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化傳播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

2020-01-07 08:35蘇澤宇
關鍵詞:共同體中華民族民族

蘇澤宇

(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州510631)

文化傳播以文化元素、精神信仰、利益關系、價值觀念的傳遞、共享與融新,生成主體關于族屬身份、自我認知、他者肯定的認同意識,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重要途徑。作為一種民族身份認同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于長期的社會實踐與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形成的團結互助、命運與共、一體共生的心理意識,是集內(nèi)涵性、意向性、情感性、價值性于一體的文化觀念,延展于中華民族文化的繁衍與傳播過程之中。文化傳播是一種導引認同為標的的對象性活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型塑民族成員基本的文化認知判斷、情感投射、利益博弈和價值協(xié)商,指向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動員、社會整合和國家凝聚。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傳播的認同標的

“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chǎn)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nèi)容?!保?]全球化所推進的“異質趨同”與民族文化所伸張的“排他斥異”構成二元悖反,多元文化交融、互動與沖突;媒介化生存的“身份退隱”與“意義在場”不斷發(fā)展演化,三者共同形塑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時代場,賦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以新的使命與目標。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在全球化的時代場生發(fā)民族文化認同,在多元化的時代場固基國家政治認同,在媒介化的時代場凝聚主導價值認同,構成了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傳播的認同標的。

首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在全球化的時代場生發(fā)民族文化認同。全球化發(fā)端于經(jīng)濟領域,并發(fā)展延伸到政治、社會、文化、軍事等領域。文化全球化成為全球化的重要維度,它服務于其他領域并上升為“主導全球秩序的重要力量”。全球化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全球異質趨同的同化性力量,對民族、本土、地方文化造成擠壓和侵蝕,同時也激發(fā)出民族文化認同的自我伸張與內(nèi)部力量?!叭蚧膭恿Ξa(chǎn)生于人們擴大他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秩序的范圍,以便為他們的福祉增加貨物、服務和觀念的需要……本土化的動力來自人們在實現(xiàn)心靈慰藉時對于身邊的可依賴的支持的需要,即對家庭、鄰里,對文化習俗,對把‘我們’與‘他們’分開的意識的需要”[2]。 而文化傳播的過程也是一個激發(fā)、產(chǎn)生民族文化認同力量的生產(chǎn)過程。因此,全球化的過程也日益表現(xiàn)為傳播全球化的過程。全球化文化傳播突破了國家的邊界、制度的限制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障礙,使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日益頻繁而廣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與其相伴隨的是文化霸權、經(jīng)濟勢差、傳播話語地位的不平等、不公平的發(fā)展格局與態(tài)勢。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在全球化推動的異質趨同與民族共同體意識所生成的排他斥異二者相處交織、相互作用中謀求文化自覺。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是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中華民族成員面臨自身時空境遇的價值研判與積極回應,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共同體帶有自知之明的理性自覺?!氨就恋奈幕瘋鹘y(tǒng)”可以“喚起力量和意志去驅逐入侵者”[3]。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構不僅在異質趨同的洪流中凸顯與肯定中華民族共同體價值特質的世界意義,也在區(qū)分價值邊界的設限中對接市場、更新觀念、承認多元、互動共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不僅謀求在新時代境遇下中華民族文化價值特質的外化、民族文化脈絡的延展與更新,同樣為一以貫之的民族文化認同延伸主體、客體、介體。在新的文化符號、價值引領、關系構型所構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場域中,克服異化,保有民族文化認同的本質與主流。此外,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旨在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復興,以民族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回應“文明沖突”的挑戰(zhàn)。文化的強盛,精神的富足,文化的自覺、自信、自豪與歸屬,才能回應和抵御全球化強勢文化的侵襲,才能保有、延續(xù)、發(fā)展與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維護本土文化的主體性以及民族國家的文化安全。因此,與其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是經(jīng)濟全球化異質趨同潮流下中華民族內(nèi)部排他斥異機制的被動抗拒,不如說它是經(jīng)濟全球化異質趨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排他斥異的結構性互動中的主動建構與積極作為。

