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學(xué)新
(山東省沂南縣湖頭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
奶山羊泄瀉是指奶山羊排糞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甚至泄糞如水樣的一種癥候。
奶山羊泄瀉的主要病變部位在脾、胃和大、小腸。但是,其他臟腑的疾患,如腎陽不足,亦可導(dǎo)致脾胃功能失常而發(fā)生泄瀉。在臨床病例中,多因飼養(yǎng)管理不良,奶山羊久渴不得飲;空腹過飲冷水、冰渣水,或飲污濁泥漿水;或采食過量草料、冰凍草料、發(fā)霉腐敗變質(zhì)飼草飼料、混有塑料薄膜草料;飲喂不均,飲喂失調(diào),致使脾胃損傷,不能正常腐熟運(yùn)化水谷,清濁不分,故而作瀉。
外感寒濕之邪,傳于脾胃,或內(nèi)傷陰冷,直中胃腸,致使運(yùn)化乏力,寒濕下注,清濁不分,遂成泄瀉。
暑月炎天,放牧后不得休息而趁熱急喂草料,郁而生熱;或草料霉?fàn)€,谷氣料毒凝于腸中,郁而化熱。熱傷腸絡(luò),腸中氣血瘀滯而作疼;熱傷脾胃,導(dǎo)致津液不能化生,水反為濕,濕熱下注,乃成泄瀉。
長(zhǎng)時(shí)間斷食,采食過急、過量,導(dǎo)致宿食停滯,脾胃受損,不能運(yùn)化水谷精微,水反為濕,谷反為滯,致使合污下降而成泄瀉。
長(zhǎng)期飲喂失節(jié),饑飽不均,草料質(zhì)劣,致使脾胃虛弱。脾虛不能正常運(yùn)化水谷精微,胃弱不能腐熟消導(dǎo),最終導(dǎo)致中氣下陷,清濁不分,遂而作瀉。
久瀉不愈,脾陽受損,重者傷腎,腎陽虧損,最終脾腎雙虛,泄瀉不止。
2.1.1 主證
發(fā)病較急,瀉糞稀薄如水,便中有飼料殘?jiān)?,色淡、臭味較??;腸鳴如雷,腹痛綿綿,耳鼻俱冷,尿少;精神不振,頭低耳耷,食欲減少或廢絕,反芻無力或不反芻;兼有外感風(fēng)寒者常伴有咳嗽、流涕;口色青白或青黃,口內(nèi)滑利,脈象沉遲。
2.1.2 治則
溫中散寒,利水止瀉。
2.1.3 方藥
豬苓8 g,茯苓10 g,澤瀉12 g,白術(shù)10 g,桂枝6 g,干姜10 g,茴香8 g(按50 kg體重奶山羊用量,下同);水瀉嚴(yán)重者,加訶子、烏梅、天仙子各5 g。共為末,開水沖調(diào),候溫灌服。每天1劑,分2 次服用,連用3~5 劑。
兼有外感風(fēng)寒并咳嗽、流涕者,用紫蘇12 g,半夏10 g,藿香、茯苓、陳皮各12 g,炒白術(shù)、甘草各15 g。共為末,開水沖調(diào),候溫灌服。每天1劑,分2 次服用,連用3~5 劑。
2.2.1 主證
瀉糞稀薄如粥樣,黏膩,或蕩瀉如水,赤穢兼腥,惡臭難聞;神情焦躁,減食或不食,不反芻或反芻無力,時(shí)有腹痛;兼有外感風(fēng)熱時(shí),常見發(fā)熱,口渴喜飲,尿短赤;口色赤紅,舌苔黃膩,口臭,脈象沉數(shù)。
2.2.2 治則
清熱解毒,健脾止瀉。
2.2.3 方藥
郁金15 g,訶子10 g,黃芩10 g,大黃15 g,黃連6 g,梔子10 g,白芍10 g,黃柏10 g。熱盛者,去訶子,加金銀花、連翹各6 g;水瀉嚴(yán)重者,去大黃,加車前子8 g、茯苓6 g、豬苓6 g;腹痛嚴(yán)重者,加延胡索10 g。共為細(xì)末,開水沖調(diào),候溫灌服。每天1 劑,分2 次服用,連用3~5 劑。也可用白頭翁、萹蓄各12 g,秦皮、白術(shù)、茯苓、黃柏、車前子、瞿麥各8 g,黃連6 g。每天1 劑,分2 次服用,連用3~5 劑。
