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琳
(云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云南 昆明 650500)
明代張景在《飛丸記·埋輪沒產(chǎn)》中對“挑釁”一詞這樣定義:“借端生事,企圖引起沖突或戰(zhàn)爭?!比缃?,“挑釁”一詞已被引入教育領域,被應用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當前,在中小學或者任何以班級形式授課的課堂中,常常會出現(xiàn)學生在課堂挑釁教師的行為,這種行為嚴重影響課堂教學秩序,阻礙課堂教學進度,影響教師的教學情緒;同時也不利于學生高效學習,更不利于師生和諧關系的建立。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挑釁行為,教師需要充分運用教學機智,及時采取恰當?shù)慕虒W行為加以處理。教師妥善處理學生的課堂挑釁行為可以充分展示個人的人格魅力,從而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本文便嘗試探究學生產(chǎn)生課堂挑釁行為的具體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對策和建議,以期為教師理性處理學生課堂挑釁行為提供些許參考。
挑釁,即學生由于在認識、言語、行為、思想等方面的信息不對等或者為了引起教師的關注而產(chǎn)生的干擾教育教學活動的一系列反應。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挑釁行為必然會對課堂產(chǎn)生不良影響。從課堂實際實踐情況看,可以將學生的課堂挑釁行為分為語言挑釁和行為挑釁兩種類型。
語言挑釁,即學生為了得到教師的注意,或者對教師的語言或行為產(chǎn)生了負面情緒,從而在課堂上通過負面語言來挑釁教師的行為。這種行為在課堂教學中較為常見,例如:學生給教師起外號或者直呼其名,在課堂上打斷教師的話語,或者直接反駁教師的言語。
行為挑釁,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產(chǎn)生的超過課堂規(guī)范秩序的一切行為動作。行為挑釁包括直接行為挑釁和間接行為挑釁。直接行為挑釁是指學生與教師之間直接發(fā)生行為沖突,如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發(fā)生肢體沖突、在教師身上張貼紙條等;間接行為挑釁是指借助媒介而發(fā)生某種行為以引起教師注意或者擾亂課堂秩序,如學生通過敲桌子或者椅子發(fā)出各種聲響、與其他學生之間無聲打鬧、未經(jīng)允許直接出入課堂等。
課堂其實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一個載體,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與引領者,學生是學習與發(fā)展的主體[1]149。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學習表現(xiàn)為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梢詰{借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改變來推斷學習的發(fā)生,雖然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的一般知識經(jīng)驗和道德規(guī)范不一定在行為中立即表現(xiàn)出來,但它們會影響學生未來的行為潛能[2]66。所以,教的過程實質(zhì)是教師將外在的教育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學生內(nèi)在的行為方式和個性品質(zhì)。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居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所以教師不僅僅要在學生的學習上引導學生,也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情緒等方面的發(fā)展變化。
教師組織教學,不僅僅是指教書,傳授知識,還包括育人,教書和育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居于同等地位,兩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教書教的是知識,是間接經(jīng)驗傳遞的過程;而育人是教師通過自己的思想品德、行為作風、處世態(tài)度,給學生提供榜樣[3]327。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能夠做到以身作則,但是在日常煩瑣重復的教學工作中有時會無意識忽視了某學生,使其成為課堂邊緣人,或者批評學生的口氣過于生硬,致使學生一時間無法接受。這都有可能對學生心理造成一定影響,使其認為教師對自己關注過少,或者未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對教師的行為產(chǎn)生誤解,進而產(chǎn)生與教師對抗的負面情緒和過激心理,隨后學生便會想方設法引起教師的注意,進而產(chǎn)生在課堂公然挑釁教師言行的不良行為。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從教師身上獲得的不僅僅是書面知識,還會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學生具有向師性,教師的言語和行為對其當下的學業(yè)和未來發(fā)展均有著重要影響。學生可能會因為教師的某個動作或某句話積極向上、熱愛學習,也有可能產(chǎn)生不滿、排斥學習。如果是后者,學生就可能會產(chǎn)生一系列消極行為,如不交作業(yè)、不上課、在課堂上當眾為難教師等。學生公然挑釁可能是想在課堂上引起教師的注意,獲得教師的關注,試探教師對自己的態(tài)度,讓教師順應其要求。
綜上所述,師生之間缺少相互溝通和理解,便會導致師生情感淡化。部分教師過于重視教學質(zhì)量未能關注不同學生個體發(fā)展存在的不平衡性,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與學生之間未建立起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存在著沖突和矛盾,這都可能引發(fā)學生的課堂挑釁行為。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是“教”與“學”的主體,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形成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對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教師作為引導者,要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引導學生的日常語言和行為習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平等地看待每一名學生。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找到適合的方式與學生交往,善于與其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應學會傾聽,就事論理,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就是在互相傾聽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教師的教育機智對于處理課堂突發(fā)情況有著重要作用,教師應善于運用教學機智處理教學問題。教師在面對學生挑釁行為時,首要任務是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調(diào)整心態(tài),選取恰當?shù)谋磉_方式和時機,引導學生回歸課堂;也可以采取換位思考的方式,了解學生的情緒與需求。對于一些行為過于偏激的學生,教師可先安撫學生的情緒,不要因為某個學生影響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上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待課后再單獨找學生進行談話,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沖突,使事態(tài)發(fā)展到難以控制的地步。課后單獨談話是確保課堂教學進度、緩解師生彼此情緒的有效方式,在課后溝通的過程中,教師應先傾聽后引導,找到和學生之間的平衡點,進而協(xié)商處理。
教師具有示范性,是學生模范的對象。對于學生來講,教師發(fā)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處理問題的方式對于學生人際交往、為人處世有著重要影響,在處理日常課堂沖突時,應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充分運用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加以引導,且要使用恰當?shù)慕虒W語言開導學生,切忌人身攻擊或用過激的言語和行為對待學生。教師應善于從善意角度去理解學生,基于善的原則處理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如此必能取得善的結果。
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是其學習知識與技能、養(yǎng)成良好品格、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學習環(huán)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課堂上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者。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片段,或者是講故事、提問題、話題寫作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學生只有意識到了自身的錯誤和不足,才會有發(fā)自內(nèi)心去改變的意愿,才會形成自我約束力。教師在課堂上不應僅僅通過語言和臨場應變來處理學生挑釁的情況,更應該在平時營造良好的氛圍熏陶學生。教師應認識到自己不僅僅是學習方法、習慣的提供者,更是思想的引領者。
總之,教師在面對學生的挑釁行為時,要擺正心態(tài),積極面對,充分運用教學機智,在給予學生充分尊重的基礎上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冷靜是教師處理學生課堂挑釁行為的基礎,溝通是消除矛盾、增強師生情感的橋梁,而細心與耐心的教導更是這座橋梁的基石。
本文結合相關實踐,通過分析學生課堂挑釁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單方面從教師的角度提出了四條對策。課堂不僅僅是教師的,更是學生的,處理好師生關系是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不可規(guī)避的重要內(nèi)容,它的改善需要一個長遠而又艱難的過程。今后教師應更多立足學生的角度,針對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通過恰當?shù)慕虒W行為,以更好地處理學生課堂挑釁行為,進而建立更加和諧的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