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亞萍
(貴州師范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8)
中華傳統(tǒng)家訓是先賢們對后世子孫進行修身、齊家、處事、為學等方面教育的范本。它萌芽于先秦,成型于秦漢,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熟完善,興盛繁榮于唐宋,明清時期發(fā)展到頂峰。作為社會主流價值觀向民間傳播的重要橋梁,明清家訓之德育承載著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雙重任務,它將社會主流價值觀凝練為極具魅力的德育內容,采用家族化、生活化的教育方式促進個體把主流價值觀內化為德行認同、外化為道德實踐。面對當前存在的理想信念缺乏、極端個人主義、道德滑坡等不良社會現(xiàn)象,要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明清家訓文化中去尋找精神資源,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機制。在眾多的德育教育中,明清家訓以其極具魅力的教育模式為新時代德育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教育內涵,探索明清時期家訓的德育思想,對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意蘊。
司馬光曾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盵1](P8)他認為德育對促進社會發(fā)展至關重要。到了明清時期,統(tǒng)治者、官僚、士大夫、黎民百姓都非常重視德育,重視德育的社會教化功能。這一時期的家訓作品中包含的德育內容精彩紛呈,圍繞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從“個人——家族——社會”三個層面出發(fā),提出了以德為本的修身觀、勤儉和諧的齊家觀、以德交友的處世觀。
同中國古代社會其他時期一樣,儒家思想作為明清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德育實踐和德育文化領域都發(fā)揮著主導性的作用。明清家訓中的德育內容緊緊圍繞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而展開。儒家把修身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礎,《大學》中提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何為修身?就是陶冶性情、涵養(yǎng)德行,是生命個體提升自我的道德實踐活動??梢?,“以德為本”是修身的起點,它傾向于人內在的道德自覺,是摒除外在的強制性教化后的自我道德完善。作為家訓文化發(fā)展鼎盛時期的明清家訓,內容翔實、種類齊全,而“立德修身”在這一時期豐富的家訓內容中處于基礎性地位。明清上至統(tǒng)治者、官僚、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都特別重視子孫的自身道德教育,把“德”看作是修身立志的第一要義。明代王守仁用“圣賢之志”勉勵其弟王守文要志存高遠把圣賢之道作為立身之本。清代名臣張英認為人生在世首先要需要立身立德,認為“基德者不傾”,把“德”作為立身之本。曾國藩告訴家族子弟“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盵2](P12)“德”以孝悌為本,以忠信為主,以廉潔為先,以誠實為要,就是要心懷孝悌仁義之道。
家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古人把“齊家”作為社會管理的前提和基礎,在宗法制、家族制的封建社會里,“家國同構”的社會模式?jīng)Q定了家庭關系是所有社會關系中最核心、最基礎的部分。明清家訓把齊家觀作為要點進行著述,把勤儉和諧作為治家關鍵?!洞呵镒髠鳌?有言“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節(jié)儉與奢侈只是人在物質生活態(tài)度上的外在表現(xiàn),其內在本質其實是人的品德和本性。對此,明清家訓在吸收中國傳統(tǒng)家訓文化精華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完善了齊家觀,圍繞家庭事務管理和人際關系處理提出勤儉節(jié)約、夫妻和順、兄友弟恭、父慈子愛等齊家思想,使“齊家觀”呈現(xiàn)出系統(tǒng)化、完備化的形態(tài)。伴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明代開始人們的家庭消費水平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關于家庭治理和財務管理的內容逐漸在明代家訓中萌芽了。明代崔汲概括了“讀書起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循禮保家之本”的齊家原則。朱伯廬在《勸言》中給后人如何勤儉持家指出了方向:“勤之為道,第一要深思遠計,第二要宴眠早起,第三要耐煩吃苦。”《朱子家訓》告誡后人“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盵3](P2)強調要把勤儉節(jié)約作為持家的常用之道,任何時候都要勤儉自持,不能奢侈浪費。方孝孺還提出重“禮義”輕“財利”的齊家觀。明清家訓的德育內容還關注到家庭管理的方式上,提出“孝親敬長,兄友悌恭,夫義婦順”的和諧治家觀。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勤儉節(jié)約的齊家觀是明清家訓德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新時代優(yōu)秀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提供了文化基因。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作為社會的人,就必然要參與社會交際活動并與他人相處。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了古人對鄰居的重視,中國歷代家訓都將處世觀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明清更是將以德交友、仁義處世之道進行了系統(tǒng)性論述,概括起來就是“以德交友,近善遠佞”的處世觀。具體而言,在待人接物上要做到謙和誠實,在選擇朋友上要近善遠佞,在處理各種事情上要換位思考。袁黃在《了凡四訓》中提出了交友的評判標準是:“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睂O奇逢在《孝友堂家規(guī)》中告誡后人“處世故以謙退為貴”,明清家訓還把“嚴己寬人”作為交友之德,強調與人相處要知禮懂禮,與他們有沖突時“皆當反躬自省”。要做到以德會友,選擇朋友時首先考慮對方是否有良好的品德,對朋友要寬容以待,只取其長,弗計其短。紀曉嵐也告誡兒子要多結交端方君子,遠離奸詐狡猾的虛偽之徒。這樣的為人處世之道歷經(jīng)歲月的沉淀,在時代發(fā)展的今天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我們要善于從中汲取營養(yǎng),為新時代德育工作提供文化驅動力。