兼有外感風(fēng)熱泄瀉時(shí),可用廣木香9 g,甘草10 g,黃芩、黃連各13 g,澤瀉、茯苓各15 g,葛根18 g,以解表清里、清熱利濕。每天1劑,分2 次服用,連用3~5 劑。
2.3.1 主證
厭食或食欲廢絕,反芻停止或減少,肚腹微脹,瀉糞稀薄,或糞內(nèi)夾雜未被完全消化的草料殘?jiān)瑖啔馑岢?;間有輕微疼痛,瀉后痛減;口色紅,舌苔厚膩,脈象沉緊。
2.3.2 治則
消食導(dǎo)滯,清熱利濕。
2.3.3 方藥
人用保和丸,按說明書成人用量使用。同時(shí)配以厚樸13 g,雞內(nèi)金、茯苓、甘草各15 g,海螵鞘20 g。共為細(xì)末,開水沖調(diào),候溫送保和丸服下。
也可用大黃25 g,白術(shù)、神曲各20 g,枳實(shí)、黃芩、黃連、茯苓各15 g,澤瀉10 g。加水共煎,濾液去渣,候溫灌服。每天1 劑,分2 次服用,連用3~5 劑。
羔羊傷食瀉時(shí),可用山楂20 g,車前子15 g,枳殼、制半夏、干姜、麥芽、神曲、威靈仙、澤瀉各10 g,木香、檳榔、雞內(nèi)金各8 g。加水1 500 mL,煎至500 mL,濾液去渣,候溫灌服,每天2~3 次,每次20 mL[1]。
2.4.1 脾陽虛瀉
(1)主證
多因羊久瀉不愈或時(shí)瀉時(shí)止,慢性遷延不愈,病程較長(zhǎng)。多見于體質(zhì)瘦弱的羔羊?;疾⊙蚋岜憩F(xiàn)為排泄物稀,且便中帶有奶瓣或未被消化的草料殘?jiān)?,體瘦形羸,精神萎靡,不思飲食,四肢冰冷,脈象緩弱。
(2)治則
健脾止瀉。
(3)方藥
黨參、白術(shù)、茯苓各18 g,炮姜、草蔻、白扁豆各12 g,澤瀉、山藥15 g,炙甘草10 g。加水1 500 mL,煎至500 mL,濾液去渣,候溫灌服,每天2~3 次,每次20 mL[2]。
也可用茯苓、黨參各15 g,炒山楂18 g,炒白術(shù)、砂仁、黃連、陳皮、枳殼、檳榔、紫蘇、車前子各10 g,澤瀉、木香各8 g,甘草6 g。加水1 500 mL,煎至500 mL,濾液去渣,候溫灌服,每天2~3 次,每次20 mL。
2.4.2 脾陰虛瀉
(1)主證
多因奶山羊久瀉不愈或暴泄,致津液虧耗所致。病羊神情焦躁,呆立無神,毛發(fā)躁亂無光,口渴欲飲,喜飲厭食,糞瀉如水,脈細(xì)數(shù)。
(2)治則
養(yǎng)脾育陰。
(3)方藥
蓮子10 g,甘草、烏梅各12 g,白扁豆、杭芍各13 g,黨參、白術(shù)、山藥、熟地各15 g,茯苓18 g。共為細(xì)末,開水沖調(diào),候溫灌服。每天1 劑,連用3~5 劑。
2.4.3 脾腎雙虛
(1)主證
病羊脾腎雙虛,久瀉不愈,瀉糞中含有未被消化的草料殘?jiān)?;四肢厥冷;舌苔薄白泛黃,脈象細(xì)弱。
(2)治則
育陰維陽。
(3)方藥
吳茱萸、附子各7 g,破故紙、肉豆蔻、烏梅、五味子、桂枝、枸杞各12 g,白術(shù)13 g,茯苓、黨參、訶子、山藥各15 g,當(dāng)歸18 g。共為細(xì)末,開水沖調(diào),候溫灌服。每天 1 劑,連用3~5 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