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筑/北京市十一學校教師
學習目標,既是一個單元的出發(fā)點,也是目的地,學習過程由此展開,又以此為達成目的。學習目標制定的依據(jù)是國家課程標準和實際學情,由此細化至學年、學期、單元、課時等。所以,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習目標雖有先期預設,但也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處在動態(tài)調(diào)適中。
所謂目標的前調(diào)適,也就是單元學習正式開始之前的目標完善。教師在綜合考量課程標準、學生實際和學習資源等要素的基礎之上,通過前測、問卷調(diào)查、座談等方式,制定出適切的學習目標。
例如,高一上學期《論語》單元學習目標1,最初確定為——能夠通過閱讀《論語》,形成對其主要思想的初步理解。目標確定后,問題來了,站在學生的角度會提出若干問題:就“目標1”而言,高一上學期的學生如何閱讀整本《論語》?閱讀切入點在哪里?什么是“初步理解” ……總之,初定的“目標1”存在的問題是,難以操作、管控和評估。
遇到此類問題,一般要回溯到課程標準和實際學情中去尋求答案。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任務群1“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中找到依據(jù):“重視學習前人的閱讀經(jīng)驗,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綜合運用精讀、略讀和瀏覽的方法閱讀整本書,把握文本豐富的內(nèi)涵和精髓?!比缓蠼Y合本學習單元的核心任務“搭建我的《論語》思想盒子”,以及高一上學期學生難以獨立閱讀理解的實際學情,最后將學習目標1 完善為——“能夠根據(jù)傅佩榮、李零、鮑鵬山、陳來等人對《論語》的解讀,形成自己對于《論語》主要思想的理解?!?/p>
這樣的學習目標,就具備了可操作性,我們還把以上專家、學者的書籍論文等學習資料納入學科教室,如《人能弘道》《喪家狗》《孔子傳》等書籍、《〈論語〉的德行倫理體系》等論文,都放在了離學生最近的地方。這樣在多樣選擇中,實現(xiàn)了不同儲備的學生對于《論語》的閱讀與理解。
在目標的前期制定中,即使教師認為目標已經(jīng)足夠合理,也不一定完全適合接下來的真實學習過程。仍以上面提到的《論語》單元目標為例,本單元初定的目標2 為——
能夠通過舉例子、引名言、打比方、編故事等方式,實現(xiàn)對《論語》主要思想的初步理解。這樣設計的出發(fā)點是適當降低學習難度,學生可以有選擇地表達自己對《論語》的理解,但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一旦對主要思想的理解有了偏失,那些間接證明自己理解的“舉例子、引名言、打比方、編故事”等,也隨之出現(xiàn)偏失,因為畢竟論據(jù)與論點要追求一致。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從調(diào)整目標開始,也就是學生要把自己對于理解的“直接闡釋”作為首要目標,然后再輔以“間接證明”,這樣才是對于理解的充分表達。教師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又針對這一目標,專門為學生研發(fā)了“直接闡釋”的工具,即如何解釋觀點、分析觀點和運用觀點。最后將學習目標2 完善為——
能夠通過“直接闡釋”和舉例子、引名言、打比方、編故事等“間接證明”的方式,實現(xiàn)對《論語》主要思想的理解。
對這一目標的完善,就屬于過程性調(diào)適,也就是說在單元預設環(huán)節(jié),尚未發(fā)現(xiàn)學習目標存在的問題,而是在學生進入真實學習狀態(tài)后及時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及時收集問題,評估問題,并迅速作出調(diào)整。
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習目標雖有先期預設,但也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處在動態(tài)調(diào)適中。
這種調(diào)適,一般也屬于學習目標的“前調(diào)適”,但因逆向調(diào)適的特殊性,在此單獨介紹一下。
學習任務是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載體,因為目標自身是難以達成的,一定是通過媒介、手段等來實現(xiàn),因此設計出適切的學習任務是教師的要務,而適切的任務反過來又會促進目標的完善。
例如,魯迅小說集《吶喊》的單元學習,初定目標為:
1.能夠分析作品布局謀篇的方法和人物刻畫的技巧;
2.能夠結合現(xiàn)實,理解魯迅作品深刻的主題。
最初設計的核心任務是——為《吶喊》的再版寫一篇《讀者序》。這一任務可以涉及對《吶喊》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分析,另外,為“再版”而寫,也具有一定的任務內(nèi)驅(qū)力,但有兩個問題難以解決:一是學生要完成的這篇《讀者序》與作品原有的《〈吶喊〉自序》之間是什么關系?二是這一核心任務如何驅(qū)動學生對一本小說集的閱讀?
鑒于以上兩個問題,又重新設計了本單元的核心任務,既要突出《吶喊》中14個單篇的閱讀,又要兼顧《吶喊》小說集的特點,還要有一定的學習內(nèi)驅(qū)力,最后確定了這樣一個核心任務——為《吶喊》小說篇目排出“TOP5”,這一任務能很好地聚焦目標1 和目標2,分析單篇在布局謀篇和人物刻畫等方面的匠心,又能夠制定標準,進行橫向比較,進而實現(xiàn)對整本小說集內(nèi)容形式的全面掌握。
但問題又來了,這一特別有創(chuàng)意的任務,已經(jīng)“超額”完成了初定的學習目標,并且還實現(xiàn)了作為小說集的群文閱讀,所以需要從任務逆向回溯,重新審視并完善學習目標,經(jīng)過適當?shù)恼险{(diào)適后,《吶喊》學習單元的目標確定為:
1.能夠分析作品布局謀篇的方法和人物刻畫的技巧;
2.能夠結合現(xiàn)實,理解魯迅作品深刻的主題;
3.能夠分辨并比較類似的情節(jié)、人物等元素,在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中的呈現(xiàn)。
以上目標就很好地兼顧了《吶喊》的單篇閱讀與群文比較閱讀,并且實現(xiàn)了目標與任務的嚴密對接。從理論上講,一個學習單元肯定是先有目標再有任務,但在實際教學設計與實施中,時常需要我們“叩其兩端”來推演,以求整體的完善。
凡事都是原則很少,而技巧很多。學習目標的制定與完善亦是如此,依據(jù)課程標準、尊重學情、充分利用資源優(yōu)勢等都是原則,但具體細化、隨時生成等又是技巧。因此,教師既要遵循原則,又要靈活應變,以追求學習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