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字音在日譯漢音與黨項語中變讀形式的比較研究

2020-01-14 13:25孫伯君孟令兮
西夏學 2020年1期
關鍵詞:鼻音古漢語西夏

孫伯君 孟令兮

日語和西夏語盡管相隔萬里,語言也不屬于同一個語系,但兩種語言有相近的音節(jié)結構,即它們的輔音韻尾均不夠豐富,沒有像中古漢語一樣的-p、-t、-k和-?等輔音韻尾。

我們知道,日語原有兩套古老的漢字音,日譯吳音和日譯漢音(kan-on),中村久四郎《唐音考》認為日譯吳音是東晉和宋齊時期(4—5世紀)的漢語,而日譯漢音則是隋唐時期(6—10世紀)的漢語①中村久四郎:《唐音考》,《史學雜志》XXVIII,1917年,第1142頁?!,F(xiàn)代學者一般認為,日譯漢音反映的是唐代中期的漢語語音,是8、9世紀,日本從中國長安一帶學來的當時被認為“標準”的字音系統(tǒng)②平山久雄:《中古漢語的入聲韻尾在日本漢字音中的反映及其演變》,《中文學術前沿》第二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6—13頁。。

西夏(1038—1227年)是黨項人于1038年建立的王朝,都城是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其主體民族漢語稱之為“黨項”,蒙古語稱之為“唐?!?,藏語稱之為“彌藥”。黨項人和現(xiàn)在四川省境內(nèi)的“木雅人”有某種淵源,都是古代羌人的支系。他們所操母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一般認為黨項語(西夏語)屬于羌語支,與木雅語比較接近③孫宏開:《羌語支屬問題初探》,載《民族語文研究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9—224頁。。西夏遺存的記錄漢字音的文獻,主要是黑水城發(fā)現(xiàn)的《番漢合時掌中珠》中的記音材料、西夏新譯佛經(jīng)陀羅尼的梵漢對音,以及藏文佛經(jīng)殘片中的漢字記音等,反映了12世紀流行于河西一帶的西北方音。

可以說,日譯漢音和西夏文獻中的漢字音是時代相繼的中古西北方音語料。不過,由于受本族語音節(jié)系統(tǒng)的影響,唐、宋時期漢字音借用到這兩種語言中時,往往會發(fā)生音素的替代、增音、減音等變讀,與漢族人所說的漢語不甚一致。

高田時雄曾基于敦煌莫高窟中發(fā)現(xiàn)的各種民族文字文獻所記載的漢字音的不同,指出唐代的西北方音中存在著各種“變體”①高田時雄(Takata Tokio) :Phonological Variation among Ancient North-Western Dialects in Chinese,載波波娃(Irina Popova)、劉屹主編:《敦煌學:第二個百年的研究視角與問題》,圣彼得堡,2012年,第249—250 頁。。所謂“變體”,當指中古西北方音存在很多由于母語與漢語的音位格局差異,是所讀漢字音有變讀成分的“番式”漢語。毫無疑問,日譯漢音也應屬于唐代西北方音的“變體”。

馬伯樂、高本漢和中、日學者均曾利用日譯漢音研究唐代的西北方音,高本漢曾提醒人們注意這類材料的變讀:“第一類材料自然在將來可以得出很有趣的結果。不過我們對于這一類材料要當心一點。因為各民族要遷就自己語言的讀音習慣,對于外來的借字都有曲改讀音的傾向,甚至改得認都認不出來了,所以有時簡直連相近的音值都不一定找得到了。”②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57頁。所謂“第一類材料”即指外國語言里翻譯中國字的對音與中國語言里翻譯外國字的對音。

