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緯
東漢時期,官員數(shù)量極其龐大,杜佑《通典》云 :“都計內(nèi)外官及執(zhí)掌人十五萬二千九百八十六人?!币芾砣绱吮姸嗟墓賳T,漢朝統(tǒng)治者在繼承、總結(jié)先秦以來對官吏的管理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職官管理制度。兩漢時期,廢除先秦時期的世卿世祿制度,實行新的選官制度。漢朝十分推崇孝悌制度,選官制度在參考孝悌制度的基礎(chǔ)上,實行了孝廉制度。
首先,“孝”文化的內(nèi)在因素是儒家推行的孝悌思想,此外舉孝廉制度也是推動其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外部因素。西漢時期確立的舉孝廉制度,是士人進入漢代官僚體系的一個重要途徑。東漢時期,《孝經(jīng)》作為士子的必學(xué)科目,備受推崇。
《執(zhí)金吾丞武榮碑》記載 :“君諱榮,字含和。治《魯詩經(jīng)韋君章句》。闕幘,傳講《孝經(jīng)》《論語》《漢書》《史記》《左氏》《國語》,廣學(xué)徵威,靡不貫綜?!盵1]
《孟孝琚碑》記載 :“□□□遂,廣四歲失母,十二隨官,受韓詩,兼通《孝經(jīng)》二卷?!盵2]
《樊常侍碑》記載 :“君諱安,字子佑,南陽湖陽人也。君幼學(xué),治《韓詩》《論語》《孝經(jīng)》?!盵3]
《斥彰長田君斷碑》記載 :“乃始游學(xué),治《韓詩》《孝經(jīng)》。”[4]
從上述碑刻中關(guān)于傳習(xí)《孝經(jīng)》的記載,可以看出,在東漢時期,有許多士人從事《孝經(jīng)》的學(xué)習(xí)和傳授。漢代推行以孝治國,東漢時期,《孝經(jīng)》與《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合稱“七經(jīng)”,并且規(guī)定《孝經(jīng)》必須人人都讀,無論是達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并且都要踐行“孝”的內(nèi)涵。史書記載,昭帝始元四年(前83)六月曾下詔書云自通《孝經(jīng)》,宣帝即位之前就學(xué)習(xí)《孝經(jīng)》,《漢書·宣帝紀》記載 :“師受《詩》《論語》《孝經(jīng)》,操行節(jié)儉,慈仁愛人?!盵5]
其次,孝也成為當(dāng)時人們評價一個人的重要標(biāo)準。東漢時期,對于忠、孝最直接的表揚就是立碑,這既是對墓主人身份地位的突顯,也彰顯了政府對忠孝的重視。此外,亦有同僚及親人為了宣揚墓主的孝行、德行,希望能夠垂于后昆,作范后昆。
《敦煌長史武斑碑》記載 :“伊君遺德,□孔之珍。故□石銘碑,以旌明德焉。其辭曰 :於惟武君,允德允恭。受天休命,積祉所鐘,其在孩提,岐嶷發(fā)蹤。謙□守約,唯義是從。孝深《凱風(fēng)》,志潔《羔羊》。樂是□□,恬此榮光?!罕斫鹗?,令問不忘。垂□后昆,億載嘆詠?!盵6]
《郎中鄭固碑》記載 :“琦、瑤延以為至德不紀,則鐘鼎奚銘,昔姬公□武,弟述其兄。綜□□,□□行。於蔑陋,獨曷敢忘。乃刊石以旌遺芳。其辭曰 :‘於惟郎中,實天生德,……奉我元兄,修孝罔極,魂而有靈,亦歆斯勒?!盵7]
從上述碑刻資料可知,在兩漢時期,尤其是東漢時期,“孝文化”已經(jīng)深入人心,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同。在實施孝治的過程中,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廣孝道,在全社會形成了“孝治為先”的社會風(fēng)氣,而且官府通過褒獎孝行,擴大了孝道思想的影響范圍。
“察舉”,顧明思義,即是察而舉之,是以才學(xué)德行為主要標(biāo)準的選官制度。按照孝子廉吏的標(biāo)準察舉人才的科目,稱作孝廉。
孝廉制度,始于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稘h書·武帝紀》記載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盵8]其具體要求有三 :一是歲舉,二是由郡國向朝廷薦舉,三是人數(shù)為一人。東漢時,尊儒活動較之西漢更盛。在這種情況下,孝廉制度作為提倡儒學(xu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自然受到格外的重視。徐天麟在《東漢會要》中曾論 :“漢世諸科,雖以賢良方正為至重,而得人之盛,則莫如孝廉,斯以后世之所不能及?!盵9]
