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凡惠,王雷,朱彥瑾,李建龍,郭佑民,黃曉旗
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影像科,陜西延安 716000; *通訊作者 黃曉旗 344653354@qq.com
男,50歲。主訴:右腰脹滿不適10 d。體格檢查:右腰部壓痛,可觸及包塊,質地堅硬。影像學表現(xiàn)見圖1A~J,影像學診斷為右腎富血供腫瘤。行后腹腔鏡下右側腎癌根治術,右腎上極見一圓形腫塊,邊界清楚,大小約8.3 cm×7.2 cm ×5.1 cm;腫瘤呈實性包塊,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內(nèi)有壞死出血;輸尿管切緣、腎門部血管及腎周脂肪囊未見癌組織,周圍腎小管水腫。術后病理見圖1K、L。免疫組化:平滑肌肌動蛋白(+)、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鏈(+)、HMB45(-)、黑色素A(-)、分化簇117(-)、TFE-3(-)、Ki-67約2%(+)。最終診斷:右腎惡性血管球瘤。
圖1 男,50歲,右腎惡性血管球瘤。
血管球瘤是起源于血管周細胞的一類少見的間葉性腫瘤,常發(fā)生于富含血管球體的四肢末端,發(fā)生于內(nèi)臟者極為罕見[1]。目前僅見4例腎臟惡性血管球瘤報道[2-5],其影像學表現(xiàn)鮮有報道。Folpe等[6]于2001年提出惡性血管球瘤的診斷標準:①腫瘤深度和直徑均>2 cm;②非典型的核分裂;③核顯著異型性且核分裂象≥5個/50 HPF。本例患者腫瘤體積大小約8.3 cm×7.2 cm×5.1 cm,病理鏡下見不規(guī)則血管排列且其周圍圍繞較多腫瘤細胞,核分裂象活躍,符合上述惡性血管球瘤的診斷標準。
對比病理學特征分析影像學表現(xiàn):腫瘤體積大,呈橢圓形,邊緣清楚,包膜完整,腎盂受壓推移;CT平掃腫瘤呈混雜密度,內(nèi)可見大片狀壞死區(qū),實性成分密度類似肌肉密度,且免疫組化平滑肌肌動蛋白(+)、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鏈(+),可能與腫瘤細胞有一定程度的平滑肌細胞分化有關;腫瘤平均CT值高于腎臟實質,皮質期瘤體內(nèi)可見點線樣明顯強化影,且強化程度高于腎臟皮質,表明該腫瘤富血供,可能與病理所見腫瘤內(nèi)不規(guī)則血管相關,髓質期及延遲期腫瘤進一步強化,強化程度低于腎臟髓質。
腎惡性血管球瘤需與以下疾病相鑒別,①腎肌周細胞瘤:起源于腎臟間質,CT平掃表現(xiàn)為等低密度腫塊,增強掃描不規(guī)則強化,邊界清晰。②腎乳頭狀細胞癌:起源于腎小管,多位于腎髓質,邊緣清楚。CT平掃Ⅰ型密度相對均勻,Ⅱ型壞死囊變多見,鈣化多見,為乏血供腫瘤;增強掃描強化程度低,各期強化程度差別不大,多為輕度均勻或輕度延遲強化。③腎嫌色細胞癌:為乏血供腫瘤,腫瘤多位于髓質內(nèi),形態(tài)較規(guī)則,少見壞死、囊變及出血,鈣化多見,預后較好;平掃呈等或稍高密度,少數(shù)為混雜密度,增強掃描呈輕、中度強化,部分病灶有“中央輪輻”征及星形瘢痕。④腎球旁細胞瘤:生長方式及病理結構與血管球瘤類似,瘤細胞大小較一致,中度核異型性,無核分裂象;CT平掃為低密度腫塊,增強掃描強化程度低于腎實質,多呈漸進性延遲強化。
總之,腎惡性血管球瘤僅行影像學檢查大多較難鑒別,確診仍需結合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查。但影像學檢查可確定腫瘤的大小及部位,為術前評估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