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茂峰
[摘要]好的問題是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基本前提。好的問題不僅是有意義的問題,更是有意思的問題。好的問題兼具數學味與趣味,能讓數學知識變得“好吃而又有營養(yǎng)”。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好的問題、捕捉好的問題、經營好的問題,讓好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催生學生深度理解,引導學生深度探究。
[關鍵詞]問題;深度;思考;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32—0089—02
數學總是與問題相伴相生。好的問題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具有驅動作用。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好的問題,驅動學生深度學習數學。那么,什么是好的問題?怎樣運用好的問題進行教學?作為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善于設計、捕捉、經營好的問題,讓學生經由好的問題進行深度學習,從而探尋到數學知識的本質,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一、設計好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
設計好的問題,首先要讓問題切入學生的學習“最近發(fā)展區(qū)”,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好的問題既不能太瑣碎,也不能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是對學生有所啟發(fā)。好的問題通常是一些大問題、核心問題、主問題。這些問題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啟發(fā)性,能引發(fā)學生思考、探究。
以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的“分數的再認識(一)”的教學為例,備課時,筆者一直在思考本節(jié)課的核心任務是什么,如何設置一個核心問題讓學生了解分數的本質?如何讓學生的思維達到自然過渡,獲得一定的提升?經過反復推敲,筆者認為,讓學生建立一個整體的概念應當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诖耍P者從學生已經學習過的“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入手:將4個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平均每只小猴分得多少個桃?將1個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平均每只小猴分得多少個桃?接著出示一盤桃,并且用布罩著這盤桃,這盤桃能否平均分給4只小猴?最后一個問題引發(fā)了學生的熱烈討論:如果這盤桃的個數是4的倍數,就可以平均分給4只小猴;如果這盤桃不是4的倍數,就把桃切開平均分;不管是不是4的倍數,我們都可以平均分。筆者借助精心設計的核心問題讓學生深刻理解了分數的內涵。
好的問題因其具有開放性而讓學生能從多個角度切入。好的問題應當具有挑戰(zhàn)性,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好的問題能對學生的數學思維構成一種“壓迫感”。沒有好的問題,就無法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學生的深度學習就不可能真正發(fā)生。
二、捕捉好的問題,催生學生深度理解
好的問題可以精心預設,但更需要教師擁有一雙慧眼在課堂教學中及時捕捉。好的問題需要不斷地被發(fā)掘、被延展。換言之,好的問題猶如一個富礦,能讓學生不斷獲得驚喜。捕捉好的問題能催生學生的深度理解。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當筆者給學生預留充足的提問時間后,問題就如同泉水一般涌出來。比如,已經學過分數,為什么還要學習百分數?百分數究竟是怎樣的數?百分數是不是分母是一百的分數?百分數和分數之間有怎樣的關系?既然有百分數,那有沒有十分數、千分數、萬分數……學生所提問題有的經過了深思,有的尚顯幼稚,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梳理,從中提煉出好的問題。比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問題可以歸結為一類?哪些問題不用思考就可以找到答案?哪些問題需要我們進行深入地探究?只有捕捉到好的問題,才能引發(fā)學生深度探究,進而深入理解所學知識。隨后,筆者用“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來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而捕捉其中好的問題。比如,有學生提出:“我們已經認識了分數,再來學習百分數,正說明百分數與分數有著不同的意義和價值。”有學生提出:“為什么生活中我們可以常見百分數,而很少見到分數?”……最后,學生圍繞兩個好問題,即“什么是百分數?”“百分數與分數有什么異同?”展開深度學習,通過比較、探究,學生不僅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與分數的異同,也認識了百分數的作用、價值。
好的問題不僅有助于學生的思考,也有助于學生的深度交流。通過思考、交流,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就會更深入。有時候,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比較片面、局限,而好的問題能讓學生展開討論,從而對問題形成深刻的認知。從這個意義上說,好的問題能催生學生深度理解,引發(fā)學生深度交流。
三、經營好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度探究
好的問題不僅要精心預設、及時捕捉,還要用心經營。用心經營好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深度探究。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好的問題,根據好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思考,引領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的探究從被動轉向主動、從呆板走向靈活。
好的問題成就好的課堂。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都意識到好問題的重要性,比如黃愛華老師的“大問題”,潘小明老師的“問題解決”,王文英老師的“核心問題”,陳培群老師的“真問題”,等等。經營好問題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探究,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例如,在教學“比的認識”時,筆者引導學生從生活情境出發(fā),諸如兩杯水的多少、兩個人的高矮、天平兩邊物體的輕重等,去認識生活中的“比”,這些“比”基本上都表示一種“差比關系”。那么如何從生活中的“差比”過渡到數學中的“倍比”?筆者引導學生從“倍比”的視角去看待以及改寫生活中的“差比”例子,從而順理成章地揭示出比的數學意義,即“兩個數相除又叫作兩個數的比”。至此,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諸如“什么是數學中的比?”“比與除法、分數有怎樣的聯系、區(qū)別?”通過這些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學生逐步感悟到:數學中的比表示兩個量之間的倍比關系。這一認知為學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比例尺乃至于正反比例奠定了堅實基礎。借助一系列問題,學生還逐步認識了同類量的比和不同類量的比,即同類量的比表示兩個數的倍比關系,不同類量的比會產生不同的關系??梢姡玫膯栴}不僅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探究,而且能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
好的問題將學生真正推到數學學習的舞臺中央,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借助好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問題啟發(fā)學生、引領學生,從而真正發(fā)揮問題的驅動作用,不斷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讓學生的數學學習真正發(fā)生。
好的問題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前提,需要教師精心預設、及時捕捉、用心經營。作為教師,要選擇好問題的角度、安排好問題的梯度、把握好問題的難度、調節(jié)好問題的密度,讓問題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豐富。通過好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催生學生的深度理解,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探究,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責編 黃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