《司徒袁安碑》記載 :“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10]
《李孟初神祠碑》記載 :“君□舉孝廉,除補郎中。”[11]
《泰山都尉孔宙碑》記載 :“天資醇嘏,齊圣達道,少習(xí)家訓(xùn),治嚴氏《春秋》,緝熙之業(yè)既就,而閨閾之行允恭,德音孔昭,遂舉孝廉,除郎中,都昌長?!盵12]
《竹邑侯相張壽殘碑》記載 :“股肱州郡,匡國達賢,登善濟可,登斑敘優(yōu),能正躬帥陪,臨疑獨照,確然不撓,有孔甫之風(fēng),舉孝廉,除郎中,給事謁者。”[13]
《博陵太守孔彪碑》記載 :“舉孝廉,除郎中、博昌長,疾病,留宿□,遷□京府丞?!盵14]
《司隸校尉楊淮表記》記載 :“舉孝廉,尚書侍郎?!盵15]
《司隸校尉魯峻碑》記載 :“敬愘恭儉,州里歸稱,舉孝廉,除郎中、謁者,河內(nèi)大守丞。”[16]
《郃陽令曹全碑》記載 :“建寧二年舉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馬?!夂土陱?fù)舉孝廉,七年三月,除郎中,拜酒泉祿福長。”[17]
《涼州刺史魏元丕碑》記載 :“通識百典,察孝廉,除郎中?!盵18]
《甘陵相尚博殘碑》記載 :“拜郎中,□察孝廉?!盵19]
在漢碑中,關(guān)于“孝廉”的記載頗豐,正因為《孝經(jīng)》的推崇、“孝廉”的盛行,東漢時期的士大夫普遍追求廉潔、孝行的風(fēng)氣,在當(dāng)時可謂盛行一時,正所謂“漢制使天下誦《孝經(jīng)》,選吏舉孝廉”。值得注意的是,漢碑中除了舉孝廉,還存在著單一“舉孝”的記載,兩者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不能一概而論。東漢時期統(tǒng)治者標(biāo)榜以“孝”治天下,故察舉尤為重“孝”,除了歲舉孝廉,還有“至孝”的特舉,屬特科。石刻文獻中亦有相關(guān)記載。
《巴郡太守樊敏碑》記載 :“鄉(xiāng)黨見歸,察孝,除郎?!盵20]
《豫州從事孔褒碑》記載 :“州□□高,察孝廉,□從事。”[21]
察舉制,是漢代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其目的在于將那些品學(xué)兼優(yōu)的杰出士子選入朝廷為朝廷所用。察舉制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能夠?qū)⒁恍﹥?yōu)秀的士子補充到國家的隊伍之中,但是一些高級官吏、世家大族保留了過多的薦舉方面的特權(quán)。
《趙相雍勸闕碑》記載 :“高祖父諱竇,字伯著,孝廉,河南令,侍御史,九江太守□□□。君子望,字伯桓,右校令。望子陟,孝廉,朐忍令□□□□□。陟弟朗,字仲□,孝廉,弘農(nóng)令,武都太守。朗弟勸,字叔□,孝廉,成皋令,趙相國。勸子煜,字稚□,孝廉,資中長,江令,□□□都尉?!盵22]
《郃陽令曹全碑》記載 :“君高祖父敏,舉孝廉,武威長史,巴郡朐忍令,張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謁者,金城長史,夏陽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鳳,孝廉,張掖屬國都尉丞,右扶風(fēng)隃麋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大守。父琫,少貫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君童齔好學(xué),甄極毖緯,無文不綜,賢孝之性,根生于心?!▽幎?,舉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馬?!盵23]
按雍氏家族自雍竇至雍煜,碑文所記者六人,除雍望不為孝廉外,其余五人皆為孝廉,可謂世為孝廉。雍氏家族在雍陟一代,最為興盛,兄弟三人皆為孝廉。從孝廉所任官看,開始皆為地方縣令、長,儼然已為地方大族。曹氏家族從高祖曹敏至曹全,歷五代,僅曹琫不為孝廉,若非早逝,其為孝廉也未可知。其曹氏家族,“或在安定,或處武都,或居隴西,或家敦煌,枝葉分布,所在為雄”[24],足見其家族勢力龐大。這些因素對察舉制的施行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
東漢時期選官方式以察舉制為主,維護了士民階層的利益,得到了士民階層的支持,也正因為如此,察舉制在東漢時期得以蓬勃發(fā)展,為東漢王朝輸送了諸多優(yōu)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