其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在多元化的時代場固基國家政治認同。多元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帶來文化發(fā)展的新機緣,同時也產(chǎn)生了價值沖突、碰撞、交鋒的危機與挑戰(zhàn),構成文化傳播的時代場域。全球化與媒介化的交織作用,塑造了一個多元文化傳播互動的時代。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價值體系由一個延續(xù)的整體而走向斷裂的碎片。各種本土的、局部的價值理念、文化方式在全球化的現(xiàn)實場域中交往、交融、交鋒,滋生認同“迷?!钡姆N子。價值反叛和價值虛無的纏繞,清醒與迷茫的多維度紛爭,愈發(fā)刺激多元文化交匯中的文化主體尋求政治歸屬、認同與共識的需求,使得國家政治認同更多強調價值皈依的傾向,國家政治認同“可以是強加的,但很少如此;更正確地說,認同是皈依的,因為它們呈現(xiàn)的正是人們想要的”[4]。以解魅、分化和多元為特征的價值比較、價值批判、價值妥協(xié)與文化認同的價值底線不無矛盾和沖突,由此形成了多元與共識的價值互動和張力,構成了國家政治認同建設機遇與挑戰(zhàn)共存的現(xiàn)實場景。

因此,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沖突中,國家政治認同沒有被消解,而是被激活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傳播以獨立自主的文化政治關系增進國家政治認同,發(fā)揮政治動員、國家凝聚、政治歸屬、制度設計的功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主體是民族國家,它通常服務于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話語,援引族屬身份、語言風俗、歷史記憶、宗教儀式等象征資本,生產(chǎn)、制造、傳播大量文化作品、訊息,藉此界定、建構民族——國家的身份認同、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于歷史敘事、歷史記憶的文化傳播構筑了傳播受眾思考的國家歷史、政黨歷史、道路歷程的“認同空間”。人們關于歷史文化的認知也被嵌入了政治價值導向,激發(fā)國家政治的“認同力量”,增強民族國家尊嚴感、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增強國家凝聚力、政治認同感方面發(fā)揮著根基性的作用。

再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在媒介化的時代場凝聚主導價值認同。在信息化的生存場域中,全球化進程實現(xiàn)了跨越式的推進。傳播媒介的電子信息化開啟了一個全球化傳播的新時代。網(wǎng)絡信息化改變了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讓全球化傳播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洪流。正如赫爾德所言,“在當代新的電信技術尤其是國際傳媒公司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使全球化交流得以產(chǎn)生,這時的文化交流在范圍、強度和多樣性以及傳播速度等方面都超過了更早時期”[5]。在信息化的后現(xiàn)代轉型進程中,文化之間廣泛而深刻的交往互動成為民族國家間的常態(tài)化趨勢。民族文化不再生存在相對孤立、獨自生長的文化環(huán)境之中,而始終保持著對外聯(lián)通、交往互動的狀態(tài)。多元文化在現(xiàn)實與虛擬空間的交融與交鋒,既激發(fā)著不同文化間互補性的融合,同時也生發(fā)著不同文化間的競爭與擠壓,形成“信息權力”角力的場。對媒介化生存場域中話語權、主導權的掌握,成為國家維護文化安全、意識形態(tài)建構的重要維度。信息的碎片化、消費化、巨量化、娛樂化,逐漸重構著人們關于現(xiàn)狀、記憶、傳統(tǒng)的解釋與想象。人們生存的精神場域開始出現(xiàn)急劇裂變和快速重構,造成民族共同體記憶的淡化、民族文化養(yǎng)成的失衡。

