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杰
(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北京 100083)
目前,雖然有議論宣稱博士學歷貶值,但是,報考博士的人數仍連年攀升。與全國每年碩士研究生招生70 余萬人的規(guī)模相比,博士生招生僅7 萬余人,基本上接近10:1;單從招生數量而言,博士生還是屬于高等教育中精英人群。然而,由于博士攻讀時間較長,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少有意向報考的考生,通常也會猶豫不決。筆者結合工作經驗,分析是否決定攻讀博士研究生核心要素。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2004 修正)》是目前效力最高的學位法律文件,該條例第六條明確規(guī)定,達到下屬學術水平者,方可以授予博士學位:第一,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tǒng)深入的專門知識;第二,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第三,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 對于博士研究生應具有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系統(tǒng)深入的專門知識,以及具備從事獨立科研的能力,也專門強調。同時,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的專門性管理規(guī)定,也提出博士研究生為了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在該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tǒng)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chuàng)造性成果的高級專門人才。(《2014年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工作管理辦法》(教學[2014]4 號),該辦法是教育部公布的較為系統(tǒng)的關于博士研究生招生錄取的文件)
根據現行管理規(guī)定,我國博士研究生錄取方式和入學途徑,有以下幾種,各自特點,筆者做簡要分析。
部分重點高校,在國家規(guī)定一些專業(yè)范圍內,選拔具有學術型推免生資格的優(yōu)秀應屆本科畢業(yè)生,直接取得博士生入學資格的招生方式。2010年以前已在教育部備案開展招收直博生工作的高校,招生專業(yè)一般為基礎學科,招生人數原則上不超過本校博士生招生計劃的10%;其他高??稍诒拘@怼⒐?、農、醫(yī)學科門類國家重點一級學科的專業(yè)內招收直博生,招生人數一般不超過本專業(yè)招生人數的20%。
重點高校,對本單位已完成規(guī)定課程學習,成績優(yōu)秀,且具有較強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學碩士生中擇優(yōu)遴選博士生的招生方式。擬進行碩博連讀的學生,根據就讀高校的規(guī)定提出申請,并通過招生單位組織的博士生入學考試或考核,通常為面試,被錄取后進入博士階段的學習。
是指具有博士招生資格的大學,面向已經畢業(yè)獲得碩士學位或即將畢業(yè)的應屆生(同等學力考生,需具有本科學位),選拔博士生的招生考試方式,即通常參加博士統(tǒng)一筆試和復試,然后擇優(yōu)進行錄取的傳統(tǒng)招生模式。
其實,該種招生選拔形式是公開召開報考博士的一種,特殊之處在于,考生主要通過綜合面試,而非主要通過筆試取得入學資格。“申請-考核制”,顧名思義,考生按報考程序提出“申請”,由導師組或面試組通過“考核”而不是“筆試考試”錄取博士研究生。該種形式下,通常對考生的報名條件有所提高;目前,為擴大博士生導師招生自主權,除上述直博和碩博連讀方式外,各重點高校通常會采用或試點該種選拔方式錄取博士研究生。
首先,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做科研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也是博士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上述國家文件規(guī)定精神已有體現。如果說本科生是跟著老師學習通識專業(yè)知識,是在學習“是什么”的階段;碩士生是跟隨導師學習專業(yè)性技能和研究方法,基本進入“為什么”的階段;而博士研究階段,從應然角度理解,一個合格的博士生至少在自己的研究范圍內從事的是開拓性研究,是發(fā)現“有什么”的狀態(tài)。
一個合格的博士生,接觸的或研究的應該是自己所研究專業(yè)放心的最前沿領域,甚至是自己的導師都未曾做過的。其次,真正的博士絕對不是社會上所流傳的“傻博士”,真正的博士,一定要具有超強“會寫、會講”能力——寫出高水平的論文、講出高深的道理。能夠寫高水平論文,而且要把論文發(fā)表于高水平刊物,已成了博士畢業(yè)的標配。不具備此兩樣技能,基本很難進入高水平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即便錄取也很難能夠順利畢業(yè);很多大學出現七年級、八年級,甚至九、十年級資深博士研究生,此乃根本原因。
