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一紅
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必然呼喚學生主體性的回歸。關于促進學習的評價研究表明,相比學習結束后的總結性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課堂評價,對于改善學生自身學習表現(xiàn)具有積極作用。然而,盡管不少教師在課堂上賦予學生課堂評價權,允許學生評價自身與同伴的學習情況,但學生課堂評價權的實現(xiàn)依然存在諸多困境。
學生課堂評價權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中,學生作為課堂評價主體,通過自評或同伴互評的形式,有效評價自身學習或同伴學習情況以調控學習方向,從而促進學習的權利。其中,學生課堂評價權在課堂評價活動中不應被剝奪。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課堂評價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評價。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中小學教育實踐中學生課堂評價權陷于困境的主要體現(xiàn)如下。
“學生參與”是近年來課堂教學民主最大的呼聲之一,但不少教師依然獨握評價權,學生課堂評價權虛化。教師雖然意識到應在課堂上賦予學生評價的權利,然而擔憂教學任務無法在既定時間內完成,事實上不會允許學生參與課堂評價活動。有時,學生評價權流于形式。例如,教師依據(jù)課堂上學生應答表現(xiàn)與紀律優(yōu)劣評價學生的學習,由教師從各小組選定某位學生擔任小助手,負責記錄組內成員于課堂中加分、扣分情況。此類由學生同伴對其他同學學習情況進行記錄的評價,從表面上看并非教師一人獨享評價權,學生也于某種程度上參與課堂評價,然而,其評價標準、加分扣分規(guī)則、評價方法等的制訂缺乏學生的實質參與,課堂評價權高度集中于教師。
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成功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評價,但學生評價權在深度和廣度上皆過于狹窄。首先,在相當比例的課堂評價活動中,學生僅需回答“是”或“否”、“對”或“錯”等。此類情況疑似教師回應教學民主要求的“形式點綴”。其次,教師授權學生在課堂上評價自己和其他同伴的學習情況,但評價內容并非該節(jié)課的重點或難點。學生在課堂上參與評價的內容基本局限于認知層面的記憶、模仿等,較少涉及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協(xié)作等高階思維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內容。久而久之,由于任務過于簡單,學生不會產生太大的興趣,成就體驗不足,學生主體參與課堂評價以促進學習的初衷自然落空。[1]
評價需要完備的專業(yè)技術。缺乏教師的專業(yè)引導,學生往往無法知道評價什么、怎么評價,以及為什么這樣評價。根據(jù)美國評價專家斯蒂金斯在《促進學習的學生參與式課堂評價》一書中提出的課堂評價框架,好的評價支架應讓參與課堂評價的學生理解課堂評價目標、把握評價標準、了解何種評價方法、掌握如何有效控制誤差、明確如何妥善收集和整理評價結果、了解如何組織以有效交流評價結果、知道如何提出學習建議。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難以有效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導致多數(shù)學生缺乏評價標準意識,主觀性強,無法把握評價重點,不了解評價的基本流程,從而難以參與課堂評價,強烈依賴教師評價。
教育評價的功能在于激發(fā)學習動機、診斷教學問題、提供反饋信息、調控教與學的方向、檢驗教學效果等,各種功能本應均衡服務于教育教學活動。我國現(xiàn)有優(yōu)質教育資源相對短缺、發(fā)展不均衡,學生需經過各式各樣的考試評價,獲取優(yōu)質教育資源。在課程改革相當長的時間內,不少學校將教師獎懲制度與學生考試成績掛鉤,導引教師、學生、家長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固化了教育評價的單一功能,其激發(fā)學習動機、診斷教學問題、提供反饋信息、調控教與學的方向等功能幾乎被邊緣化。盡管有關教育評價制度不斷優(yōu)化,促進學習的評價進入相關研究人員的研究視野,并逐步引入我國部分地區(qū)中小學課堂,然而,為升學考試服務的評價觀念較為根深蒂固,教育評價改革依然長路漫漫。
教師評價素養(yǎng)一般受其評價理論、評價實踐體驗,及其學生觀、教學觀、學習觀和教學能力等影響。經課堂觀察、個別訪談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對發(fā)展性評價,以及促進學習的評價的價值、內涵、方法不夠了解,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存在困難。一些教師難以有效組織學生自評、互評,也不能開展有效的評價結果交流與反饋。有些教師對重難點把握錯位,未把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合作交流等作為課堂評價的內容,往往導致學生課堂評價功能狹窄。
在一些學校中,成績好的學生自認為已掌握新內容,參與互評必然損耗為數(shù)不多的課堂學習時間,卻未必收獲建設性評價;成績落后的學生往往自信心不足,即使有獨特的個人觀點也不敢輕易發(fā)表,自認為即使發(fā)言也不會引起同伴的重視。此外,大多數(shù)學生不具備專業(yè)評價活動所需的思考習慣和方法。學生對于評價權既缺乏一定的積極性,也不具備運用評價權進行有效評價的信心,缺乏科學的方法、習慣,更沒有真正形成互評的合作共同體。顯然,學生沒有充分發(fā)揮課堂評價的能動性。
在學生的學業(yè)成就體系中,學習評價的功能必須取得平衡。換言之,我們不僅要測量學生的學業(yè)成就,更需要關注如何利用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這需要重視學生參與課堂評價的價值,也需要科學研制配套性制度,為學生參與課堂評價提供保障。在新高考改革的良好背景下,學校應順應要求,逐漸調整教育評價過分注重檢驗教學效果的功能,使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此外,應科學制訂相關制度,禁止學校將學生最終考試成績作為教師教學評價的唯一依據(jù),注重考查教師課堂中促進學生學習的貢獻。學生行使課堂評價權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相應制度構建應提上日程。此外,可以嘗試將評價任務作為學習任務,同時規(guī)范教師有效指導學生自評、互評的基本操作程序。
評價的終極目的應是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使之學會自評、互評,以調控學習方向,樹立積極的自我效能感,并保持不竭的學習動力。顯然,對評價理論的學習與實踐檢驗、創(chuàng)造性運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相關培訓應貫穿教師的職前教育、上崗考核、在職教育。在職教育培訓應突破短期的理論培訓局限,設法構建大學、科研機構、政府與中小學的合作共同體。培訓內容應在專家指導的基礎上,允許參與進修的教師根據(jù)自身需求選擇培訓內容。此外,應鼓勵教師活用理論,指導中小學教師課堂評價實踐,切實幫助中小學教師溝通理論與實踐。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加強實踐總結與反思,組建互助的教師合作共同體,實施相關教研活動,提高評價活動的科學性、有效性與針對性。
導致學生在學業(yè)上成功或者失敗的主要決策,是由學生自己制定的。這并不是說成人的決策不重要,他們對學生學業(yè)的成功也影響重大,但成人并不承擔學習的義務。[2]首先,教師應開宗明義,向學生闡明改革活動的目的在于診斷學習情況,致力于促進學習,以爭取獲得學生的理解與支持,提高學生參與課堂評價的積極性。其次,專業(yè)的評價支架與開放的評價權限是學生實施有效評價的基礎。教師應允許學生犯錯,引導學生逐步參與課堂評價,包括參與目標與標準的設置、方法的選擇、自評與互評的組織、有效交流的實施等學習評價應關涉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等深度學習的內容,以及批判性思維、有效交流等。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逐漸認識參與課堂評價的意義,逐步掌握評價方法,使學習評價服務于學習活動的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