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怡琳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從一年級開始就應(yīng)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在目前的一些課堂教學中,仍有教師用大量的時間去分析課文和解釋生詞。即使有閱讀,也只是表面的“閱讀”,忽視了誦讀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學生學習興趣不濃。那么,如何提高課堂實效,引導學生朗讀呢?
首先,要正確地朗讀,達到“三對”,即眼對、口對、心對。第二,要達到朗讀流利的標準,即不讀斷句、錯句,不重復單詞和句子。第三,朗讀速度要適中,讀的過程中要注意停頓。那么,我們還應(yīng)該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閱讀,因為理解不僅是朗讀的基石,而且是朗讀的目的。最后,學生會正確使用語調(diào)、速度、停頓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師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要從一年級開始著手,重視教師的范讀,注意加強學生普通話的學習,包括字的讀音和斷句。老師要繪聲繪色、聲情并茂地示范,鼓勵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到了中高年級要格外注意情境渲染,品讀感悟,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能力,讓學生在誦讀中品味語言的優(yōu)美,領(lǐng)略文章的寫作方法,能夠?qū)⒆约旱目捶ㄓ镁珳实恼Z言表達出來。這樣,朗讀目的達到了,閱讀教學的效果也會逐步提高。
朱自清先生說,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一半意義在于聲音。為了提升學生的理解和寫作能力,我們必須從正確的誦讀教學入手。教師和學生應(yīng)該反復誦讀課文,有時必須背誦。教師要善于利用課文引導學生朗讀,甚至背誦一些好詞好句,使學生能直接感受到語言的魅力,積累語言詞匯,了解更多的語言表達方式,學會用自己積累的語言和文字準確地表達觀點,從而培養(yǎng)語言能力。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用“語”表達文、情、思的最有效途徑,是通往文學、經(jīng)典、智慧的橋梁,是一種主動性的活動。作為語文老師、家長要善用這一方法,讓孩子接受長期的誦讀訓練和熏染,假以時日,自然會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新城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