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儒家敬畏理論及其道德、政治價值析論

2019-12-23 06:40張桂超
人文天下 2019年3期
關(guān)鍵詞:敬畏大人道德

張桂超

儒家經(jīng)典《大學》的“釋知本”章描述了儒家的理想社會是一種“無訟”的狀態(tài),是以一種據(jù)于道德、合乎禮義的方式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達致和諧,而不是通過第三者(權(quán)威的代表)以刑法的形式來達到。而“釋知本”章末又說“大畏民志,此謂知本”,說的是實現(xiàn)“無訟”社會的根本在于實現(xiàn)民心之“大畏”,而此處的“畏”實指敬畏。換言之,敬畏是實現(xiàn)儒家理想政治的(心理)根基。那么,《大學》“釋知本”章把敬畏作為儒家實現(xiàn)理想社會的基礎性和根本性情感的原因何在?本文針對這一問題欲以探究儒家思想體系中敬畏的內(nèi)涵、對象及實質(zhì),以明晰敬畏理論價值所在,構(gòu)建相對完整的“敬畏”理論體系,以期對當代社會建設有所借鑒。

一、何為“敬畏”

對“敬畏”的理解須分別從“敬”“畏”兩字入手?!熬础痹谌寮宜枷塍w系中,既可作為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又可詮釋為修行的功夫與境界。而敬畏中的“敬”主要是一種態(tài)度,指的是慎重、恭敬。敬并不是僅僅停留在一些外在的禮儀形式上,而是內(nèi)心的端莊正直,即敬的主體是心,直指人的內(nèi)心,在貌為恭,在心則為敬。而且,敬具有普遍化的特征,無論是在天人之間、人倫之間,還是人與自身,它都構(gòu)成了最基本的態(tài)度,既是對外在價值的肯定與尊重,也是對自我的尊重。

所謂畏,指的是害怕與敬服?!墩f文·甶部》:“畏,惡也?!蔽纷畛醣磉_的是一種害怕、恐懼的心理狀態(tài),這也是畏最基本、最原始的解釋。但此種態(tài)度不是個人生活之常態(tài),它只是由外在偶然因素促發(fā)造成的非“常態(tài)”的心理,不可能作為實現(xiàn)儒家理想社會的情感基礎。實際上,畏更重要的是一種敬服、敬畏的態(tài)度,《廣雅·釋詁》:“畏,敬也?!薄墩撜Z·季氏》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睂Υ?,李澤厚先生認為:“三‘畏’似均宜作‘敬畏’之‘畏’解。它是‘敬’的極端形態(tài)?!痹谶@里,孔子把“天命”“大人”“圣人之言”作為敬畏的對象,并以此區(qū)分君子與小人。也就是說,這三者構(gòu)建的邏輯化的意義世界會對個人的修養(yǎng)產(chǎn)生重要影響,因而值得敬畏。

對于“敬畏”的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敬畏的結(jié)構(gòu),二是敬與畏的組合?!熬次贰币辉~是偏正結(jié)構(gòu),也就是說,敬畏的重心在“畏”,敬畏從情感程度上遠遠重于敬,指向的對象也是特定的。而敬與畏的組合即“敬畏”與“畏敬”則呈現(xiàn)出不同的進路。敬與畏的先后順序,體現(xiàn)為“心應外物”始端態(tài)度的不同與價值取向的差異。簡單來講,敬畏是由敬而畏,敬為因,為始;畏是果,是終。在這一因一果、一始一終的過程中,既再現(xiàn)了主體即心對敬畏客體情感的認同與深化,又揭示了客體具有的某種崇高的、神圣的價值屬性。畏敬則不同,在這里,畏是達成敬的手段,則畏當“畏懼”解。換言之,客體單純地具有令人畏懼的力量,以一種強迫外加的方式使主體內(nèi)心產(chǎn)生敬畏的心理,即畏敬是以畏懼為手段達成敬畏的目的。當然,“敬畏”與“畏敬”作為情感還是很相似的,不容易區(qū)分。

