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化學課堂的復習效率,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個永恒的主題。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從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巧用思維導圖、借用動畫模擬等方面,闡述了提高化學課堂復習效率的方法。
關鍵詞: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復習效率
中考化學復習是每一位九年級化學老師每年都要經(jīng)歷的一個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化學知識進行有效歸納整合,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點更加系統(tǒng)化、規(guī)律化、網(wǎng)絡化,而不是對新課的簡單重復。如果教師一味地“炒冷飯”“題海戰(zhàn)”,學生就會覺得食之無味。那么,如何提高化學復習效率,筆者認為根據(jù)不同課型,在課堂中適時改變教學方式,均會收到可喜的效果。下面是筆者就如何巧妙變換化學課堂教學方式,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 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提高課堂復習效率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性質(zhì)”中強調(diào)“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正如著名的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所說:“實驗無論怎樣強調(diào)都不過分?!惫P者認為,在中考復習階段更應融入實驗,但絕不是將新授課中的演示實驗或?qū)W生實驗“照藥抓方”“重新演繹”一遍(如果簡單重復的話,必定會導致學生注意力的不集中,課堂復習效率低下),而應該適當改進實驗或者運用考題中的實驗情境,達到提高化學復習效率的目的。
案例一,在講到中考專題復習“碳和碳的化合物”時,在以往的傳統(tǒng)復習中,教師往往是設計幾個活動,就是首先將所學的知識點以填空或問題形式呈現(xiàn)讓孩子回答,然后歸納整理,課堂練習,充其量再以物質(zhì)間轉(zhuǎn)化關系寫幾個化學方程式,例如(圖1):
? ? ?長此以往,以一種單一的復習模式復習,學生往往覺得比較單調(diào)、比較疲勞,最終導致孩子產(chǎn)生厭煩心理,復習效果不夠理想。為此,筆者在今年的公開教學中大膽嘗試,適當融入實驗來改進教學方式,使得課堂復習效率大大提高。以下是筆者的其中一段教學片段:
教師:根據(jù)已有知識,你能“捕捉”到CO2嗎?(可以交流討論)
學生:交流討論“捕捉”CO2的方法并設計實驗。
活動:學生演示實驗
【實驗室模擬“捕捉”CO2】請一位同學推動注射器活塞(如圖2),向充滿CO2的裝置A中注入足量的濃NaOH溶液,振蕩,打開止水夾。
? ? ?【觀察與思考】裝置A中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________;
裝置A中先后發(fā)生的化學反應為________、________。(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交流與討論】為了判定NaOH和CO2發(fā)生反應,裝置B中還可以盛放 ? ?(請從是否有新物質(zhì)生成的角度思考)。有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
【“碳”的轉(zhuǎn)化】
在本活動中,做到實驗室模擬“捕捉”CO2實驗時,筆者是這樣處理的,首先教師展示實驗裝置,然后由學生代表走上講臺演示實驗(實踐證明,學生演示實驗的效果遠好于教師演示實驗,心理學研究表明,大多數(shù)中學生都有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欲,好勝欲,為此觀察同學實驗時往往比觀察教師演示實驗要仔細得多,因為他們總希望能向“幫老師”演示實驗的同學“找茬”),在打開止水夾之前,教師先請學生猜想A中可能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然后再打開、觀察,實踐下來,學生大多猜想的現(xiàn)象只有B中的無色液體倒吸入A中,而沒有猜想到A中還會有白色沉淀產(chǎn)生,其根本原因是學生沒有關注B中無色液體裝的是什么,此時教師適時提醒學生,做實驗題時要關注所加的藥品是什么。此時,筆者再讓學生猜想B中無色液體中的溶質(zhì)可能是什么?學生猜想是澄清石灰水,而并沒有猜想到可溶性鈣鹽(或可溶性鋇鹽或氫氧化鋇等等),此時教師適時提醒學生,考慮問題要注意廣度不能片面。此時筆者告知B中無色液體的溶質(zhì)是CaCl2,然后由學生完成相關化學方程式……之后完成接下來的幾項活動(其中活動“碳”的轉(zhuǎn)化由學生歸納整理)。
二、 巧用思維導圖,提高課堂復習效率
