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河南新鄉(xiāng) 453007)
思想政治教育學五大范疇的具體內(nèi)容涵蓋了如下幾大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或稱為‘受教育者’);此外,還包括有:思想與行為、灌輸與疏導、內(nèi)化與外化?!逼渲?,“馬工程教材”中講到:“思想政治教育是本源與核心內(nèi)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受教育者’)屬于主體范圍;思想與行為是基本;灌輸與疏導是功能性范疇;內(nèi)化與外化展現(xiàn)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與成效?!彼枷胝谓逃龑W這五大范疇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互相促進、密不可分、不可或缺,并非是孤立存在的。[1]
思想政治教育始終離不開對“人”的研究和對“人性”的發(fā)問、探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即就是“提升生活在社會中‘人’的思想品德素養(yǎng)、政治法律素質(zhì)以及道德品質(zhì)修養(yǎng),促進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穩(wěn)定與和諧,形成健康、良好、穩(wěn)定的社會結(jié)構(gòu)與和睦、溫馨的社會氛圍,同時還要能保證社會大眾能夠適度地發(fā)揮出自己的‘張力’和活力?!?/p>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含義與領域內(nèi)容不盡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側(cè)重于思政教育活動和思政教育實踐方面,而“思想政治教育學”更加側(cè)重于理論研究和學科體系建構(gòu)。思想政治教育學并不致力于研究“人”社會屬性的各個方面,但是要致力于將“適應”與“超越”有機結(jié)合和統(tǒng)一起來,即“適應中有超越,超越中有適應。”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思想政治教育”確實就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學”這門學科和社會科學的本源。而“核心”一定是要讓它處于最最中央的位置,而且還要能滲透到其他所有的范疇之中。因而,從這個角度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當然能滲透到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范疇之中。但是,如果用其“本身”作為整個關系范疇的“核心”,似乎沒有太大意義所在。而且“思想政治教育”這個概念太過于寬泛,它已經(jīng)涵蓋了后面四大范疇的主要內(nèi)容和精神。因此,筆者個人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后面加上“目標”二字可能會更好,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第一個范疇稍微改動一下,把它變?yōu)椤八枷胝谓逃繕恕薄5?,即便是做了相關改動以后,筆者個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也并非是五大范疇之“核心”。[2]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正是統(tǒng)領“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關系的“指揮棒”?!八枷胝谓逃吲c教育對象”是貫穿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兩個非常重要的主體。不正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關系,就很難推動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朝著良好、健康、向上的方向發(fā)展,也就很難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當然,“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都是處于社會生活中的鮮活的“人”“人”的“思想與行為”則是一個人“精氣神”的支撐和基礎。而“人”的“思想與行為”又離不開“觀念”“情感”等因素,集中體現(xiàn)在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是內(nèi)在的。但是,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的意識即是對客觀物質(zhì)世界的反映”。因此,要真正實現(xiàn)“內(nèi)化與外化”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我們既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統(tǒng)領地位,又要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灌輸與疏導”方法,還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吸收、內(nèi)化、認同,從而將“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內(nèi)容與精神“外化于行”。
這樣看來,可以簡單地從“思想與行為”開始發(fā)散,形成一個“三角形”關系導圖。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學五大范疇的核心部分應是“思想與行為”“思想與行為”既是五大范疇之基本內(nèi)容,也是“核心”和中心支柱。經(jīng)過分析和聯(lián)系可知,“思想與行為”這對關系范疇是處在五大范疇正中央位置的。因為它既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同時又緊緊圍繞著“人”來展開,進而還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灌輸與疏導”等一系列指導方法,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規(guī)劃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這樣一條根本指向和路徑,即“內(nèi)化與外化”,除了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以外,還包括有思想政治教育某些具體范圍和特殊領域之內(nèi)的具體原則與具體方法。因此,“思想與行為”在思想政治教育學五大關系范疇中起到了“橋梁”的鏈接和過渡作用,它貫穿著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始終,滲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各大領域和范疇之中。因此,“思想與行為”這對范疇和關系能夠成為五大范疇之“核心”。[3]
“灌輸與疏導”這對關系范疇,可以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學五大范疇的“本質(zhì)”。因為“灌輸”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和規(guī)定性,所以我們也可以說“灌輸與疏導”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zhì)手段,甚至是方法。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言,一定的強制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它一定是要能夠逐步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內(nèi)心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實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設計,使教育對象潛移默化地接受并踐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和精神,而不是要給他們一種“填鴨式”教育,或者是“硬把理論知識塞給學生”的教育。
但是,不得不承認,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呈現(xiàn)出良莠不齊的狀態(tài),社會公民的知識素養(yǎng)及其行為能力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那么,對于道德素質(zhì)較高的社會公民而言,過度“灌輸”可能會“適得其反”;對于修養(yǎng)水平還不夠高的社會成員而言,強行給他們“灌輸”類似于“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這樣的內(nèi)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恐怕只會加速地讓他們曲解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使其反其道而行,最終得不償失。
因此,“灌輸與疏導”要加上適當?shù)南薅ㄕZ,即“(選擇性)灌輸與(適度性)疏導”。因為要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我們就要更多地去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依靠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對象” 自身的“內(nèi)化與外化”,經(jīng)過不斷的“修”和“行”來達成的。 因而,我們“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要做到啟發(fā)、激勵、去積極引導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還要充分尊重“人性”之本質(zhì)和心理特征,逐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自身“覺悟”的提高與升華,努力達到一種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之間形成的有效的對接、傳遞與積極的轉(zhuǎn)化。這種轉(zhuǎn)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自身對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4]
此外,我們還應該考慮到:“思想政治教育(學)”并不等同于我們在普遍意義上所講的“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獨特的一面,就是它具有更加明顯的為國家、為社會(即“階級”)服務的功能與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伴隨著階級與國家的誕生而出現(xiàn)的,同時它還以不同的性質(zhì)、特性以及不同的形式存在和發(fā)展于每一個社會形態(tài)之中”。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學)”還充分尊重人性、研究人性、開發(fā)人性,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以“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矛盾(認識根源)”為切入點,以“思想與行為之間的矛盾(實踐根源)”為著力點,以“需要與滿足之間的矛盾(價值根源)”為落腳點來進行并不斷予以加強與改進。[5]
總體來說,在我國今天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一時期之內(nèi),本文進一步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五大范疇,在其原有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觀點和看法,同時將我國的國情緊密結(jié)合起來,分析調(diào)查我國社會人群的道德水平及認知層次,得出來如下結(jié)論: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本源,是統(tǒng)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揮棒”;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是貫穿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當中的兩大極其重要主體;思想與行為——是核心,是基礎,也是動因;選擇性灌輸與適度性疏導——是方法,是手段,是要求;內(nèi)化與外化——是目的,是歸宿,體現(xiàn)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與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