從歷史根源上看,敬畏最初應是一種帶有宗教性質(zhì)的情感,這種情感隨著歷史的進程與社會的發(fā)展,呈現(xiàn)兩種不同的發(fā)展趨向:一是完全衍化為一種虔誠的宗教情感,二是作為一種肯定性的道德情感。前者主要體現(xiàn)在西方的基督宗教背景下,由于人先天地帶有“原罪”,而且上帝設立了“末日審判”,因而,出于畏懼的心理,也對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產(chǎn)生了敬畏和崇拜之情,最后導致精神完全皈依上帝,個體消融于實體中,這種敬畏是一種宗教性的信仰。而在經(jīng)過周孔教化的儒家文化環(huán)境中,敬畏既不是一種宗教情感,也不同于喜怒哀樂等一般性的情感,它主要作為一種肯定性的道德情感而存在。敬畏作為道德情感是一種理性情感,僅僅為人所具備。它是道德產(chǎn)生的心理機制,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態(tài)度認同與價值取向,蘊含著人對自身行為的反省、約束與規(guī)范的價值追求,對于理想人格與“無訟”社會的實現(xiàn)起著重要的作用。簡而言之,敬畏,是作為有限存在者的人,通過自省達到道德理性的自覺,以實現(xiàn)內(nèi)圣外王為目標的基礎性與根本性的道德情感。

二、敬畏對象與實質(zhì)

若要實現(xiàn)“無訟”的社會,必須根植于敬畏感的培育,而敬畏感的培育與敬畏對象有直接性關(guān)聯(lián)。敬畏對象即目標的設立與存在,是敬畏情感產(chǎn)生與穩(wěn)固的根源性原因。敬畏的對象是雜多的,且學術(shù)界分析維度不同。本文以孔子的“君子三畏”作為切入點綜述敬畏的對象。

孔子之“天命”其實可作兩種解釋:一是“天所命”,二是“天之命”。天所命即人格化的天作為至高存在者發(fā)布命令或命名的指令;天之命指的是天命作為一名詞,它具有不可違背性,是對人世間所遭遇一切偶然性的必然性解釋。天之命實即天所命的結(jié)果,這樣天命作為無形之物也就具有至高性、必然性、客觀性的特征。

(一)對祖先或鬼神的敬畏

在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中,對祖先或鬼神的敬畏,往往以祭祀的活動展開,這在中國古代不僅是人們?nèi)粘I鐣顒?,而且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祭祀的對象主要是祖先或鬼神,以祭天地的形式呈現(xiàn),祭祀的目的無非是避禍或求福??鬃永^承了上古先民對祖先和鬼神崇拜的思想,并把祖先和鬼神聯(lián)系在一起,把鬼神看作已死祖先的靈魂?!墩撜Z·為政》中講:“非其鬼而祭之,諂也?!睏畈凇墩撜Z譯注》中講:“古代人死都叫‘鬼’,一般指已死的祖先而言?!蹦蠎谚凇墩撜Z別裁》中也認為:“鬼在這里,不是一般的魔鬼,而是祖宗的靈魂?!比绱耍谌寮椅幕h(huán)境中,對鬼神的理解實現(xiàn)了由宗教性的含義到帶有濃厚的人文色彩的理解的轉(zhuǎn)變。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也講到:“在周孔教化未興時,當亦為一種宗教;當周孔教化既興之后,表面似無大改,而留心辨察實進入一特殊情形了。質(zhì)言之,此后之中國文化,其中心便移到非宗教的周孔之教上,而祭天祀祖只構(gòu)成周孔教化之一條件而已?!币簿褪钦f,祭祀活動成為教化方式與手段,對于鬼神的祭祀是對已逝祖先的緬懷與繼續(xù),是一種慎終追遠的行為,其目的在于規(guī)范人的行為,最終實現(xiàn)“民德歸厚”,正如郭淑新在《敬畏倫理研究》中所說,“在祭祀中,人們體悟到對死者承擔著不可推卸的倫理責任,并在死者的關(guān)照下產(chǎn)生敬畏之心,正是這種敬畏之心引導著生者的倫理行為”。

