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軍
對于深度學習,絕大多數(shù)的理論研究及實踐成果都有一種單向度取向,鮮有全視角觀照。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深度學習呢?
真正的深度學習首先應當是挑戰(zhàn)性學習,也就是在真實且復雜的情境中,面對挑戰(zhàn)性問題或任務,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和高階思維,最終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過程。這樣的學習一定要區(qū)別于對問題進行淺表回答,學習過程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淺層學習。
真正的深度學習還應當是一種整體性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者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并充滿著情感、意志、精神、興趣等。人的學習不僅是理性的過程,還伴隨著情感、精神、德性、靈性、價值、意義等非理性、非程序化的特質(zhì),且正是因為這些非理性特質(zhì),人的生活才充滿意義和價值。因此,這些特質(zhì)應伴隨深度學習的全過程。
真正的深度學習還是社會文化的濡染過程。當個體在理解相關知識、文化、價值時,其理解不可能不鐫刻著特定的社會文化,不可能不受限于社會文化的影響或規(guī)范。因此,社會文化因素與其說是學生學習的情境、條件,還不如說是學習內(nèi)在機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語言學習(母語學習)就不僅僅是語音、語調(diào)的習得和運用過程,其還是文化獲得的過程。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洪堡深刻地指出: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不是孤立的語音、符號系統(tǒng),而是在其中積淀了這個民族的睿智、文化、精神、感情。教母語的同時也是在教民族的文化、思想、感情。因此,深度學習應當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情境中,學習者在與他人以及環(huán)境的互動中,關注知識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最終能夠遷移運用知識并用其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意義生成的過程。
當然,如果還想再挖掘深度學習的意涵,那么,深度學習更是一種具有純粹精神氣質(zhì)的學習。在這樣的學習中,求知是首要的。人是一種自由的存在者,即人是人自身的創(chuàng)造者,教育理當關注這種自我創(chuàng)造的無限可能性,尤其是呵護兒童作為“人”的自由天性。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開篇的第一句話便是“求知是人類的本性”。這種求知是純粹的、不帶有功利性的,其價值就在于求知本身或知識本身。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喜歡進行超功利的追問,喜歡自由地探索,只是成人世界使他們喪失了這種天然的沖動。因此,真正的深度學習更應當以滿足兒童心靈自由的需要為旨歸。這樣的學習才是可持續(xù)的,才能最終成為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如果缺乏這種精神氣質(zhì),學習就會蛻變成應試教育或職業(yè)訓練,從而最終摧毀學習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