一、加強閱讀教學的語感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力的主體。
閱讀教學中的語文知識并不等同于語感。前者是知識,后者是能力,中間需要一個轉化的環(huán)節(jié)。一個能把一篇文章背得滾瓜爛熟的人未必能理解語言。豐富的語文知識使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越來越熟練,使語言教育變得更具體。語文知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用來學習語言,體會語感。語言是用來表情達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豐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正如音符之于樂曲,音符本身沒有多大的意義,這些簡單的音符經(jīng)過作者的恰當組合,從而構成旋律中有機的要素。雜亂的排列絕不會構成優(yōu)美的旋律。
例如閱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從文中來看作者四次流淚。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第二次,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第三次,我的眼淚又來了。第四次,“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文章雖然連寫四次流淚,但文字并不重復雷同,而是同中有變,多彩多姿。四次寫“流淚”,作者抒發(fā)的感情并不完全一致。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見到父親。看見凄慘的家境,滿院的狼藉,祖母去世,父親失業(yè),于是一股凄涼感涌上心頭,難過地流下了眼淚。第二次是望父買桔。這是感情的高潮,父親穿過鐵道,爬上月臺為兒子買來桔子,一個“穿”字,一個“爬”字,說明了父親年歲大了,行動不便,充分表現(xiàn)了愛子的一片真情,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 流下了感激的淚水。第三次是車站別離,父親的背影消失了。想起父親的老態(tài)龍鐘,一種憂傷的情懷頓時噴發(fā),留下了辛酸的淚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親的來信,想到頹唐的父親,慘淡的家境,凄涼的晚景,一種負罪感涌上心頭,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淚水。作者的“四次流淚”,感情是豐富真摯的,語言是波瀾跌宕的。閱讀教學對于學生從不自覺地掌握語言提高到自覺掌握語言大為重要,良好的語感能力不是單靠學生自己能形成的,它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有自的地培養(yǎng)訓練密切相關,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語感能力,關鍵是教師是否有意識地引導和訓練學生。
二、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學生語感能力的基礎。
習慣是教育力量的基礎,是教育活動的杠桿。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閱讀習慣對形成良好的語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使學生終生受益;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談不到自覺地學習,也就談不到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閱讀是語感的運用和體現(xiàn) ,沒有閱讀也就談不上語感,學生在自由、寬松的氣氛中博覽精讀,猶如蜜蜂采蜜。他們與書中的主人同歡樂,共憂思,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共鳴。同時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語言的奧妙,認知了語言的情趣,把握了語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語言文字觀。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大 量瀏覽和精研各種文體的優(yōu)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礎。三、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可以深化學生語感能力。
良好的語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就是思考能力。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無窮的人。學生階段正是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養(yǎng)成優(yōu)良的思維品質(zhì)是非常重要的。在閱讀教學中 ,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品質(zhì)存在著不少缺陷:不善于全面看問題,以偏概全;不善于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淺嘗輒止;不善于聯(lián)系地看問題,孤立思考;不善于創(chuàng)造性地分析問題,生搬硬套。例如教蘇軾的《題西林壁》一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橫”看怎么成“嶺”,“側”看怎么成“峰”?“遠近高低”又怎么各不相同? 這些詩句雖然很直觀,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的山嶺表象中,卻找不到確切的支持。如何訓練學生通過變通、創(chuàng)新、聯(lián)系多方面的因素,進行深入的思考,使學生體會到:橫 、側、遠、近、高、低這廬山的六種形態(tài)的壯美。如果選用一個板刷,板刷上一撮撮毛從一端逐次升高地排列到另一端,讓學生橫看:板刷上一撮撮毛左右橫列,像山嶺的屏幛一樣;再讓學生側看:一撮撮毛前后重疊,像山巒成群一樣;再輔之以該山群峰疊翠的想象,結合比較“嶺:山之肩領相并,有山路相通”和“峰,山之端也”兩者的詞義 ,如果把詩中語句改寫成“橫看成峰側成嶺”,就不貼切了,說明蘇軾寫詩用詞既生動又準確。這樣就促進和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感覺、認知和把握,深化了學生的語感能力 。至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樣的富于哲理的千古名句,更達到了言猶盡而意無窮的境界。從《題西林壁》詩的教學實踐來看,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是深化語感能力層次的必由之路,從具體課文的語言本質(zhì)特征和基本要素入手,努力將自己精湛的思維品質(zhì)在語感能力中加以表現(xiàn)和運用,這樣就會逐漸感受語言在各種環(huán)境中的不同意境,并最終自如地甚至創(chuàng)造性地駕馭形形色色的各種語言,使語感能力達到一個 新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