(二)對天的敬畏

天作為敬畏的對象有著悠久的歷史。西周之前,人們往往把“天”視為無所不能的上帝,即有“天帝”一說。西周時期的天是對神靈世界的泛稱,它是一個抽象的信仰。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天有多重含義與多種分法,本文采用天的三義說:自然之“天”,主宰或命運之天,義理之天。

自然之“天”實指我們身處的自然界,可釋為“天命之形體”,因而有其客觀的規(guī)律?!疤旌窝栽眨克臅r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保ā盾髯印ぬ煺摗罚τ谧匀坏谋厝恍耘c客觀性,人是無能為力的,所謂“人定勝天”,也是指在遵循其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下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無法突破其必然性的限制,因而應抱有敬畏之情。換言之,要遵循自然之“天”的規(guī)律而不是違背它,否則就會“獲罪于天”,受到自然的懲罰。人與自然之“分”不可能取消,人也必須以敬畏作為人與自然關(guān)系處理的首要原則,這樣自然與人才能達到“和”的狀態(tài)。作為主宰或命運之天實質(zhì)是人格化的天,以其主宰可謂之“帝”,對人而言則展現(xiàn)為一種不可抗拒的意志,顯然它帶有宗教性的意味??鬃又v:“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世間的人要遵從天的意志,董仲舒更恢復了天絕對權(quán)威的神靈地位,“天執(zhí)其道為萬物主”(《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春秋繁露·順命》);“天者,百神之君,王者之所最尊也”(《春秋繁露·郊祭》)。天創(chuàng)生萬物,為最尊者,人雖貴為五行之秀者,但仍是有限的,因而主宰之天對人有絕對的權(quán)威,但最終的落腳點是人。也就是說,人格化的天所顯示的各種災禍祥瑞的征兆,目的在于給人,尤其是給君王以警示,以此規(guī)范自身行為或提升自身修養(yǎng),那么對于主宰之天的敬畏就不是宗教情感,而是作為肯定性的道德情感。作為“義理之天”的天更是如此,它實現(xiàn)了內(nèi)涵的轉(zhuǎn)換,賦予天以倫理性,其實質(zhì)是把道德或義理提升到本體的位置,因而,對義理之天的敬畏實指對道德的敬畏。

鬼神、祖先以及天這三者,涉及到了自然與人之上的超驗領域,具有崇高性、神圣性、客觀性與必然性等特征,也必然成為敬畏的對象。人無論出于禍福之患的擔憂,還是出于情志之安慰勖勉,都應以敬畏作為基礎性的情感,方能安身立命,在人世獲得安頓。

(三)對禮法與道德的敬畏

孔子認為君子敬畏的第二個對象是大人。他把大人放在天命之后有特別的用意,即大人作為天命在現(xiàn)實中的“代理人”,以穩(wěn)固社會秩序。大人,從表面上是指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優(yōu)勢的群體,是僅僅從“位”的角度說的,其最早出現(xiàn)在《易·乾》中:“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也正是此意。但僅僅如此,并不符合儒家精神,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大人”要求德與位的一致。從周代開始,統(tǒng)治者為了證明政權(quán)的合法性,就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天從此就有了“德”的屬性,而大人作為人世間秩序的維護者,其位也必須以德作為內(nèi)在根據(jù),位與德應該相匹配?!睹献印じ孀印吩唬皬钠浯篌w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所謂“大體,心也;小體,耳目之類也”,而孟子又認為“四心”是仁、義、禮、智四德的來源,則有位的大人就有了德的內(nèi)在要求?!兑住で浴の难浴穼Υ笕俗隽烁氈碌拿枋觯骸胺虼笕苏?,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兇吉,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大人的境界實與圣人境界無異。

