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上海 200433)
將習近平歷史觀與高校思政課教學進行有機整合,無論對高校思政課本身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還是學生個人全面發(fā)展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通過重點探究習近平歷史觀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情況,不僅可以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必要的理論參考,使得人們能夠對習近平歷史觀形成全面、正確的認知,同時也可以為習近平歷史觀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融入實踐提供更廣闊的思路。
將習近平歷史觀融入至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首先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具體來說,高校在開展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積極運用各種先進的習近平歷史觀內容,可以使得大學生對客觀歷史、史實形成正確認知并學會理性解讀,并從中總結出客觀歷史規(guī)律,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歷史思維。受此影響,學生能夠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實質特征等予以精準把握,結合相關思想課教學內容,在有效實現高校思政課政治性與學理性高度統(tǒng)一下,逐步引導大學生構建起正確、理性的歷史觀。
習近平歷史觀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有機融入,也有助于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深入落實。這主要是因為二者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大學生可以將思政課的各項理論課程內容,與習近平歷史觀中所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先進思想理念與方法理論等進行相互聯合,在有效拓展學生學習視野和學習面的同時,大大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1]。不僅如此,大學生在立足思政課教學實際的基礎上,圍繞習近平歷史觀學習開展各種各樣的綜合實踐活動,也可以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性,推動其實現內涵式發(fā)展,并在習近平歷史觀的正確指導下,不斷優(yōu)化改進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由此更好地完成高校思政課建設工作。
雖然當前越來越多的高校能夠正確認識習近平歷史觀的重要性,并可以主動將其與高校思政課教學進行相互融合,但就目前的融合效果來看,習近平歷史觀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融入情況并不十分理想。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與當代部分大學生缺乏對歷史問題的正確、清晰認知、歷史態(tài)度存在偏差等有關。事實上,隨著我國現代信息技術以及新興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移動媒體等多種渠道獲取海量的信息資源,接觸更多不同類型的文化思潮。但由于其中摻雜著諸多不良文化、有害信息等,容易對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以及理想信念造成沖擊,最終使得部分意志品質較為薄弱、認知能力與思辨能力相對較低的大學生,受到別有用心之人的煽動與欺騙,出現思想矛盾、質疑歷史等一系列問題,阻礙了習近平歷史觀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深入融入。
現階段,大多數高校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主要是通過教師口頭講解的方式幫助學生系統(tǒng)學習習近平歷史觀,或是通過組織全體學生觀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的系列會議視頻等,由于教學方法過于傳統(tǒng)單一,未能與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進行充分結合。同時,在融入習近平歷史觀至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時,所采用的融入方式和手段大多偏重理論知識的講解教學,教師鮮少會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綜合實踐活動,加之在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也未能重視與學生之間的高效溝通交流,因此導致學生在習近平歷史觀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完全處于被動地位。久而久之,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的學習興趣逐漸降低,甚至長期的純理論式教學,還會導致部分學生對思政課與習近平歷史觀學習產生厭煩心理,進而對高校思政課教學與習近平歷史觀的深入融合產生不利影響。
習近平的歷史觀中,不僅涉及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方面的內容,同時也包括時代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等諸多具有創(chuàng)新性、綜合性的思想內容,是學生全面認識客觀歷史問題、了解歷史核心本質的重要幫手。因此,將習近平歷史觀和高校思政課教學相互融合,需要完善的教學課程體系作為基礎保障。但由于當前絕大多數高校并未針對習近平歷史觀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相互融合,專門建立起相應的教學體系,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設計與選擇上,也大多存在隨意性強、主觀性大的問題,且多以機械式應用習近平歷史觀中的理論內容為主,因此也同樣制約著習近平歷史觀和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相互融合。