一、入聲字在兩種語言中的變讀

(一)入聲字在日譯漢音中的變讀

中古漢語的入聲韻是以塞音-p、-t、-k收尾的閉音節(jié)或促聲韻,敦煌藏漢對音資料可以證明這一點。漢語入聲字-k、-t、-p韻尾分別用藏文-g、-d(-r)、-b注音,如“納”’dab,“甲”kab,“法”p’ab,“答”tab;“達”dar,薩sar,“滅”’ byar;漠’bag,“伯”peg,“睦”’bug,“目”’bug③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82—86頁。,盡管-t被-r所替代,但毫無疑問唐五代西北方音還保留全部入聲韻尾,而因為藏文的g、d、b不能用作后加字的,所以當時漢語入聲韻尾仍然是-k、-t、-p。

綜合來看,中古時期的入聲字在日譯漢音中的變讀有兩種情況:一是在-p、-t、-k之后增加i、u等元音;二是-p、-t、-k脫落。橋本進吉先生曾這樣總結入聲字在日語中的變化,并稱這種變讀為“國語化”:“入聲音[-p][-t][-k]在古代國語里并不存在,由母音直接向[-p][-t][-k]這樣的閉鎖音過渡,這與國語音節(jié)的一般構造也是大相徑庭的。這樣的發(fā)音對于日本人來說無疑是困難的。因此,為使之國語化,則在其最后的子音后,加上[i][u]等母音,將[-p]發(fā)成「フ」,將[-t]發(fā)成「チ」或「ツ」,將[-k]發(fā)成「キ」或「ク」,把它們當成另一個音節(jié),或者干脆把后面的子音省略掉,使之變成以母音結尾的音節(jié)。”①橋本進吉(Hashimoto Shinkichi):《國語音韻 の研究》,東京巖波書店,1957年,第254—255頁。

平山久雄先生也曾說過:“日本人曾在-p、-t、-k后面添上一個元音*u或*i來模擬漢語入聲字的韻尾。這是由于古代日語沒有以輔音收尾的音節(jié)的緣故?!雹谄缴骄眯郏骸吨泄艥h語的入聲韻尾在日本漢字音中的反映及其演變》,《中文學術前沿》第二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6—13頁。

下面表1里是中古漢語的入聲韻尾-p、-t、-k在日語漢音中的變讀規(guī)律③本文所用中古音和日譯漢音的例子摘自高本漢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中國音韻學研究》第四卷“方音字匯”,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547—731頁。。

上述日譯漢音大部分是高本漢從《漢和大辭林》與《漢和大字典》中摘錄的。有些是理論上的讀音,不過存世日本古代文獻可以佐證這些字音,如長承本《蒙求》(注音承襲10世紀的某種文獻)被認為是漢音的典型代表,沼本克明曾對其注音按漢語的聲、韻、調(diào)加以整理,以下的例子與字典中的讀音基本相合:“合”kapu、“急”kipu、“獵”repu;“密”bitu、“窟”kutu、“葛”katu;“木”boku、“藥”yaku、“直”tyoku;“劇”keki、“石”seki、“壁”peki④沼本克明:《吳音、漢音分韻表》,筑島裕(編):《日本漢字音史論輯》,東京汲古書院,1995年,第121—243頁。。

可以看出,中古漢語的大部分入聲字在日譯漢音中的變讀形式是于-p、-t、-k韻尾后添加元音*u或*i,由一個閉音節(jié)變讀為兩個開音節(jié)。此外,據(jù)考證,日本7—8世紀的文獻中有一些利用漢字的音讀來書寫日語地名、人名的例子中,還有在-p、-t、-k韻尾后面加a、e、?的情況,如:東京有“葛飾區(qū)”,“葛飾”*katsushika;福岡市有“博多區(qū)”,“博多”*hakata;“博士”*hakase(也作hakushi);“伊達”*idate、“乙訓”*ot?kuni。無論如何,漢語中古時期的入聲字在日譯漢音中的變讀大部分都是增音的形式。

(二)入聲字在西夏語中的變讀

西夏的資料顯示12世紀河西方音入聲韻尾全部失落了。龔煌城通過考察《番漢合時掌中珠》標音漢字已經(jīng)得出當時丟掉所有的入聲韻尾的結論①龔煌城:《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論集》,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567頁。。