媒介化生存凸顯了文化傳播的價值認同向度。文化成員在媒介化的生存場域中,建構自我的社會關系,形成聯(lián)通自我與社會的“認同”心理,媒介成為自我呈現(xiàn)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在多元文化選擇、價值迷茫與虛無、社會穩(wěn)定感缺失的文化場域中,文化建設對歸屬感、認同感的強調成為民族成員最深切的需求。人們對精神信仰的歸屬、對理想信念的找尋、對精神家園的建構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同的價值追求。這種歸屬感和認同感的實現(xiàn)必然要回歸民族歷史、本土文化、傳統(tǒng)基因中尋找,必然要通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得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傳播就是要在文化信息繁雜、文化交往頻繁、文化主體多樣化的媒介化生存場域中,推動中華民族文化主導性于社會空間的融通,回應多元價值沖突,將文化交融納入民族文化發(fā)展的增益當中,生發(f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對內(nèi)凝聚力、對外吸引力、感召力和引領力。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生成機制

從生成論的視角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在根基性的情感傳播、工具性的利益?zhèn)鞑?、價值性的傳播三者交互綜合作用中生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傳播強調對中華民族歷史既定的原生符號、情節(jié)、價值的基礎性傳播,包含歷史條件、生物遺傳、地理環(huán)境、社會條件、群體身份的文化習得與養(yǎng)成,指向族群身份、文化歸屬的主觀親和與深層皈依;中華文化的利益?zhèn)鞑娬{對中華文化所蘊含的社會運行機制、資源分配機制、利益的競爭與共享機制的多維詮釋與彰顯,旨在形成文化成員對社會運行模式和政治協(xié)調機制的現(xiàn)實體認與依托;中華文化的價值傳播強調對社會價值和群體推崇的傳播,進而產(chǎn)生對其價值內(nèi)核體系的自覺內(nèi)化和責任外化,并最終落實于價值內(nèi)化的物化行為。中華文化傳播由民族成員情感歸屬到利益共享,再到精神信仰和價值實現(xiàn),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何以發(fā)生、何以可能、何以生成的基本邏輯機制。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傳播激活民族文化認同,構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情感性的文化傳播建設基于傳播與交往的感性層面,通過情感的感染與原生的傾向性表達來建構根基性情感空間。原生空間更多側重于國族內(nèi)部,基于原生特質的同一性,如膚色、文化、生理等特性的辨識性和共同性,人們對身份、對文化和對群體的共性做出理所當然的判定和歸屬。這種認定與體認雖是直觀、感性的,但卻是伴隨認同始終的基本認定。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發(fā)展,中華民族海外移民的人口遍布全球。基于情感性跨文化傳播應凸顯原生特質,利用民族性的原生特質和祖國的起源性歸屬來推進情感性的民族文化認同。共同祖先的共同體想象和族源記憶的喚起是民族文化認同生成的重要基礎。不僅如此,針對其他民族成員的文化傳播也不能忽視情感認定與感性評價作用。親和性與生活化的文化信息更能得到積極的認知與體驗,而這種帶入式的情感體驗開啟并激活了價值感知。針對民族成員的情感傳播側重根基性的原生肯定,而針對外族成員的情感傳播則強調認同狀態(tài)的親和性。情感性的生活形態(tài)是人類共同的基本需求與價值,情感空間的層次也伴隨認知與感知的程度而逐漸深入。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利益?zhèn)鞑ゾ酆蠂艺握J同,構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中間層級。工具性文化傳播建設側重于資源的競爭與分配、利益的創(chuàng)造與共享。