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蓉
(鹽邊縣民族中學,四川攀枝花 617100)
隨著我國的政治、經濟等的快速發(fā)展,我國與國外聯系日益緊密,英語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在我國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多年來英語教學條件不斷地改善,相應的教學設備不斷改進,教學的效果也較以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相對而言,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由于經濟相對落后、地理位置較為偏遠,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qū),英語教學的環(huán)境改善程度不大,條件好的還添加了一些多媒體教學設備等硬件條件,條件差的地方甚至連多媒體都沒有,整體來說學習英語的整體氛圍不濃,軟環(huán)境較以前改變不大。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初中階段,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規(guī)范書寫的習慣等都是形成于此階段,因此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工作至關重要。目前由于學習的軟環(huán)境等問題,農村地區(qū)的初中生學習英語大多數就是為了應付考試,應試教學占有很大的比例,很多農村地區(qū)的初中生考到縣城、市里高中后明顯感覺到自己在聽力、口語表達方面的差距很大,英語的讀音甚至也有不標準的,產生挫敗感,導致其不敢練習、不敢在課堂上表達,逐漸喪失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因此少數民族的農村地區(qū)要在初中教學中積極改革,探索出適合少數民族農村地區(qū)的教學模式。
一是缺乏英語學習的文化背景,英語中很多知識的背景與國內不一樣,存在英語教材背景缺乏的問題,學生對此文化背景了解不多,這樣教師、學生無法同時融入英語的文化背景中,難以產生共鳴,容易導致學生的理解產生偏差,最終導致其無法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的交流溝通中[1]。二是每周安排的課時不足。初中的英語課程有的農村學校每周安排的課時不多,不夠合理,教師要完成課程的教學任務難度比較大,一般學習1 門新的語言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如此少的課時安排形同虛設,教學的效果不甚理想。
少數民族地區(qū)人口相對較少,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數量相對缺乏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qū),由于生活環(huán)境艱苦、待遇較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英語教師更為缺乏。初中階段,學生的自主能力相對較弱,而且有的地區(qū)小學未開設英語,初中才開始接觸到英語,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對于學生在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方面起著主導性的作用,而英語教師的相對缺乏不利于初中英語教學工作的開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農村地區(qū)的初中英語老師負擔比較重。在少數民族的農村地區(qū),初中英語教學中每個班每周英語課平均2~4 節(jié),由于師資的缺乏有的英語教師可能還要擔任勞動課、品德課等副科的教學工作,而且少數民族的農村地區(qū)人口數量稀少,各教學點分散,有的英語教師還需要同時承擔幾個教學點的教學任務,教師從1 個教學點到另一個教學點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導致教師的時間、精力不足,無法有更多的時間花費在研究教材、針對性地備課、因材施教等,教學效果不理想。二是農村地區(qū)的教師整體水平參差不齊。少數民族農村地區(qū)初中的部分英語老師未經過英語專業(yè)學習,要么是其他教師轉崗的,要么經過一階段的英語培訓上崗的,有的是自學的英語,降低了整個英語教師師資隊伍的水平。農村地區(qū)的英語教師中大多數未經過系統(tǒng)的英語學習,其自身英語發(fā)音就不標準、英語語法薄弱,詞匯量也小,雖然有的英語教師通過各種努力也想提高教學的質量,但是受到外界因素以及自身能力的影響,往往力不從心,導致了農村地區(qū)初中英語教學的整體效果欠佳。三是農村地區(qū)的教師進修的機會比較少。我國城鎮(zhèn)的初中英語老師,尤其是近些年新進的教師,幾乎都是具有大?;蛘弑究茖W歷,有的甚至達到碩士以及以上學歷,其知識面廣,每年還有機會接受英語方面的進修培訓,而少數民族的農村地區(qū),由于地處偏僻,教師進修的難度很大,不能對其現有的知識進行補充、發(fā)展。
一是認為學習英語很難,興趣不大。由于農村地區(qū)英語教師整體在教學基本技巧方面的缺乏,不能有效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教學活動,多是采取教師一味講、學生就坐在那里聽的傳統(tǒng)模式,比較枯燥,學生難以全身心融入進去,喪失了學習英語的興趣。二是農村地區(qū)初中生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少。很多農村地區(qū),由于地處偏僻,和外界接觸少,不少學生未意識到努力學習英語的用處,因此一直忽視英語學習,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語文、數學的學習上,將英語放在副科的位置上。三是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合理,未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學習英語的方法,如單詞的記憶可采取延伸記憶、情境對話、歸納等方式,而農村地區(qū)的初中生絕大多數還是靠死記硬背,效果甚微。四是農村地區(qū)的家庭缺乏對學生的有效監(jiān)督。在學習新的語言時,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非常重要,尤其是英語教學,聽說讀寫需要有一定的學習氛圍,而多數農村地區(qū)初中生的家長自身知識水平欠缺,導致其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方面愛莫能助,而且當前我國很多農村地區(qū)的實際情況是父母外出務工,將孩子交給老人,老人一般比較溺愛孩子,只注重他們的吃穿,對他們在學習上的期望不高,不能對孩子的學習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