孫伯君則根據(jù)西夏新譯佛經(jīng),歸納其中的梵漢對音規(guī)律,進一步證明了當時的入聲韻塞音韻尾已經(jīng)失落,如②孫伯君:《西夏新譯佛經(jīng)陀羅尼的對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104頁。:

西夏資料所反映的漢語塞音韻尾全部失落的情形,是一種基于黨項語音節(jié)中沒有塞音韻尾的“番式”變讀。與日譯漢音增音的變讀形式不同,西夏人口語中的中古漢語入聲字是一種減音的形式。

二、鼻音-m、-n、-?韻尾在兩種語言中的變讀

(一)鼻音-n、-?在日譯漢音中的變讀

中古漢語有-m、-n、-?三個鼻音韻尾。漢字進入日本之前,日本固有的和語中沒有撥音ん(ン)。橋本進吉先生認為撥音ん(ン)產(chǎn)生于平安朝后期③橋本進吉(Hashimoto Shinkichi):《國語音韻 の研究》,東京巖波書店,1957年,第173頁。,是受漢語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最初,漢語鼻音韻尾-m、-n,日本采用增音的變讀形式,分別讀作mu、mi,na、ni,如“心”讀作*simi;“三”讀作*samu;“信”讀作sina。隨著漢字的繼續(xù)傳入和影響,又逐漸把-m、-n讀作-n,產(chǎn)生了撥音ん(ン)①劉富華:《從鼻音n、ng與撥音ん的關系看漢語對日語的影響》,《東北師大學報》1982年第2期,第30—37頁。。漢語鼻音韻尾-m、-n在日譯漢音中均標注為撥音ん(ン),如表2。盡管標作撥音ん(ン),但馬伯樂(Henri Maspéro)認為:“8世紀的-n就像日語里所有別的輔音一樣,需要和元音一起念出來?!疁啞謴?1世紀起也被轉寫成ku-ni,顯得是打算直接轉寫當時的漢語讀音?!雹隈R伯樂(Henri Maspéro )著,聶鴻音譯:《唐代長安方言考》,中華書局,2005年,第12頁。

日譯漢音把漢語鼻音韻尾-?變讀作元音-i、-u,如表3。

表3

(二)鼻音-n、-?在西夏語中的變讀

西夏語中有一部分鼻音-n能讀出來,應該是長期與漢語接觸而產(chǎn)生的。大部分失落,相應的音節(jié)讀作陰聲韻,如《番漢合時掌中珠》中“丙”“并”“邊”“變”,為同一個西夏字注音;“爹”“丁”“頂”“鼎”“典”為同一個西夏字注音③龔煌城:《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論集》,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541—543頁。。

后鼻音韻尾-?在黨項語中變讀作-u、-i,《番漢合時掌中珠》中,大量宕攝、梗攝、曾攝、通攝字失落鼻音韻尾-?,分別與果攝、蟹攝合流,讀作-u(o)和-i。如:宕攝的“黃”“剛”“姜”與果攝的“哥”“果”“個”為同一個西夏字標音;梗攝的“庚”“更”“耕”“粳”與蟹攝的“皆”“芥”“界”為同一個西夏字標音①李范文:《宋代西北方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245—246頁。。

梵漢對音中,大量宕攝字與梵文o/u對音,如“光”對ko,“口浪”對rō,“商”對?o/?u,“當”對tu等;梗攝字與梵文元音i/e對音,如“丁”對te,“矴”對te/ti,“口命”對bhe/bhi,“銘”對me,“寧”對de/dhe/dhi,“形”對he,“永”對ve等等②孫伯君:《西夏譯經(jīng)的梵漢對音與漢語西北方音》,《語言研究》2007年第1期,第12—19頁。。