那么,敬畏大人到底是因其位,還是德?抑或是其他?《中庸》講:“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禮樂等規(guī)章制度是由有德有位的人制定的,位和德的統(tǒng)一才是禮樂產(chǎn)生的充要條件,即禮樂合法性與正當性的基礎是位與德。大人因其在位,在形式上便具有制定禮樂的合法性,即具備制定禮樂法等外在規(guī)范的資格。但是僅如此,禮法并不足以讓百姓內(nèi)心的敬畏保持穩(wěn)定性與長期性,因為禮法畢竟是統(tǒng)治者意志的外化,如果他們不對其正當性做出解釋,是很容易失去權(quán)威的,也就不能達到教化民眾和穩(wěn)固秩序的目的。因而,這就要求制禮作樂的人必須居位有德,用德作為禮法正當性的內(nèi)在根基,否則可能導致“尊于位而無德者黜”(《新語·本行》)。所以,對大人的敬畏實有兩層意思:表面上是對權(quán)位或禮法的敬畏,實則是對道德或德性的敬畏。

君子敬畏的第三個對象是圣人之言。簡單來講,圣人是儒家思想體系中的最高理想人格,它處在至善的境地,從而具有道德的至善性與知行的完備性。那么圣人之言,表面上是說,圣人著書立說,以“經(jīng)”為載體,傳播中國經(jīng)典話語,但僅如此,還不足以令人敬畏。《莊子·外物》講:“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毖允穷I悟和體會意的手段和途徑,意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其實,圣人的言是承接天命、合于天道的,那么圣人之言即言人道,人道不僅僅指仁愛之道,從廣義上講,它與人文相通,可以說是“文化”。圣人之意則在于教化民眾,確立人心之秩序,這也是其言的目的所在??傊?,畏圣人之言也不是敬畏“言”本身,而是其揭橥的價值體系,包括刑、禮、德等。

綜上所述,由孔子的“君子三畏”引申出眾多敬畏對象,關(guān)涉到超驗、自然、人文三個領域,它們構(gòu)成了敬畏的價值依據(jù)。而在敬畏的過程中,最終的目的是對人自身修養(yǎng)的提升與王道政治的實現(xiàn),這也是敬畏效用之所在。

三、敬畏的效用

在儒家思想體系中,敬畏雖然僅僅作為一種肯定性的道德情感而存在,但其效用主要體現(xiàn)在道德價值與政治價值兩個維度。

敬畏的道德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自我完善與社會美俗兩個層面。從自我完善層面而言,有利于“轉(zhuǎn)凡成圣”的理想人格、“止于至善”的道德境界的實現(xiàn)。敬畏意味著界限的存在,會使人有所為有所不為,進而促使人不斷地自省以及自律。自省即每日三省吾身,以理想人格的道德標準來檢驗和要求自己;自律即為仁由己,見賢思齊。換言之,敬畏作為心之情能夠?qū)崿F(xiàn)主體道德理性自覺,由外在的他律轉(zhuǎn)變?yōu)樽月?,以主動的姿態(tài)不斷進行自我規(guī)范,從而棄惡揚善,明明德,最終促進主體人格的完善與精神境界的提升。如果缺乏敬畏,往往導致以自我為中心,目中無人,在自我完善上不會有任何的進展,即成為孔子所說的“小人”,還可能會進一步觸犯道德禁忌等,甚至對自然與信仰都會過分地冒犯與無視,最終導致人格或人性、甚至人自身的淪喪。從社會美俗層面而言,有益于形成“親親愛人”“博施濟眾”的社會風俗。在敬畏情感的內(nèi)在驅(qū)動下,內(nèi)圣的進路不斷推進,人也會把仁愛之道施展于外,即明明德于天下,教化于四方,能親親而愛人。換言之,由“親親”這一氏族內(nèi)部的道德原則與規(guī)范,推而廣之,突破家族血緣與地域范圍的限制,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德化社會,最終實現(xiàn)“博施濟眾”的天下情懷。同樣,如果敬畏能夠普遍化,人人都心存敬畏,那么紛爭不會存在,更不會出現(xiàn)違反道德、刑法等規(guī)范的現(xiàn)象,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會和諧化,也就實現(xiàn)了“無訟”而美善的良序社會。