誠然,受到社會發(fā)展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明清家訓的德育教育在內容上有其歷史局限和不足之處,但從整體上而言,它有著歷久彌新的文化內涵。故而,需要辯證的分析、正向的闡釋其德育內容,繼承精華、去其糟粕。
科學的德育方法直接影響著教育對象的學習接受程度和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家訓源自于家庭成員內部的價值共識和規(guī)范認同,在中國古代“家國同構”的社會模式中,家訓的德育方法高度符合社會、國家道德發(fā)展需要。明清家訓經(jīng)過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實踐驗證,很多家訓都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德育方法,集中體現(xiàn)為認知層面注重養(yǎng)正于蒙、實踐層面強調言傳身教、情感層面關注嚴慈相濟,繼承并挖掘優(yōu)秀的德育方法為新時代德育工作提供了文化原動力。
中國歷代家訓、家規(guī)都非常重視啟蒙教育。教育可以說是品德習慣的培養(yǎng),兒童時期的習慣根深蒂固存在于人的天性中,《漢書·賈誼傳》中就有“少若成天性,習慣如自然”的論斷。因為童年最初的記憶是其整個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基礎,童年的道德認同也會伴隨著幼兒的成長而更深層次的刻畫進人的自我意識中去,并最終無意識地外化于個體實踐中。明清家訓中通過蒙學讀本和家規(guī)家訓對家庭幼兒進行啟蒙教育,整個啟蒙教育也都圍繞著品德培養(yǎng)進行。明朝的許相卿在《許云邨貽謀》中說“古者教道貴預,今來教子宜自胎教始”非常贊同養(yǎng)正于蒙的教育之道,注重在幼兒時期就教育其孝悌、仁愛、謹信之道。明清時代蒙訓讀本的價值導向和潛在語義都與儒家教育目標相一致,蒙學讀本經(jīng)過歷代發(fā)展,到了明清時代可借鑒的蒙學資源本就豐富,諸如以前的《童蒙須知》《童蒙訓》等著名讀本都為明清啟蒙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清朝名幕汪輝祖撰寫的《雙節(jié)堂庸訓》中提到“孩提之時,天性未滿,當先固其真性”,他認為孩童天性質樸,所以家長要正面引導鞏固其純真、善良的真性情,隨時隨事進行教育以培養(yǎng)其道德認知和禮儀規(guī)范,使良好的德行修養(yǎng)成為一種無意識地、自然而然的內在品質。明清家訓養(yǎng)正于蒙的教育方法對于新時代德育教育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德育工作應從幼兒抓起,在家庭、學校、社會的共育中完善道德培養(yǎng)。
所謂“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4](P41)教育本就離不開榜樣示范效應,孟母三遷、曾子殺彘都是為了給孩子樹立道德榜樣,我國古人很早就歸納出了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好方法,看到了原生家庭對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清代大學士張英家人因擴建院墻同鄰居發(fā)生爭執(zhí),身為宰相的張英沒有利用職務之便為家人強出頭,而是通過家書勸勉家人“千里送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用自己的言行為家人示范寬恕、睦鄰之道,讓“六尺巷”的美談成為德育實踐典型。朱柏廬也認為教育要從自身做起、言傳身教才能啟迪孩子,認為父母要以身作則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為孩子做好表率?!吨熳又渭腋裱浴酚蒙罨?、日?;恼Z言向后人傳遞了道德品質要義,而且他本人在生活中也是按照其家訓要求后人那樣去規(guī)范自己言行的,他通過自己的言論和實際行動為后世傳遞了言傳身教的價值內涵。曾國藩用自己“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的躬身實踐為家族后代樹立勤儉榜樣,在其家書中時常和家人交流自己的親身體驗,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開展家庭德育。家族長輩的榜樣行為和高尚品格是晚輩積極學習和效仿的對象,長輩的言傳身教能激發(fā)孩童的情感共鳴,具有強大的精神感召力,明清時代家訓里貫穿著言傳身教的德育方法,注重在教化實踐中發(fā)揮長輩榜樣示范效應。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明清德育中到廣泛應用,它根據(jù)教育對象的性格、興趣、才智上面的差異,揚長避短進行分類、分層教育,使受教育者獲得最好的發(fā)展。王守仁強調要根據(jù)孩子的興趣特點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如此便可以事半功倍。曾國藩在家書中說:“澤兒天資聰穎,但偶嫌過于玲瓏剔透,宜從‘渾’字上用些工夫,鴻兒則從‘勤’字上用些工夫?!盵5](P152)對性格不同的孩子,他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要求,雖然曾紀澤和曾紀鴻都適用于“八德”標準,但因為兩人性格特點不同,曾紀澤的天資聰穎,對他的要求是不要自以為是,對曾紀鴻的要求則是勤奮刻苦,他還告誡其四弟要應戒驕戒躁,告誡三弟“徒謙亦不好”。他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子女進行德育引導,子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根據(jù)不同的性格特點,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對不同的子女也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的德育方法在明清家訓中非常重要,都是強調在教育子女時不能因循守舊局限于自己的德育方法,而應根據(jù)要子弟的不同性格特征和年齡特點因材施教,靈活變化德育目標和德育手段,促進道德品質的不斷內化生成。明清家訓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蘊藏著先賢們的教育智慧,對新時代德育工作拓展了思路、豐富了內涵。