不管世界上哪一個民族、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qū),生存發(fā)展的需求都是一個基礎而永恒的主題。由于地理環(huán)境差異性、資源分布不均衡性,價值創(chuàng)造、資源競爭與分配成為決定國家政治認同的核心變量。利益生產(chǎn)與共享是人們界定自我與他者的基本參數(shù),更是共同體維持自我發(fā)展的根本需求。工具性的傳播在物質和精神利益方面給予充分考量。這種內(nèi)源性特征以利益為切入點,激發(fā)個體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偏好與習慣、形成一種行為或者活動長久良性運行的利益促進機制。任何缺乏對個體或者整體利益關切與長久滋養(yǎng)的價值倡議與懲戒規(guī)則都是虛妄而沒有根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要充分考慮國內(nèi)外不同地域、不同類型主題的利益需求,利用市場的基礎性作用,輔之以政府的總體把控,使得共同體成員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各取所需、各得所求、相得益彰,形成利益共享的交往合作空間。文化傳播遵循著由經(jīng)濟強勢中心向經(jīng)濟較弱地區(qū)輻射的規(guī)律。人們不但思考經(jīng)濟強大所帶來的高效與福利,也會逐漸把注意力轉移向經(jīng)濟發(fā)展背后的軟性支撐。文化價值對行為、選擇的導向與指引功能成為政治認同主體最關乎的邏輯。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傳播提升理性的價值自覺,構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層級。價值性文化傳播在情感性傳播、工具性傳播基礎上構筑綜合性認同空間,生發(fā)對價值內(nèi)核的綜合判定、體認之后的理性自覺,是理解認同達成的綜合體現(xiàn)和最終結果。特定的價值觀念體系是一個社會文化的核心,它作為整合社會的精神支撐發(fā)揮著基礎架構性的作用。所謂價值傳播與認同,“是指個體或社會共同體(民族、國家等)通過相互交往而在觀念上對某一或某類價值的認可和共享,是人們對自身社會生活的價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現(xiàn)為共同價值的形成”[6]。價值傳播與認同是個體和社會共同體認同的基礎。然而,在現(xiàn)代性背景下,在多元文化共生的態(tài)勢下,價值觀不再具備固有的穩(wěn)定特性。價值傳播與價值認同具有同構性。簡單而言,傳播即是信息或意義的流動。而信息或意義要有一定的載體,其自身才能夠進行呈現(xiàn)或傳播,這個載體在卡西爾看來就是“符號”。符號是物質載體和精神意義的“一體兩面”,所以信息或意義都是由符號構成。這里談到的“符號”或“意義”,其實就是“文化”。表征著某種事物或意義的“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歷時或共時”相互交織的過程,對此懷特寫道:“文化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一體,是一系列事件的流程,它穿越歷史,從一個時代縱向地傳遞到另一個時代,并且橫向地從一個種族或地域傳播到另一個種族或地域?!保?]有關“文化”的理解和闡釋構成文化學研究的一個龐雜體系。英國人類學家泰勒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nèi)的復雜整體。”[8]這里的“文化”更加強調“文化”在精神和價值層面的含義,強調“文化”在人類生存和發(fā)展中的“背景”意義。這個“背景”,就是人類尋求認同所依賴的““文化”。在“價值”參照下,人類獲得生存意義的確證。而文化的形成、傳承、變革、融合和裂變等運動形態(tài)都有賴于價值的傳播。沒有價值傳播就沒有文化,反之亦然。或者說“傳播是文化價值的傳播,文化是傳播價值的文化”,在此意義上文化傳播和價值傳播具有同一性。人類認同尋求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某種“共有的價值和意義”的追尋過程。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實現(xiàn)解答了“我是誰”以及“何所來”、“何所去”的詰問。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傳播的應然向度