初中化學的知識點較散而又多,在中考復習過程中,如何將這些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有效的整合,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運用一定的梳理方法,使學生建立知識框架,將知識化繁為簡。為此,筆者在某些中考復習課中借用思維導圖為學生建構(gòu)了知識網(wǎng)絡。
被譽為“智力魔法師”“世界大腦先生”的托尼·巴贊先生曾經(jīng)說過:“傳統(tǒng)的記筆記方法是使用了大腦的一小部分,因為它主要使用的是邏輯和直線型的模式?!倍季S導圖恰恰可以彌補這一缺失,因為我們在制作導圖時,往往還可以融入一些鮮艷的顏色、一些特殊的形狀(或圖案)等等,而使用者恰恰可以將這些顏色或形狀同一些“關鍵詞”有機的融合起來,這樣的使用不僅大大沖擊了學生的視覺器官,而且更加大大激發(fā)了孩子們大腦的使用潛能(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由左、右大腦組成,左大腦主管數(shù)字、詞匯等,而右大腦主要負責直覺、抽象思維等),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歸納能力的目的,進而達到提高課堂復習效率的目的。
案例二,在講到中考專題復習“鹽的復習”時,筆者先布置學生利用晚上完成課前活動——繪制關于鹽的思維導圖,由于每位學生學習有一定的差異性,筆者選擇分層布置,對于學困生只要求他們對其中某一種鹽進行歸納整理,并進行適當?shù)乃季S拓展,而對于其他學生則必須對本單元所涉及的“鹽”進行屬于它們的思維導圖的制作,甚至鼓勵“學有余力者”跳出第七單元的束縛,以第七章中所涉及的“鹽”為依托,有機結(jié)合初中其他章節(jié)所學有關鹽的知識點(如,第六章講到鹽溶于水形成溶液后凝固點、沸點的變化,導電性的增強等等),建構(gòu)較完整的思維導圖。筆者曾引導學生設計過下面兩張較典型的思維導圖(圖3、4):
? ? ?三、 借用動畫模擬,提高課堂復習效率
眾所周知,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zhì)組成和結(jié)構(gòu)的基礎自然科學。然而物質(zhì)的微觀結(jié)構(gòu)又是我們?nèi)巳庋劭床灰姟⒚恢?,這就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初三化學教學中所涉及的微粒觀主要集中在第三章物質(zhì)構(gòu)成的奧秘,第四章用微粒的觀點理解化學變化實質(zhì)及質(zhì)量守恒定律的實質(zhì),第六章物質(zhì)在水中的分散形成溶液后引起一些性質(zhì)的變化的微觀實質(zhì),第七章酸堿鹽間發(fā)生復分解反應的微觀實質(zhì)等等。
為了便于學生理解,老師們往往使出渾身解數(shù),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常采用“圖示法”,如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zhì)時,筆者經(jīng)常以電解水為例,在黑板上畫出如下反應原理(如圖5):
? ? ?這大大幫助了一些學生理解,但“圖示法”的最大缺陷就是靜態(tài)的,這給那些中下等的學生的理解還是留下了障礙,為此,筆者借用flash動畫來模擬化學反應電解水,由水分子分裂成氫原子和氧原子,再由氫原子組合成氫分子、氧原子組合成氧分子的較完整動畫過程,整個變化過程中的分子及原子是在不斷運動的,這大大沖擊了學生的視覺器官,化抽象為直觀,既形象,又生動,大大降低了學生接受知識的門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其實,在中考化學復習過程中,適時的借用動畫模擬,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對提高課堂的復習效率更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如,在復習第七章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的實質(zhì)、進而復習到“離子共存”問題時,在傳統(tǒng)的化學教學中,教師往往是讓學生按照規(guī)律記背一些初中常見的不可共存的“離子對”,然后有針對性地做些練習,這樣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固然能讓學生應付一些相應的練習,但一旦過了一段較長的時間,學生往往會遺忘,為此筆者在復習這些內(nèi)容時,設計了不可共存的離子相遇后發(fā)生變化的動畫模擬,大大地增強了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提高了課堂的復習效率。
總之,化學中考復習不應只是對所學知識點的簡單重復,而更應該是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結(jié)合不同的課型,運用一定的教學方式方法,從而達到“提高課堂復習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祖浩.化學教師教學指導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張偉,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沙溪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