明清家訓雖然受封建社會的影響存在著一些消極封建思想,有一定時代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但其豐富的德育內容、科學的德育方法,對我們開展現(xiàn)代德育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為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新時代高等教育德育工作質量,我們要結合國民文化心理和中華歷史傳統(tǒng),根據(jù)當前德育工作狀況,在對明清家訓德育文化進行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現(xiàn)代性轉化,使優(yōu)秀的德育文化資源涵養(yǎng)新時代德育工作。
明清家訓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向民間傳遞的過程中發(fā)揮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其德育價值導向符合時代需求,但因受到封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教育本體發(fā)展的制約,它自身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在對明清家訓的分析和闡釋上要堅持辯證的分析和正向的闡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輔相成。明清家訓文獻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德育內容基本都是圍繞封建儒家核心價值觀而展開的,依據(jù)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在個人、家庭、社會層面,把修身養(yǎng)性、睦親齊家、勤儉節(jié)約、中庸仁義等思想融入德育內容中。這些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家庭、社會層面的要求是一致的,在新時代發(fā)展的今天依然值得被廣泛學習和發(fā)揚。但是明清家中也包含一些家族制、宗法制社會的毒瘤,例如男尊女卑、愚忠愚孝、家長專制等內容,則與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倡導的內容背道而馳。故而,在對明清德育內容分析和闡釋時,要注重辯證分析和正向闡釋明清家訓德育內容,將其符合時代道德訴求和價值導向的內容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
習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都強調要認真吸收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明清家訓作為傳統(tǒng)文化之瑰寶,繼承和挖掘其優(yōu)秀德育方法,促進新時代思政教育的融合發(fā)展是德育工作的必然選擇,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政治旨在全方位促進學生道德水平提升,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明清家訓德育通過養(yǎng)正于蒙、因材施教、言傳身教等方法把修身、齊家、治世之道傳遞給家族成員。在價值取向多元化、學生個性特點突出的今天,家庭、學校開展德育工作應結合學生特點,分層次、分類別把德育工作從小抓起,家長和老師深入領會并踐行良好道德規(guī)范,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將德育工作日?;?、生活化、情感化開展。構建個人、家庭、學校協(xié)同培育的德育體系,在德育的全過程綜合運用多種德育方式,理性繼承和合理挖掘明清家訓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使優(yōu)秀家訓文化涵養(yǎng)新時代德育工作,促進思政教育融合發(fā)展,進而實現(xiàn)明清家訓優(yōu)秀德育思想的現(xiàn)代性轉化。
家訓源自于家庭成員內部的價值共識和規(guī)范認同,在中國古代“家國同構”的社會模式里,家訓的德育理念高度符合社會、國家道德發(fā)展需要。明清家訓非常重視德育的社會教化功能,圍繞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從“個人——家族——社會”三個層面出發(fā),提出了以德為本的修身觀、勤儉和諧的齊家觀、以德交友的處世觀。在對明清德育內容進行辯證分析和正向闡釋的同時,要繼承和挖掘其富有成效的德育方法。明清家訓德育方法集中體現(xiàn)為認知層面的養(yǎng)正于蒙,注重啟蒙式引導;實踐層面的言傳身教,強化榜樣性示范;情感層面的因材施教,重視孩子特點,進行分類化教育。它采用家族化、生活化的教育方式促進個體把主流價值觀內化為德行認同、外化為道德實踐,通過養(yǎng)正于蒙、因材施教、言傳身教的方法把修身、齊家、治世之道傳遞給家族成員。明清家訓德育思想雖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但其豐富的德育內容、科學的德育方法,對我們開展現(xiàn)代德育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為了實現(xiàn)明清家訓優(yōu)秀德育思想的現(xiàn)代性轉化,一方面要立足時代語境,豐富德育內容,使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輔相成;另一方面應結合學生特點,拓展德育方法,促進新時代思政教育融合發(fā)展。我們應根據(jù)當前德育工作實況,在對明清家訓德育文化進行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促進其現(xiàn)代性轉化,使優(yōu)秀的德育文化資源涵養(yǎng)新時代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