立足于由情感、利益到價值的文化傳播生成機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需要綜合運用象征符號、文化景觀,進行有意識的價值情境創(chuàng)設,在價值敘事的基礎上,建構參與式的社會展演空間,拓展與深化文化交互活動,增進主體間性的價值對話,實現(xiàn)同一性不斷強化與鞏固的價值認同。因此,象征符號結構化組合型塑的價值情境、參與式社會展演所生成的價值體驗、同一性強化的價值對話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傳播的應然向度。

創(chuàng)造性運用象征符號,活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敘事,創(chuàng)設價值情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旨在綜合運用象征符號、景觀、實體信息,進行價值性、藝術性話語表達,將民族文化的價值內(nèi)核嵌入象征符號系統(tǒng)之中,生成文化敘事的情節(jié)系統(tǒng)和價值系統(tǒng),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情境,進行價值敘事。情境是對人的生理、心理有特定刺激作用的客觀具體環(huán)境,是社會現(xiàn)行特點、交往對象和社會背景等各種因素的綜合。各種社會現(xiàn)象、文化互動活動都發(fā)生于具體的情境之中。在特定情境中意義與價值的凸顯會產(chǎn)生具有導向性的社會影響與心理認同效果。同一類心理活動,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社會意義,產(chǎn)生認同與斥異的分殊。營造和建構特定的、現(xiàn)實的、客觀的情境,把握人與情境的關系,才能正確認知社會心理現(xiàn)象產(chǎn)生和發(fā)生的規(guī)律。換言之,情境是人們互動交往的基本依托,是人們無法脫離的社會生活現(xiàn)實。基于情境的理解、判斷才具有現(xiàn)實意義。因此。對情境的建構從而影響參與者思維觀念、價值心理就顯得十分重要。通過文化符號承載的意義、觀念、價值、思想,形成具有規(guī)定性、連續(xù)性、整體性的價值敘事。價值敘事的核心是由符號的交換、互動形成一定社會關系形態(tài)。人的心理、情感、認識、思維在社會的交錯關系中才得以生成。在黑格爾看來,“情境”是“一般世界情況”的具體化,即人的活動展開、矛盾沖突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由符號組合與交換形成的文化傳播情境,就是人們活動展開并承載和生發(fā)意義的客觀關系系統(tǒng)。人們在這種具有敘事情節(jié)、意義指向、價值導引的客觀關系系統(tǒng)中,蘊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觀念、意義、思想得到積極響應與肯定,相悖的觀點、意見受到排斥、否定和懲戒。

建構參與式的社會展演,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神圣空間,強化價值體驗。作為價值敘事的集中呈現(xiàn),社會展演和儀式活動是中華民族成員獲取群體體驗、精神慰藉、價值意義的參與式文化空間。民族成員在儀式展演的“通過程序”中獲得民族認同的精神歸屬,激發(fā)共同意識的情緒體驗、禮拜神圣空間的精神意蘊。社會展演指涉參與式文化空間中人際傳播的交往與互動,在共同的儀式體驗、價值感召中實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社會展演包括民俗活動、儀式活動、景觀空間、記憶之場等體化實踐。它通過文化節(jié)日、風俗習慣、儀式活動、文化景觀,促進文化參與者于社會展演交往互動中,進行體化實踐與價值體驗,激發(fā)文化感知的積極情緒、深化文化踐行的綜合審視、喚起文化價值演化的民族記憶,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緣起、發(fā)展脈絡及應然走向。社會展演作為一個體化實踐的群體性活動,旨在打造一種主題性的民族文化空間。文化成員于其中開展共同參與式的交往互動,在群體的一致性行為和儀式空間中,塑造個體經(jīng)驗,貫通個體與群體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參與者對展演主題的價值體認。參與者彼此承認和關系聚合、歸屬與區(qū)分關系的確立構成了社會展演效果實現(xiàn)的標志。此外,社會展演隱形承載著群體化社會行為,帶動與引領參與者的文化價值體驗行為,基于文化敘事所營造的價值情境,從自發(fā)意識、自發(fā)行為走向價值體驗的自覺審視和強化習得。

當今時代,尤其是在中國社會轉型的大變革時期,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轉變、工業(yè)社會向信息化社會的演進,多元文化之間、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文化之間存在交替、轉換、沖突的關系。舊的社會人際傳播方式、文化傳播方式也經(jīng)歷著深刻的變化。在此過程中,社會展演在這種社會轉型和文化變動過程中長期被忽視,屬于傳統(tǒng)社會的儀式展演經(jīng)歷大量的社會揚棄,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經(jīng)濟指標、社會效益的實惠,而忽視精神層面對意義、精神、慰藉獲得方式的保有與發(fā)展。民族成員逐漸意識到社會展演和儀式活動日益成為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亟待構建和發(fā)展的文化傳播空間,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獲取群體體驗、精神慰藉、價值意義的參與式文化空間。人們在儀式展演的“通過程序”中獲得群體認同的精神歸屬,激發(fā)共同意識的情緒體驗、禮拜神圣空間的精神引領。

