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月
【摘要】漢字,是中國文明最久遠的沉淀,語文奉上千卷萬篇佳作,讓世人皆知華夏之美。長江黃河源遠流長的旅程,記載在語文的書卷上,中華民族久遠優(yōu)雅的文明,鐫刻在古老的史書上,語文為世人帶來的不僅是知識的沉淀,更是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語文學習,是感受書香氣息的新天地,是了解歷史文明的通道,更是步入國家理想未來的奠基石。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有效策略
對于學生小學階段的教學,主要是教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擁有文明道德的作風、為未來更好發(fā)展打基礎的一個過程。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教師要更加細致地給學生傳授語文知識,讓學生更了解自己的母語,促進未來可期的發(fā)展空間。本文筆者就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作一定分析,旨在為學生打造更好的課堂教育。
一、運用體驗式教學,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感
對于小學高年級語文的課堂教學,此階段學生心智較為成熟,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高,教師要趁熱打鐵,積極引入體驗式教學技巧,讓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更為透徹,增強學生體驗感,促進學生對于文章的思維,讓學生擁有自身對文章獨特的見解,促進學生情感培養(yǎng)。
例如,就《我家的杏熟了》一文而言,本文主要講述了自家杏兩次熟時作者與奶奶的對話,在一次小小的豐收經歷中,作者從奶奶身上學習到分享的道理。在這類充滿行動的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外出體驗一次豐收的快樂,并讓學生將所得東西分享給自己的伙伴,從中體驗分享的快樂。在這樣體驗式的教學中,學生對文章會更有體驗感和情感,加強學生鍛煉和學習氛圍。
二、引用問題式教學,發(fā)展學生思維邏輯
在小學高年級教學中,學生很快面臨小學畢業(yè),即將擁有更寬更廣的新天地去奮斗,為了使學生的未來更加明朗,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問題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思考探索能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發(fā)展思維能力,以便于今后遇到更難更復雜的學習時,學生能思維靈活地解決難題,保持更努力更優(yōu)秀的學習狀態(tài)。
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講述的是周恩來總理12歲時,對國家、對未來的責任感,他從小就熱愛祖國,一心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本文對學生的愛國情懷有極大的激發(fā)作用,對于這一類培養(yǎng)學生正確觀念的文章,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對于學生不理解或有疑問的地方,教師再進行補充答疑,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也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三、代入影視圖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以書面形式為學生授課,但在當今科技發(fā)展迅速,學生思維發(fā)展更快的時代中,依靠書面講解,難以給學生確切真實的體驗,讓學生感受不到語文知識的魅力,因此,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給學生分享一些影視圖片類的資料,輔助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感,激發(fā)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文章更具情感性,提升學科學習成績。
例如,在《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中,詳細講解了中國抗擊日寇時,狼牙山五壯士完成掩護任務的過程,強烈地展現了中國人民為求統(tǒng)一的決心和舍生為死的愛國情感。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本文影視片段,讓學生感受當時熱血男兒的風采和中華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激發(fā)學生對本文的學習興趣。
無論是語文學習還是語文教學,從來都不是盲目的,在小學高年級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投其所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情誼,用簡明易懂的方法為學生傳授知識,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感,讓學生有足夠堅實的基礎,可以去應對未來更難的挑戰(zhàn),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