博士的學制雖然僅三年,但真正能夠三年畢業(yè)者鳳毛麟角;很多博士尤其工科的博士研究生,五年左右畢業(yè)屬于正常情況;甚至十年無法畢業(yè),最后不得已分流為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乃至退學或博士肄業(yè)。仔細分析起來,目前博士畢業(yè)要求較高固然是一方面,但如上述所說的兩種類型的能力,尤其博士研究生做科研的能力,屬于較為重要的方面。若上述兩種技能不足或精力投入有限,出現博士論文無法開題甚至論文外審無法通過等問題,通常無法避免。
通常而言,我國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后,發(fā)展前景或出路有如下幾種,筆者梳理如下。
絕大多數“非定向就業(yè)博士研究生”會選擇進入科研單位、高校等研究機構做研究,走向講師、副教授、教授或相應職稱的學術研究之路。其次,選擇進入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進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博士后出站后再進行就業(yè),出路基本同上。
博士研究生的智商,已經毋庸置疑;還有部分情商也很出眾的博士生,會“活學活用”自己已經掌握的專業(yè)知識。如我們所熟知的李開復和吳軍博士,他們通過自己的專業(yè)訓練,先用一定的科研時間,以十幾年磨一劍的精神,達到了專業(yè)領域內某種高度;然后,“墻里開花,墻外香”,拓展新的領域和人生境界,以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逐步成長為贏家,成為很多人的人生楷模。
博士研究生中,還有一類特殊群體,主要是指“定向就業(yè)攻讀讀博士研究生”的學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在職博士研究生。這類人員多是已經工作且小有所成,或為了改變自己所處環(huán)境,選擇在職攻讀博士研究生。這類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后基本回到原單位繼續(xù)發(fā)展,一般而言,漸漸會以學者型或技術型行政管理人員身份發(fā)展。
綜上所屬,到底該不該或者有沒有必要選擇讀博?筆者認為,結合以上考試方式以及能力要求,先認清自己的需要和追求,才是第一位的。不可否認,攻讀博士研究生的群體中,更多的人真正是為了科研和學術追求。但是,現今也有很多人選擇攻讀博士研究生的理由,也包括:規(guī)避競爭暫緩就業(yè)、應聘收入高體面工作、頭銜好聽等。
如果選擇讀博,真的只是將在高校當作就業(yè)的避風港,將博士研究生作為觀望臺;筆者可以毫不猶疑地提醒:現在時段,攻讀博士研究生,真的不是一個好的避風港或觀望臺。因為,這個的港或臺,經常有學術不端或論文查重等“雷電”光顧。當然,如果說目前不愿意工作,暫時性規(guī)避就業(yè)的競爭壓力,終極目標還是希望從事科研工作,選擇攻讀博士研究生是非常明智的;其實,目前的情況看,預進入高?;蚩蒲袉挝?,攻讀博士研究生,是必須認真投入的必經之路。
曾經,有一種觀念,認為讀書意味著清貧。目前,這個觀念基本扭轉。但是,攻讀博士研究生也并不意味著一定有高收入,這與所就讀的專業(yè)和將來從事的行業(yè)、工作有較大關系??陀^而言,攻讀博士研究生,除了最終能獲得一個博士頭銜,個人科研能力等能夠得到較好訓練外。攻讀博士研究生畢業(yè),保持體面的生活,乃至超出平均生活水平,是比較可以預期的。所以,如果攻讀博士研究生為了高收入,乃至快速成功,應屬于找錯了實現夢想的途徑。但是,如果以能力建設為中心,很早確立學業(yè)規(guī)劃與職業(yè)規(guī)劃意識,且規(guī)劃得當,僅將攻讀博士研究生作為自己人生規(guī)劃的一環(huán),則另當別論;如目前出現的一批“90 后”博士研究生導師,其快速成功的基石之一,乃是博士研究經歷。
攻讀博士研究生,應該是為了看到普通人所看不到的世界。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對學術或科學的鉆研,是為了“鉆”出成果,取得一定程度科學的結晶。英文PH.D,是“Doctor of Philosophy”的 縮 寫,而“Doctor of Philosophy”原意又是什么呢? 從歷史角度考察,Philosophy 并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哲學”的意思,它應該更多是哲理和智慧的意思,因此,博士的終極意義不是學歷,而是對哲理乃至智慧的追求。PH.D,或者說博士,對其專業(yè)范疇的理論、 知識及發(fā)展等都具有相當的研究和掌握,不僅有能獨力進行研究,更應該也必須對所研究專業(yè)或學術方面有所建樹。正本清源,如果明確到這一層,是否攻讀博士研究生,就不應該存在的所謂“該不該”或“有沒有必要”的問題。當然,對上述分析和解釋,過于理想化。但是,現實也不能脫離理想過遠,不然現實也終將成為無線的風箏。
對于攻讀博士研究生與否,一定要有清晰的認識,還有要明確的目標和規(guī)劃。還是在考量自己的綜合能力,現實情況以及能夠投入到科研的精力和時間后,理性決定是否選擇讀博,比較理智和科學,對自己也更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