疏通同一性強化的價值對話,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內(nèi)部的共通性的理解,促進有機團結。文化傳播主客體之間的同一性與差異性決定了傳播參與者之間的張力。這種張力不僅蘊含傳播主體與主體、客體與客體之間的統(tǒng)一性與協(xié)調性問題,而且是一個主體間性的問題。在文化多元化的當今社會,文化之間的“異”彰顯文化的特殊價值,而“同”成為人們理解、把握“異”的共通心理基礎。文化傳播的“同一性”不僅是傳播受眾理解、接受、認同的前提條件,而且成為共同體成員自我確認、自覺歸屬的群體考量。當今時代文化的沖突成為不可抗拒的社會潮流,形塑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發(fā)生于傳統(tǒng)與時代文化的更替之間、東西文化的交往互動之中、虛擬空間與現(xiàn)實空間的文化交錯之中,形成精英與大眾、主流與非主流、民族與世界的交匯與博弈。在多元文化的交融與滲透中,族群間文化的“同一性”與“差異性”的觀念爭議對文化傳播受眾產(chǎn)生了流動性、非均衡、非對稱性的影響,構成了中華共同體內(nèi)部族群間交往現(xiàn)實復雜性與文化認同不穩(wěn)定性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文化傳播缺乏整合的情況下,文化傳播對受眾文化意識“同一性”的弱化必然引發(fā)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心理錯亂的次生危機。因此,基于主體間性的民族共同體認同訴求“同一性”強化的文化傳播,在具有平等、團結、和諧的主體間性基礎上,彼此承認、相互對話、理解溝通,不斷強化與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內(nèi)部各族群間的價值認同。

“同一性”強化的文化傳播指向一種“對話”式人際交往傳播模式。“文化是對話,是交流思想和經(jīng)驗,是對其他價值觀念和傳統(tǒng)的賞鑒。”[9]對話意味著主體間地位平等與彼此承認,以及對差異性等特有價值、意義的包容、體認與肯定。中華民族文化蘊含中華民族共同體本質性的普遍特征,蘊含中華民族共同體所共同推崇和遵守的共通價值,具有同一性。同樣,中華民族共同體內(nèi)部不同族群文化都擁有其獨特的文化屬性,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文化特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并非推廣自身文化強勢訴求,而是通過多樣性的文化呈現(xiàn),激發(fā)和喚起本民族成員從自身經(jīng)驗和“文化前在”中找尋具有同一性的價值內(nèi)涵。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傳播應當在民族共同體的內(nèi)部互動中,傳播“共同目標意識”“共同協(xié)作經(jīng)驗”,強化在彼此承認、平等互助、和諧團結的社會交往氛圍中,推進各民族間以“民心相通”為基石的交往交流交融,緩解現(xiàn)代社會轉型中民族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價值之間所引發(fā)的文化沖突與危機,實現(xiàn)主體間平等互讓、團結合作、守望相助的有機聯(lián)結。

猜你喜歡
共同體中華民族民族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愛的共同體
我們的民族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論《飛越大西洋》中的共同體書寫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MINORITY REPORT
增城市| 安龙县| 五峰| 讷河市| 苏尼特右旗| 峡江县| 修文县| 莱州市| 乌兰浩特市| 石城县| 罗城| 石屏县| 扶沟县| 曲沃县| 揭东县| 博乐市| 卫辉市| 成都市| 玛曲县| 石楼县| 伊金霍洛旗| 蓬安县| 武功县| 黄龙县| 临夏市| 衡南县| 安徽省| 灵丘县| 来宾市| 新泰市| 晋州市| 浑源县| 云南省| 肇源县| 屏东县| 崇阳县| 临西县| 阜阳市| 淄博市| 万荣县| 新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