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娉雯 李棟材
摘 要 相比傳統(tǒng)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單向式滿堂灌的授課方式,研討式教學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喚起學生求知欲望,從而構建活躍課堂的氛圍,進而實現(xiàn)提高教學質量一種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授課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研討式方法,以達到課程“教學”與“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研討式教學模式 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研討式教學最初產生柏拉圖的哲學園,柏拉圖運用這種方式跟他的學生交流哲學知識;但是作為一種教學模式,當前學界普遍認為源于18世紀德國;隨著國內外教育工作者努力完善,現(xiàn)已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而最近學界正在積極探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推廣和完善。這種教學方法指在授課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專題進行研究與討論,完成對知識的建構,從而達到教與學的目的。由于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整個課堂一改以往講授式的教學中自導自演、沉悶的課堂氣氛,而呈現(xiàn)出輕松愉快而且討論熱烈的學習氛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中采用研討式教學,是許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做法,也是筆者多年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總結。
1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研討式教學的價值
現(xiàn)代意義上的研討式教學源于德國。據(jù)說在1737年,德國著名學者格斯納(J.M. GESNER)在德國哥延根大學創(chuàng)辦哲學Seminar,其在講授過程中嘗試將傳統(tǒng)研講式教學模式予以闡發(fā),并賦予其現(xiàn)代內涵,從而確立現(xiàn)代意義上的研討式教學模式。其后作為一種很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被其同行廣泛采用并引入到大學課堂教學中。19世紀末20 世紀初,以開展研討式教學形式的研討班在西方國家紛紛建立。上個世紀50年代,研究式教學模式逐漸進入并在我國大學理論教學中形成風尚。研討式教學方法也被廣泛應用到各個學科之中,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也不例外,高校有眾多的教師在嘗試采用研究式教學方法以求增進教學效果。
在實際運用中,因授課對象和授課內容有所區(qū)別,研討式教學方法的具體實施辦法也就自然不同,步驟也稍稍有異。但是總體而言,我們可以給這種在教學課堂上融討論與講授于一體的教學方法以簡單的操作程式:由授課教師依據(jù)教學內容擬定系列研究課題;學生通常以小組為單位就選定定的主題做好前期準備,比如收集相關文獻,其后就所搜集的資料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學生小組內通過廣泛的交流討論,最后形成較為集中意見,歸納存在問題等;在講授課堂上小組代表向大家闡述研究成果,由教師進行評價與總結。此種教學模式最大限度體現(xiàn)學生自主性,從而極大地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感,同時在這過程中收獲研究和思考問題的經驗,最后有效地實現(xiàn)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因此,研討式教學方法對比傳統(tǒng)的由授課教師單一講授的教學方法,體現(xiàn)了如下的價值:
其一,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研討式教學中,教師的角色由演員變?yōu)閷а?,由幕前退到幕后。整個教學過程以問題的提出與解決為中心,以探討、交流與展示為形式,來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高漲的學習熱情,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
其二、是教學手段的一種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氛圍得以改觀。當今時代,大學生追求時尚與個性、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特點比較鮮明,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基本都放在第一位,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jié)奏去做。不喜歡的事情不愿參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提得起精神。特別作為地方院校的學生,學習基礎本身比較差,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欠佳,學習的主動性并不強。
其三,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也是對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與教學能力的提升。通過研討式教學,教師不僅從學生“學習的保姆”角色中解放出來,從繁重而效果未必尤佳的教授任務中解放出來,由講授者化身為一名教學組織者、策劃者。而且對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與知識體系的駕馭也是一種挑戰(zhàn)。
其四,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達到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目的。以2018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為例。比如對辯證唯物主義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擬定主題,學生查閱文獻,討論分析,通過學生之間成分討論,更容易理解該部分主要教學內容,從而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注重知識的傳授,以說教灌輸,學生為主,師生缺乏溝通交流,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地位而缺乏親身體驗,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采用研討式教學并不否認說教灌輸?shù)谋匾裕且髮W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探究、親身體驗為主要方式來完成學習,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2研討式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具體應用
