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作者結(jié)合日常教學實踐,從分析小學語文語用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了創(chuàng)設(shè)表達情境、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注重讀寫結(jié)合等可行性教學策略。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語用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8-17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1-0043-02
在實際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過于重視對詞匯、詞性的教學,忽略了對語言文字應用的訓練,沒有很好地引導和示范,導致學生的語用能力得不到進一步提升。因此,在日常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將語言文字和語言運用能力結(jié)合起來,提升教學效果,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一、小學語文語用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具體的指導方法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其實就是圍繞聽說讀寫開展一系列活動,而語文課中最要下功夫的是閱讀,閱讀能力是一個人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F(xiàn)在的語文課也十分注重閱讀教學,但對閱讀方法的傳授和訓練仍然做得不夠。比如說默讀、快讀、跳讀、精讀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讓學生去執(zhí)行,而缺乏具體的指導,沒有方法的提示,有些基礎(chǔ)差的學生“一頭霧水”,不知道具體應該做些什么事。
(二)缺少語用的有效訓練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更注重的是對語文知識的教學,對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還不夠。比如說在教學修辭手法時,教師往往訓練的是學生如何分辨不同的修辭手法,對訓練學生如何模仿不同的修辭手法造句、如何恰當?shù)厥褂眯揶o手法做得還不夠。有些教師往往在一節(jié)課的結(jié)尾,讓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的修辭手法寫一段話,留作家庭作業(yè),缺乏實際性的指導,效果不佳。
(三)濫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技術(shù)
隨著教師日益依賴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技術(shù),它的弊端也日益凸顯。有些教師一整節(jié)課下來,沒有板書,需要什么照片或者資料,只需要在多媒體屏幕上面點一下就可以展示出來。比如說在教學詩詞時,作者介紹、作品背景、字詞注釋等,全都是從網(wǎng)上下載拼湊的,教師講到哪里,在屏幕上點擊一下就可以了。這樣的教學無法讓學生真正感受詩詞的美,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有些教師很喜歡在語文課上播放音樂、視頻,用音樂來渲染課堂氣氛,用觀看視頻來代替文本閱讀。雖然很直觀,可是把課文講解與閱讀切割得零碎,學生的閱讀被擠壓了,干擾了學生對文字的感受和想象。
二、小學語文語用教學策略
(一)創(chuàng)設(shè)表達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思維能力
教師在語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shè)各種情境,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提供便利條件,讓學生從不敢說、不想說、不會說的狀態(tài)進入敢說、想說、會說的狀態(tài),從蒼白的語言表達轉(zhuǎn)變?yōu)樨S富的語言表達。例如,在《爬山虎的腳》一課中,語文特級教師葉存鈴在引導學生感知 “葉子”的特點時,先引導學生自讀第一個句子,用一個字概括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用“△”標出“嫩”;再請學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描寫綠葉的三句話,從中找出表達葉子特點的詞,也用“△”標出“新鮮、舒服、均勻、漾”。當學生理解精彩字詞,學習熱情高漲時,葉老師趁熱打鐵,進行引讀:“就因為新鮮,所以我們看得舒服?!保ㄉx)“是呀,幾場小雨過后,爬山虎就長得更快了———”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學生感悟用詞之妙,反復誦讀,體會爬山虎葉子的美,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最后,讓學生選擇“嫩、新鮮、舒服、均勻、漾”這幾個字詞中的一個進行運用,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了表達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造出來的句子自然生動通暢。
(二)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調(diào)動學生語用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花鐘》一課中,教師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再細讀第一自然段。“既然叫花鐘,應該像其他鐘表一樣,那這個花鐘真的名副其實嗎?”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找出各個時間段開花的鮮花。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時鐘,然后利用卡片讓學生把各種花的圖片貼在相應的時間點上。在貼的同時,注意學生的口頭表達,讓學生以自己的感受來朗讀。例如,請一位學生上來一邊貼,一邊口頭表達。之后指導學生(看圖或卡片)朗讀這一句:牽?;ǘ嘞褡仙模ㄐ±龋┭?。下一環(huán)節(jié)對比朗讀:凌晨四點,牽?;ㄩ_了;五點左右,薔薇開了;七點,睡蓮也開了……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描寫花的不同句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去學習。
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將語文課堂讓位于學生,讓學生有發(fā)現(xiàn),教師引導學生質(zhì)疑、探疑、解疑。讓學生有展示。給學生展示的機會,讓學生把不好的地方暴露出來,也是給教師了解學生的機會,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讓學生有活動。語文活動的起點是語言文字運用,終點也應是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一切都要圍繞這個點開展教學活動。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在課堂上組織的活動并非真的語文活動,看似熱熱鬧鬧,落腳點卻不在語言文字運用上。真正的語文活動是通過語言表現(xiàn)或者通過語言描寫出來的。
(三)注重讀寫結(jié)合,強化學生的語用實踐
讀寫結(jié)合,模仿練筆遷移。讀寫結(jié)合是治學的重要方法,也被視作語文教學的原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注重與寫作的融合,增強學生的語用能力,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學習一篇課文后,學生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并不斷地從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原型”中得到啟發(fā),這為學生寫作準備了心理上的條件。小學生寫作一般從模仿開始,借鑒范文的過程,正好是對范文再學習、再認識的過程,模仿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在借鑒運用的過程中有意識記。例如,《太陽是大家的》是一首兒童詩,課文用擬人的手法,把太陽當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里,和不同國家的孩子游玩。在學完這首詩歌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和領(lǐng)會作者的表達方法,并學習這種表達方法,設(shè)計“我也來當小詩人”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也來寫寫詩,這樣也是從課文到語文、從書本到生活的延伸。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既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掌握不同的表達方法,又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強化學生的語用實踐。
巧用留白,促進思維發(fā)展。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處采用了留白的手法,給讀者以無限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握留白手法的運用,幫助學生拓展想象和情感思維,進行語用的遷移性練習。例如,《凡卡》結(jié)尾處寫道:“他在夢里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搭拉著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鰍在炕邊走來走去,搖著尾巴……” 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利用課文留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進行自由的想象和發(fā)揮。同時,教師要把握文本中的空白處,引導學生對空白處進行延伸,用自己的想象進行拓展性理解,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拓展想象思維。
綜上所述,語用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對語用教學的認知,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教學的方式,真正將促進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融于日常教學之中,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吳春來.發(fā)現(xiàn)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