敬畏的政治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整個行政與王道實現(xiàn)上。出于對在位者的敬畏,也由于禮樂刑法的規(guī)范,人們往往形成養(yǎng)成嚴肅謹慎、恭敬端正的執(zhí)事態(tài)度,《中庸》講:“居上不驕,為下不倍?!痹谏衔徽卟或湴粒谙挛徽卟汇D?,為人君能止于仁,為人臣能止于敬,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樣既保證了在位者的權(quán)威,又防止在位者過分專斷,從而達到上行下效、素位而行的執(zhí)事風貌以及高效的執(zhí)事效率,避免了行政資源的浪費和貪污腐敗亂象的叢生。正如《荀子·君道》所言:“君者,儀也,儀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槃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逼淝楦懈鶡o疑是為臣者的敬畏,君王的表率作用要真正有所彰顯,也必須建立在對君王敬畏的基礎之上,否則只會“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要從內(nèi)心真正地認可與敬畏君王,這樣才能實現(xiàn)上下之間同心同力。同樣,在國家政治中,敬畏的最終對象并不是君王的意志,而是民心,民心關(guān)乎著國家的興衰與生死存亡,作為在位者敬畏的根本也應是民心。因而,一方面使民心有所敬畏,另一方面在位者又敬畏民心,這樣,就形成了上下之間內(nèi)在的互動與貫通,國家也會形成上下有序、穩(wěn)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從而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王道政治目標。

結(jié)語

這樣,在以敬畏為情感根基的邏輯推演中,內(nèi)圣與外王都是敬畏最終理想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所以君王能使民心保持敬畏并敬畏民心,即做到了根本。但值得警惕和反思的是,敬畏其實包含著對權(quán)威意志的敬畏,無論是天,還是大人以及圣人之言,它們成為一切價值的根據(jù),相對于人們的自主選擇,它們意味著一種獨斷,其目的是實現(xiàn)天下一統(tǒng)的穩(wěn)固,是以定于一尊的權(quán)威主義為最高的價值原則的。因而,人們的敬畏往往形成信服的態(tài)度,導致一種權(quán)威主義性格。換言之,自我選擇與自我決斷的權(quán)利被取消,即自由被懸置,也意味著道德理性的喪失。

但是從歷史發(fā)展的經(jīng)驗來看,單一的權(quán)威主義的價值體系并不能貫徹始終,必須輔之以兼容精神。正如楊國榮在《善的歷程》中所說:“內(nèi)在兼容精神與外在權(quán)威原則的互補,既使儒家價值體系在總體上具有權(quán)威主義的特征,又使之始終保持相當?shù)淖晕艺{(diào)節(jié)作用。”也就是給人提供相對自由的選擇空間。從個人而言,一方面,堅持敬畏普遍化,即便是有至尊地位的君王也要有所敬畏,也要戴上“精神枷鎖”,防止君權(quán)濫用或?qū)嗾危涣硪环矫?,杜絕敬畏的絕對化,即并不是所有的對象都是值得敬畏的,敬畏與否必須以對象具備的價值屬性作為判斷依據(jù),換言之,要經(jīng)過理性反思的階段,理性的位置需要充分保留,情感與理性以互補的方式實現(xiàn)主體人格的完善與道德境界的提升。總之,我們既要防止敬畏絕對化的獨斷論傾向,又要避免“無所敬畏”的虛無論風險,而對于如何保證敬畏效用的穩(wěn)固性與長久性,則有待于進一步討論。

猜你喜歡
敬畏大人道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大人都不知道的事
讓我們學著長成一個大人
假如我是大人
敬畏自然 敬畏設計
一些敬畏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敬畏一粒米
敬畏“簽字權(quán)”
贵港市| 营山县| 宁国市| 永安市| 石狮市| 乌拉特后旗| 普宁市| 耒阳市| 宁夏| 深泽县| 乐山市| 永和县| 文成县| 繁昌县| 颍上县| 乐清市| 浑源县| 沙田区| 遵义县| 成武县| 蛟河市| 隆子县| 桃园市| 乐昌市| 南开区| 东平县| 邢台市| 镇安县| 高安市| 白河县| 安徽省| 弥渡县| 嵊泗县| 麻城市| 师宗县| 平湖市| 汉川市| 枣阳市| 广饶县| 峡江县| 青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