筆者與獨立學院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同事們通過多年的教學探索,以及對前人經驗繼承與總結,對研討式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進與調整,在同一高校在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期采取了以下幾種不同的研討式教學方法。
第一種方法,課下分小組研討,課堂展示。第一步:教師在學期初,組織同學們以5人左右自由組合進行分組,并選出小組長;第二步:教師就《馬原》中的某些專題章節(jié)內容設定主題,由小組選擇教師擬定的主題;第三步:圍繞這個主題,各小組長布置任務,同學們開始利用課余時間分工查找相關文獻資料,梳理主要內容,設計課堂討論問題,制作PPT;第四步:小組成員對該選題進行展示(筆者的操作經驗認為,該環(huán)節(jié)可以一人,也可以小組成員每人講解一個部分),其他同學可以提問,組織各組同學展開熱烈討論,教師起協(xié)助的作用。第五步:小組闡述完畢,班上同學們對該組的PPT制作效果,對專題內容的準備情況,對問題的講解進行評分。第六步:最后教師進行分析總結。這種研討式教學方法與湖南師范大學郭漢民教授提出的五步法研討式教學相類似,教師可以在操作中酌情增減步驟。
第二種方法,課堂分組研討,隨即闡述。第一步:教師在備課時就相關的專題設計討論主題。第二步:課堂授課時,組織學生隨機或者自行分組。第三步:學生圍繞授課教師分發(fā)的主題,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展開研討。以《馬原》為例,講到“唯物史觀”時,可以分成這樣幾個主題:(1)天賦論;(2)神啟論;(3)宿命論等主題。最后形成小組的觀點,組員的筆記員記錄把組員的主要觀點進行記錄。第四步:討論結束后,針對每個主題,請小組宣講員進行闡述。針對每個授課的班級,不同的小組會抽取到相同的主題,一個小組闡述完畢會要求其他小組進行補充。第五步:整堂課結束,授課教師點評,并且對有爭議性的問題進行講解。
第三種方法,課堂隨機提問,即興研討。這是以往的教學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授課過程中,預設問題,然后在課堂上組織同學們進行研討,可以分組也可以不分組。
這幾種研討式的方法均在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專業(yè)、年級實踐過,筆者認為,其一,就展示的效果而言,第一種方法是最好的,也是學生在課余花較多的時間與精力去認真準備,因為對上臺展示有壓力,往往他們會為了一次這樣的展示而精心準備材料,制作課件。而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上臺展示這樣的方式,完成了對這個知識點的建構,這種效果比教師單向式講授更有效果。而教師只需要對他們某一個無法理解深刻或者講解明白的地方進行補充,真正達到解惑的目的。筆者在在進行教學的同時,也觀摩了其他高校的思政課堂的組織。為了調動思政課堂的積極性,參與性,比較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經常采用這樣的方法。這種方法對教師而言,操作比較簡單,易于布置。
其二,就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言,第一種與第二種都比較好。學生很投入的進行充分的討論,為了一次展示,準備充分課堂氛圍熱烈。第二種方法對于教師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如果組織的好,最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達到教學目的。第三種也經常采用,但是取得的效果差異非常大,很多時候,學生在課堂中并不在討論既定的主題,而是在交頭接耳討論別的問題。
其三,就教師的組織而言,第一種、第二種要求教師要求備課更加仔細,對要展開討論的每個知識點都得認真查閱資料,不放過任何存疑問題,雖然是讓學生進行研討,但是更是檢測教師對某個知識點的熟悉程度。
其四,第一種、第三種適合公開課、大課堂采用。第二種更適合于小班即60人以下的班級教學應用。
3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研討式教學的思考
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馬原》,一方面,與專業(y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不同之處在于,它是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粗線條的勾勒,注重引導當代大學生完整、準確地了解《馬原》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辨明真相、分清是非,起到為正確理解相關內容的引領作用,使學生理性的看待我們該部分內容,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世界觀。
第一,精心設計、有效組織,才能保證研討式教學活動的順利實行。開展研討式教學,主題的選擇很重要。不是任何一個章節(jié)任何一個問題都適用研討式教學方法,而有些章節(jié)非常適合學生研討。
第二,正面激勵與合理評價是成功實施的關鍵。教育部發(fā)布《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明確提出改進完善考核方式,堅持閉卷統(tǒng)一考試為主,與開放式個性化考核相結合,注重過程考核。這一教學要求,更強調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平時表現(xiàn)。因此,各個高校更加注重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的評價。筆者所在學校規(guī)定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采取平時成績與考試成績各占50%的考核辦法。筆者認為,研討式教學方法也更能貫徹這一要求。
第三,教員備課充分,完成由灌輸?shù)揭龑У慕巧霓D變。相比單向灌輸式的講授方式,研討式的學習中也遇到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學生也會對某一問題產生多方面的思考。這就對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教學能力、理論前沿,課堂的駕馭能力具有很強的挑戰(zhàn)。如果教師僅僅擁有教材的知識,很難勝任對學生廣泛而開放的研究課題進行指導。這種壓力也迫使教師加深專業(yè)素養(yǎng)、拓展知識面,不斷更新、深化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
總而言之,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的專業(yè)課程不同,不僅教授知識,還承擔著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培養(yǎng)接班人的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這一鮮明特點,決定了它的教學方法不能像其它專業(yè)課程那樣可以大量采用講解、分析和推理等方式來教學。價值觀教育僅僅靠講授、灌輸,是不可能真正被學生接受和認同的,一味枯燥無趣的說教只會讓學生反感,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長期不受學生喜愛的原因之一。
基金項目:本文為《獨立學院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實踐研究》(編號:NJY201707)資助成果。
參考文獻
[1]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1.
[2] 郭漢民.探索研討式教學的若干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