想要實現習近平歷史觀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有效融入,首先需要基于歷史角度,建立起大學生認知公示,使得全體當代大學生均可以對歷史形成客觀、全面、系統(tǒng)的理解與認知,自覺認識到學習習近平歷史觀的重要性,并可以在其日常思想政治學習中將習近平歷史觀融入其中。通過結合習近平歷史觀的核心內容,可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和諧、富強、民主的國家以及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幸福等內容始終貫穿習近平歷史觀,在將其融入至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時,教師應當通過深入挖掘習近平關于中國夢的系列重要講話,引導學生主動結合以往所學的黨史、國史知識內容,自主探究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統(tǒng)文化、黨史和國史所提出的思想觀點、理論內容等[2]。除此之外,在十九大等各重大會議當中,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是一個持續(xù)奮斗的過程”,即便時代發(fā)生變遷,客觀歷史也始終不會消失或被改變?;诖?,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引入習近平歷史觀,引導大學生探究、歸納總結我們黨執(zhí)政規(guī)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使得大學生可以學會運用正確的習近平思想觀,辨別各種類型的文化與思潮,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己任,始終堅定自身理想信念,并通過不斷學習積極正確的習近平歷史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能夠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自覺約束個人言行舉止,不斷培育自身的良好核心素養(yǎng)。
高校思政教師應當主動樹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其對思政學習、習近平歷史觀學習的多樣化學習需求。以此為基礎有針對性地采取多元教學方式,在幫助實現習近平歷史觀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深入融合下,有效達到全面提升教學成效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從網絡中自行搜集有關習近平歷史觀的資料信息,包括圖文介紹、影音視頻等,并積極鼓勵學生在班級中與其他同學和教師進行分享交流,使其能夠靈活應用各種媒體資源,深化對習近平歷史觀的理解與認知。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運用知網、萬方數據庫等學術權威數據庫,以在線或是下載瀏覽的方式了解更多專家學者、權威人士關于習近平歷史觀的專業(yè)解讀,了解有關習近平歷史觀最新的研究理論成果,并積極將其引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從而在有效豐富思政教學內容的同時,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深入剖析習近平歷史觀,真正把握其核心內容與思想本質。
另外,除了運用傳統(tǒng)的課堂講解教學方式之外,教師還需要有意識地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例如,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微課”這一教學手段,借助短小精悍的微課教學視頻,在要求學生認真觀看視頻內容的過程中,運用直觀形象、生動立體的圖像、視頻動畫等使得學生能夠快速理解較為抽象、理論性的習近平歷史觀核心內容,為后續(xù)的思政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同時教師也可以主動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將包括“大學生穿偽軍服裝拍照”“部分大學生盲目崇尚國外品牌”等生活案例引入課堂,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其分為若干小組,引導學生使用習近平歷史觀與以往所學思政內容,對其中反映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由此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歷史思維。而在課余時間,教師也可以通過積極組織學生利用微信、QQ等新興媒介開辟“第二課堂”,鼓勵學生主動在學習群中上傳關于習近平歷史觀的最新理論內容,同時在教師的適時引導下于群內發(fā)起互動討論話題,從而在有效加強師生高效交互下,更好地完成習近平歷史觀與思政課程學習。
最后,高校還需要專門針對習近平歷史觀在思政課教學中的融入,建立完善的相關教學課程體系。首先,需要教師深入挖掘習近平歷史觀中關于傳統(tǒng)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等相關的理論闡述、思想觀點等,將其與高校開設的思政課中有關傳統(tǒng)道德、法治建設等的課程內容進行有機整合,開發(fā)出符合學校自身實際且具有特色的思政校本課程,為深化學生思政學習、實現習近平歷史觀與思政課教學的深入融合提供重要理論依據[3]。其次,由于習近平歷史觀中涉及大量關于習近平總書記對近代以來中國命運的解讀、認知,因此教師應當主動將其融入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在實際開展課堂教學時,可以通過借助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依托中國海軍建軍70周年這一重大事件,引導學生以時間為軸、以歷史為綱,從中國海軍建軍的角度出發(fā)探索整個中華民族奮斗史,從而在有效激發(fā)學生民族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也可以使其深入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這一思路,在積極將習近平歷史觀與各門思政理論課程內容進行相互融合下,實現思政課教學政治性和學理性的高度統(tǒng)一。使得教師可以在完善的教學課程體系指導下規(guī)范開展相關教學設計工作,促進習近平歷史觀和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深入融合。