在我國少數民族的廣大農村地區(qū),導致初中英語教學效果較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受到當地經濟發(fā)展水平及文化程度的影響,單靠英語教師去努力難以取得很大程度的改善,教師只能精心備課,盡量讓自己的課更加的精彩,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3]。要學好一門語言,一般來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發(fā)學習的動機,可從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兩個方面展開,內在的動機就是學生自身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來源于其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快樂體驗,這種體驗越強,其學習的內在動力就越大,這種動機是內在的,相對較為持久,而外部動機就是外部的一些獎勵措施,或者是別人的夸贊等,通過內在動力和外在動機的結合,最終導致了不同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同。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或者課外活動中要重視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讓他們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通過適當的外在激勵,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
目前隨著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信息化技術、多媒體等先進技術在各個行業(yè)得到廣泛的應用,即使在少數民族的農村地區(qū),很多初級中學都配備了多媒體的教學設備,在提高教學效果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原來傳統(tǒng)的教學是通過教師的講解、掛圖、黑板等,形成的知識體系也較為籠統(tǒng),難以讓學生形成一個直觀化的效果,而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可以將具有豐富內容、形象逼真、聲音講解的各種圖片、視頻、文本等展現給學生,將學生所有的感覺器官都全面調動起來,學習的效率更高,且學生自己還可以在計算機上通過邊看邊練,反復操作,確保其掌握。而且英語教師通過多媒體網絡還可以獲得更多、更有趣的教學資料作為英語教學課堂中的輔助材料[4]。
傳統(tǒng)的初中英語教學模式就是教師滿堂灌,教師在課堂上起著主導性的作用,學生一直比較被動,學習興趣不高,無法集中注意力,降低了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需要開展一些課堂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設置小組活動等,首先要明確活動的目的、方法、具體過程,之后適時將指令交代給學生,此過程要注重新知識、老知識的銜接,在此基礎上英語教師要全程對學生的活動情況進行監(jiān)控,針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做出中肯的評價,且評價要以提高學生自信心、發(fā)現并改進問題為目標。此外課堂活動的設置時要充分結合班級學生的英語水平展開,指定的任務難度要適宜,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難度,讓參與的學生在語言能力上有所提高,一點沒有難度的活動不值得花精力、時間去實施,另一方面設置的難度又不能太大,如果學生通過努力不能順利完成則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因此針對同一班級中學生的英語能力不同,可以按照英語能力的高低分成不同的小組,將英語能力差不多的學生分在一起,每組結合實際能力設置不同難度的任務,這樣確保每個小組的活動都可以順利實施。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的知識面不全面,因此英語課堂上也不能以課堂活動為主,要確保教師的授課時間與課堂活動的時間控制在合理的比例。
語言在文化中屬于重要的促成部分,要想學好一門語言,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充分的融入當地的文化中,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而我國少數民族多數處于我國偏遠地區(qū),尤其是農村地區(qū),與外界的信息交流較少,英語學習的氛圍缺乏,學生就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自身的興趣不高,加上課堂上多是傳授一些語法,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等先進技術,將更多的語法、語言方面的動畫視頻、圖片、文本等資料下載下來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