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豐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3)
習總書記曾對青年說過“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1],他呼吁廣大青年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當代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時代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形成和培育階段,精神信念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極易受社會思潮影響。反觀現實當前青年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信仰令人堪憂。因此,加強引導青年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思潮的本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要求。
社會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時代進步的要求和社會現實存在的矛盾,表達某一階層共同的利益訴求,得到社會不同群體的傳播并對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影響的思想動態(tài)。它從一個側面反映社會現象,對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理想信念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它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張晴雨表,能夠指出所屬時代隱性的弊端。仔細分析社會思潮的理論形態(tài),可以覺察到較細微的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方向。
從歷史唯物主義來看,社會思潮是社會意識的一個重要表現,是社會發(fā)展的映像,它存在于一切社會和時代,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反映,特別是在社會大變革時代,各種社會思潮異?;钴S,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們要尊重意識發(fā)展的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用它更好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作為一種復雜的意識形態(tài),社會思潮也體現唯物史觀相關原理和方法論效果,一般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社會思潮具有時代性。任何社會思潮都產生于一定的歷史時代,不可能“無中生有”,更不可能脫離社會現實,必然深受該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是對當時社會存在的一種反映,因而都打上了時代的印記。其次,社會思潮具有不穩(wěn)定性。社會思潮是對社會矛盾現象的理論升華,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隨著社會熱點和焦點的變化而變化,不像主流意識形態(tài)一經形成就具有穩(wěn)固性。最后,社會思潮具有現實性。社會思潮反映的是社會中最現實、最尖銳的問題,往往是社會矛盾的焦點和熱點問題,常常是和我們的切身利益相關聯,因而才使人們密切地關注它,并產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第一,培育理性思維,注重現實導向。當代社會思潮的文化根源無論是本土化還是西方化,一般來說都關注社會實際的生活現狀,試圖從不同的學科門類多角度看待同一現象,借鑒不同的方法論解決現實問題,共建人類向往的美好幸福生活。據問卷調研得出結論,新時代青年大學生伴隨智能手機的普及,普遍培養(yǎng)了及時關心國際和國內發(fā)生的各種時政事件,尤其關注與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如教育制度和政策、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等。另外,通過“兩微一端”等互聯網平臺發(fā)表自己對國家大政方針制定的意見和看法,表達他們的美好愿望,并從我國實際出發(fā),發(fā)表自己的言論并提出對現實問題的思考。
第二,豐富學識,擴散思維。從社會思潮傳播的思想來分析,其中既有站在宏觀的上層建筑的政治高度來審視人類現實生活的實際狀況,在此基礎上推進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和目標,又有從微觀視角下關注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社會制度等構建過程中存在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會矛盾,提出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共建和諧社會。當代社會思潮提出思想主張的多樣性,關注問題層次的深刻性,無疑有助于大學生的視野開闊,激發(fā)思維發(fā)散性,提高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促使他們對現實問題的多向度思考,改變了原來孤立靜止看問題的意識。
青年學生一直是西方資產階級進行意識形態(tài)宣傳的重點目標,在西方文化的和平演練和社會思潮的誘導下,其理想信念已然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和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2.1 扭曲了價值評價標準
回顧中華傳統文化發(fā)展史,尤其是儒家,主張“舍生成仁”,無不體現中國傳統的價值評價標準是奉獻。站在馬克思主義者立場,即主張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的社會價值,這兩者的主張在內容上是共通的。新自由主義宣揚把“人”的欲望作為核心追求,把人從高度的抽象拉回到具體現實的個人,強調滿足個人利益的實現就是價值評價標準,為達目的可以罔顧道德,在行動上與動物無異,這種思想觀念的傳播迫害了青年健康心靈的發(fā)展。
仔細觀察日常的學習生活,發(fā)現青年學生深受功利主義思潮的影響,學習中偷懶?;约霸u優(yōu)競選中華而不實,這種惟利是圖的心態(tài)已經扭曲了我們的倫理觀。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繼續(xù)攻讀高等教育的初心不再是“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而是為了能在就業(yè)的過程增加談判的砝碼,簡單來說就是追求薪資待遇的高低。發(fā)展市場經濟中另有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傳播,也導致部分青年學生極力吹捧物欲橫流,得以證明自己的存在感,這幾種社會思潮傳播的錯誤觀念顛覆了傳統普遍遵守的價值評判標準,極易造成青年學生混亂的價值觀,對我們的青年教育敲響了警鐘。
2.2.2 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低迷