上述情況說明黨項人的口語中,漢語的宕攝(*-a?)變讀作果攝(*-o、*-u),梗攝(*??、*-i?)變讀作蟹攝(*-ai、*-ei)。

中古后鼻音韻尾-?在日譯漢音與黨項語中的變讀,與這兩種語言沒有后鼻音韻尾有關。

三、中古漢語聲母在兩種語言中的變讀

(一)精組字在日譯漢音中的變讀

日語中齒頭音和正齒音只有s-聲母,而沒有*ts-、*tsh-和?-、?h-,因此,日譯漢音中把齒頭音和正齒音均變讀作s-,如表4。

表4

這種變讀與阿爾泰語系的契丹語、女真語、蒙古語、滿語對漢語的變讀類似?!杜孀g語》為精母漢字標音常用心母字,如“總兵”在《女真譯語·人物門》對音為“素溫必因”,“總”變讀作“素溫”;漢語精母字“子”(瓦子)、從母字“皂”的聲母,“都司”的“司”,用同一個女真字標音③金啟孮:《女真文辭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66頁。。

蒙古語中齒頭音也只有擦音s-,漢語ts-、tsh-、s-均讀作s-,如元代《張應瑞先塋碑》《竹溫臺神道碑》《忻都神道碑》:“藏”sink,“匠”sank,“紫”“資”“集”si,“贈”sink,“左”soo,“總”sonk;“參”sam,“錢”san,“齊”si,“秦”sin,“青、清”sink,“全”soin④亦鄰真:《〈元朝秘史〉及其復原》,《亦鄰真蒙古學文集》,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13—746頁。。

(二)漢語非(f-)聲母字在黨項語中的變讀

黨項語用喉音合口字xu-或xiw-(龔煌城擬音)替代f-,如西夏文《類林》卷三“范式”對譯作①史金波、黃振華、聶鴻音:《類林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頁。,西夏文《德行集》第6葉“太傅”對譯作,“大夫”之“夫”對譯作“xu1”②聶鴻音:《西夏文德行集研究》,甘肅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51頁。。

日譯漢音往往把非聲母字讀作喉音合口字,如表5。

表 5

四、結語

日語和西夏語盡管不屬于一個語系,但同屬輔音韻尾不夠豐富的語言,音節(jié)結構相近。在標注唐、宋時期漢字音時,盡管音素的替代、增音、減音等變讀有增有減,或同或異,但總的趨勢是一樣的,如:中古時期的入聲字在日譯漢音中有兩種變讀形式,一是增音,二是脫落,而黨項語只有脫落的形式;中古時期漢語鼻音韻尾-?,日譯漢音和黨項語的變讀形式一樣,均讀作元音-i、-u。上述輔音后邊增加一個元音和減掉音節(jié)末輔音等變讀,都是與本民族語的音節(jié)結構特點發(fā)生的趨同變化。考察和比較漢字音在日譯漢音與黨項語中的變讀形式,無疑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如下的事實:不同系屬的語言在與其他語言接觸的時候,如果它們的音節(jié)結構相近,也會發(fā)生共同的變讀,而這些屬于共時變讀的形式與歷時演化之間有著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

猜你喜歡
鼻音古漢語西夏
上了一年級的蚊子
如何學習掌握古代漢語詞義*——何九盈先生《古漢語詞義叢談》評介
到底誰是老師???
記者應該“圍著誰轉”
寧夏西夏風情園
播音學習札記——鼻音過重
標話詞匯限定成分的后置
談古漢語主語隱去對韓國語教學的啟示
見于《說文解字》的晉江、石獅閩南方言上古漢語詞匯
從出土檔案看西夏官吏請假制度*
惠来县| 阳高县| 洪湖市| 海阳市| 南京市| 鄂托克前旗| 德钦县| 罗源县| 久治县| 准格尔旗| 彭山县| 怀仁县| 阜宁县| 井冈山市| 江孜县| 长武县| 土默特左旗| 新密市| 冷水江市| 威海市| 蒙自县| 苍梧县| 郧西县| 营口市| 称多县| 乳山市| 兴隆县| 沙雅县| 中山市| 东丰县| 宾阳县| 河北区| 东平县| 阿合奇县| 海门市| 玛沁县| 宣武区| 通辽市| 黑龙江省| 浮梁县| 鹿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