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素
(重慶市榮昌永榮中學校 重慶榮昌 402465)
對于初中生來說,教師為了更好的教育學生,不僅需要不斷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還需要針對學生的特點來更好教育學生,這樣學生才能在日后更好的發(fā)展下去。但是很多教師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并沒有意識到德育教育對于學生的重要性,所以很多教師并沒有在初中生物課堂中開展德育教育,這樣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無法讓學生對生物有更明確的認知。因此為了改變現(xiàn)狀就需要教師不斷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理念,注重德育教育的引進,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日后更好的發(fā)展,并更有效了解生物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可以在日后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由于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理念都比較陳舊,而且教師對初中生的認識度不夠,在課堂中就一味給學生講解書本上的知識,并沒有注重德育教育的滲透,導致很多學生對生物知識都不感興趣。而且很多教師迫于中考的壓力,將提升學生成績放在首要位置,反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德育教育在生物課堂中的滲透。
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不夠重視隱性德育,沒有真正意義上將隱性德育滲透在實際教育中,導致隱性德育無法在生物課堂中生長和發(fā)展,而且現(xiàn)階段教師與學生自動屏蔽隱性教育的現(xiàn)象大有存在,一味學習課本上的生物知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于學生來說,教師需要讓學生意識到生命的可貴,這樣學生才能重視生命,同時真正意義上承認自然的神奇。所以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時候可以從學生的自身特點出發(fā),讓學生可以了解到自己是如何出現(xiàn)的,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受精卵如何慢慢發(fā)展成一個人體的,然后了解學生在出生之后是如何一步一步長大到現(xiàn)在。教師需要讓學生意識到嬰兒—幼兒—少年—青年—中年—成年—老年的這個過程,這個過程是非常復雜和漫長的,人們的生命也是非常脆弱的,一些疾病、地質(zhì)災害等情況的出現(xiàn)都會輕易剝奪人們的生命,所以教師需要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會了解到“生殖”相關的知識,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了生物學科與德育相互接觸、相互滲透的目的。而且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青春期應該做的事情,并了解青春期容易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可以對自身有所了解[1]。但是學生在進行細胞分解知識的時候,很多學生在自己的印象中并不能了解細胞,因為細胞是現(xiàn)實生活中看不到的生物,如果教師一味給學生將知識知識,那么學生肯定不感興趣。因此教師便可以通過多媒體,將細胞的各種情況通過圖片以及視頻的方式展現(xiàn)給學生看,教師還可以通過網(wǎng)絡技術讓細胞活動起來,從而提高學生對細胞知識的認知度。
生物教師想要更好教育學生就需要從生物的角度入手,將生活中出現(xiàn)的情況逐漸與教材中的知識進行結合,這樣學生才能明白生物知識在教材中的可用性。而且很多學生對于生物知識都是比較感興趣的,所以教師需要認識到這一點,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來更好教育學生,進而提高學生對生物的認知度還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學生在進行學習“雜交水稻”的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向?qū)W生講述水稻研究的相關知識還需要讓學生認識到袁隆平教授艱苦奮斗以及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可以在日后更好的發(fā)展[2]。又例如:在植樹節(jié)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植樹造林的活動,讓學生了解到勞動的可貴,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而且學生還需要對植物的成長情況進行記錄,了解不同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頑強,進而真正意義上引導學生產(chǎn)生對生命的敬畏之情。
綜上所述,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革,在現(xiàn)階段的初中生物課堂中,教師為了更好教育學生,不僅要教授學生大量的生物知識還需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培養(yǎng),讓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生物的意義。初中生物課堂中主要學習的知識就是研究生命活動的規(guī)律以及生命現(xiàn)象存在的意義,所以教師就需要在這些知識上不斷改變學生傳統(tǒng)的心理,通過德育教育讓學生明白生命的可貴,從而讓學生可以更好學習生物知識,保證生物知識的實用性以及有趣性。教師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想要更好提高學生對這個社會的認知力,不僅要學習大量的知識還需要注重以德育為根本,將所學習到的知識與德育教育相結合,從而落實知識在生命中的意義,這才是學習學習的真諦和核心所在。因此在初中課堂中,教師需要開始注重德育教育的意義,將生物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學科教育的升級,也為日后的素質(zhì)教育做好鋪塾,讓學生可以在日后都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