社會思潮在傳播的過程中與大眾有共同的利益訴求,表面看是在為他們階層發(fā)聲,借此促使部分青年學生產生了心理認同。比如,民主社會主義認為,真正可以實現的共產主義不同于現行的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建構,也不是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美好設想,而是一種公平、和諧、自由、平等的制度,這就混淆了共產主義制度的上層建筑。它們所宣揚的思想主張容易使青年學生產生誤解,誤以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不再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甚至有青年學生認為,我們一切要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不再堅守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應該在多元化思潮中確立新的指導思想來適應不同的領域。青年學生價值觀混亂,必定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漸行漸遠。
2.2.3 對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缺乏信心
十九大以來,我們迎來了歷史發(fā)展機遇期,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成就。我們在享受改革帶來碩果的同時,要正視伴隨發(fā)展而產生的問題。當前我國的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qū),社會矛盾激化,各種體制弊端暴露無遺,這種深層次變革帶來的社會秩序混亂、道德倫理失調等現象,使得青年學生日益困惑,并對中國能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產生疑慮。其中,新左派思潮從激進平等的立場來批判自由主義和改革開放。部分青年學生本就對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缺乏信心,由于實用主義心理作祟,很容易傾向于這種被西方所美化的理想社會形態(tài),試圖寄希望于此真正達到共同富裕的美好設想,這就偏離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向性。
社會思潮給高校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是不可估量的,我們必須積極尋求對策應對其消極影響,幫助青年學生重新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教育。在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種信仰教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社會主義現實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基石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學理支撐。
多元化的思想意識反映的是價值觀的差異,為有效增強社會凝聚力,必須有一個核心價值觀能夠有效發(fā)揮統領作用,來引領多元化發(fā)展的社會思潮,黨中央提出的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運而生。我們從國家層面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發(fā)展目標;從社會層面提出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建設要求;從公民層面提出了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道德標準。“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盵2]新時代我們就是要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我們要搶占這一主陣地,促使高校青年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日常思想理論學習,要在行動中增強主體自覺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之中,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旨要求,真正把它培養(yǎng)成自身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規(guī)范。
從思政課的自身特點來看,實現從單純的知識教育到信仰教育的轉變,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科學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切實有效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增強當代青年判斷是非的能力,科學地分析社會思潮的實質,樹立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仰,才能夠抵制西方社會思潮的迫害。
發(fā)揮主渠道作用要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并內化為理想信念。思政課教師首先就要精通和信奉馬克思主義,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扎根中國大地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和課堂形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其次,對青年進行社會主義信仰教育,“應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的育人功能,進行科學系統的且有必要的理論灌輸,使青年學生從理論層面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質,理解和認識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現實國情,站在中國大地的現實背景來認識和分析各種社會思潮,把實現自己的個人夢與中國夢結合起來,把實現中國夢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結合起,”[3]提高他們對各種思潮的辨別能力,從而確立信仰的堅實基礎。
知識教育與信仰教育的有效結合是推動當代青年信仰堅定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在社會思潮多元化廣泛傳播的當下,信仰教育必須立足特定的知識載體才能更好地達到教育意義,信仰教育同樣也需要傳授與信仰有關的科學知識。馬克思主義是經過時代檢驗的科學的信仰,是信仰教育與知識教育有效結合的最好詮釋。當代青年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但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與困難,其根本矛盾就是沒能很好的處理信仰教育與知識教育的關系。要增強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實現信仰教育與知識教育的深層次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